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说》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小说》观后感10篇

2018-08-18 03:04: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说》观后感10篇

  《小说》是一部由吕乐执导,王志文 / 王彤 / 王朔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小说》观后感(一):《小说》——爱情模样

  初次见面

  王彤成功表现出一个女性对于意外相逢的惊喜,并带有几分的矜持中国传统女性的特点)。我注意到是女人首先告诉了男人房间号码表达出了相聚意愿,而男人则始终是处于被动状态。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女性对于爱情的期许,而男性却总是后知后觉,在两性关系中这难道不是常态

  饭馆&游泳池

  当女人回忆起他们还在学校时那些有趣细节,男人却在自顾自的谈论起自己工作和现在的家庭(多么的无趣)。在游泳池时,女人询问起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的情况,而男人却已经忘记一干二净(多么的愚蠢)。瞬间,在女孩灿烂笑脸上闪起了那年晚会篝火影片情绪到达高潮,我们不禁感慨一个女人在爱情里的状态是那么动人可爱

  酒店客房

  好不容易他们一起来到了旅馆门口,男人终于也成功进了房间(观众此刻也松了一口气,心想这个男人还没有那么蠢)。这时男人的老毛病开始犯了,竟然谈论起他的生意和生意上的挫败,女孩也只能进行安慰(蜜汁尴尬)。当女孩开始设想今后他们俩在一起情形时(像孩子一样天真),男人却马上进行了阻止。(他为什么总把女孩想象的那么傻,女孩当然知道这是不切实际的,难道还需要提醒吗?他难道不知道一句安慰的话或者一个简单拥抱就能抚慰她吗?)终于最后,女孩主动提起了那段往事恋情,再也控制不住,两人相拥在了一起(真是费劲啊)。

