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风暴之门》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风暴之门》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8-23 03:23: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风暴之门》经典观后感10篇

  《风暴之门》是一部由安德烈·马柳柯夫 / Андрей Малюков / Andr执导,安德烈·卡拉斯科 / Андрей Краско / Andrey Krasko / 米盖尔·普莱切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风暴之门》观后感(一):战争片的佳作

  尽管我很厌恶党国不自由政治生活社会管理,但对西方国家看待非“自由世界”的一些问题先天持有的傲慢态度也极为不满。最明显的就是对待恐怖主义的态度,是极为典型的双重标准。美国的911和英国的社会骚乱和北爱问题要严厉镇压,而俄罗斯处理车臣问题、中国处理新疆西藏问题倒成了“严重犯人权”的事件,这究竟是什么狗屁逻辑?对待恐怖主义,一方面要促使当地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必须要对恐怖分子保持高压态度,对敢于使用暴力手段者必须给予无情打击

  车臣问题确实有复杂历史纠葛,但主要原因还在于自身。七八十年前的事情,到现在还在喋喋不休作为悲情牌打出来,却忘记在苏联大家庭获得多少财政补贴?生活水平提升感谢俄罗斯人做出的牺牲。还是不愿意待在一起,那在苏联解体独立出来依然靠打仗和杀人越货来拉动GDP,彻底惹怒了北极熊,你说应该怪谁?自找的,活该。

  本片根据俄罗斯报告文学连队消逝在天际》改编,取材自俄罗斯平叛车臣的真实战役。一伙车臣匪徒被包围山谷中,负责守卫在某高地的连队遭遇数千匪徒的疯狂突围……作为俄罗斯的主旋律战争片,这部电影主要有两大看点

  一是真实粗砺的战争,其血腥残酷程度超过《拯救大兵瑞恩》,在一些细节上几乎与真实的战斗毫无二致。很多御用文人始终搞不明白,为什么中宣部和总政治部花了很多钱拍出国产战争片乏人问津。当一部战争片连最基本的战争常识都不讲的时候,凭空打仗是注定前途惨淡乏人问津的。当在军事迷们看过《兄弟连》和《太平洋》之后,凭什么还要看毫不专业毫不认真的国产垃圾?当然,如何将军专家观点与电影完美结合,这也是个问题,天朝在这方面任重道远——这方面可以先以棒子为赶超目标,他们捣鼓出的战争垃圾片《太极旗飘扬》也是让人笑掉大牙的。

  二是苏式武器的集中展示。战争片中,好莱坞的一些优秀之作已经让各种美式武器出尽了风头,但对苏式武器展现得很少,很不专业。在这部电影中,从AK74到“雌鹿”武装直升机一应俱全让军迷大呼过瘾。应该是得到俄罗斯国防支持的。

  影片分四集,时间长达200分钟,从第三集后半部分才开打,前面主要是通过闪回来展示俄军基层官兵的生活和车臣恐怖活动普通民众巨大伤害——说实话,这些剧情有些拖沓,闪回用得太多显得有些笨拙。最后的结尾是好莱坞式“最后一分钟救援”,但考虑到影片的质量和俄罗斯观众的情绪完全理解

  本片网络上似乎只有一种资源字幕有很大问题,很多话都漏翻了,好在这不是伍迪•艾伦的话痨片。影片里连长女朋友长得真漂亮别样温柔美丽,令人对美好生活无比向往,是不包括恐怖分子在内的所有人的追求

  正如豆瓣网友评价:“这部影片,成功表达了双重的情感:既有对悲剧根源的恐怖活动、残酷战争的有力控诉,又有对为国牺牲的英雄主义的歌颂,那种恰到好处真情实感流露,才使得影片如此真诚感人。”正因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战争的残酷最为真实地刻画,才使本部影片堪称战争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风暴之门》观后感(二):主旋律战争片的典范

  看完《风暴之门》,几乎热泪盈眶。一部俄罗斯主旋律战争片,竟然能让我如此感动。说来很微妙,那些我们儿时耳熟能详革命题材影片洒狗血桥段应有尽有——既有“为祖国”的战斗誓言,也有高呼“乌拉”冲锋场面;既有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瞬间,又有“向我开炮”的情节,乃至“最后一分钟营救”,我们已经看得太多太多了,为何,它还能如此感人?

