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左右》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左右》观后感精选10篇

2022-05-24 02:07: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左右》观后感精选10篇

  《左右》是一部由王小帅执导,刘威葳 / 成泰燊 / 张嘉译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左右》观后感(一):关于老谢

  我认为不会有像老谢一样好的男人。

  那种宽容大量,那种面对任何事和人都用笑脸来掩盖自己内心冲突的男人,那种知道了自己老婆和前夫上床后还能镇定自如的男人……

  太好了,简直如小说里面的人物。

  却,电影里面的老谢除了笑容外,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征,买烟。

  很多时候老谢面对老婆的前夫,面对一些他一下子无法接受的事实的时候他的烟总是刚好抽完,影片中有好几次老谢到楼下小卖铺买烟的画面。这时候的老谢脸上没有了笑容,只是一个寂寞的抽烟的中年男人。

  王小帅导演说,演老谢的演员曾经询问过究竟要如何演这个老谢,导演说只要笑就好了。

  果然,笑容是老谢的面具,我们看不清他的心里感受,琢磨不透他的心理活动,他总是用笑容来掩盖了一切。

  这个时候我看到的老谢除了好人外,还有一个“弱”。

  他的弱使得他在这整个事件中完全没有说话的权利,只能被动的接受,只能笑笑,然后抽烟,最后接受事实。

  王小帅导演说,老谢就是窝囊。

  是的,窝囊!

  老婆和前夫上床了要生孩子了,他只能窝囊的接受,在窝囊的前提下维持自己的自尊,让未出生的孩子跟他们过,向外宣称这是自己的亲生孩子,还要带回老家一趟。

  是的,他不能扔下枚竹一走了之,他的性格不能让他这样做,他又无法去左右整个事情的发展,他只能窝窝囊囊的留下,笑着面对一切,偶尔到楼下买烟。

  没有像老谢一样好的男人。

  却有很多像老谢一样窝囊的男人。

  《左右》观后感(二):以母亲的名义

  虽然古往今来,母爱一直是一个经典的文学母题,但在我看来,母爱还有一层恐怖的意味在里面。王小帅的《左右》强化了我的这个认识。片中的母亲枚竹不择手段地拯救自己的孩子,她的母爱不可谓不伟大,但却充满了压迫感。整部片子看下来,观众并不能否认她对孩子的爱,却又很难真正从这种母爱之中感到什么温暖,因为母爱的代价实在太过巨大,而且这个代价并不是由她一个人承受的,而是把她身边的三个人也强拉进了痛苦的漩涡。

  简单说一下剧情:再婚的女主角和前夫的孩子得了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但找不到合适的配型。女主角听到大夫说,亲生兄弟姐妹的脐带血可以救孩子,从此就一门心思想和前夫再生一个孩子。不用说理由,女主角和前夫各自的现任配偶都不可能支持这个决定,但是面对他们的反对,女主角只是一再面无表情地说:“我管不了那么多了。”

  我管不了那么多。多么可怕的台词。母亲的爱就是这样不讲道理。

  但是,面对这样强横的母爱,很难说出不字。因为人很难见死不救,就像现在的叙利亚难民问题,欧洲人明明知道这件事对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但还是得做,为什么呢,因为心中那神秘的道德准则啊。

  所以我说母爱是恐怖的,至少女主角的母爱是这样。人人都说母爱是无私的,这话听上去没错,但这个命题有一个前提就是母亲把孩子当成别人。但是,有几个母亲会真的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另一个独立的个体呢?对母亲来说,救自己的孩子就是救自己身上的一块肉,所以母爱并不是无私的啊,母爱是自私的。

  因为自私,所以女主角不在乎前夫怎么和他现在的妻子交代。因为自私,所以女主角伤害深爱自己的现任丈夫。因为自私,所以女主角不去思考自己这个不知道能不能怀上的第二个孩子如果真的出生了,他将来该怎么生活,怎么看待自己仅仅为了救姐姐而存在的这条生命。