  《小说》观后感(二):中国的《爱在黎明破晓前》

  此部电影可以说相当小众,我真的不明白会造成这种结果原因导演吕乐在2006年拍摄此片,而且请到了诸多知名作家。然而,该片一半的时间在一群作家讨论诗意中度过,其中有一位女子出入镜头倒水做笔记。偶尔穿插倒水的女子陈晓遇见了一位老同学赵子轩。当讨论诗意的笔会结束,作家们都四散而去。故事才真正开始,陈晓和赵子轩一起吃了饭,喝了点啤酒。然后陈晓带着赵子轩去了大学体育场。其实,在我的经验里,并不是所有女人喝点儿酒都会这么浪漫,主要是陈晓是一位知识分子,至少是位学者。体育场里,两人坐下来,陈晓开始回忆大学时光,可是赵子轩已经不大记得了。是啊,这是现实中最普通不过的重逢之境。然而,陈晓依然兴致满满,这我要说,得归功于那一杯半的啤酒。她完全沉醉在过去的美好中。她让赵子轩和那年一样,绕着体育场跑一圈。为什么?女人的想法是用逻辑解释的么?当然,赵子轩不问为什么,只是觉得尴尬,但是还是禁不住陈晓的再三要求,于是,一拍腿,就跑了一圈。陈晓大笑着说,你跑得好傻啊。想当年,赵子轩喝醉了绕着跑的时候,或许并不比这次好多少,但是回首间,那一幕幕都成了电影一般静好,而她是观众。玩累了,回到陈晓的房间门前,赵子轩说,你明天走的话,今晚就算告别了。陈晓一再强调,说不定。那么明显的不舍,当然,赵子轩感觉得到,那么,进房间再说会儿吧。谈到一笔生意为了回扣怎么都谈不妥,拖了好长时间。赵子轩开了个玩笑说,过两年,你再来这儿参加笔会,你还是打我的308房间的电话,兴许我还在那儿,因为这笔生意还没谈成!陈晓即可来了兴趣,那我就每月都来参加笔会吧。他们就开始美好的设想,干脆就住这个地方好了,我们种些菜,我们租老张便宜房子……说到尽兴处,赵子轩突然望着兴奋的陈晓说,不要想那么多了,陈晓,你还是和大学时一样傻。这突如其来冷水自然打破了旧情复燃的美梦。陈晓道出了实情,他本来是跟作家一起走的,但她还是留下来,是想和他打声招呼。赵子轩抓住陈晓的手,拥抱,陈晓抽噎。赵子轩是清醒的,也许成熟的男人总是这么清醒,而且是做生意的男人。他稍稍分开一点陈晓,他被陈晓那种灼热的鼻息声弄得很忐忑,如果说他不管不顾的,这就说明他不是一个好男人。他想到了他们都是已婚,而现在不是大学时候等等,当然,此处是我瞎猜。被分开的陈晓摸摸脸上的泪痕说,我不想这样。赵子轩问,不想怎样?“不知道。”陈晓啜泣着扑向赵子轩的怀中,到此,故事戛然而止,不知下文。“不知道”这句话是女人最可贵品质,它给女人批上了脆弱外衣,把很多的责任巧妙的推给了男人。后来导演把这个故事说给作家们后,作家们纷纷发表看法。对于这样的一个故事,旧人重逢,当然结局很多种。有的说什么都不会发生,是啊,现实不是电影,甚至连出轨的可能都没有,要不然,我们怎么会有大把的人觉得日子索然无味呢。有的说,是否上床,取决于女人,看她是否过得了自己的坎儿。是啊,也许2010以前的女人在情欲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因为关于她们的一切都是那么神秘(仅限于爱情的大旗下的关系)。有人说,他们应该一起去看动画片,不然多紧张。我真是觉得这位作家好聪明,的确他们需要放松一下,太紧张反而会引发一种暗涌激情,最终打乱平静有序生活,看一个动画片,轻轻松松时间过去了,故事也就结束了。有人说,他们是否上床要看之前情感中情的成分多还是欲的成分多。这话我觉得有点教条青春期的情感本来就是欲促发的,分析孰多孰少意义何在。该部电影让我想起了《爱在黎明破晓前》,可以说两者在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结果却大相径庭。《爱在》拍摄于1995年,杰西卡和赛林娜两人偶遇火车于巴黎畅谈一整天,然后,浓情蜜意自不必说。在欧洲此片甚受欢迎,即便现在也被推崇万分,国内很多的文艺青年对《爱在》三部曲是否也同样喜爱从豆瓣8.7的评分就可以得知。可是,电影《小说》却从未上映过,我实在感到很遗憾

  《小说》观后感(三):寻找诗意

  一场中国当代作家关于诗意的讨论会,

  絮絮叨叨,作家的样子大概也就是这个样子,一肚子灵性,常常是说不出来的.

  诗意是什么,还存不存在.

  作家们的言谈已经说明了一切:

  肯定存在,但又不能不混合着生活的乏味和现实.

  其实也就是为了阿城和王朔看的.

  阿城:

  最早中国只有歌. 诗言志,而贵族不需要志,只是祭祀宴会.就像日本人常常酒后唱歌.

  到了孔子时代,出现了士人阶级,替贵族服务,才开始言志.

  于是出现了"意象".用来表达"语言说不出的东西".这就是诗意.

  关于时间,西方有"世纪末"的概念,时间有起有终.

  中国的时间是没有起点终点的概念,最重视"当下的刹那感悟",正如田园诗中常常流露的.后来西方的时间观念传入,有了"始终"的概念,便开始重视"追赶","发展"

  小说代替了诗歌,成为了新的"载体",旧的文体已经承载不了新的意象.

  王朔:先把俗人做好,做一个参与者. 只有作为一个欣赏者,没有了利害关系,才会有诗意.也即脱离现实,如"梦".

  马原:一切实用,理性的东西和诗意相反.

  王志文和王彤两个当年恋人中年重聚,

  各自有了孩子,

  回忆,回忆,回忆,

  当年多美好你说是吧,现在呢?

  诗意全他妈没了.

  于是她就哭了,他抱着她.

