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艾迪》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艾迪》影评10篇

2018-09-25 01:3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艾迪》影评10篇

  《艾迪》是一部由Piotr Trzaskalski执导,Henryk Golebiewski / 雅采克·布拉茨亚克 / Jacek Lenartowicz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艾迪》影评(一):我们的生活,我们自己的。

  在这儿我会教会你一切,我们慢慢地生活,那样我们就不会错过什么了,我们就能抓住我们要的东西。因为曾被哥哥命相救,一生愿善待世人,就像水中的一根树枝,无欲无求,淡定从容,活在当下;尤里克两次说到:我过得什么生活呀?我们在这过得什么生活呀?艾迪的回答永远是:你自己的生活。我们的生活,我们自己的。

  《艾迪》影评(二):关于主演的小八卦

  波兰朋友告诉我的:

  1.嗜酒是波兰共产主义时期留下来的恶习老一辈的人是酒鬼比例很高,因为在共产主义阶段政府让伏特加便宜得像汽水,而且按照斯大林指示“酒鬼更好控制一点”。

  2.主演在波兰共产主义时期曾经是很有名肥皂剧明星帅气有才,大家可以去找他年轻时代照片来看。后来此人也染上嗜酒,并且因为酒,使他的容貌发生巨变(酒糟鼻,眼睛),对比下前后的相貌你会震惊

  就是这样了:)

  《艾迪》影评(三):天堂之旅

  战争年代,由于朋友躲避战乱逃到国外,离开时把家里的冰箱留送了他。战争结束,朋友归乡,又把冰箱要了回去。他又难过生气母亲对他说,当初朋友把冰箱留给他的时候,并没有说是送给他的,还是借给他的。既然他又要了回去,那么你应当感激他,毕竟你用了那么多年。

  后来,他们8岁的孩子生意外,不幸去世。他与妻子悲痛欲绝,母亲又告诉他,每个孩子都是上帝人们恩赐,即使他又把孩子收了回去,也应当感激孩子陪伴你的时光

  这并不是自欺欺人,只是世事艰难,有多少人会感激生活中的无偿恩赐。又有多少人,把免费的午餐当做理所应当;把一切归为命运不公人生的不幸。

  《艾迪》影评(四):全世界都告诉你要做个好人

  你再卑贱,你再渺小,你再贫穷,你长的再难看,你再一无所有,全世界都告诉你要做个好人。

  又有什么关系呢?那些自己羡慕不来的事就随他们去好了。在你力所能及范围内,最和你心意的就是做个好人了。

  无论多差劲,你想,你至少可以做一个好人,就算没有人知道,你自己知道你是伟大的。或者,如果有个神,他也能看到的吧?

  就让把自己所有的书卖掉无名的把小男孩喜欢的车送给他好了,就让这个女人诬陷自己强奸她以免他们遭殃好了,就让他们狠狠的打自己一声不吭好了,就眼睁睁看着难得找到的生活目标被他们抢走好了。不要紧,你要认认真真做你的好人。无论怎么样,你都能找到一条自己的路走下去。

  写不下去了可恶电话。总之我看出来导演其实是想赞颂你,可是你到底应该为生活退让多少,又什么时候应该为自己站起来呢?我也该问问自己。

  《艾迪》影评(五):艾迪

  2002年的波兰电影。收破烂的艾迪被黑道人物兄弟俩看中,找去教他们的妹妹公主考试结果“公主”怀孕了。鉴于对两位大哥了解,“公主”称是艾迪干的。艾迪被兄弟俩揍个半死,带着“孽种”回了老家,住在结了婚的前女友家里。

  这部电影跟爱有关,尽管这样说是何等的矫情大路货,苍白无力。艾迪和他兄弟之间的爱,对“公主”及其孩子的爱是例证,但这仅仅能归结为善良。只有在他回到故里,才让人发觉,他在城市里的破烂王生活,是必然原因的自我流放。艾迪能抛弃一切去收破烂,就不是“善良”所能概括的。