  关键就在于那些充斥全片的闪回情节。正是这些看似冗长拖沓的生活琐事,将片中的英雄塑造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正是这些傻头傻脑的农村小伙惹是生非不良少年胸无大志的酗酒军官,以及不称职丈夫父亲们组成了我们可爱的连队,一个由真真实实的“人”所组成的战斗团体。当这些带有各种缺点人们战场团结一心,抛撒热血的时候,没有人不会为他们揪紧内心,没有人不会与他们远方的恋人父母孩子一样担心他们的安危。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牺牲才得到了真正的升华。尽管最后出现了一个相对圆满结局,使得影片的悲剧色彩艺术价值大大减弱。但是,谁又能否认自己不为这些可爱可怜角色幸存下来而感到欣慰呢。

  俄罗斯一向是个苦难民族。早在苏联时代,他们的战争题材影片就常常带有一种深入骨髓的铁血和悲怆。这部片子亦然。连作为敌对面的车臣人,影片也没有一棒子打死。其中所塑造的那位背负着灭门之仇而为俄军充当侦察兵的车臣大叔沉稳中带着悲伤,更是从侧面描绘了车臣民族的悲惨不幸坚毅刚强

  这部影片,成功地表达了双重的情感:既有对悲剧根源的恐怖活动、残酷战争的有力控诉,又有对为国牺牲的英雄主义的歌颂,那种恰到好处真情实感的流露,才使得影片如此真诚而感人。

  这是一部主旋律电影的典范,值得中国的主旋律影片创作者好好学习

  《风暴之门》观后感(三):哥萨克,天生的雇佣兵

  一边是杀人不眨眼的哥萨克,一边是新丁,这样的对比,把这片土地变成了打靶场。

  看这片之前要先补补历史,关于哥萨克,关于高加索,关于车臣,关于《静静的顿河》等等。没有历史背景的战争是糊涂的,无味的。看了很多战争片,我最大的收获可能不在电影本身,而在于我为了看懂电影而补习知识。当年早早就定下要学理科,所以,地理历史政治一直处于放弃状态,现在,后悔了。

  俄罗斯的音乐,有种很特别感觉,是威武雄壮的,雄赳赳气昂昂的,却又是带着忧伤的,忧郁而又伤心的情绪蔓延始终,我一直不知道怎么形容比较好,直到看见这么个词——铁血和悲怆!就这个了!这种民族自身的特色,让他们的歌曲都有自己的最炫民族风。想象一下吧,雄厚的男低音唱着忧伤的歌曲,背景是广袤大地,太文艺了!

  如果说吉普赛人是天生的流浪者,那么哥萨克人就是天生的雇佣兵!哥萨克人,骁勇善战,但是,没有忠心概念,谁给钱就替谁卖命,三姓家奴什么的,他们根本不在乎。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他们对战争是敏感的,好像不用教就会,可是对于正义,对于怜悯什么的,他们没这方面的概念。影片一开始也就直白地告诉我们了,哈比巴带人直接冲进萨哈的家里杀掉萨哈的妻子孩子然后还录下来给萨哈看,这种行为在我心里是无法想象的,这简直就是逼人太甚,逼着萨哈穷其一生之力找哈比巴复仇啊!

