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幻想曲》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幻想曲》观后感10篇

2022-05-18 02:08: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幻想曲》观后感10篇

  《幻想曲》是一部由詹姆斯·阿尔格 / 福特·毕比 / Samuel Armstro执导,华特·迪士尼 / 列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 / Deems Taylor主演的一部动画 / 奇幻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幻想曲》观后感(一):绝对值得收藏!!!!!

  毫不夸张地讲,这部作品完全可以当作电影学院的教材来使.要多经典有多经典!

  几乎其中的每个短片都无可挑剔.画面的色调.动画.人物设定.镜头转换等等全都精心安排,富于想象地诠释了熟悉的各首著名交响曲.推荐喜欢电影特别是动漫的朋友,一定会有不少收获的.

  《幻想曲》观后感(二):音乐的颜色

  美国人一直比较粗俗,他们试图通过一种影象把音乐的感受表达出来。光是这么想想就很愚蠢了,可是美国人还这么做了。

  音乐是无法用影响表达的,但是,幻想曲表达的并不差。

  它试图通过故事,还还原音乐的气氛,通过图象,来增进人们的情绪。不能完全做到,但是,做到了很大一个部分。

  不得不佩服美国人,俗都俗得那么高水平。

  一定要看的动画片推荐!

  《幻想曲》观后感(三):Heiner Mueller谈幻想曲

  某次访谈里,Heiner Mueller(东德在布莱希特之后最重要的剧作家)谈到这部电影,我随手翻译一下:

  [...]《幻想曲》。这是一部音乐电影,我就不赘述其中的内容了。我后面听说,几乎每个六岁到八岁的美国小学生都看过这部电影,这是最让人毛骨悚然的事情。这也就是说他们一生都不可能聆听这些音乐,脑海中却不浮现出对应的图画。这是一部关于音乐的电影,里边有贝多芬,有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组曲,还有巴赫,亨德尔,诸如此类的东西,演奏的是一流的乐团,一流的指挥家。但是他们却被图像化了:风景画像,迪斯尼的人物以及一切可能的抽象图画都成为了音乐的插图。这部电影最让我震惊的是,它以陈腐之物,以人们无法摆脱的图画占据了人的幻想。如果有人在六岁时看到了这部电影,他们将永远不可能真正地倾听这些音乐——这几乎是条件反射式的。音乐与图像的这种联系,其实是阻碍真正的[审美]经验,阻碍人们获得经验的可能性。

  《幻想曲》观后感(四):一日一动画 Day54

  #One Animation per Day# Day 54

  音乐+动画的集大成之作,在动画史上是一部浓墨重彩的传奇作品,不论是对迪士尼还是对好莱坞而言,这部作品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想象,在动画学院里,这部作品一定是如同电影学院中《公民凯恩》一般,可以随时随地随意截取一个片段进行深度地解读和学习。在上学的时候,最喜欢的是实验电影的课程,实验电影的老师Rob是一个永远充满创作精力的电影人(一年十部实验电影不在话下)。许多人不理解实验电影对于电影创作的意义何在,Rob说,许许多多的电影创作都会进入公式化,从而形成创作者的惰性,无意识地套用好莱坞叙事模式、运用已经泛滥的镜头语言,复制出神似且形似的作品;如果没有实验电影来打破这样的常规,恐怕电影只能越来越退步了。《幻想曲》也是如此,如果在1940年的迪士尼公司没有大胆使用音乐来表达,没有充分地发挥想象力,怎么会有这么经典的一部作品,以供后人欣赏和学习。再者,片中所有的音乐都是经典之中的经典,巴赫的《D小调卡托与赋格》、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贝多芬《田园交响曲》、蓬基耶利《时间舞曲》、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和舒伯特的《万福玛利亚》(深深觉得这则故事中的经典一幕和《千与千寻》有相似之处),喜好古典音乐的朋友听OST都会得到深深的满足。

