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殡之森》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殡之森》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8-16 03:4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殡之森》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殡之森》是一部由河濑直美执导,齐藤阳一郎 / 尾野真千子 / 渡边真起子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殡之森》观后感(一):忘记过去是为了迎接明天

  是一部节奏极为缓慢,空镜头多,故事性不强、比较晦涩,不容易看得进去的日本文艺片。写的是一个不幸失去小孩、深陷痛苦中的年轻女人真千子,来到老人院里工作郁郁寡欢的她,被老人院安排陪伴一个日夜思念亡妻难以自拔的孤僻老人茂树,前去祭扫亡妻墓地,在艰辛旅途中,真千子逐渐理解了茂树对亡妻情感执着,茂树也慢慢敞开心扉,接纳了真千子对他的关心,也试图让她理解他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旅途中经历了千辛万苦跋踄,在终于寻到亡妻墓地时,茂树思念的痛苦心灵获得了完全释放倾诉,他打开从不离身的宝贝背包,一本一本地将33年写给亡妻的33本日记祭奠在墓前,在亡妻墓地旁,他竭尽全力挖了一个坑,便迫不及待地睡入坑中,象一个婴儿一样蜷缩在里面,陪伴在爱妻身边,他苍老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甜蜜微笑。一路陪伴的真千子看见这一幕后,感同身受百感交集,她失去儿子内心痛苦,在此时此刻,仿佛也得到了释放。电影的外景地要么是风景宜人满眼绿色的茶园,要么是植被茂密溪流淙淙的森林生机盎然的绿色给了这部略显压抑沉闷、衰颓的电影一个带着生命希望的亮色生活意义也许就在于我们如何在有限时间里,不断地去埋葬难以忘怀地过去、才能走向希望的未来

  《殡之森》观后感(二):《殡之森》:河濑直美的奈良森林

  河濑讲解的生与死

  满目的绿,占据整个画面。从远及近,穿过森林的风。《殡之森》有着跟《萌之朱雀》近乎一致的开头序幕,依然讲述一个与森林息息相关的故事。与《萌之朱雀》不同风声里的《殡之森》在第二个画面就切到了田间的送葬队伍,挂幡摇铃,肃穆地慢慢行进。“死”成为了影片关键字,即片中的“殡”字(这也是个人始终认为不应该翻译成《原木之森》的原因,要原木做啥?)。结尾,影片出字幕解释了殡的含义。它有两个意思,一是缅怀纪念先人一段时间作为词形变化,它所指的还包含汉语中的“殡”意,是为安葬故人

  《萌之朱雀》,河濑直美的剧情长处女作,讲述奈良林区的一个家庭经历时间流逝,包含着挥之不去故土情结生老病死一直是河濑留恋话题,这可能与她的成长经历有关幼时双亲离婚,被爷爷婆婆抚养长大。还是小女孩的她走遍了附近的深山老林,与树木相伴,仿佛闻听到了鸟虫耳语,吸取了山间灵气。当她长大并拍摄电影后,既是养母又是长辈的婆婆却不可避免衰老。众多长短不一的纪录片,多数在讲解着河濑的个人记忆人生体验

  事实还在于婆婆患上老年痴呆症自己孩子的出生,它们对河濑直美的冲击尤为明显很现实年龄问题)。人非草木,老人的养育之恩无法忘记。可怕的衰老与死亡无可避忌,森林用时间埋葬一具具死去的躯体凡人总是敌不过时间,与森林相伴的人们还是要回归到森林之中,那里珍藏着他们生命中极致美好。所以,《萌之朱雀》到《沙罗双树》,《拥抱》、《黄樱花来信》到《垂乳女》,死亡或生存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河濑直美。作为女导演感性表达,便有了《殡之森》里的两个人物:女人与老头。没有带上这些先抵的情绪进入,《殡之森》的故事就有些被架空,摇摇欲坠。看着他们,如同街边哭泣的女子和入睡的老者,这简单的、抱有戒心的一面之缘,根本不具有形成完整故事的可能。只有认同怜悯,他们才有丰满的可能。