  对于这场战争,苏联方面的轻敌导致了驻守军队的死伤非常惨重,几乎死光光了!幸好,援军在最后时刻终于赶到,主角们还没全死光,由此也可以看出,活下去,你就是主角,一旦牺牲了,那你的表现得非常出众才行,否则你就只能是配角了。这话看起来说的太轻率,也太冷血无情,可是,人生,也许就是这样,活下去,你才可能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主角,如果中途退场,那你前面的表现要足够精彩才可以,否则,你永远生命长河里最无关紧要的配角。

  那是一群孩子,一群听到流行音乐会群魔乱舞的孩子,在俄罗斯那种太阳只能起到照明作用的大冷天里还光着上身大男孩,一群新兵,没经历过战争,不懂得战争的残酷。庆幸地是经历过战争的他们还是孩子,在医院里嬉笑打闹,不守规矩。人就是这么奇怪,没打仗之前的他们,淘气调皮是让你微笑着摇头叹气的,你会感慨地问这群孩子啥时候能长大?而打完仗回来的他们,你庆幸他们还会调皮,还会嬉闹,庆幸他们没有一下子变成沉稳的大人。当你知道他们曾经经历过的过程是如此残酷的时候,不由得你不宽容地对待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该是这样吧?有些人可能经历过一些特别的事情导致他们的脾气性情有点特别,如果不能理解,尽量体谅一下吧。

  本片的主角之一,科斯加,原本妈妈捧在手心里,可是,男孩子长大了就比较反抗这个,他开始叛逆,不愿意再当妈妈的乖儿子,甚至偷偷地去参军,妈妈说要利用手中的权利调他回去他也不肯,后来,在驻防过程中,他的心态渐渐地变了,给妈妈写的信越来越亲昵,原来写信如同公文,后来信的署名变成了“你的小科斯加”。这个称呼一定让他的妈妈热泪盈眶。

  萨哈,哥萨克的带路党,影片的开头让我们知道他做带路党的原因,影片快结尾的地方也让我们看到做带路党的孤苦,无论那方胜利,他,永远没有笑容

  车臣战争,普京的铁腕让车臣安静了很多,不过,一定就是车臣不对吗?咳,毕竟不是中国领土,只能说不打仗就最好了。看地图不明白为什么俄罗斯一定要车臣这块地方,还是不太懂。

  “幸福就是爱,自我牺牲,和为别人生活。”

  《风暴之门》观后感(四):农村小胖子公子哥柯思嘉之间兄弟般的情谊

  连长在最后说:“怎么撤?我的兄弟都留在这里了,我自己撤了,怎么向他们的母亲交代?”

  农村小胖子和公子哥柯思嘉之间兄弟般的情谊。小胖子没有因柯思嘉是城里权贵人的儿子而远离他,柯思嘉也没有因小胖子来自农村而看不起他。二人在营房拖地板时遭到其他士兵的挑衅和殴打,小胖子情急之下操起酒瓶并敲掉半截,顶住其中一人的脖子,逼迫他们住手并发誓以后再也不准动手。二人是弱小的,只有紧密的团结联合才能得到保护。在阵地上,二人自为一组,互相配合,柯思嘉当小胖子的弹药手,小胖子为柯思嘉做火力保护。撤退发现有大量追兵,小胖子垫后是必死无疑,而柯思嘉不愿在后方不断地追忆小胖子,选择了与这个最亲密的兄弟、朋友战友并肩作战,虽然同时也选择了死亡,但是他死而无憾,此时,他不再是从前的公子哥了,而是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战士、一个有情有义的男人

  片头和片尾的音乐非常不错,相当悲壮,配上暴风的画面,真是恰到好处,画面的寓意令人联想不断。

  饰演悍匪的演员们,你们辛苦了,为了拍出真实效果,你们不得不在爆炸场面吸入大量的烟尘火药味。

  战斗场面接近真实,不逊于同类美国电影,《我的团长我的团》和《集结号》的战斗场面虽是模仿美片,但是仍然不如该片真实。

  军官肩章上的星星很小,而且肩章颜色与军服颜色接近,这是经历实战成果,不像某国,肩章和领章就是专为敌方狙击手和侦察兵设计的。

  勇敢暴露军队问题,如内奸、逃兵、老兵欺负新兵、新兵之间互殴、团长因轻敌不重视连长的军情报告。某国电影中不会有这样的情节,不会有俄、美军队中那样的丑闻,官兵永远都是圣洁的神——高、大、全。