  自我放逐最容易流于形式,犯下文艺腔的大忌。这部电影有几个细节不无文艺。但在艾迪这个角色身上没有自我怜悯的东西,也不会让人起怜悯之心。这很难得。艾迪基本上采取了接受命运、顺应命运的态度,他甚至可以作为波兰、东欧那片土地上的寓言解读

  艾迪长得颇像他的同胞切斯瓦夫·米沃什。最近重读《米沃什词典》,在“ALCOHOL(烈酒)”这个词条下,米沃什议论波兰人之好饮,“在许多个世纪里我们这个民族一直被酗酒所困扰”,以及最后一句——“或许(这只是假设)在波兰人的内心深处,他们根本不喜欢自己,因为他们记得自己的醉态。是这样吗?”(P16)电影里有几处“白描”喝酒,拍得很黑,很好。

  《艾迪》影评(六):生命悲凉愤懑——记波兰电影《艾迪》

  艾迪和尤里克生活在社会底层,然而艾迪没有丧失皓首穷经价值实现能力,虽然他一如名字一般朴实人道寻常,有一张素朴腼腆面孔

  艾迪喜读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他眼里虽非一定要汗牛充栋,然而书籍却是最佳良师益友,他平常,但不卑微

  一次偶然,艾迪在酒吧里结识了两名形迹可疑陌生男子,两个男人向艾迪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请求,他们希望艾迪能够成为他们十七岁的妹妹普琳丝的波兰语教师,以期待妹妹考取“酒照”,垄断酒类供饮,结束非法投机倒卖酒类的生涯

  原来自父母仙去之后,兄弟俩对普琳丝进行全封闭式管理,然而妹妹还是和吉普赛往来一年多。验孕纸上的篝火显示着饥渴不耐的苟活,为了维护孩子的生父,普琳丝谎称是艾迪强暴了她。

  黑道兄弟废了艾迪。血污斑斑渗透着耻辱化生存的构陷与筚路蓝缕,艾迪没有声辩,没有造作的较劲与自我亢奋,只是默默的接收了不公平命运强加给他的罪名,因为在他教授波兰语的时候曾经给过普琳丝出逃的机会

  平淡的生涯未想带来入侵的屠戮,丝雾褴褛,罪恶潜伏的城市实质笼罩在一片黯淡没有光泽的阴翳里。相比起乡间的阡陌纵横色调周密,城市生活犹如污泥带有忤逆腐化血迹的嶙峋更让人悲悯叹息。

  艾迪和尤里克带着普琳丝的孩子来到乡间,他怀想自己曾经也是个不谙世事少年跳跃式的进入水里,然后享受一场殉道式的倾盆。

  温婉如惜。他的心灵未尝不带有城市生活垢化的斑斑血祭,然而他没有抱怨,没有责怪旧友抢去了自己的初恋克里斯蒂娜,只是把他推进了水缸里。

  最终黑道弟兄认识到是普琳丝为了维护吉普赛而撒了谎,他们来到温软和煦没有倾轧挣扎的乡间,带走了孩子,即便艾迪是如此念念不舍,依旧将孩子归还给了无责任意识,无潜移默化精髓的亲生父母,因为他从普琳丝消瘦如同蜡像的脸上读取到人性信息

  底层生命对于生命悲凉的愤懑,在一种克制有节度的抽离化系统中得以彰显。艾迪容忍了一切,容忍了造化凌驾他且对他的拘谨做出的穷图匕现,同时容忍也是一种原谅,原来人性的道路不同野兽的盘桓。