  《幻想曲》观后感(五):换台是文盲对经典的普遍偏见,流泪是为打过的瞌睡羞耻的赎罪

  这世界上的暴殄天物大多数来自于不识货阶级,譬如十年前就读于乡村小学的我,既不懂音乐也不在乎故事结构,给我个最小说我就能津津有味,在那个文盲一样的年代,比起迪斯尼这些奇奇怪怪没有台词的交响故事我更喜欢黏黏糊糊的少女杂志,不怪我,这是文盲对经典的普遍偏见。十年过去了,看过些经典了解些新锐,明白最艰深的科学背后是最浪漫的想象,最让人着迷的艺术背后是最理智的计算,音乐,绘画,舞蹈,诗歌,哲学,从来都是看清世界的工具,少一样就狭窄一寸。如今回看幻想曲的理由既不是因为哪个厉害的前辈推荐,也不是因为它是经典的必修课,更不是冲着迪斯尼的招牌来寻找可以让自己有所进步的蛛丝马迹,万圣节晚上突然发现想听得曲子居然都被迪斯尼翻译过,和康定斯基招牌式的理性音乐发想不一样,迪斯尼像一个温柔的圣诞老人,用音乐包装质朴的故事,悄悄塞到你床头的袜子里。杜卡的《魔法师的学徒》单从音乐的可听性来说并没有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容易引起共鸣,要连贯的耐心才能串联起前后的节奏,没有恢弘的音乐厅和交响团的仪式感很难让人主动品味,好在迪斯尼识货,流畅的把它翻译成了亲近感十足的故事,尽管和我心里那个更加狰狞的《魔法师学徒》大相庭径,我还是惊叹米奇陷入麻烦的样子和交响团怒吼的节奏这么匹配,尖锐的小提琴把它从漩涡拉扯到水面,结尾的单键钢琴和它小心翼翼的一瞥配合的天衣无缝,这般可爱,这般浓郁,这么1940,翻译经典的新锐如今也成了经典。忍不住流泪为自己的无知赎罪。

  《幻想曲》观后感(六):交响乐与动画

  这是迪士尼与众不同的一部片子,交响乐和动画短片的完美结合,想象力、画面、音乐全都契合得恰到好处。

  它的八个段落分别对应着八首不同的名曲。

  1.《托卡塔和D小调赋格曲》从开场的交响乐队表演逐渐转变成抽象动画。(约翰-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曲(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2.《胡桃夹子组曲》讲述蘑菇、精灵以及花朵随着四季更迭翩翩起舞。(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组曲(The Nutcracker Suite))

  3.《魔法师的学徒》讲述见习魔法师米老鼠试图利用师父的魔法帮自己干活,结果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保罗-杜卡斯:魔法师的学徒(The Sorcerer's Apprentice))

  4.《春之祭》展现从地球诞生时岩浆密布,到恐龙如何从兴起走向灭绝的过程。(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

  5.《中场休息/音轨登场》讲述银幕上的乐队暂时离场休息,通过一段“声波”展示音轨是如何录制的。

  6.《田园交响曲》讲述希腊众神、半人马、农牧神以及其他神话生物共庆节日,被宙斯投掷的闪电搅得兴致全无。(贝多芬:田园交响曲(Pastoral Symphony))

  7.《时光之舞》讲述鸵鸟、大象、河马以及鳄鱼一起跳芭蕾,但是当武者试图共舞时,场面开始混乱。(阿米尔卡尔-庞切:祭神舞(Dance of the Hours))

  8.《荒山之夜》和《圣母颂》讲述魔王车纳伯格如何在夜晚召集各路魔怪。(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Night on Bald Mountain))(舒伯特:圣母颂(Ave Maria))

  《幻想曲》观后感(七):《幻想曲(Fantasia)》:动画与音乐之舞(AFI100 TOP 058)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Fantasia (1940)