  俄军备战思想严重不足高级指挥官认为悍匪不会出现在该连的阵地,连长和特种兵队长(他比连长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也没有严格要求士兵构筑工事,士兵们就更不用说了,大多是新兵,初上战场,哪里懂得了那么多。结果,悍匪得知此处薄弱,像洪水一样汇集到这里,不惜代价要从这里冲出包围,悍匪不仅人数众多,而且装备了重型迫击炮、火箭筒、肩扛防空导弹、导爆索。

  悍匪得到当地人的通风报信、卧地拦兵和炸石堵路,而俄军却十分孤立。台湾人不认可大陆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他们只会选择保持现状,那些狂言打台湾、解放台湾的人,一没有看到战争的残酷,二高估己方,三误认为台湾民心向着大陆。

  此片充分展现了悍匪的凶残和凶猛,如影片开头、围歼八名侦察兵、逼迫俘虏走在前面踩雷、冲锋前注射毒品、持续不断的进攻,这些镜头和画面远比我们在网页上看到的文字描述更具震撼力。

  俄军和悍匪的战术,无论优劣,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反思。还是那句老话:“经验是打出来的,不是演出来的。”

  《风暴之门》观后感(五):不一样的铁血风格

  小时候看的战争片都是爱国教育式的电影,总是拍得很“唯美”。后来看了好莱坞得战争片才知道了那些电影都很虚假。于是以为战争片都是美国大片那样。

  然而这部风暴之门就像一股西伯利亚冷空气一样霸道得横扫而来,带着俄罗斯民族的骠悍之风。给了我别样的感觉,场面少了美片的精致,却同样的火爆,带着“北极熊”的粗犷风格的那种火爆。

  摄制组手法还是很老道的,看似没有刻意去修饰的战斗场景给我们带来了一阵极富冲击性的视觉体验。战斗最后的细节以及结尾的场景又给了战斗一个升华。

  这部片子看完以后和以前看的反战影片所留下的忧伤不一样,反而得到了一丝振奋,好像把我内心中铁血性激发了出来。

  总之,很棒的片子!

  《风暴之门》观后感(六):很不错的片子

  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很简单,写实,中间穿插着人物的回忆。构画出了现实战争的人物心理,回忆中的家庭、爱情、理想、责任、还有仇恨。带有一定的官方色彩,但是整体来说是公正客观的。这越来越让我觉得中国战争片的垃圾。

  俄罗斯男人和俄罗斯的武器一样,粗旷、钢铁一般坚定的意志,大口的喝着伏特加。俄罗斯的女人,则是开朗,宽容的,高挺的鼻梁,一头金发,有着独特的温存。这让我想起被流动放的十二月党人。他们是幸福的,他们的妻子和情人没有离开他们,意无反顾的跟着踏上了遥远寒冷的西伯利亚的艰难道路。她们是伟大的。

  影片中俄军搜索叛军狙击手的情节让我击节叫绝。而俄军侦察兵潜伏路边的伪装简单看不出任何的破绽,以至于叛军从身边路过都没有觉察出来。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身着叛军服装的俄军内线,他孤军深入,无依无援,钢铁般的俄罗斯男人。一个连的兵力在1500叛军的围攻下,竟然突围成功,这一战很苦。最后连长的话何其悲壮,他说,“怎么撤,我的兄弟们都留在这了。”然后他一个人在阵地上掩护其他人撤退,最后他呼叫火力支援,打击地区为他的位置,也就是“向我开炮!”。

  影片中俄系武器大露脸,从ak系列到米直24。俄罗斯的武器和俄罗斯人一样粗犷,不像西式武器那样娇气,精致,但是火力绝对强大。米直24的对地攻击让我大开眼界,看过越战中眼镜蛇的对地攻击,以及目前美军的主战直升机阿帕奇的火力,却没有见到过米格-24,现在我的书桌前贴着上和军演中的米格-24。片中俄军的坦克却差强人意,太旧了。俄军在战争中没有良好沟通,高层对形势严重判断失误,不重视内线的情报。装甲部队前往支援,却用行军队形前进,结果被判军突袭,阻挡在一个高地。但是俄军的站术沟通却是非常有效和及时的。从单兵通讯到呼叫支援,通讯配备到了单兵。作伪俄军的空降兵部队,俄军没有携带重武器,但是我觉得狙击手至少可以多配一些的。空降兵天生就是被包围的,果然。