  女人丧子,她有些精神恍惚。老头丧妻,他看上去有些痴呆。他们在一个乡间的疗养院里相遇,那里被周围的茶园、田野和森林所环抱。女人要照顾老头,老头却屡次拒绝别人的好意,如同别人走不进他的世界误解慢慢消除,老头开始接受女人的照顾。能让他们大笑的机会不多,老与少的欢乐,只反映寻常不过的琐事上。他们还似小孩子一样,在茶园里捉闹追赶躲避藏。车子故障的路上,女人追赶老头,摔一跤后他们却吃上了美味西瓜

  《殡之森》的剧情一句话总结就说得清:女人陪着老人入山,在爱人墓上埋下日记。听上去很做作,有人动要考证可能性必要性。凿天梯隐居山林会是感动常人传奇,但孤零零的埋日记,反倒令观众失去头绪。前后一比,河濑直美冒险地弱化了冲突情节,强化了生命体验。老头用了几十年的时间都无法走出亡妻已去的阴影,中间的坎坷艰辛却一笔不提。他和爱人在房间里一起弹琴,他和爱人在树林里一起跳舞。弹琴跳舞,一常见的词组,用来形容人的开心与欢乐。作为细节表现出来,从两人到一人,弹琴跳舞平淡没什么味道,不同之处就在于一生一死的错觉是全然不同。至于“要有爱”的女人,强烈的情绪爆发如同骤然下起的暴雨,冲流而出的山洪,不止的眼泪只是为眼前的老头而哭?显然不是。一带而过的与丈夫对谈片段,容易让人忘记她到底是缺了什么,又需要什么,然后跟着一神叨老头闯进深山

  我是夏天的一棵树

  这是奈良西部的一片森林,传说那里在生与死去的双方可以达成交流。老头的爱人就深埋在地下的墓中,并非隆起的土冢。上面有棵不大不小的小树,区别于先前老头拥抱的一棵树干庞大枯木。老头刨土,埋下一本本编有年份的日记,异样工整。他把记忆都放进土里,跟爱人的身体一样,统统归于土,化为土,长成树,形成森林。注视这一切的,可能是风,可能是阳光。中途老头还拿出来音乐盒,给了女人。听着传出的叮叮声,女人在森林中迎着从天而降晨光,在风声里形体都要化了。

  对于《殡之森》中身体取暖的一幕,不知隐欲主义的河濑是否有意挑战观众的观影体验,还是证明活着(Alive)的理论牢靠。一干瘪老头就这么挺过来了,真是个奇迹假设看过足够多的俗套情节剧,这一幕放在哪里都容易成为一笑料,只因有了先入为主习惯

  对事情有不同看法常是因人而异,但在树的意象上,河濑直美却立足于表现森林中的一棵,如同千万人中的一个。因为导演所秉持的是封闭式的个人体验,即世间万物再美好,都要回归到作为本体的我上。我感受到了它们,才能欣欣然地融进其中。死了的人当然感受不到,所以你要活着,你要重新找到生存的意义。女人与老头进入的是森林,寻找的是墓地。尽管在头顶或身边,有着无处不在光线声音,那依然是为树木所包围的封闭空间。墓地就更不必说了,死后的一处封闭归宿

  大到远景苍茫的青山,小到近景粘网的蝴蝶,《殡之森》用迟滞的画面和晃动的手持摄影引领观众进入到女人与老头的内心世界。比起《萌之朱雀》田村正毅的固定机位和长镜头,相比山崎裕掌镜《沙罗双树》的动静交合(此人同是枝裕和有过一长段时间的合作),十年后《殡之森》发生巨大改变,镜头动得厉害。《殡之森》开场几分钟的空镜头和远景,山水烟雨被赋予了一层更加形式的含义,带着“殡”的仪式效果。这固然是摄影师易人的原因,在入山一段,中野英世展示的摄影同泰国导演阿彼察邦的《极乐森林》和《热带疾病》有着某些奇妙联系,巧合的是它们在戛纳共同构成东方原始森林的幽玄禅意,与神秘连接、与死者相同,所以很难说《殡之森》的获奖没有东方森林的影响因素在其中。