  那些王孙公子,斥命公侯,精致的洋娃娃其实本质上都是一种血脉贲张和不堪一击,艾迪用生命鉴证了这个道德真理,有孤惘,有迷离,有凄异,却没有向生活妥协。

  艾迪和尤里克来到都市面临新的生活,属于他们小人物自己的生活。原来人性也可以这般镌刻抒写,超越愤青认识范围的浮泛和浅近,即便衣襟上沾染了雪霜,即便潋滟中带有迥异的苛苦,即便心间的那一株曼珠沙华已被尘世的凄寂颜色渲染,他也如百合花一般拥有着属于自己的春天

  《艾迪》影评(七):在这个糟糕的世界里

  艾迪是一个典型悲剧式的人物 是整个糟糕世界最残酷投影 是最为冷血的最压抑失望存在 却也是最满怀希冀未来

  在故事中总共发生了两场惨痛的悲剧 也都在两场明艳高潮之后 第一次 身为家庭教师的艾迪和他的好伙伴hectur 他们在黑帮老大的家里看着巨大的彩屏电视看管被囚禁的妹妹 这个智商有点迟钝的hectur说 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看着有着24个频道的电视 喝着酒 只有这样我才能感觉到存活 他们于自己悲哀人生中为能意外捡到一瓶好酒而开心 然而那个晚上 被艾迪放出去的妹妹果然搞大了自己的肚子 她却诬陷是艾迪强奸了她 两个脾气暴躁的哥哥过来把艾迪打了一个半死 他的生活因为伤病在半年来只能越来越糟糕

  第二次悲剧发生在即将结束之时 那个时候 艾迪已经带着这个不知道父亲是谁的婴儿离开了城市 他和hectur来到了自己哥哥所在的乡下 逃离了城市喧嚣污浊空气 赤脚行走在木质地板 外面是庭院树木沙沙作响的风声 艾迪抱着婴儿 看着外面大片小麦 松树 黑米 生活仿佛就会这样好起来 躺在那个他童年曾经嬉戏过的河湾边上 他自言自语般的为这个婴儿筹划着将来的一切 我会教你游泳 给你买笔记本 教你写字 我会送你去上学 在这里恋爱 结婚 在乡下的这一段描述的无比安定和美好 然而没有过几天 黑帮老大得知了事情真相 决定带妹妹过来要回婴儿 于是那一刻 艾迪摇晃着走向婴儿的房间 他抱起这个 在自己想象中已经能够同自己 过完这幸福人生的婴儿 他深深拥抱亲吻在他的额头 然后转身把婴儿交还回去 他没有说一句话的离开了

  其实最悲哀的悲剧 莫过于极度的欢喜过后 那种极度的不可思议反差和不能掌控自己人生的无力感 在片中 经常出现这样一个问题 生活是公平的么 对于这样庞大而又复杂定义 我们能掌握什么 有点弱智的hectur说 为什么我们只能买酒而别人却能卖酒 为什么我不能看见有42个频道的大彩电却只能从富人街区捡回破烂的彩电 艾迪的哥哥总是为自己的妻子不能生育后代遗憾 他对艾迪抱怨 生活怎么能是公平的 事实上 在这个糟糕的世界里 就是充满了不公平的事情 对于艾迪来说 他恐怕是被上帝遗忘的存在 他未被关怀到一丝 他的村庄和他的情人被哥哥抢走了 他来到城市靠捡拾废品为生 却因为被诬陷而逃到乡下 最后他生命的唯一一丝希望 也被无情的剥夺 他被一步步逼迫直到一无所有 或许会有人说因为他总是不懂得反抗 可是对于这个糟糕的世界 要怎么做 默默的许个愿或许明天一切都会美好起来么 生来就不能选择多事比如说 对于那些不怎么幸运的人来说世界无论如何也不会停止糟糕下去

  幸亏最后还有了一个明朗的结尾 在艾迪被以为一无是处的时候 他和hectur重新回到了城市 他们肆意的走在马路上 一同推着装废品的小推车 推过下面艾迪当时被送往医院时留下的血迹 这个时候hectur问道 我们回来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呢 艾迪大声的说 我们自己的生活 这样有点刻意的明朗却还是带来了很多希望 因为哪怕这样糟糕 即使没有人眷顾自己 即使生来就知道运气从来不为自己存在 也大声的喊 去***人生 我要自己的生活