  http://www.xiaoker.com/252/风暴之门/

  《风暴之门》观后感(七):不错的电影

  用了近四个小时的时间,不顾眼睛的肿痛,我坚持看完了俄罗斯电影《风暴之门》。

  《风暴之门》的故事背景取材于车臣战争中的真实战役。车臣叛军与俄罗斯政府军的常年战争一直是神秘和遥远的,而这部电影就将这个局部战争的细节平铺直述的摆在了观众眼前,即使是用于历史参考都有眉有眼。

  片中车臣叛军的组织性、对战争的专业性和哈萨克军人的凶残本性确实让人佩服当时普京总统对待车臣叛军绝决的魄力。更令人兴奋的是,片中前苏联常规军备的集体亮相是军事爱好者难得一见的诱人场面。以前从美片中看到了苏联制式武器不仅单一而且缺乏认真的描写,这对军事迷来说是一种遗憾。但本片可谓是苏式常规武器的集体检阅,从制式步枪AK74到米24雌鹿武装直升机,这些闻名世界的经典武器被无限度全方位的予以展现。片中“米 24”强大的攻击力第一次作为电影镜头有着强大的视觉震撼。

  从这里也可以说与其我是一个电影爱好者,在这部电影面前我更愿意把自己当作一个军事爱好者,就象上面影评里讲到的,前苏联这么多年对武器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好多闻名天下的武器在现代电影里都没有真正见到过,这回俄罗斯人把它们全锅端出来让咱好好欣赏了一回,彻底展示了一回大国风范!

  因为专注于军事,所以充分暴露了本人伪电影爱好者的本质,一到那些主角配角的家庭戏的时候俺就不耐烦起来,恨不得快进再快进!现在回想起来,之所以为会本片感动,那些家庭戏都是不可或缺的,它让观众了解到,每一个从战场上抬下来的尸体,背后都有一个家庭、一个爱人、一对父母或几个孩子,他们不是冷冰冰的,而是活生生的人。

  为了了解电影中的历史史实,我查阅了报告文学《车臣之鉴》,对于那段历史和纠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于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在那个动乱年代,又要克服内部经济衰退的压力,又要抵抗分裂势力,还要反抗外国干涉,真是困难到了极点。俄罗斯人凭着强大的凝聚力挺了过来,他们现在的生活是他们应得的享受!《车臣之鉴》中有一段话说得很好,转引如下:

  在历史的长河中化解民族积怨

  车臣问题尽管是由多种条件诱发的,但车臣与俄罗斯两个民族的历史积怨是一个主要原因。其实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在历史上都会有一些恩恩怨怨。不敢正视民族矛盾的客观存在,或者让某个民族的后代为历史承担责任,显然都是错误的。

  民族矛盾的产生有多种原因,但使其化解的办法却很少,除了制定和执行能够为各民族认同的民族政策外,最有效的还是让历史的长河将其淹没。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几个少数民族都曾经统一过中国,在他们对中原的征讨中,与汉族的矛盾可想而知,否则就不可能产生文天祥、岳飞这样的民族英雄。随着岁月的流逝,现在,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这些民族相处得非常友好,这就是时间和历史的功绩。但是在这个漫长的、化解民族矛盾的过程中,至少有两点需要注意:

  (1)各民族政治家都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势胸怀,善待万物。记得一位哲人讲过这样一段话:“宽恕一词散发着神秘的气氛,蕴含着温暖与力量。它象征着理解、松弛,一种友好的行动,具有抚慰、愈合、重新结合以及重建关系的力量。”可以说,如果政治家们能够将这种精神应用到处理民族问题上,民族矛盾至少不至于激化。

  (2)要充分认识到民族问题是个火药桶,为此,任何人都不能利用它谋取政治或经济利益,甚至不要轻易去触碰民族矛盾的伤疤,否则必将玩火自焚。在这个问题上,俄罗斯的教训是相当深刻的。可能与俄罗斯人的性格、文化及苏联时期的国体有关,从苏联到俄罗斯的领导人在处理政治、民族、国际和其他问题时,总是给人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这种感觉从他们对待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对待斯大林、对待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等许多问题中都有深刻的体会。