  与是枝裕和在《幻之光》走向广阔的海边地带所不同,河濑直美只愿意停留在森林与奈良,迎取自我重生。不过,是枝在新作《步履不停》中也选择了“回家”,与长辈一同生活,有着夏天的绿荫和暑气的一个封闭空间。他留下的问题就是,这人到底走不走得出去。《殡之森》用老去祈求着真千子的新生,她能否真正走出,谁也不知道,所以就当是一种祈求吧。

  通过《殡之森》的结局,河濑直美站在了出世的视角上看着真千子,这点倒是与《萌之朱雀》的回眸俯瞰不谋而合。她用封闭的表现形式不代表着她缺乏生命力,夏天同样给予了她身体的热量和生命的能量。通过采访可以得知,夏天正是河濑直美最喜爱季节。她如同夏天里的一棵树,回想着身边奈良森林的久远记忆。

  (本文来源:网易娱乐专稿 ) http://ent.163.com/08/0505/20/4B758BH800031H06.html

  《殡之森》观后感(三):你听,有风吹过。

  你听,有风吹过。

  你见过这样的情感么?三十三年如一日的写日记怀念已经逝去的妻子经过重重困难差点丧命只是为了把那满满一包的日记埋到妻子坟前?

  《殡之森》,讲述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一个青年女子,痛失了儿子,看上去有些神情涣散,一个老头儿,早年丧妻,似乎有些老年痴呆。他们相遇在一个山中的老人院里。然后一起走了一场关于爱与缅怀的旅程

  是很需要安静下来付出耐心去看的片子,大量的长镜头和空镜头的自如运用,以及晃动的手持摄影和缓慢略显呆滞的画面都是很挑战观众的耐心的元素,如果你喜欢的是爆米花式的快餐影片,那么你一定会觉得闷,说不定两分钟不要就瞌睡了起来。

  满眼的绿色,麦田茶园和森林,包围着养老院,似乎能感觉到风声,在一片一片麦浪上拂过去的时候,以及树上挂着的那个铜铃在风的吹拂下响起叮咚叮咚的声音。

  开篇的长镜头整个绿色布满荧幕,你会感觉到希望与向上的生命力,但是下一个镜头出现的竟然是送葬的队伍在绿色的田野间行进,有悠长尖锐的敲钟声刺激你的耳膜,然后第三个镜头是大树被砍倒,这无疑是一种对死亡最直接的表达。绿色的生命力之间白色的帷幔以及高高举起的送葬的红色遮阳伞,一种视觉上的强烈对比一直刺激着我,再加上音响作用和缓慢推近的镜头,总让我产生一种暑气扑面的烦闷感。

  但是还是有欢乐的情节,女人和老头在茶园里追赶躲藏的一段总是让我想起小时候和小朋友们一起捉迷藏的岁月老小老小,老人越老其实就越小孩。调皮固执、有自己的欢乐。还有老人偷了个西瓜被女人追赶摔了一跤的时候,西瓜摔在地上四分五裂可是他们却尝到了甘甜美味的西瓜的段落,也是那样的欢乐,让人看了欢喜。我很喜欢茶园里那一段,长镜头,远景中近景的交叉配上绿色茶园里两个小小白色身影,画面很活泼很欢乐,我差一点就忘记了这是一个探讨死亡探讨深刻爱意探讨老年人内心的故事。

  河濑直美是一个女导演,我之前从未接触过她的影片,但是我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女导演的细腻温情,她的视角说大那是有关生与死,说小也不过是一个人内心的困境。老人一直摆脱不了妻子逝世的阴影,而女人也一直在丧子的悲痛中没有走出,并且还要面对自己丈夫的质疑与埋怨,所以女人去到养老院工作其实是一种逃避。而老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总是幻想着妻子还在人世,他和她一起弹钢琴,在森林里跳舞,这折射出来的难道不是孤独么?老年人的孤独与青年妇女的孤独,看似是一种无关紧要毫无联系的情感,实则是息息相通的。所以他们一起因汽车出现事闯入森林里的旅途其实是一场救赎过程。经过诸多的困哪,老人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去到了妻子的坟前,而女人被迫陪同他的这一路难道内心没有波动么?这种看似沉默的情感,内里掀起怎样的轩然大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在这样一部片子里感受到了一种宁静气氛,在潮湿的森林深处找到了一种温柔抚慰。这与夏天的燥热相反,森林里的阳光和乐音像是一剂安眠药,最后我们都能够在其中沉沉睡去。