  以母亲的名义,她肆无忌惮、又面无表情地伤害着所有人。但面对这种伤害,所有人都无力抵抗,因为她自己也没有从这种对他人的伤害中得到任何好处,她不得不和“要不是因为禾禾,这辈子都不想再见到”的前夫上床,这才是最恐怖的。

  影片的恐怖感在最后10分钟到达了高潮。女主角和前夫在床上肉体交缠,但两个人都没有丝毫的快乐。性和爱的关系被完全割裂,同时被割裂的还有所有人的人生。最后一场戏,两对夫妻,四双眼睛,沉默的晚饭,未知的未来。电影就在这样压抑的气氛中结束了,我们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我们知道未来肯定变了样。

  电影的英文标题是:In love we trust。导演说,他希望人们在面对灾难的时候,可以凭借爱走出困境。也许他真的是这么想的,可是我在这个故事里却看不到乐观的情绪,也许是因为我不相信爱吧。

  或许还是应该相信爱,以母亲的名义,不要管那么多。

  《左右》观后感(三):一次尴尬的挑战——《左右》

  一次尴尬的挑战——《左右》

  lt;左右>的海报左上角写着”温情挑战伦理极限”,是伦理么?没有悬念;是温情么?的确没有激烈的冲突;算是挑战么?个人觉得还有必要再考虑考虑。

  镜头从一辆行驶在居住区的车的主观视角开始,“左”一个没有任何情绪的声音说道,“右”车子在减速带上震了两下,故事开始了。

  冬天,北京,这里发生了太多的故事,每一个都有着自己一言难尽的辛酸。房产中介玫竹和丈夫老谢的平淡幸福的生活因为女儿突如其来的白血病而跌入谷底,为了给孩子治病,她不得不求助于已经另组家庭的前夫,希望能再生一个孩子,经过两个家庭的挣扎,从接受人工授精却不成功到最后“来真的”,四个人经历了道德和感情的双重折磨。最终孩子是否得救,我们不得而知,因为这已经不是本片讨论的重点了,他们这一路的左右为难,才是导演最关注和最想表现的。

  这是一个现实里会发生的故事么?至少不具有代表性,当然这也是导演们经常采用的方法:用边缘个体的特殊性,来表现人性的共性特征。这是不是一个改编自真实故事的剧本,暂且不去考虑,至少导演觉得这样的故事有表现的价值,它将道德和感情几乎是逼到一个几近绝境的角落来展开对立的摩擦。用这么极端的方式来逼出人们内心的道德底线,是不是有点太绝了呢。

  影片从摇晃的汽车主视角开始,“左”“右”在减速带上震了两下,音乐响起,玫竹坐在地铁上发呆,至此,一个平淡又无奈的现实基调开始渗透进观众的思绪。这里导演降低了画面中的色彩饱和度,营造一种真实甚至有点底层的市民生活。医院里,家里,房子里,稍显不足的光线又透漏给我们一种不详的氛围,是的,主角们并不富裕,于是孩子的病是这个本来就拮据的家庭无奈的开始。

  他们一家三口本来很快乐,“坐飞机”成了片中为一个直接表现他们之间幸福生活的特写,除此之外,只有老谢不停的下楼买烟和玫竹哭过之后失望呆滞的眼神。孩子住进病房,玫竹甚至不愿意看到同病房其他的孩子,尤其是看到那个明显化疗晚期已经脱发的孩子,她更是迅速的转过头来,她一想到自己的孩子也有会这么一天,已经答应丈夫不哭的他,又哽咽了。至此,导演已经充分的渲染了玫竹作为一个母亲的痛苦和无奈,为观众理解她以后的种种行为打下一个缓冲。