  《风暴之门》观后感(八):光想着怎么打老虎,却被马蜂给蜇了——外强中干的国家与无奈的士兵

  我一直记得我给这个电影写过影评的,可是怎么也找不到了。只好重写了。

  我是先看的杂志上和网上对此次战斗的评述,又看了第九连之后,再看的这个片子。

  看过之后,感觉和第九连差不多。

  两部影片,一个是前苏联时期,一个是俄罗斯时期,但其中士兵的命运却没有多大差别。一个貌似强大的国家,只能靠士兵的鲜血和生命去支撑。我的感觉也只有无奈了。

  苏联在阿富汗的战略失误这里就不说了,当年历代沙皇和斯大林是如何对待车臣民族的也不说了,这些话题太大了。看这个的人多少对打仗都有点儿兴趣,那咱们就纯粹从打仗的角度说说吧

  看完片子,感觉苏联也好,俄国也罢,与美国在军事上的差距是时代差,差得太多了。前线士兵的血是填不平这道鸿沟的。

  在完全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居然让车臣人可以成千上百的自由集结,运动,随意的攻击。这战场的主动权在谁手里啊?明知道是要点,却只部署少量兵力。这就说明事前没有判明车臣武装的规模,准备不足。这是起码的情报啊。空中侦察,地面侦察,无线电监听,都可以判明对方的规模,位置,动向。可是老毛子都干了些啥。

  战斗打响,俄军的火炮一直保持沉默,最后的时候倒是挺来劲的,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既然阵地在122榴弹炮的射程之内。大量的130,152火炮,射程都在122之上,都在干吗。战斗打响前已经发生了前哨战的时候,大炮在干吗。车臣武装大规模冲锋的时候,大炮在干吗。火箭炮,是俄军的最爱,打击这种大面积无防护目标,正是专业啊,可是车从头打到尾,没见动静。

  俄国号称大炮兵主义,看来以后得仔细分析一下了。曾经有人说当时俄军炮兵是怕误伤。好,那咱们对比一下,《兄弟连》第五集,清晨的大堤战斗,温特斯中尉呼叫炮火支援,效力射随叫随到,那个距离比这个远多少?老美怎么就不怕误伤?84年712,在老山,越南人摸上来了,太近了,怎么办?那就用大炮打出一道火墙来,让他的后续上不来,这就是所谓遮断吧。这老毛子怎么就什么也不干呢。

  第九连那个哨所里,好歹还有一门迫击炮。十年之后,俄军那么大一支分队,居然没有迫击炮,被车臣武装的重迫击炮压的抬不起头来。山地作战,不配备曲射火力,倒是配了不少薄皮大馅的伞兵战车。就算平时没配备,临时加强行不行?这是打的什么仗?

  战斗打响,俄军的固定翼飞机,武装直升机,都无影无踪,不知哪里去了。第九连里至少最后还来了两架米-24吧。最搞笑的是,派了两架米-24掩护援兵的车队——你直接把那两架飞机派到交战地点去支援好不好。说实在的,车臣人这个阻援拔点的套路打的很有章法,很有点儿当年八路军的范儿。

  一支在世界上耀武扬威的军队,把自己的无尽火力都收藏起来,让自己的士兵和对手“公平的”“决斗”,唯一的解释就是拿当兵的性命不当回事。有兴趣的不妨对照一下,看看老美在溪山是怎么打的!