  人都到中年了,这可怎么办呀

  突然就想到了<一一>里的NJ和旧情人.

  当年互相爱互相理解的人,怎么就物是人非了呢

  最后,你觉得他们两个结局会怎样?

  在一起?分开?上床?

  作家们依次对做出了猜测,

  王朔说:什么都不会发生,尽剩下后悔了.

  ===================

  :土豆有下载,对作家们感兴趣可以看看本尊,听听他们唠叨

  《小说》观后感(四):隐忍的诗意

  王志文与王彤的每场戏都很好!很让我动容!

  王彤对王志文说“我带你去一个有趣的地方”,那地方是一个废旧的泳池。若干年前,他们还是大学生的时候,学校废旧泳池里举办的联欢会上,王志文在联欢会上唱歌,跳舞,念自己写的诗,喝醉了酒在废弃的泳池里跑来跑去。那是王彤第一次注意到王志文,不是因为他唱歌,跳舞,念自己写的诗,而是因为他在泳池里跑来跑去。

  因为他跑来跑去——多朴实不可思议理由。但王彤和部分观影的人确实被打动了,比如我。

  电影的另一部分是几位作家的研讨会,主题是“什么才是诗意的生活”。这是一个无解或者说是开放式的命题,大家对诗意生活都有自己的见解。结尾处采访各位作家对王志文王彤感情何去何从的看法,回答也是各不相同。对于电影来说,这样的设定让电影的两大部分看起来关联性更高了,这样设定未必是最佳处理方式,但确实让这部电影看起来有些特别

  回到那个泳池,王彤说“我想求你一件事,你能再为我跑一圈吗?”40岁的王志文有些不好意思但还是答应了,王志文绕圈跑着王彤恣意笑着,隐约间还闪回了毕业会篝火的影像,想象着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但也仅限于想象,现世再不堪,毕竟还要过下去。真心喜欢这段,因为在我看来,看到自己喜欢的人肯为自己做一些“傻事”,或是带领自己去到一段自己想经历情境,那便是恋人带给我最直接的“诗意”。

  彼此心里都五味杂陈,却又都隐忍着。这大概就是对逝去感情最好的注释,也是最诗意的注释。

  《小说》观后感(五):诗意对生活的无数次打扰

  虚与实的多次结合,反转

  第一次,一大群真实的作家在开研讨会,讨论的是诗和生活,旁边放了假的演员

  然后两次剪接到,女演员在打电话,这是虚的,电影里的情节

  然后俩演员的爱情戏,里面说王志文本身是写稿子,结果为了生活压力放弃了,这是生活,但是之后他们重叙初恋的浪漫,这是诗意

  最后作家的讨论,其实不是在情节中的,他们是在讨论这电影的本子,这是更大的打乱,打乱了剧本身和剧组,而女演员对作家的搀扶,又不像是演员对演员的,好像又是角色里,她服务员的状态,又一次打乱

  而没有结局,就是让我们往后看结局,彻底的打乱,打乱了剧组和广大的生活

  神来之笔

  十年前的人,还知道讨论一下诗意

  证明诗中那个时候还是回事,哪怕只占了生活的百分之一,也还占了,现在只能呵呵了

  十年前的人,还知道讨论一下电影的拍法

  现在只好呵呵了

  对于他们讨论的内容仁者见仁,不过我觉得那些男作家都是逻辑的分析诗意,而女作家说的更接近诗意本身

  同意一句话,诗意是个人的事

  这难得的阵容,就算是纪录片也值得一看

  《小说》观后感(六):诗意

  故事结构有意思,平行叙事的电影也看过一些,但是一般都有主有弱,这部昨天看的电影今天回味起来,竟然发现不知道虚实的分界在哪里,一条线的男女主角旁观另一条线的作家讨论,女主角作为未被对焦的背景出现在讨论中,时而带着我们走出房间之外,似乎会议房间外的生活才像是真实的,结果最后作家们又回来讨论男女的结局,点了“小说”的题。