  给客户介绍房子的时候,玫竹注意到一对拥有两个孩子的夫妇,加上医生的一番点拨,她决定靠自己的力量给孩子找到合适的配型——和前夫再生一个孩子。在丈夫,前夫以及前夫妻子互相交涉的过程中,四个人第一次突破了自己的道德底线。这里要说下董帆(玫竹前夫现在的妻子)的转变过程,她和自己的同事小田亲自去了玫竹家,本来是要和玫竹谈谈的,可由于小田和孩子的交流过程引发了她对孩子的同情而主动同意了这件事。按理说要谈这么隐私的事情,是不适合带上同事的,一般人也不会这么做,但导演为了加速董帆的思想的合理转变,特意安排同事小田来展现孩子的可爱,因为毕竟碍于身份的尴尬,董帆是不太会主动和孩子有太多接触的,可这样一来,故事似乎显得有点失真了。

  然而事情并不想大家预想的一样进展顺利,几次人工授精都没有成功,医院拒绝再次尝试,玫竹想和前夫“来真的”。董帆从不能接受提出离婚到最后默认,老谢从不知情到无意中偷听到,最后坦然接受,至此,四个人再次突破道德底线。完成了导演所要达到的极限。

  这是一个很有层次的故事,但导演可以雕琢的痕迹太重。四个人几乎是被导演逼到了伦理的极限,而且要在不到两个小时内表现他们自我说服和突破的过程,这显然是很有难度的,当大家都知道最后的事情发生了之后,导演仅用四个人默默的吃饭来表现他们所有的内心活动,虽然蒙太奇切换让气氛显得一场紧张和尴尬,但对于表现他们思想的转变却并没有太多的用处。我想,表现他们如何突破自己如何转变自己才是更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单单把他们强行的推到悬崖边却撒手不管,这样做显得有点不厚道了。

  片中有很多细节,个人觉得并不是十分必要和合适,比如表现人工授精失败的部分,第一次前夫居然犯了忘记用瓶子这种低级错误,而导演展示这种错误的目的是什么呢?只是给不成功一个理由么?我想还不如直接表现玫竹发现自己依然来了月经而愤恨的砸镜子来的自然,因为这么一个看似尴尬而且有点好笑的段子,冲淡了原有主题,转移了观众的注意力。

  再比如之前说过的小田的出现,也许这是个没有办法的办法,但多少还是增添了影片人工雕琢的痕迹,显得刻意和强硬。相比较,老谢方面虽然没有花什么笔墨去着重描写,但几次下楼买烟和强装没事的笑已经很自然的让我们接受了他的转变,他天生就是这么个老实憨厚的人,爱着妻子爱着孩子,为了他们,他可以付出一切,甚至允许生活对自己不公平的待遇。

  片中有断断续续的出现很多次背景音乐,音乐很好的渲染了当时无奈的失落的气氛,可个人觉得完全可以延长音乐的持续时间,尤其是影片开始,玫竹坐在地铁里的镜头如果再长一点,音乐在自然的存留一会,气氛渲染的会更加到位,因为观众进入一种情绪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需要持续一定的时间,才会让大家觉得满足,而导演多次的采用音乐却没有一次让观众感到这种失落的满足,这一方面,好莱坞的电影做的要好的多,从观众感受出发的态度,让他们在画面和音乐表现上给观众留足了时间去感受和回味。