  某种意义上说,鬼子都进了村了,老毛子还迷迷糊糊的没睡醒呢。无论是国家的实力,军队的战略方向,军队的建设,具体到编制,训练,装备,都不适应这样一场战争。俄军还没准备好这样一场战争,还沉迷在火箭核大战和红色铁流滚滚西进的大梦里呢。打不了老虎了,又没准备好打马蜂(问题是已经被马蜂给蜇过了呀,又一个记吃不记打的)。可偏偏被马蜂蜇了屁股,只好拿当兵的先顶一阵了。唉,无奈的士兵,要不怎么有人管当兵的叫炮灰呢。

  《风暴之门》观后感(九):风暴之门的战术讨论

  《风暴之门》是最近比较火的一部战争题材的俄罗斯电影,影片以车臣战争为背景,穿插了大量的俄罗斯军队普通中下级军官和士兵的生活,影片应当是属于所谓的主旋律电影,片中主要刻画了俄罗斯士兵的英勇善战,而对于战争本身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讨论。这部影片的走红主要是在于它比较真实的反映了一个长久以来人们所热衷的话题,那就是“仗是如何打的?“ 作为一个军事迷,我认为片中关于山地战的描写还是非常贴切的,尤其是和国内的影视作品比较起来,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上佳之作。 场景一: 子弹是可以打完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国产影视剧中,子弹横飞,好像用不完一样。其实一个三十发的弹夹,如果连发的话,也就是几秒钟的时间。片中俄罗斯士兵大部分都是采用三发点射,这样一来命中率有保障,二来比较节省弹药,毕竟没有子弹,再好的枪支也就是一根烧火棍而已; 场景二:散兵线和行军路线。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国产影视剧中,敌我双方都是一字排开,互相PK,阵地没有纵深,一旦突破一点,基本就丧失防御功能了,冲锋的时候则是一窝蜂的上,既没有交叉掩护,也没有利用地形,对方一颗手榴弹就可以达到满天血肉横飞的效果。其实真的战斗中,阵地一定是呈锯齿状,这样才能形成交叉火力,消灭射击死角,我们在片中看到俄罗斯军队行军时,打头的是尖兵,然后后面的士兵枪口一左一右,负责警戒两翼。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行军的安全; 常常听到很多师长或者媒体在抱怨现在的年轻人对于革命题材的影片不感兴趣,可是我们有没有认真反思过我们提供了一些什么样的作品?很多的主旋律影视作品一看便知是应景之作,编剧和导演没有任何军事背景,或者没有COMMON SENSE & BASIC PROFESSIONAL SPIRIT,经常看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情节,比如主角总是死来死去死不了,双方可以拿着手枪在超过200米的距离上对射(手枪的杀伤距离一般为50米),枪口的火焰一尺多长(所有的武器枪口都有消焰器,除非特殊弹药和特殊环境,一般只冒烟不喷火),等等可笑之处不一而足;这样的作品怎么能起到教育年轻人的作用?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如果一昧闭门造车,只能成为笑话; 《风暴之门》中有一个场景引起了很多军事迷的疑问,那就是为什么俄军炮火一直到最后才提供了支援,平白无辜导致了大量伤亡?我认为原因有三 1, 俄军的武器装备一向都是火力猛,结实耐用,可靠性高,但是精度较差,以其主要配备的122和152毫米加榴炮为例,在使用炮群火力覆盖的时候,很难避免不误伤自己人; 2, 车臣战争期间,俄军暴露出很多问题,很突出的一点就是战备不足,通俗点讲就是没有足够的弹药和零配件,听起来好像很可笑,然而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一度成为西方梦魇的超级大国居然是一个空壳子,这也是为什么车臣战争打到现在还没有彻底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如果都用炮火解决,就没有步兵什么事了,这部片子也就没有看头了:) 我唯一的疑问:为什么俄军没有配备迫击炮?这种曲射武器可是山地作战的利器啊,而且俄罗斯步兵分队本来就应该配备60或者82毫米迫击炮的。如果有了这个家伙,俄军也就不会对于车臣叛军的炮火压制束手无策了。毕竟37毫米高射炮平射对付平面目标还可以,对于山地目标来说就有点鞭长莫及了。可能编者百密一疏吧? 总而言之,我觉得《风暴之门》是一部近期难得的战争佳作,虽然摄影技法比较老套,演员表演也不乏生涩之处,全片节奏也显得有点拖沓,但是真实的电影总是可以打动人的,因为我们就生活在一个无比真实的世界,不是吗?