  至于森林的寓意,其实很明显,象征着生和死的循环生生不息的树木和未知危险。或者说森林本身就是一方困境,囚禁着老人的妻子以及他过去的美好记忆,他千方百计的要触到森林深处找到自己的妻子的坟墓,把三十三年来的思念和情感都埋葬给她,也许是想要和过去告别吧。

  奈良的森林,在夏季燥热的风声中述说着生与死的故事,深挚的爱意触动着我的心灵。整个世界被绿色浸染,我突然想去日本看一看奈良的乡村了,我突然想去感受日本乡村的气息了,也许与我家乡的夏天会不一样呢。也许就和影片空镜头里所表现的那些景色一样吧,哪怕小到只有一只蝴蝶的空镜头都让我感觉到自然清新的气息。

  表妹在东京,或许可以要她先去替我感受一下日本夏季潮湿的风声以及奈良绿色的乡村。

  你听,有风吹过。

  2012-5-17

  《殡之森》观后感(四):当我们面对森林的时候

  森林是活的。当人走到森林的中心的时候,森林就是活的。

  当人走到森林里头,就会丢掉平日里作为人高傲和蔑视一切,重试对自然的敬畏。在这里学习什么是生命。

  茂树是一个智障老人,在奈良乡间的一个智障服务中心生活了33年,33年前他失去了妻子真子之后就一直住在这里。他的时间像是停下来了,为什么我还活着,什么是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真千子的时间也停下来了,自从她年少的儿子过世之后。面对丈夫的悲痛乃至于对命运的愤怒不公,她都陷入一种漠然。她什么反应都做不出来,也完全没办法回到现实中来。就像是整个人逃避到这个躯壳里面,为了逃避她没办法面对的死亡。因此她到乡间,到这个服务中心帮忙,认识了茂树。

  在森林里,茂树起初是打定主意自杀的。真千子发现这点之后苦苦哀求他不要往那边走,当她没办法挡下他的时候,无力感和绝望席卷而来,整个把她笼罩住了,在森林里再也没有其他事情可以让她逃避,她无法承受,陷入疯狂的哀嚎之中,彻彻底底的痛哭。

  她的痛哭唤醒茂树,这是活着的感觉。能吃饭,就是活着。能摸到别人,感受到别人的体温,就是活着。能有人为自己痛哭,就是活着。

  面对所爱死亡的痛苦是一件不可说的事。有段时间我用“parent dead”搜索视频,看下面每一条留言,他们一句句说明自己的故事和情况,但是谁都没办法说明痛苦。痛苦是没办法说明的。

  《殡之森》观后感(五):看的时候有点着急

  获60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或许因为我生病吧,看的时候心思没在哪儿。片子讲一男一女,一个老一个年轻,一个丧妻一个丧子,一个老婆死了33年,一个儿子新近离开两个人之间如何一点点地面对死亡,停止死亡对自己生命继续的消耗。每个人,都要面对别人和自己的死亡,“西藏生死书”里开篇就教导我们勇敢的面对死亡,了解死亡,这,真是正确的态度。

  片子惯有日本电影的哲学,台词里禅意十足。有人问和尚:“我们活着吗?”和尚道:“活,有两层意思:一,你要吃饭,你吃吗?你吃了,就说明你活。二,内心快乐叫活。内心如死水,行尸走肉,得不到外界传递的爱,这不叫活。”

  啧啧,咱们也多拍拍如此的片儿吧。把赵州茶,狗子是佛的公案都给它拍了,一股脑儿给鬼子翻译下“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在把竹林,禅乐,鸣钟,月下,海青,这些诱人的玩意儿放进去,肯定能拿大奖。