  《左右》观后感(四):不是恭维你,你真的很傻很天真

  草:这片子要是让小刚导演来评价,估计又得臭骂一通。真够让人咬牙切齿的。

  威:片子还没看,不过故事大概我都知道。你给我念叨念叨。

  草:故事讲得很不受人待见。这么说,配上画外音,整个一《东方时空》特别节目。

  威:你别说,人家《东方时空》的导演也是科班出身,可能跟小帅导演是一个师傅带出来的。

  草:故事一开场,女主角坐车里给司机指路,先说,左,过一会儿,说,右。

  威:哦,点题。哈哈

  草:对,点题,这是小学作文课的老师教的,愣让小帅导演给用上了。不用往下看就知道是什么成色的垃圾。

  威:可是人这还拿了编剧的银熊奖呢。

  草:他要不拿奖,国内哪有人拷贝呀。这种文艺片,他敢随便拍,也没人敢随便买啊。

  威:这倒是,这套活儿咱都看熟了,出国骗奖,回国骗钱。不过,这也挺不容易的,回回得手,也得费点功夫。

  草:这就是经验已经积累起来了,毕竟从前拿过奖,知道评委好哪口,对症下药就容易了。再加上人脉资源,外国人都知道的中国导演就这么几个,每年不得颁给他们一两个?

  威:呵呵,烂片中的战斗机,垃圾中的VIP。

  草:不至于,不至于。片子也没到绝对不能看的地步,毕竟他是在讲一个矫情的故事,不是讲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要是讲道理,教育人,那我今儿就骂娘了。

  威:听说是讲中年危机的。

  草:对,可以这么说。拍得那叫一个朴素。王小帅说他害怕煽情的东西,于是技术上简而又简。他这招可真聪明,一来技术复杂得花大钱,二来外国人都傻,拿朴素当真诚,越朴素还越给你送奖。

  威:其实煽情是矫情,你不煽情,光朴素,也还是矫情。

  草:这话说对了,整个故事,又离奇又缺乏想象力,就剩下矫情了。所以这导演的功力得看他成名之后,当初看《十七岁的单车》,觉得王小帅真牛逼。可是那是他一直憋着,才憋出来的作品,结果成名了,气儿就撒了,是骡子是马全回原形了。

  威:不,你说这个不对,有例外。我看娄烨那成名作《苏州河》的时候就怎么看都别扭,真没见过这么装的,镜头一开就一股傻逼相。

  草:操,快别说娄烨了。他和王小帅俩人是同学,两个人当初在宿舍里商量着要灭了好莱坞。俩二逼。

  威:其实,这股二劲儿倒也挺可爱的。总比现在热血变狗血强。

  草:是,现在是彻底尿了,他们也明白过味儿来了,要灭好莱坞,不能拍电影了,现在得研究原子弹去。

  威:你看他们都不敢拍商业片。拿什么灭人家啊?

  草:不是他们不敢拍,是中国全体这帮学导演出身的导演都不敢拍。因为商业片最体现基本功,你哗众取宠都没人乐,自己不得臊得慌么。

  威:是,他们只能拼狠。做出来的东西要多沉重有多沉重,都是这范儿的。

  草:对,把沉重加重,这就是得奖的路子。

  威:我估摸着,这好日子也快到头儿了,那些嘎纳啊,金棕榈啊什么的,都得照顾那些落后国家,中国现在发展这么快,马上就没人照顾了。

  草:对,不能总是炫耀贫困,炫耀绝境。外国人猎奇也不是就猎你这一家。现在各大电影节已经在挑选新的落后国家了。

  威:好家伙,成援助奖了。咱还是说电影吧。

  草:那片子要说也没什么好讲的,演员也不那么出彩,噢,对了,女配角是余男,厚嘴唇,挺好看。

  威:我知道她,看过她演的《图雅的婚事》,小号丁嘉丽。

  草:呵呵,还真像,丁嘉丽放从前也是挺性感的。

  威:不是说那里边有什么限制级的桥段吗?