  除了叙事线,整个电影就在讨论“诗意”的概念,一些诗人作者商业化的浪潮里开着“笔会”,讨论“诗意”在哪里,好像显得十分多余

阿城:只从人有了“志”,诗就从歌里升华了出来,从对生活的咏叹调里产生“说不出来的东西”,所以诗歌里的意象,是一句一句诗歌的连接之后,“再也不能用语言表达的东西”,想表达那个意象的时候,你就只能把诗再念一遍。而在如今,小说把诗里的诗意载走了,那诗当然就不必载了,因而就没落了。

  看到这里,我心里惊呼他是不是读过麦克卢汉,读过娱乐至死。引申出去,诗意既然无形,那它的形状就由承载它的东西所决定

陈村:生活就是一种混乱的东西。我们只能从身边可看可感找到能愉悦自己的东西。我们不愉快是因为我们追求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我们对自己有一种上帝欲望,我们希望能够创造什么东西,这种欲望折磨着我们

  这段的愉悦与逾越很有意思,我最近刚好也开始意识到“人性”与“神性”是两个不同方向,甚至是两条不同的轨道一面人因为向神性跌入沉默深渊,另一方面它又为人性的感知提供许多灵感来源

  真正的大家参与讨论点在于“挣钱”的话题。没有钱,自己隔绝的清贫生活真的有诗意吗?

王朔:物质好像和诗意过分对立了。有钱不是学坏,我只是觉得有钱、时髦实际上是没有什么个性的东西。诗意必须有空间的,现在的社会是有‘空’的,你可以在你的空里发疯。在城市里呆长了,城市的垃圾堆给我感受更多,有时候我觉得垃圾堆特别好看,五彩斑斓的。人得沉沦到极,诗意你也得落到底,把自个儿摧残到底,把身心降到最低,而且一定要是不道德的。我觉得社会的承认都是有害的马原:有用无用就是诗意的分别。能解析的部分太理性,我认为一点诗意都没有;而其他的文学、艺术、语言、音乐都不能解析棉棉:我曾经觉得自己特别不幸,为什么给我一种复杂的东西让我无法消化,让我很难受,总是要离开,因为无法搞懂。最后没办法,你必须把这些垃圾、恐惧、疑惑吃下去,在你开始认为你的生活一点点简单起来的时候,你发现你有力量了,就可能有诗意了

  诗意源于从复杂中刨出简单的过程,来源于躲避社会规范的过程。马原说它是无用的东西,他说其他文学、艺术不能用理性分析,而我觉得,理性不是欣赏的终点,但它是必经的手段。无论它再怎么简单,我们也要学会沉沦、学会吞咽、学会无用。

  回到电影本身的表现,它的内容甚至不比会议记录更多,但是手法很奇妙,在作家们自然的流露出自我,带着停顿、思考甚至是没有经过思考的表达的时候,镜头能引导我把重点放在他们讨论时的细节上,去观察他们被困住的过程,并且十分亲切,带我一起成为一个观察者,而非被动的读者,很妙。

  《小说》观后感(七):也談《小說》

  或許像我這樣好奇文人演戲的觀眾大有人在,不然內地不會一而再有電影找文人助陣。去年才在電影節看過寧瀛執導,出版人洪晃、作家劉索拉演出的《無窮動》,誰知今年的電影節,呂樂的《小說》又邀請了一班作家來參演,阿城、余華、王朔、方方……,通通是響噹噹的名字。

  《無窮動》除了章含之飾演老傭人劏雞做菜外,其他的名女人都用回自己的姓名和身份,不顧淑女形象大啖雞腳,或許也算本色演出,但口蜜腹劍勾心鬥角明顯是在做戲。《小說》則像docudrama,作家都在演回自己,但真實與虛構的界線倒模糊得很,而這正正是影片饒有趣味的地方。