  《艾迪》影评(八):艾迪——谦恭而隐忍的善

  艾迪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很温暖惬意,但又不张扬修饰的那种,很有小津的平缓,但有没有小津那种可以追求的力。仿佛就那么随随便便的,故事有一搭没一搭的叙述暴力情爱,迷局,以及短暂诗意画面都不是主要的。

  艾迪是城市里的一个收破烂的,和Jureczek总是推着一个破烂车在大街缓慢的行走。Jureczek有些懒散而酗酒,艾迪却保持着良好个人生活原则,但艾迪也许太善良了,不抽烟,不喝酒,他从不争取和反抗。他顺从着他的命运,收到的垃圾的多与少仿佛与他没有关系,他努力温暖着他人,但从不以此感到不满,也从不去计较。Jureczek可以要电视,可以睡懒觉,艾迪却能处之泰然。安然的和他相处

  命运的转折出现在暴横的啤酒商兄弟的妹妹身上,他们的妹妹必须取得考试的a级,啤酒商兄弟才能结束走私啤酒的生涯,正式销售。他们去找艾迪帮忙,帮助妹妹补习功课。但他们的妹妹却和他们的哥哥一样,并不是一个安分守己小姑娘,而是一个充满着欲望和追求的女人。她偷偷的爱上了和她哥哥们走私的啤酒的吉普赛人。在暴力强迫与爱情追求之间,僵持不下。艾迪很同情的帮助了妹妹,自己假装睡觉放跑了被囚禁的妹妹,去和吉普赛人幽会。但妹妹怀孕了,哥哥俩大怒,这简直是坏他们的大事。妹妹为了保护吉普赛情人,便声称艾迪强奸她,这孩子是艾迪的。

  暴怒横行的哥哥俩找到艾迪痛打一顿,并把艾迪阉割了。艾迪仿佛无动于衷出奇平静,之后哥哥俩又把妹妹生的孩子塞给了艾迪,让他远远的离开。

  艾迪回到了乡下。真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镜头闪回电影的开头,小河里,雨声星星般洒落其间,整个天空连缀着诗意而朦胧的梦,一个少年躺在以木制的渡头边,温馨浪漫。河是绿的,雨是绿的,草是绿的,整个天空也仿佛是绿的。

  艾迪见到了自己的兄弟,当年艾迪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他,自己的女人,自己的村庄,自己的土地,孤身一人跑到了城市。为什么?

  在乡村,艾迪仿佛又重回到了甜美而充满了绿意的少年时代。身边的人都是爱他的,温暖的。

  但城市的搅动又牵连到了乡村,妹妹向哥哥告白了真情,哥哥俩在平静之后也原谅了吉普赛人,同时为自己的鲁莽行为而感到内疚。他们成全了妹妹与吉普赛人的爱情,并驱车来找艾迪,想要回那个孩子。

  一切显而易见,艾迪把婴儿还给了他们。他们想送一切钱。Jureczek把钱扔还到兄弟俩的脸上,他们离开了,艾迪还是那么不动神色。

  我渐渐发现艾迪这卑微而温和的身躯里包含着广博而深远的爱,包含着至高无上的善,包含着舍弃自我之后的一片澄远明净的天空。在一些人身上,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卑微怯懦毫不反抗毫无怨言,我们以为他们秉性懦弱。但我想有些人不是这样的,他们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命运处境,并且也更深刻的认识到社会的命脉,和自己所能作为的一切。但他们逆来顺受,安稳的接受一切不幸的命运,他们追求的是内心的平和诗意。第欧尼根当年对亚历山大大帝说不要挡住自己阳光的时候,也许还有些哲人的骄傲与自负。可当荷尔德林说出“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是何等的谦卑而亲切。这些热爱大地的人始终是谦卑的。我想说艾迪是一切谦恭的伟大人物的传承,苏格拉底 佛陀 耶稣 托尔斯泰 等等这些命脉微薄的延续着。保持着一种珍贵的善,更重要是善良背后那内心世界澄明高远的诗意!舍弃肉体,舍弃他人的践踏,内心那淅淅沥沥的绿色的雨布满了整个天空。