  草:得了吧,现在中国媒体还会拿别的说事儿么,王小帅不是李安,哪有那骨气。影片开始有一个镜头讲刘威葳不会给手机上锁,总是不小心拨给她老公。到后来,她背着她老公和前夫造孩子的时候,又碰巧拨通了她老公的手机。其实王小帅只是要告诉大家,她老公知道,什么都知道,大家心照不宣而已。结果就用了这么一个弱智的蓄谋讲给观众,讨厌,太讨厌了。

  威:她老公就真这样心照不宣了?圣人啊。

  草:对,成泰燊演的这个人简直就是圣人。影片最后他居然说,孩子生下来算他的,他要带回老家给家里人看看。然后还憨憨的笑。那表情,也就亚洲电影里才会出现。隐忍,坚强,略带些胆小,包含了男性一切不可思议的特质。让女人看了流泪,男人看了崩溃。总而言之,很假就对了。

  威:照你这么一说,《左右》一无是处,不用看了。

  草:不,有一点让我难忘,里面的小女孩让我想起我妹妹。两个人说话的语气太像了,我每天晚上都会想起她。

  《左右》观后感(五):《左右》:都他妈能上电视了

  如果用柏林的鸡肋奖项作为开头,确实不大厚道。在奥运年风声更紧的前提下,为了公映承受更大的让步,《左右》还是一瘸一拐地来了。打趣说全片就是在不停地对话讲那件破事,一件无奈又搞不定的事情。当事人可能很受伤,观者却是十足的好奇心理。说的就是最佳编剧,但真没什么稀奇的。不提什么转折跳跃、引人深思。很遗憾,差的不是一点点——这里已经考虑进删减动刀的影响了。非有说这妥协后的产物不算导演作品,那也没办法。

  标题是片中一台词,这故事当然能上电视,而且越多越好,甚至就有部《血玲珑》,篇幅更多也更哗众。《左右》的故事放到湖南经视的《寻情记》,可以在电视上激化矛盾,满足观众的窥私心理。救人的左右为难只存在于现实,到了电影中,重心转移到夫妻感情以及关系危机。不反对这样的切入,甚至希望描写中国当代现实的影片能越多越好。你可以说它比电视剧强,但《左右》整体水准还是有所欠缺。

  演员上自然还看余男,中间有给足了特写。两个男的发挥也可以,倒是爱女儿的女主角就缺了什么东西。如果以怀孕作为引子,以北京作为故事背景。很多人应该会将《左右》和《苹果》好好地分析比较一番,这里就不多说了。

  《左右》观后感(六):小帅哥,无法再爱你······

  从《青红》开始,不能在爱你·······

  你端着你肥硕的大肚子,牵着圆圆的小手的时候,堆笑抱着那只不知怎么来的熊的时候·· 无法爱你···

  是因为肚子肥了,脑子都是了油···可我一直相信你想要表达,但真的真的让我觉得那么的龌龊·····

  人的年龄大了都会妥协,都会以为体会了很多的东西,而表达也许因为想要的东西太多而失去光彩·····

  有的时候我怀念那个时代,你或者我们、他们的十七岁······

  如果只是真的是为了表达而拍电影,那您继续··

  要是为了拍电影拍或者是其他的什么,不如跟老谋子学,市场一定会给你机会的···

  好了,我说完了,你别恨我····

  《左右》观后感(七):左右

  这是一部故事片,但某些场景可能就发生在你家楼上的隔壁的斜对门;

  这是一部严肃的影片,没有恶搞,没有郭德刚,但却让人忍俊不禁;

  这是一部没有大腕的影片,但每一位演员都让你觉得他们不是在表演;

  这是一部讲述婚外性行为的影片,但确发生的那么的应该;

  这是一部貌似没有结局的影片,但其实反映的是我们的生存状态;

  ……

  ……

  这是王小帅的一部电影。

  枚竹背着她的丈夫和肖路走进了一个套间,当肖路走进屋后,枚竹在门口很不好意思的张望了一下。这是一个很下意识的动作,相信有着类似“偷”这类经历的同学都是可以心领神会滴!枚竹是本片中第一个面临左右为难境地的人,女儿得了白血病——怎么又是白血病?在现实中人类的第一杀手可能是心血管疾病,但在电影中这个殊荣一定是属于白血病的,尤其是日本人和朝鲜人,简直就是其民族遗传下来的古老顽症,如幽灵般从一个日剧转移到另一个朝剧!如果有一天那个超级牛B的医生攻克了这个疾病,毫无疑问,无数的导演编剧会与其拼命。——要救这个可爱的女儿就只能与前夫肖路再生一个孩子,用脐带血!#$@$%$#$%^$%^$%^&%^&@#$%^&&*&^*(*)_()&(&*&%$@#%&^*^&*(&*(),总之就是这对离异了4年多的男女要再打一炮!