  这是一部无法划分类型的电影。它有音乐,有动画,有舞蹈,还有真人的解说,就像片中讲解人说的一样:“这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对于这样的电影,不能按照传统的思路去评价它,只简单说说我的感受。

  先来介绍一下这部电影的内容。本片将惯常的套路打破,一般情况下,电影音乐是用来诠释画面的,而本片却反其道而行之,用动画来诠释音乐。电影由八个片段组成,每一个片段都用不同风格的画面来诠释一部音乐大师的经典作品。这八部音乐作品分别是:巴赫的《托卡塔和D小调赋格曲》、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组曲》、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蓬基耶利的《时间舞蹈》、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舒伯特的《玛丽亚大街》和杜卡斯的《魔法师的学徒》。并且,在每一部音乐作品的间隙,由一位讲解人讲述具体的音乐背景,以及画面要表达的内容。以上就是,这部时长超过两个小时的电影所包含的全部内容。

  电影选用的都是古典音乐,对于我这个从来不接触古典音乐的人来说,理解电影中的音乐是非常困难的,更别提用动画演绎出的画面了。不过,多多少少还是能体会到古典音乐所具有的美感——那种沉浸在音乐氛围中的快感,会让全身心都很舒服。听完这些乐曲后,也使我渐渐了解了古典音乐的魅力。此外,这些音乐大师的作品距离现代已经很多年了,还能流传至今,也从侧面证明了只有古典音乐才能成为传世经典,而现代流行歌曲往往都是商业化下的产物。

  对于电影中的八个部分,最喜欢的乐曲是《胡桃夹子组曲》,优雅舒缓,非常适合安静的时候一个人欣赏。动画中最喜欢的是《田园交响曲》中的画面,各种人马、飞马,还有天空中的众神,都是太可爱了,而且这一段动画与音乐结合的很紧密,简直如量身定做一般。不过,画面与音乐结合最紧密的,还是那段为动画编写的乐曲《魔法师的学徒》。它的音乐是为画面而生,这才是名副其实的量身定做。

  这部电影中还出现了迪斯尼动画的经典人物Mickey,这也是我第一次在电影中看到它,当然这里的电影不是指在电视上。在本片中,Mickey是《魔法师的学徒》的男主角,是一个想偷懒的坏学生。看到本片,也终于知道原来Mickey不总是正面形象,也有做反面教材的时候。

  以上就是一个外行人看这部古典音乐动画片的感受。总的来说,这样的艺术形式很新颖、很伟大,通过它也可以给观众们带来一种更好的欣赏古典音乐的途径。可惜的是,这样的电影是没有市场的,谁会花钱去电影院看一部没有情节的电影?如果要听音乐,不如直接去听音乐会,感觉上可要比电影真实许多。因此,世界上仅仅有这么一部《幻想曲》。

  序列:0558

  幻想曲.Fantasia.EX.1940.D9.MiniSD-TLF

  2011-09-21

  《幻想曲》观后感(八):音乐能叙事吗?

  为了面试重看《幻想曲》和《幻想曲2000》。惊异于当年艺术家的想象力。

  音乐能叙事吗?看完其中的“小巫师”,答案好像有了。音乐某种程度上能承担叙事的功能,而且杜卡斯当年创作这首曲子时就是根据《魔法师的学徒》这个童话故事构思下笔和完成的。而且重新被视觉画面包装过之后,音乐好像真的有了生命,一个细节都不差地讲述着。呵呵,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我也希望相信,音乐可以叙事。我的理由,相信也是很多人的理由,是,既然作曲家是按故事情节构思创作乐曲的,那乐曲便是在讲故事。瞧瞧“小巫师”,瞧瞧那些著名的标题音乐作品。可是,如果不让我看《幻想曲》,不告诉我乐曲叫什么,只放音乐给我听,我八成讲不出这个故事,更想不到米奇鼠拿斧子砍扫把精这种细节。所以,出问题的究竟是什么?