  这片子是电影节我看的最后一部,后面的放弃了,头疼的不行,只能舍了获戛纳金棕榈奖提名的“来自伦敦的男人”。也算是遗憾了。

  《殡之森》观后感(六):《殯之森》死者已矣,生者何堪

  雖然有著康城影展評委會大獎的光環,但看日本女導新星河瀨直美的《殯之森》,絕對稱不上是一次很好的觀影經驗——不知是坐在電影院第一行的關係,還是電影本身就沉鬱得叫人不欲正視。

  鏡頭下的奈良北部,那古拙的鄉間、蒼翠的原野,本應叫人心曠神怡。但故事中的兩位主角的背景,卻為電影定下了哀傷的基調。一個是喪妻三十多年,痴呆而深情的老男人,另一個是背負喪子包袱的年輕護士。老男人要在森林中尋找亡妻的墳,護士沿路跟著。看著他們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縱然是明顯的淒淒慘慘戚戚,但男人的情深卻因故事有欠細緻而顯得「出師無名」。得承認,電影末段男人將幾十年的日記攤放於亡妻墳前,自己伏於泥土上的一幕很能叫人動容。但故事內容若能豐富一點,此幕更能讓觀眾為之心折而流淚。

  不過,電影散發出來那種抑鬱的氣氛,大概是每個生者憶起故人都會有的感受。死者已矣,生者何堪。留下來的每個音容笑貌,不幸地都成為了揮之不去的心頭迷霧,直到彼此於某一天在某一處相會為止。

  http://www.yauyeah.com/?p=40

  《殡之森》观后感(七):河濑直美十年如一日

  河濑直美果然十年如一日,现在回看这部十年前在戛纳勇夺评审团大奖的这部作品,发现很多表现手法以及人物情感都延续到今年的新作《光》。这部被不少人诟病和讪笑的作品,我十年前看的时候也没太多感触。现在重看才挖掘到不少隐藏的闪光点与真正打动我的泪点,事实证明60周年的戛纳评审团的眼光很独到。尽管河濑直美的作品并非一直保持高水准,但这部貌似矫情自嗨的作品却融合了她风格里最有代表性的元素,也最能体现出她标志性的作者标签。

  首先是她对奈良矢志不渝的爱,这完全展现在民俗仪式的刻画里,开头的送殡场面,众人在家中摆弄手工制作的描绘,都展现出奈良地区与别不同的民俗风貌。这在她之前《萌动的朱雀》和《沙罗双树》里均有出色的反映。虽然有人说这是贩卖传统文化之举,但在我看来这种最能体现她作者风格的元素都是跟题材密切相关,而不是刻意为博取眼球的拙劣行径。在本片里,开头传统的送殡仪式不仅跟整部影片的悲伤格调契合,而且纪念逝去亲人与后面森林里的情节也有着延续性的意味。

  在主题上,导演致力表现失去至亲后的悲痛与心灵治愈的过程。导演设计出两位悲情人物:老男人死了老婆,而年轻的女主则因遭遇孩子夭折。原本看来无法产生交集的两人却因女主角对老男人的细心照顾而产生互动,更因之后在森林里的遇险而在心灵上产生触动。剧本里对男女主角的塑造跟新作《光》有着相似之处,原本是毫无关联的两人都是因意外事件在关系上获得质的改变。《殡之森》是由于汽车抛锚,徒步进入森林而引出后面的肉体与心灵接触,而《光》里则是因为女主角发现摄影师相集里的照片而逐渐展开。

  除此之外,影片中男女主角上有着“互补”的关系。老男人自不必说,在森林里幻想女主角是亡妻,而对于痛失孩子的女主角来说,有点智障的老男人不时显露出天真顽皮的性格,无疑是夭折儿子的化身。这种独特的关系在之后两人的悲痛治愈过程中发挥出惊异的力量,将影片的感染力度推向高潮。而同样地,在《光》里面摄影师男主角与电影解说员女主角也因为对电影画面的不同观点,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感悟,而逐渐引发出心灵合一的情愫。