  我是在太空館演講廳看這部片的。作為每年電影節其中一個重要場地,我對那裏的印象一直不好,儘管幾年前曾經裝修翻新,但好像只是更換座椅,設計依然不適合放電影。銀幕實在迷你得可憐,現在的家庭影院隨時比它還要大,而中間又被講台所隔,像我這樣坐在後排的觀眾,看得特別辛苦。

  《小說》前半段好像紀錄片,拍攝作家們在小城的賓館開筆會,濟濟一堂討論甚麼是「詩意」。導演差不多花了一半以上的時間,讓每位作家對着鏡頭侃侃而談,見解倒不如想像中精彩,甚至越扯越遠。有位打扮新潮的女作家,恐怕不大明白何謂詩意,說了幾句便忍不住笑,乖乖收口。

  到王朔談的時候,我看見他雙手不停把弄西瓜霜潤喉片的包裝盒,那一口濃重的京片子,聽得我好累,禁不住睡了好一會,連余華何時亮相也不知道,醒來時鏡頭已經走出會議室,看着負責組織會議的王彤遇上舊情人王志文,緬懷昔日好時光。

  故事就在女主角坐車回去的一刻結束,想不到好戲在後頭,之後作家逐一表達心目中的結局是怎麼樣。他們有的說女主角可能會一怒之下殺了舊情人,有的認為兩人有機會發生關係。至於平日語出驚人的王朔,今次反而老老實實,相信他倆最後甚麼都不會發生;接着的阿城剛剛相反,說甚麼事情都可能發生。不過,最有趣的還是最後發言的老先生,在女主角的攙扶下發表意見,然後徐徐返回酒店房間。觀眾看到這裏,都大笑起來。

  這一幕女主角仍然作之前幫作家斟茶遞水的打扮,然而她應是以甚麼身份出現?筆會召集人、演員還是電影工作人員?如果她是後兩者的身份,接下來要問的是:筆會究竟純屬虛構還是真實發生?會上的發言是即興抑或劇本對白?男女主角重逢的橋段,是否作家們的集體創作?而結尾這個訪問,又是否屬於故事的一部分?不論真正的答案是甚麼,或有沒有答案也罷,這顯然是導演的一次實驗,而不僅於博人一粲。

  http://swtsang.mocasting.com

  《小说》观后感(八):Romantic Realism

  一边看一边忍不住打字......速记了一下作家们的言论。

  阿城:诗言志,歌咏言。中国诗贵在意象,超脱因果关系,无法言说,说不出来重读就好。基督教文明时间概念强。中国诗讲求无始无终,地老天荒。清末西方文明传进来国人慌,因为我们有了追赶意识。当今诗看似没落,其实是小说取代了从前诗代表的无始无终的境界,是载体的迁移——旧体诗载不了新意象。抛开道德说意象,当下任何生活都会产生诗意。

  林白:诗意是一种对生活的热情,包括愤怒惆怅壮志难酬,与年代政治学术无关。

  徐星:陶渊明的桃花源与出世在当今无所适从。

  陈村:人过的是破碎混乱的生活。写作从现实角度感官体验出发,不是愁眉苦脸讲大道理。人有当上帝的欲望,想创造什么就在小说中创造。

  须兰:诗意是一种日常,饭有饭的滋味,茶有茶的滋味,不必言说。

  赵玫:日常生活中自然会有触动你的东西,那就是诗意。在世俗生活中还有精神享受就很美好。写作特别适合女人。中庸生活好,知足常乐。

  方方:现实是打油诗,诗意存在于回忆之中。诗意因人而异,看每个人的精神需求。

  丁天:没人搭理无用的生活。没钱没诗意。先有物质生活再谈诗意。文学艺术是生活的副产品。写作是爱好。能赚到钱就不回头。

  王朔:物质与诗意不该对立。年轻人沾沾自喜,时髦缺少个性。现在有了谈论个性的可能性,谈论过去诗意的可能性,时代在进化。什么都可以是诗意。诗意不必由大自然触动。人得沉沦到底,身心降到最低点,甚至被斥为不道德,以达成诗意。为人拘束就没有诗意了,诗意还是自个儿玩吧。先做好俗人,年轻时做参与者,以后和人没利害关系了,可以当纯粹的观赏者。颓废到底才能见真诗意。