  其实我们可以换个思路来看。认为音乐可以叙事,这想法本身就预设了一个前提,即把叙事作为一个指标,既然文字、话语能够胜任它,那么,同样是时间艺术的音乐,也应胜任。西方音乐一千年,音乐最初就是作为朗读基督教圣诗时帮助记忆的听觉激励而出现,它本身并无意义,甚至不好听。这种状况持续了800年,直到18世纪上半叶,音乐修辞学,也就是研究音乐如何能产生演说效果的学问,依然被一大群作曲家理论家信奉。但同时,莫扎特贝多芬这样的“叛逆者”开始在纯音乐的田野里耕耘,交响曲、协奏曲、四重奏,他们最终为音乐带来了久违的荣耀。音乐是可以被“纯粹地”聆听的,没有文字话语情节的支持,音乐照样能存在,这种想法最终在19、20世纪成为共识。所以,没有画面、图像,我也能欣赏“小巫师”,欣赏《幻想曲》中的每段音乐,我也能感受音乐的美。

  可是,拿“小巫师”来说,作曲家杜卡斯用来构思的那个故事,显然是被他“弄”进了音乐的呀,可若用“纯粹音乐”的意识来听这个作品,也能听,但故事去哪了?其实,关于音乐能否叙事的争论直到现在仍在继续,音乐学家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来解释个中问题。有人认为,音乐虽然不能状物言情,却具有一种“弱叙事”的性质。什么是弱叙事?就是弱化的不精确但不错误的叙事。音乐能让人感受激昂和哀愁,如果在一首乐曲中,激昂之后是哀愁,那我应该会用爱人的相聚和分离来解读。同样,如果诙谐之后是深沉,我可能会说,这段音乐有寓言的效果。所以,音乐可以像语言一样,提供给我们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如果考虑到音乐的曲式概念,弱叙事的概念便更容易理解。每一首奏鸣曲式的乐曲,都内含着“冲突→解决”的叙事模型,这是最最典型的弱叙事。当然,音乐有它独特的结构,有时跟语言文字相差十万八千里。但不得不承认,音乐确实和其他艺术品种共享着若干神秘条约。再说了,人听音乐,不可能什么都不联想,即使不想想,也会本能地对听觉刺激做出反应,比如随着节拍点头打响指。

  弱叙事只是一种解释,还有别的,很多。音乐是一种特别的艺术,完全按叙事或纯音乐的理想来解读,都会损害到它,继而影响到我们欣赏它。理解音乐没有绝对的模式,没有理论能完美到一劳永逸。《幻想曲》其实做到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借助画面和故事情节。

  《幻想曲》观后感(九):音乐在意境中的奇异成像

  《幻想曲》是动画史上的传奇作品,无论在迪斯尼还是在好莱坞这部动画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部动画利用的正是音乐对人类的真正意义,人们听音乐的时候头脑里面往往会根据音乐的旋律形成某种特定的景象(比如说田园交响曲让人在心目里形成贝多芬独自在田野里悠闲散步的情景),或者在心目中按照音符的律动产生某种特别的感觉(比如说命运交响曲让人感觉出命运的动机),而这些正是音乐的灵魂所在。没有灵魂的音乐就只是一堆音符的组合而已(甚至结合物理学的原理,对此可以有更奇妙的解释)。

  如果把这种景象或感觉用画面真实描绘出来,那做出来的就是这样的动画。不过,若是让喜欢奇思妙想、不按常理出牌的沃尔特·迪斯尼听到这些音乐后,在他的心目里会形成什么景象呢,答案就是这部《幻想曲》。尽管动画的景象和音乐原来所表达的意象相比已经相差了十万八千里,且这部动画为此也遭到了不少乐迷、乐评人甚至是原作曲家的指责,但为此我们不得不佩服沃尔特·迪斯尼的想象力,从中也能看出这些音乐原来还可以这样去解读。