  可是丈夫老谢怎么办?对不起人家啊!带着孩子再嫁就已经挺让人家委屈的了——后来从剧情中了解到,老谢是外地人!看,这就是血淋淋的生存状态啊!户口多么的重要,否则娶媳妇就只能在那些没有带着遗传疾病特别是白血病子女的女人当中选择了!——还要跟前夫再生一个,那可是真刀真枪的实干啊!可是不这样做又对不起女儿,那可是个刚刚5岁的小生命啊!左右为难在此产生,但在目前国内的医疗条件下,女人要生孩子,很大程度上还是要靠男人滴,所以这个难题暂时抛给了肖路。

  肖路现在的妻子是董帆,一空姐,我相信董帆是有让肖路抛妻弃女的理由的,不过当枚竹提出“来真的”——联想集团决定把Legend更名为Lenovo是有一定道理的,"来真的"和"来弄我"确实驴唇对上马嘴了——之后,从肖路的嘴角我能看到一丝得意,男人,在这里被刻画的很真实可爱。现在皮球又踢到了董帆那里,只见她一个加速突破了对方队员Sharp,又一个假动作晃过了另一名球员Sharp,最后一个急停晃倒了裁判员,把球带向了工体北门,MIX,新一代潮人的汇合点,京城黑炮的发源地!董帆和她的小姐们儿晚上去海皮,没有哪个女人知道自己老公晚上不卖力,却要和他前妻来真的的时候不郁闷的,本来她根本用不着左右为难,偏偏这女人又富有同情心,在老谢家看到小禾禾的时候还没怎么样,但当她走出老谢的家门很远却又回头一望的时候,我知道,我非常期待的那一幕“来真的”很快就要出现了。——很可惜,在内地版本中“来真的”镜头被删减了,本人十分理解广电总局的该项强制动作,否则实在是对日本AV在华销量的一个巨大的打击——

  到此为止,枚竹,肖路,董帆的左右为难问题都已经选择好了,他们都有说服自己的理由,来做出决定。但老谢呢?

  最近股市跌的厉害,有人割腕有人跳楼的,如果把这四人当做四只股票来做个评价的化,老谢毫无疑问是跌的最乱七八糟的那只。

  孩子得了绝症,亲骨肉给人流了,妻子要跟别的男人造小人儿,甚至连呻吟声都能从电话里听到,并且将来生下来的孩子还得白给别人养,最令人发指的是影片从头到尾,这个男人没发出过超出60分贝的声响!在所有的问题面前,他选择了“我下楼,买包烟抽”。我甚至觉得该演员一定和导演有仇吧,咋能把人这么遭尽还不让发泄的!和谐社会也不能建立在个人利益的牺牲上吧!直到影片结束,字幕上打出“左右,In Love We Trust”的时候,我才恍然,这其实是一部老谢的电影,他不需面临左右的选择,因为他深爱着枚竹,在爱的过程中没有左右,只有信任。这信任让枚竹在影片的最后有长达半分钟的表情独白,她无法面对老谢的这种信任,负疚感将伴随她的一生。

  王小帅挺阴险的,他通过影片告诉你:向老谢同志学习!其实他自己憋着要当那个爽歪歪的肖路呢,没准儿他就是讲的自己的故事,要不怎么拍的这么浑然天成如行云流水!

  .信点什么总也比信达赖的好,动不动搞什么分裂,替那些从青海四川去磕长头的信徒们办旅游签证就够你喝一壶的!