  马原:同意林白。诗意是个人化的自由追求与愿望。无用之物滋养诗意。能解析的东西太理性,没有诗意。无法解析的,比如宗教信仰文字,都是诗意。

  棉棉:有人的地方就有诗意。诗意可被创造,却非寻得。诗意需要简单。

  其实这些言论大多老生常谈,只是中国电影很少有这样一个还算intellectual的讨论,所以难能可贵。阿城有货(我还是最佩服阿城),王朔直爽,陈村似浅实深。女作家们气势上就被比下去了,言论空泛也就算了,为什么没有一个气场镇得住的!也不知她们是不是本色出演,和Arendt和Sontag比形象差很多。话说回来,看这片就有意思在看看这些个作家,读那么多书,想那么多事儿,屏幕上一现形,都成什么样儿!所谓的相由心生、气质、符号学理论,侦探们皆可一探端倪。丁天同学,你要现实也得现实的沉稳霸气一点嘛。

  再说感情戏。剧情概括起来可能三俗且雷,但那又怎么了?电影是影像。我对这片影像评价很高,一是真实感,拍摄地点仿佛我去过一般,太——中——国——了!就审美来说,影片的色调很舒服。从干枯的饭桌到干涸的游泳池,人物对话情绪都很真实,镜头有日常的诗意的美,毫不牵强地呼应了座谈会上的内容。整个片子打动我的就是它真实而浪漫。禁这部片子就好像是禁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连普通人的心态和社会状态都不让表现,置艺术于何地?

  作家vs演员,写实vs虚构,形式与内容上虚实相映,妙哉!

  这是我想看到的中国电影。

  《小说》观后感(九):我猜最后王志文肯定没有睡她

  最后还是一个问题:睡没睡?

  睡,没睡,睡不睡无所谓,无外乎如此。我猜没睡。

  没什么理由,王志文这个角色多怂啊。站人家门口,想往里看,又不敢进去,也不好意思进去。喝点酒,没喝多,对面女同志哭得梨花带雨,他估计也就是给个爱的抱抱。

  大家都过得不容易,有些玩意早扔了,可是死活扔不干净啊。

  王彤那个离异大龄文艺青年的纠结劲儿,感觉真到位。

  没了,我猜就是没睡。王彤演的女人想要玩火,可是王志文演的男人是个消防员。

  另:这片子还是话痨得很,一群写小说的磨牙说诗意,俩曾经的文艺青年唠叨着也说诗意,旧情人喝两杯猫尿就控制不住,女同志嗷嗷地哭,男同志手足无措。给老去的伪君子文青们一个做绅士梦的机会吧。看着心爱的女孩子默默睡着什么的,不只是青春期的纯情少男才会有的幻想。

  《小说》观后感(十):一次后现代手法的实验

  这个电影是个后现代文艺片,应该属于独立电影。可以给分8.5分。刚开始看会误以为这是个纪录片,因为演的是一群作家在讨论什么是诗意。我理解的诗意和他们讨论的范畴不同,我认为诗意是更狭义的关于文字的一种介于形式和内容但又形而上的美学体会,而他们的多在体会生活的溯源上的诗意,这点我认为是不可讨论的。

  该片的后现代色彩在于两点:一是小说采用元小说叙述手法。就是作者对小说的构造和讨论直接是小说的一部分。二是小说的结尾是很格式塔的,没有直接说出其结局如何。

  我认为这是导演在实验这种后现代的表现手法而出品的一个作品。而该片值得推荐的地方就在于这种大胆的探索实验上。剧中的作家都是真作家,但是他们的讨论并不是学术层面甚至仅仅涉及到技术层面,这是该剧的一个缺憾。另外,都在说王朔是个流氓,今见其人果不其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小说》观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