  《艾迪》影评(九):《艾迪》东欧巨变之后两个小人物的生活方式

  题记:

  对于这样的形象,对于同样处于社会转型的我们并不陌生,他俩就像在我们的高楼大厦下那些拣拾破烂的农民兄弟,唯一的差别是他们没有凶神恶煞的城管

  ――――卡夫卡·陆(KavkaLu)

  [img]http://www.esensja.pl/magazyn/2002/09/img/ilustr/12_03a.jpg[/img]

  其貌不扬的艾迪和结巴的杰克是一对生死兄弟,他们在城市里靠捡拾破烂为生,一天,掌控那一片的两个黑道老大向艾迪提了一个奇怪的建议,要他教他们妹妹读书考取 “酒照”以垄断酒类供饮,答应了他们的艾迪因此改变了命运。

  本片的导演彼得·塔茨克斯基(Piotr Trzaskalski)出生于60年代,作为波兰历史巨变的见证者他十分了解因为国家政权更替之后造成的社会架构的改变,导演以缓的镜头移动伴随他们走过他们的城市、他们的生活,在行走过程里我们见证巨大贫富差异。当你无法摆脱一种境遇的时候,生活有时就是如此简单,你就会无可奈何地走下去,就像艾迪他们收破烂的小车,穿越市井百态以微薄的收入换取最简单的生存。对于这样的形象,对于同样处于社会转型的我们并不陌生,他俩就像在我们的高楼大厦下那些拣拾破烂的农民兄弟,唯一的差别是他们没有凶神恶煞的城管,他们吃的是黑面包,而我们的兄弟吃的是白馒头。

  这些挣扎在贫困线上的人们尽力维护着自己的尊严,有时倍受生活打击的他们总是选择酒精来麻痹自己,电影在城市部分有许多酒馆的镜头,我们从他们醉醺醺的样子里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承担的压抑和屈辱,和他们相比艾迪那布满沧桑的脸上总是显示着从容,而这样的从容来自于他在这样的境遇里依旧看书、学习他让我们看到的是经历之后的从容,我特别喜欢艾迪在烛光里对杰克说得那段关于书的话,一个人在卑微境遇里还知道阅读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国家人的素质和未来,许多年前在报纸上我看到一个中国记者在一个俄罗斯小酒馆和落拓酒客的交往,那个连酒钱也付不出的俄罗斯人在中国记者请他喝酒之后跟他谈的是契柯夫,这样的民族肯定会崛起的。

  影片拍得十分平淡,唯一的气氛调节来自于艾迪的同伴杰克,这个有些迟钝的哥们有时会做出一些奇怪的事情,当他把从富人区捡来的一架旧电视放置在没有电的屋子,我想到了第五代的一部电影《二嫫》,来自底层的愿望总是那么接近,“等我有钱了,至少买三台电视机…”这是同样来自他卑微理想,

  为了表现他们的境遇,导演拍摄了一个因为得罪匪帮而不幸早亡的弟兄托尼,在底层生活里酒精和麻木是他们被动的选择,他的遗孀在坟前哭诉的场景很是辛酸。关注人,才能引起人的共鸣,在世界电影里我们应该理解好莱坞大行其道的原因,但是,当我们有一天能够静心思考别人的时候,这样的时候会让我们明白阳光背面的悲情。一些被我们在生存的忙碌里忽视的东西。