  如果说心灵治愈的主题有小清新和造作的嫌疑,那么河濑直美镜头下的大自然,尤其是森林,则毋庸置疑地饱含着奇异的灵性,成为她最有标志性的作者风格。无论是《殡之森》开头的送殡和高潮部分祭奠亡妻的仪式,还是《光》里面女主角在森林里艰难寻觅走失的母亲,森林已不再是故事的背景,森林作为一种象征符号流露出神秘感。导演不仅在刻画人类敬畏神秘的大自然,而更多地将这种难以言传的感觉投射到角色的关系里。在《殡之森》的后半段里面,男女主角在森林里遭遇惊险后而产生肉体与心灵接触,全赖森林这个环境缓解各自的悲痛而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关系转变。这种用森林来传达人物情感与关系变化的手法跟泰国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如出一辙,在《热带疾病》和《祝福》中的神秘森林给观众营造出时而迷幻时而诱惑的意味,而这种氛围与感觉则强烈暗示着角色之间的暧昧关系。

  最后一点则是纪录片式的摄影风格。在这部影片里,晃动的镜头在视觉上给观众制造出真实的临场感。与其说是一种“亡灵视角”,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河濑直美一向钟情的表现手法,从她拍摄过众多的“私记录”影片当中,可以发现她镜头里充满着最质朴与逼真的情感力度。而当这种纪录片风格的摄影运用到剧情片拍摄上,则更能传达出她对题材与人物的“私密化”处理。家庭录像里常常见到的就是这种晃动的镜头,刻意打破角色与观众的疏离感,为影片增添不少亲切感。

  《殡之森》观后感(八):森林會說話

  真是太美的影片了,總之『森林』本身就是自己會說話的影像素材了。。。

  我最喜歡的是,那個DVD的封面那片段,那應該是茶園之類的地方吧~~~茂樹和真千子在田野中倒在一團......

  還有森林裡的音樂盒轉動發條的光...茂樹在去世33年之後來到妻子的墓前所掘的那個洞,他說:我要睡覺了,就在這裡。哄!當他傾吐出那些字來時,真的覺得這33年來的思念與不捨...就在那三個字裡全部吐露:我來了。

  真千子在樹葉縫隙陽光灑落的地方說:「現在沒事了,一切都好了,你等得太久了,太長的時間了.....」好像她同時也得到釋放一樣,她望著天空的陽光。

  這是最觸動人的片段,這一部片子有好多地方都好讚,一開始那個送葬的隊伍,從空中俯視,...

  還有老人們在安養院中的互動和對話,鏡頭就擺在人的面前拍的,很自然完全沒有銳利的線條。真喜歡哪!

  總之『殯之森』~就是我很喜歡的調調啦。。。

  片尾最後說:『殯』(もがり)是指:對死去之人痛惜之忍受,還有『場所』的意思,也有『喪失』之意。

  看到這裡,就想到真實的生活理所發生的事情。

  《殡之森》观后感(九):悼亡之旅

  在殡之森中,河濑直美花大篇幅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子真知子和她所照顾的一个痴呆老人茂树在森林中的旅行。这趟旅行是他们的一场悼念之旅。老人穿越森林只为祭奠亡妻,真知子也在旅途中慢慢释怀了儿子的死。河濑直美用了大量手持镜头、长镜,把观众变成同他们旅行的第三人,给了观众游魂一般的视角。

  在两人进入森林后不久,当茂树要跨过一条林间小溪时,真千子失控了。她竭尽全力拦下老人,不许他过河。片中没有讲述她为何做出如此奇异的举动,但不难联想到她失子的经历。她应该是在儿子执意要穿过马路时失去了他。林中这一幕光线昏暗,茂密的树林遮天蔽日,雨水从层层叶间穿过。河濑在此处运用长镜展现真千子与茂树的一连串动作:先是真千子拉住已经开始过河的茂树,她用拉儿子的方式拉着茂树的手,而茂树正如一个不听话的倔强小孩,执意甩开母亲的手踏入溪流中。瞬间真千子崩溃大哭。摇晃的手执镜头别有一般风味。观众仿佛陪着他们站在那个雨天河中不稳的石头上,感受着她世界的崩塌与重组。在茂树跨过小溪之后,河濑给了骤然凶猛的水势一个空镜,镜头外真千子绝望地哭喊着不要啊。观众被误导认为茂树被洪水冲走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茂树正稳稳地站在石头上,水流依旧平缓。那个空镜让观众切身体验真千子的心理活动。她以为那是即将会发生的事情,她害怕茂树会如她儿子一般被带走,于是她的情绪如洪水般失控,跪在地上无法停止哭泣。茂树见状回到了真千子身边。手持镜头也一并走到了他们俩身边。