  ——还有那个里查基尔,在Shall We Dance里就看你Y不顺眼,就一舞男装什么演技派啊!等你来北京的,先排两天队去办暂住证,然后再发你一二婚带白血病小女孩的

  《左右》观后感(八):左手幸福右手空

  没有接受不了的事,只有没有发生的事!如果说这部影片大众化,但故事确是一件非常独特的事儿。如果说它独特,可这种“独特”又以不同的方式天天在这片土地上上演着。如果你没感觉到幸福,留心了,可能转眼间就变为空。

  故事梗概:房产中介枚竹(刘威葳饰)三年前和丈夫离婚,女儿禾禾五岁。形状枚竹有了一个既爱自己又疼女儿的丈夫。可惜这个故事有个更不幸的开始,禾禾被查出得了白血病。枚竹平静的生活出现了巨大变故。由于没有合适的血源进行干细胞移植,医生提出:如果禾禾有个孪生弟妹,就可用脐带血救姐姐。为了救活唯一的女儿,枚竹决定找到前夫,目的只有一个:和他再生一个孩子。一个让任何人都无法拒绝的理由,却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自己的决定将如何向深爱着自己和孩子的丈夫表白。自己的前夫会不会同意?并且前夫又将怎样面对自己的妻子?而接下来的问题更是枚竹没有想到的,试管育婴的道路行不通。不服输的枚竹不放弃,她想…

  是什么让枚竹做出有背道德的事?回答是爱。爱,尤其是对孩子的爱在广袤的土地上是被允许做任何事情的,即使不被允许,也是会被原谅的。这使我想到在美国发生的一件事:因为妻子想要孩子但却不能怀孕,丈夫于是代妻子怀孕(这位丈夫由于是变性人才能这么做),并且还曾怀上三胎。《左右》的故事相比后者可就是老鼠碰到了大象了,就事件本身对社会和人性的考量,后者的威力则要大得多。所以,现实理直气壮的说没有接受不了的事,只有没有发生的事!

  回到左右故事情节,枚竹的前夫是个包工头,可以说这个设置使影片回避了一个更触及广大民众的根本问题:看病难!这也使得影片的深刻性大打折扣。买不起房、上不起学、看不起病是现在中国百姓的“新三座大山”。据中央党校《学习时报》报道:我国公车消费财政资源4085亿元,干部公费出国消耗财政费用达3000亿元,全国一年的公款吃喝在2000亿元以上,三者相加总数高达9000亿元以上!而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5万 1304亿元,也就是说保守估计行政边外成本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五分之一。中国的高行政成本挤压民生空间是世界上最突出的国家之一。这部分钱即使不用在改善人民的福利上,就是用在对西方世界的公关上,也不会发生英国、法国等抢夺火炬、支持ZD的事了。[By Vincentspring]

  《左右》观后感(九):In love we trust。

  In love we trust。左右。田原。

  生物学里生命诞生的严密。比起伦理与道德的复杂无人去断言这其中的。

  是是非非。对对错错。

  虚构世界里的光影在生活中依然会存在。

  而不是短短的一百二十分钟后一分钟的闪耀。

  很多感慨。但总归为责任与担当会让一个人承受所有不可承受。

  《左右》观后感(十):现实的困境和失败的浪漫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电影的所谓的“代”的划分一直就是一头雾水,记忆里也只有年轻一些的差别而已,印象中,貌似王小帅“这一代”的导演与他们的上一代比较起来,更注重对现实的记录和关注。当上一代导演在《黄金甲》、《无极》、《夜宴》等所谓古装“大片”里迷失的时候,年轻的一代导演更注重的是现实中的矛盾和社会变迁,可能贾樟柯就是一个明显的代表,同样,王小帅也是一个年轻的导演,他的过去的片子也是以反映现实为主的。