  艾迪在影片里话语不多,当他被黑道妹妹普琳丝诬陷肚子里的孩子是他的时候,他同样选择了沉默,在这个段落里导演其实是深刻揭示了黑道人物内心的羸弱,他们耀武扬威却只能把自己的妹妹所载屋子里以求太平,而艾迪之所以承当下所有的责任是因为他曾经在给女孩教书的时候给过她一次“出逃”的机会,一部好的电影必须在情节的铺垫里做到合理。

  接下来,就是艾迪和杰克带着孩子回到家乡的场景,田园成为这部平静的电影还的亮点,导演通过波兰乡野那一片带着水汽的翠绿田野和城市里贫民窟的肮脏成为对比,通过杰克对于乡野的赞美呈现导演对于农耕文明的追忆,不过,导演没有成为守旧的卫道士,影片最后他们重新回到城市推着班车辛劳的生活,可是,在推动的过程里我们发现速度加快了,这表明了城市进程的不可逆转,再美好的乡间也只是人类的童年,就如艾迪一直回忆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童年游水和他的初恋。

  影片的高潮非常具有道德色彩,当黑道老大明白艾迪是被冤枉的来乡间接孩子的时候,平时胆小的杰克却发威了,他扔掉黑道的补偿费并怒斥他们杀了托尼,这样的道德选择也说明了导演对于社会底层人民生活悲凉的愤怒。

  通过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在21世纪依旧保持着一贯水准的波兰艺术电影的新的形象,城市里灰暗的影调呈现的阴郁和乡野油画般的景色都会让观众感受作家电影的精致的构图和思想内涵

  这部赢得2003年柏林国际电影节两个奖项的电影告诉我们,电影是关于人的艺术,你要在国际上获得成功首先是你的电影反映的一切能够触动人的心灵,这样的电影有可能为世界上大多数人接受。

  【附录:影片资料】

  《艾迪(EDI)》波兰2002

  导演: 彼得·塔茨克斯基Piotr Trzaskalski

  主演:Henryk Golebiewski、Jacek Braciak

  片长: 98分钟

  奖项:2003年柏林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大奖、宗教评审团奖

  个人评价:艺术性8.5,欣赏性4.5(当代东欧艺术电影)

  2006年5月18日 星期四 下午18时33分 雨中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艾迪》影评(十):《艾迪》扛着灾难,活着

  波兰电影《艾迪》是部耐人寻味的片子,慢慢悠悠翻过的画影,笼罩在黑漆暗沉的颓靡氛围中,看片的感觉从兴味索然渐入恍悟,醉迷其中,迫不及待地想在回首时感喟,那些貌似沉闷无聊的镜头,真如一颗颗滴入沧桑大地的泪与汗,它熏蒸弥漫的热气几近润湿了我的眼。

  这部拍摄于2002年的波兰电影,从它当年以王者身份莅临各种电影节,倍受推崇,多少可以解读出它晦涩文艺包裹着的通俗的精神世界。对于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观者,画面传递出的阴冷,那种整个世界无法温暖人心的质地与硬度,怕是让人无限慨叹的;而对于经历过体制、经济转型的国度的看客,或许感同身受,将各种只可意会的情感,融于自身的记忆、经历中,对照或探索,才是尤为强烈的诉求。

  借此追溯历尽沧桑的波兰,这个国度因它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存在以来,被侵略,被割让,被殖民,被当成炮灰,避不开任何一场世界大战事,不是成为别国的棋子,就是当成了战争的操练场被肆意践踏,似乎,它就是个天生“悲催”的主儿,却异常坚强有韧性,在推进的时间轴上,胸怀着宿命论的坦然,一路向前。而电影《艾迪》,它的故事恰恰孕育自这样的人文世界,从故乡、小河、童年、流水与浮木等意象化的镜头里跳入钢筋水泥、垃圾浮土包围着的实实在在的城市,讲述卖破烂为生的男主人公艾迪的人生哲学,艾迪就如波兰版图上悄然生长着的一株三色堇。