  失去的东西就如同这水流,再也无法回来了。人只得接受失去。

  那条林间小溪就如同一条忘川河,将真千子与她的儿子永远地分隔。茂树温柔地抚摸真千子的头,此刻他的身姿看起来终于像个成年男子的模样,真千子跪在地上,缩成一团,伏在他胸口哭泣。在这一幕里,真千子与茂树的角色反过来了。真千子不再是那个温柔细心的护工,总是照顾着痴呆的茂树,反倒是茂树温柔地抚平她心中的伤痛。

  雨后,两人围在火边的一幕又反转了这种关系。画面中只有点点火光。寒冷如黑暗般驱散不开。此处真千子又成了保护者的角色。她从背后抱着失温的茂树,喃喃道:

别怕…没事了…我们都还活着…活着…活着…都活着…

  如同一个母亲抱着自己的孩子。

  他们二人是对方这场悼念之旅的最佳拍档。茂树填补了真千子失子之后心里的空缺。而没有真千子的帮助,茂树怕是早已死在了途中。

  两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最终的悼念场所。茂树用埋葬日记的方式纪念亡妻。他将日记一本本地放在地上,默默说道

经过了很长时间,我精神恍惚,我来了。

  随后温柔地抚摸一旁纤细的树干,如同触碰爱妻的脸庞、脖颈。和真知子一同挖出土坑后,他跪在坑前,如同跪在墓前,亲手埋葬了妻子的日记,完成了悼念之旅的最后一步,终于释怀了。茂树从地上爬起来,仰头看天,仿佛妻子的灵魂也在此刻终于升天。电影刚开始时,僧人说,灵魂会在第三十三年升天离开。恰好此时,天上传来直升飞机的声音。是妻子的灵魂在回应他吗?还是只是来找失踪的两人的救援飞机。不稳的镜头往天上摇,仿佛在寻找着飞机的踪迹,但它始终没有出现在这个长镜头里。二人的旅行也随着这飞机的声音终结了。

  电影末尾,两人看起来是那样的心满意足。茂树伏在地上,脸贴着大地,露出温柔的笑容。真知子仰头看天,慢慢抬起手中的音乐盒。

  她笑得是那样的开心。

  《殡之森》观后感(十):不殇

  河濑的片子向来没什么跌宕起伏的剧情,琐碎简单的对话,生活化的场景。大部分都采用手持摄影,晃动的镜头下却无形中多了些代入性。对于河濑,一部分人热爱至极,另一部分人嫌弃至极。似乎没有什么中间派别。河濑擅长使用大量并未对剧情叙述有什么直接意义的空镜,却很好的交待了环境,间接影响到观者对人物当下心境的解读。真千子在失去儿子后在一所养老机构工作,遇到了三十三年前失去妻子行为举止怪异的茂树。茂树一直难以忘记妻子,也曾因为真千子动了他最为重视的书包而将她粗鲁的推倒造成骨折。千真子陪着茂树去给妻子扫墓,终于知道为何那个书包对于茂树是如此重要。里面有给妻子带来的八音盒和三十三年来的日记。于是,真千子在茂树的念念不忘下得到了某种释怀。两个人之间微妙的情感经历,确实超出了我的感知领悟,所以我也确实未有半点感同身受。倒不是要让谁薄情,但至少做到不要如此厚重。人生难免一场场离别,如是总是如此计较难免无法释怀,失去即无法挽回,何不珍藏于心就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