  《风暴之门》观后感(十):不错的电影

  用了近四个小时的时间,不顾眼睛的肿痛,我坚持看完了俄罗斯电影《风暴之门》。

  《风暴之门》的故事背景取材于车臣战争中的真实战役。车臣叛军与俄罗斯政府军的常年战争一直是神秘和遥远的,而这部电影就将这个局部战争的细节平铺直述的摆在了观众眼前,即使是用于历史参考都有眉有眼。

  片中车臣叛军的组织性、对战争的专业性和哈萨克军人的凶残本性确实让人佩服当时普京总统对待车臣叛军绝决的魄力。更令人兴奋的是,片中前苏联常规军备的集体亮相是军事爱好者难得一见的诱人场面。以前从美片中看到了苏联制式武器不仅单一而且缺乏认真的描写,这对军事迷来说是一种遗憾。但本片可谓是苏式常规武器的集体检阅,从制式步枪AK74到米24雌鹿武装直升机,这些闻名世界的经典武器被无限度全方位的予以展现。片中“米 24”强大的攻击力第一次作为电影镜头有着强大的视觉震撼。

  从这里也可以说与其我是一个电影爱好者,在这部电影面前我更愿意把自己当作一个军事爱好者,就象上面影评里讲到的,前苏联这么多年对武器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好多闻名天下的武器在现代电影里都没有真正见到过,这回俄罗斯人把它们全锅端出来让咱好好欣赏了一回,彻底展示了一回大国风范!

  因为专注于军事,所以充分暴露了本人伪电影爱好者的本质,一到那些主角配角的家庭戏的时候俺就不耐烦起来,恨不得快进再快进!现在回想起来,之所以为会本片感动,那些家庭戏都是不可或缺的,它让观众了解到,每一个从战场上抬下来的尸体,背后都有一个家庭、一个爱人、一对父母或几个孩子,他们不是冷冰冰的,而是活生生的人。

  为了了解电影中的历史史实,我查阅了报告文学《车臣之鉴》,对于那段历史和纠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于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在那个动乱年代,又要克服内部经济衰退的压力,又要抵抗分裂势力,还要反抗外国干涉,真是困难到了极点。俄罗斯人凭着强大的凝聚力挺了过来,他们现在的生活是他们应得的享受!《车臣之鉴》中有一段话说得很好,转引如下:

  在历史的长河中化解民族积怨

  车臣问题尽管是由多种条件诱发的,但车臣与俄罗斯两个民族的历史积怨是一个主要原因。其实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在历史上都会有一些恩恩怨怨。不敢正视民族矛盾的客观存在,或者让某个民族的后代为历史承担责任,显然都是错误的。

  民族矛盾的产生有多种原因,但使其化解的办法却很少,除了制定和执行能够为各民族认同的民族政策外,最有效的还是让历史的长河将其淹没。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几个少数民族都曾经统一过中国,在他们对中原的征讨中,与汉族的矛盾可想而知,否则就不可能产生文天祥、岳飞这样的民族英雄。随着岁月的流逝,现在,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这些民族相处得非常友好,这就是时间和历史的功绩。但是在这个漫长的、化解民族矛盾的过程中,至少有两点需要注意:

  (1)各民族政治家都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势胸怀,善待万物。记得一位哲人讲过这样一段话:“宽恕一词散发着神秘的气氛,蕴含着温暖与力量。它象征着理解、松弛,一种友好的行动,具有抚慰、愈合、重新结合以及重建关系的力量。”可以说,如果政治家们能够将这种精神应用到处理民族问题上,民族矛盾至少不至于激化。

  (2)要充分认识到民族问题是个火药桶,为此,任何人都不能利用它谋取政治或经济利益,甚至不要轻易去触碰民族矛盾的伤疤,否则必将玩火自焚。在这个问题上,俄罗斯的教训是相当深刻的。可能与俄罗斯人的性格、文化及苏联时期的国体有关,从苏联到俄罗斯的领导人在处理政治、民族、国际和其他问题时,总是给人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这种感觉从他们对待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对待斯大林、对待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等许多问题中都有深刻的体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