  动画跟音乐搭配得非常好,而且动画在细节刻画上下了不少功夫,在很多地方能看出匠心独具效果。做这种动画确实是需要在动画和音乐这两方面都得特别好才行(当然在音乐方面也用不着特别专业)。实际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之前“Silly Symphonies”这个短篇动画系列已经让迪斯尼在这一题材上有了足够的磨练,而本动画的某些篇章也带有一些“Silly Symphonies”动画里的痕迹。

  “The Fantasia Legacy”是迪斯尼在2000年推出的那个60周年纪念3碟版(The Fantasia Anthology)所包含的花絮碟。这张花絮碟里面收录了不少《幻想曲》和《幻想曲2000》的原画、删减片断、访谈录像和背景资料,甚至包括一些被废弃方案的原画资料,可以说是迪斯尼最有收藏价值的花絮碟了(遗憾的是,这些花絮并未包含在去年推出的70周年纪念版中,在此只是提供了BD联网观看这些花絮的功能)。以下会提到一点花絮中的内容。

  在这里我不想把所有的曲目都捋一遍,只挑几个我喜欢的说说:

  《魔术师的学徒》,唯一有具体情节的章节,这个有米老鼠出场的动画成了迪斯尼的经典故事。花絮提到原先曾绘制过一段米奇砍扫帚的情景,在成片后变成只是以影子来展示;

  《春之祭》所展现的恐龙从诞生到灭绝情景让我发现原来《恐龙》的创意早就存在了;

  《田园交响曲》,很难想象迪斯尼会从中联想出奥林匹斯山的情景,不过音乐跟动画倒结合得蛮贴切的,这里面展现的一些希腊众神和神兽也让我在看后查阅了一些资料,这章在最初的版本里面出现的人物——Sunflower(一匹小黑人马),因为有种族歧视嫌疑,从1969年开始发行的版本都被删去,一直到去年发行70周年纪念版也没能恢复过来(这点需要另文详解);

  《时辰之舞》,花絮提到原先曾设计过河马发现鳄鱼时受到惊吓的情景;

  《荒山之夜》所展现地狱与魔鬼情景的创意最早应该是出现在“Hell's Bells”这部动画短片里,最后给《圣母颂》所配的这段动画还被迪斯尼用来配《平安夜》这首歌。这一章让我想起了伯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的第五乐章,但主题正好是相反的。

  有关Sunflower被删除的真相,请参见这里:

  《幻想曲》观后感(十):只卖400美元的迪士尼电影特效秘笈

  HermanSchultheis出生于德国,是一名业余的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精通音乐和摄影以及工程技术。1939年2月,迪士尼新开发的特效部雇佣了他,此时,华特·迪士尼创造的米老鼠动画短片正在渐渐失去观众,于是又开发出了唐老鸭系列,结果证明了唐老鸭比米老鼠卖座,但迪士尼不甘心让米老鼠就此告别银幕,他想要给米老鼠策划一个短片,让它华丽回归。

  华特·迪士尼在一个饭局上与波兰裔知名指挥家利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谈起了这个计划,两人一拍即合,后者也欣然答应了免费替迪士尼担任幕前指挥。两人合作的曲目便是法国作曲家保罗·杜卡斯的交响诙谐曲《魔法师的学徒》。杜卡斯是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老师,这部作品取材于歌德的同名叙事诗,描述了一名偷师的小巫师滥用法力而闯下大祸的故事,米老鼠则成为片中小巫师的不二人选。

