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驴子巴特萨》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驴子巴特萨》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9-19 02:25: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驴子巴特萨》经典观后感10篇

  《驴子巴特萨》是一部由罗伯特·布列松执导,安妮·维亚泽姆斯基 / Walter Green / François Lafarge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驴子巴特萨》观后感(一):不知道毛驴知不知道痛苦

  到了一定的程度,人的感觉已经迟钝了,哪怕受到再大的痛楚,也没有感觉,也许到某一个时候他们终于承受不住,他们会发疯,会离开,或者会死,但是,他们感觉不到痛苦。真的,感觉不到。

  毛驴能感觉到痛苦,不过它知道这是痛苦吗?

  《驴子巴特萨》观后感(二):关于剧情的一点疑问

  前面的剧情就很让我迷糊.只是依稀记得marie爸爸为了名誉自己生活不好...

  后来marie说...最后一次,跑到废墟房子里,然后衣服被脱光在角落....所以怎么了呢...然后怎么就突然死了呢....

  然后那个marie小混混男友干嘛要让balthazar也去送死呢

  《驴子巴特萨》观后感(三):既青春古怪

  喜欢这的镜头使用。不直接表现巴特萨,而是表现身后拉车的车轮滚动;不直接表现巴特萨的神情,而是表现鞭打巴特萨的人们的神情。任何的变故中,镜头始终对准巴特萨。片中浓眉大眼女孩儿。巴特萨那令人心酸的遭遇。它的眼睛却终始平静冷眼旁观世事。巴特萨遭受的虐待没有直接描写,它的眼神看过去很单纯。配乐的钢琴清脆好听,据说用的舒伯特,这是一部既青春又古怪的电影。

  《驴子巴特萨》观后感(四):驴眼看世界

  布列松其实是创意大师,而且是大创意,而且悲天悯人,而且真诚

  这一次男女主演的选择比之前的片子出色,更力量逼人。

  就像之前有位朋友标题:善令人乏味,的的确确。所以好的电影,首先是对立面成功塑造,才会给正面角色以更大的展现空间以及观者更大的情感附加,对立面之外,比如适当但创新到位的暴力色情等负面因素恰当加入也是好影片必备佐料之一。

  《驴子巴特萨》观后感(五):最后一个镜头

  巴特萨已经筋疲力尽了,它再也没有力气可以挣扎,最后它躺在一片草原上,一群羊放牧来到巴特萨的身边,它们紧紧包围着巴特萨,既好奇同情,但是也只能仅限于此了,它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谁也无法帮助它挽回。草原上吹来一阵令人感到舒适的风,羊群里叮叮当当响,这是一个平和闲适的下午,等到吵闹的羊群也离开了,一切归于平静,巴特萨的眼睛里没有悲伤,就这样安息于此。

  《驴子巴特萨》观后感(六):驴子巴特萨

  罗伯特·布列松的这部影片,有着非同一般特点主角是一头普通的驴,镜头下驴子的一生,折射放大的是经手数次后的人物关系,布列松简洁地叙事及缓慢过渡下,及其节省地交待剧情,镜头间的情节空白需要观影者紧盯着前后情节的人物言语变化自行承上启下融会贯通,这手法后人能得其形却不能得其神。另外,影片对白很少,驴子作为穿插的主线见证人世间是非善恶爱恨恩怨,颠肺流离后的死亡看似意外,实际上也是人世险恶必然

  《驴子巴特萨》观后感(七):玻璃四处开花,跳舞的人浑然不觉

  中枪的驴子在山谷去向彷徨的时候遇见了一群豢养的羊

  最后驴子躺在它们中间静静地死去了

  羊群继续漠然地从它身边散去就象当初驴子在生命中旁观过的人和

  小驴这个形象导演零散地穿插在各个情节的转换处是眼睛避开现实后的一个安静栖息

  虽然发生在它身上的事并不总是温情美好反而有很多人类熟视无睹的暴戾

  不过因为它是里面唯一一个不说话的让人天真地觉得它更像是某句坚硬的谶语随时准备暗示出某种和表面平静相驳的大悲剧

  还有就是很喜欢开头那段童年花园里度过的时光音乐响起时竟让我有种很强的宿命

  《驴子巴特萨》观后感(八):《巴尔塔扎尔的遭遇》

  影片如同干净质朴的欧洲小说,呈现出布莱松影片中并不常见诗意

  酒鬼

  一把暴怒椅子。巴尔塔扎尔的哀鸣。

  两记响亮耳光。玛丽掩面哭泣。

  巴尔塔扎尔一生的遭遇和玛丽的命运犹如两条不断相交的线,最终作结,以巴尔塔扎尔犹如吟游诗人姿态倒毙于边境荒凉孤寂旷野

  牧羊人在不可见的远山。狗在吠。羊群中铃铛作响。

  在不知名异乡漂泊流浪的玛丽,

  可记否,

  深夜,她曾佩戴一束鲜花

  在巴尔塔扎尔的头上。

  《驴子巴特萨》观后感(九):我承认我喜欢毛驴

  感觉《驴子巴萨特》和《都灵之马》有一种隐秘联系。驴子和马是相似生灵,但受到的待遇确是截然不同。马永远被高看一等,马是高贵的,自由的,有灵性的;驴子矮小,愚笨,叫声刺耳,好像理所应当被人类驯服从事繁重劳动。马有自己独立意志尊严,尼采也为它哭泣,在《都灵之马》里的那匹不肯进食的马是光辉的,而与马相比那些在严酷环境中生活的人们好像更暴露出生命本身的麻木与痛苦。马在生命的窘迫面前会选择死亡,而人只能选择继续默默地活着。所以,这些人更像驴子巴萨特,忍耐地,沉默地活着。无论巴萨特是被虐待、利用还是怜悯它都只能承受,没有选择的余地,当然它也不会去选择,就像剧中的人们,大多数都是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可怜的人们都像驴子一样负重行走,玛丽扛着的是她的懦弱迷茫;玛丽的父亲扛着他的尊严与原则;流浪汉扛着的对酗酒和生活的无力感。最后驴子安详地死在羊群中,可是上帝这个牧羊人在哪里?

  《驴子巴特萨》观后感(十):一点闲想

  一直说这片子的主角是一头驴,我觉得不尽然。只是用驴来贯穿了整个故事而已,就像格里菲斯故事里一直出现的那个婴儿车。只不过格里菲斯给那个故事取名叫党同伐异,而布列松取的是驴的名字

  驴和主人公小女孩)命运对位不再用写了,作为一名独特的导演,他的经历信仰决定了他的风格

  任何好的艺术品应该都是关乎创作者自己的,那是他自己的感受体会,打上了深深个人烙印。这会出来两个问题形式内容。任何一种的极致都足以成为大师,两种结合就是无法超越的大师了。诸如圣三位一体的安塔费里尼伯格曼。

  形式需要的是一种天赋运用镜头的语言声音画面的组合来说。

  内容是思想深度,和个人有关

  “驴的故事”导演表达的内容已经被感受到,虽然并不一定认同。而形式有导演自己的风格,做为画家的省略。就像是插画,只画上重要东西就好了。而这样的形式和内容结合达到了一种奇怪效果,让人的感受符合传递的思想。于是,这电影成为了好电影!!

  语言组织有点混乱大概意思是,内容和形式应该是匹配的,看到的感觉和传递的内容如果和谐那么就成功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