  这一部《左右》也不例外。看了大约30分钟,我就知道这是来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不过看完之后,就知道导演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添加:现实中的夫妻并未真正离婚,而是在婚姻崩溃的前夕知道了自己的孩子患有不治之症,需要再生一个孩子来挽救。当初自己在电视上完整的看过整个故事,也曾经为那对夫妻的两难选择而深深同情过。这一次王小帅把故事进一步扩大化了,把这一个选择由两个人扩大到四个人,更重要的是,两个家庭面临着这种选择的痛苦。

  电影看完了,首先在节奏上,很遗憾,就是那些所谓“文艺片”的喜欢的节奏,这部电影在一张缓慢的节奏中延续,一个情节延续另一个情节,在场景上的分配几乎是那么平均,也就是说,你很难找出这部电影的高潮所在。充斥的灰色的长镜头在慢慢诉说着故事的进展,就像一部电视剧一样,在考验你的耐心。整部电影的音乐不多,也许还是文艺片的导演不愿意更多的烘托气氛,从而使电影失去了更多本来的叙述的面目吧。和贾樟柯的电影一样,王小帅等人的电影始终在面临着一个“艺术”与“票房”的矛盾,最终几乎是难以选择。不过从现实来看,这也许就是这些导演们所面临的“左右”吧。

  演员的表演基本上说是合格的,不过不客气的说,也没有多少出彩地方。也许与故事的发展和情节有关。女主角的身上隐约有一种气质,虽然是一个小小的二手房代理,可是身上的气质不俗,不知道是不是和故事里的妻子的这种固执的性格相符合。个人感觉,和余男的角色互换来演,也未尝不可。

  最重要的是故事,这也是一部电影好坏的标志吧。电影的名字《左右》已经很明显的提示了,在这部电影里,每一个人都是左右为难,难以选择。使我们感到特别受到冲击的,就是在这个整个事件中,没有一个人是错误的:母亲是为了挽救自己的孩子,父亲是为了妻子,继父是为了自己的家庭,而后妻是为了自己的自尊……在这整个故事里,没有人要承受道德的谴责,可是最终的选择却是在道德面前进退维谷,这就是道德与感情的困惑,这种困惑,也许永远不会有答案。就像《悲惨世界》里的沙威警官,在道德与自己感情面前难以抉择,最终竟然以跳水自杀来结束这一种痛苦。这部电影里没有一个人选择极端的结果,可是最后的结果会是怎样呢?妻子在生下孩子后,虽然挽救了自己的女儿,可是自己如何面对自己的现在的丈夫?而父亲和后妻之间,真的就会这样的平静下去?也许,有的人会说女孩太可怜,需要救治,可是如果真的有一个孩子出生,而且仅仅是为了这样的一个原因出生,对他(她)难道就是公平的吗?

  也许我想的这一切都是多余,因为电影在叙述完“人工借种”后就结束了,而且几乎可以说是草草收场。电影的最后,每一个人都做出了牺牲,影片也在一种貌似“和谐温馨”的气氛收场,两个家庭同时吃晚餐的镜头切换,让人似乎有了一种“完美”的感觉,可是,这就是道德与感情冲突的最终结局?

  也许,导演自己也没有一个真正的衡量的标准,也就是说,他也没有一个真正的选择。在一个貌似现实主义的电影中,却接上了一个极其浪漫主义的结尾,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最大败笔所在。也或许,导演本身就是为了来歌颂“爱”的,本片的英文片名是“In love we trust”,一个“Love”字,也许就掩盖了一切了,可是这种道德与情感的困境,怎是一个“爱”字了得?

  既然是以记录现实为己任,就应该准确的把握这个现实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而不是折中,最终求的一个完美的结局。在我看来,电影在人工授精失败后,妻子寻求新的方法造成各个方面的冲突加剧的时候就应该结束了,至于结果,还是让观众来思考更合适一些。很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貌似温馨的结局,而是更多的思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