  1938年,华特·迪士尼下令开工制作《魔法师的学徒》,这部短片有9分钟长,比一般的动画短片长2分钟。影片的画风豪华,动画师弗雷德·摩尔甚至给米老鼠的眼睛画上了瞳孔,以便让它看上去更吸引人。影片的成本高达12万美元(此时一般的迪士尼动画短片的制作成本为4万美元,而迪士尼以外的动画公司的短片平均制作成本则低于一万美元),迪士尼觉得以一般动画短片安排在电影院正片前面放映的形式难以收回成本(迪士尼最赚钱的短片《三只小猪》的利润也只有6万美元),而斯托科夫斯基麾下的费城管弦乐团的开支远远超出了预算,因此斯托科夫斯基提议录制多首乐曲来降低成本,华特·迪士尼于是只能作好开拍动画长片的准备,两人共同甄选合适改编的古典乐曲,并邀请了资深乐评人迪姆斯·泰勒为暂时取名为“音乐会”的影片出任解说。

  经过一番斟酌,全部曲目终于敲定。除了《魔法师的学徒》外,还包括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老柴的《胡桃夹子》、斯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庞奇艾利的《时辰之舞》、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和舒伯特的《圣母颂》。迪士尼亦决定启用《幻想曲》(Fantasia)这个自由翱翔的标题来为新片正式命名。令迪士尼意想不到的是,当《幻想曲》全部制作完成,其成本已经超过了228万美元。

  影片将动画与古典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主流动画史上野心勃勃的实验作品,现在看来很多场面仍具想象力和震撼效果,HermanSchultheis负责的,就是影片的特效制作。动画片也需要特效制作?没错,对于一些今天看来很容易就用电脑动画完成的镜头,在当时来说,必须通过手工特效来解决而不是画笔。

  比如《胡桃夹子》的结尾雪花飘落的镜头

  雪花其实是用齿轮和小火车轨道制作的,雪花被刻制出来,透明的雪花通过行星运行的方式一边旋转,一边沿着小轨道往镜头前面移动,在拍摄时,摄影机倾倒,这样我们可以在结尾时看到雪花的特写。拍摄每一帧前,轨道用黑色天鹅绒覆盖,这些实景拍摄的画面,最终与动画师绘制的雪花仙子的动画画面合成,两个不同的元素就这样结合在了完成的画面中。

  由于每个特效镜头拍摄完成后,场景和摄影机都将重置,因此HermanSchultheis把这些特效的制作方法、草图等都做了详细了记录,笔记本里不仅有所有特效的制作方法,而且他还让人拍摄了现场实际操作的照片。

  大部分特效都是一帧一帧地拍摄,因此耗时耗力,HermanSchultheis的吃住都在摄影棚,影片上映前一周,他还在不停地拍摄,而且在将要完工之时还发生过地震,但他最终克服了所有困难,赶上了首映。

  HermanSchultheis并没有意识到这本笔记本的价值,因此他在完成影片之后,打算以400美元的价格卖给迪士尼公司,但当时华特·迪士尼觉得这没多大价值就没买。他只能把笔记本藏在家里,一放就是几十年。

  1955年,HermanSchultheis去了危地马拉旅行,他走进了丛林之后就人间蒸发,从此失踪,多年后被认为是死在了丛林里。他的妻子去世时90多岁,把房产留给了看护修女,又发现床底下有一些书籍是迪士尼签名送给HermanSchultheis的,于是就打电话给迪士尼公司的人,要送给他们。

  迪士尼的动画专家霍华德·罗维里在整理这些遗物时看到了这本笔记本,心跳加速、如获至宝,因为甚至在迪士尼公司里,大家都早就不知道《幻想曲》的特效是如何做出来的。换言之,若没有这本笔记本,很多动画特效在今天来说仍是谜团,动画特效史的重要篇章将无法书写。

  笔记本的保存情况非常糟糕,纸上的胶水都已经失效,粘帖的东西也都散落,迪士尼公司立刻对笔记本进行了数字扫描和全面修复,全新制作出来的笔记本做成了数字格式,放在迪士尼家庭博物馆里供游人和学者欣赏研究。

  若你对这则特效故事感兴趣的话,你可以在2011年3月由广东泰盛文化公司发行的全汉化版《幻想曲》蓝光花絮里找到更多有趣的关于《幻想曲》的幕后故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