  生活在城市里的艾迪,代表着社会最底层的人群。没家没业、没房没车、没老婆、没工作,跟一位有点口吃、有些“愚笨”、没什么文化的尤里杰克搭伙,住在一间废旧的陋屋里,俩人相依为命,捡破烂卖废旧品度日。他们住的屋子极其简陋,可以想象楼体墙山处画着圈写着“拆”字的废旧楼,牢笼似的铁栏焊接成漏风的门,夜晚点着摇曳的烛火,简易的床,各种各样斑驳的玻璃拼接的窗,装书用的冰箱,没有电的电视,通通印着生活的窘迫,岂止是种残缺的“存在美”,简直是不忍卒“观”的。

  不过,这样的生活,在艾迪与尤里杰克看来,并不那么难过。艾迪在“苟活”之外追求着精神世界的富足,书成了他撷取幸福,抵御残酷现实的武器。当他卖掉视同生命般珍贵的旧书,用换来的钱,成全一个小孩子的梦想时。艾迪的人格从自我、自保、自由的段位,上升到了一个无我的,完全分享一切的高度,宛如一个裸足徒步的圣徒,要把爱洒满人间。这种标榜的意图相当明显,那一句“现在想过圣诞节,就可以过圣诞节”的论调,及尤里杰克把一瓶昂贵的威士忌放到天桥栏杆上,要送给同他一样渴望奇迹、幸福的人时的举动,这些都算是艾迪精神的传承了。

  而傻里傻气的尤里杰克呢,因为没喝过墨水,心里的欲望便不致无边无际无穷无尽,即便有,也单单是从他看得见的得与失中勾勒着他的幸福。就像尤里杰克所说的那样,等他有钱了,他要买三台电视,一台放卧室,另一台放客厅,第三台放厨房。我们是不是也这样怀想过“幸福”,等我有钱了,要买两碗豆浆,喝一碗,倒一碗。(注意:浪费粮食是可耻的。)总之,“等我有钱了”,这似乎成了一句世界语言,驱使着凡夫俗子的步履。当然,我个人以为,艾迪与尤里杰克都是这个世界上难能可贵的人,只是一个姓“圣”,一个姓“凡”,一个追求精神世界的完满,一个想要现实世界的高级伏特加、优质香肠。

  除了两个人对待现状的态度令人侧目,冲着艾迪飞来的一系列横祸,及他面对横祸时的所思所为,则成了这部电影真正独具匠心之处。很难想象,一个人的宽容度如此大。被流氓兄弟看中的艾迪,因“学识”及他的性格,遭致灾祸。被叫去做了辅导老师,被当成了强奸犯,被有了孩子成了爹,被变成了阉人,被勒令从城市消失,被迫接受道歉并交还孩子。。。。。。曾经,他又被抢去女朋友、田地、家宅,被迫流离失所,似乎要说,他的整个人生都是被迫存在的。就如顺流而下的浮木,他也在自己的人生长河中没脾气地顺流而下,从流动的母体,进入变化莫测的寰宇,他的一路都在被“掌控”的无我,及被动的“让路”中行进着。或许,就是编排了这样的遭遇与境遇,电影超脱宏大的内涵才从悲天悯人的白描中一点点流露出来。

  电影在表现内与外,美与丑时,本片导演很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先是做好了一层铺垫,借尤里杰克之口,表现出流氓兄弟的妹妹,也就是那位被唤作“公主”的小姐是个让男人神魂颠倒的美人儿。随后用艾迪精心打扮自己及阅读“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细节,呈现他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之后,是淋淋尽致的对立决裂。貌美的公主,人心并不善,不仅侮辱艾迪的相貌、身份、思想,为了保护吉普赛男友,甚至诬陷艾迪,置他于死地。

  艾迪自然不同,隐恶扬善,以德报怨,直至到最后,用一种惊涛骇浪过后水波平静的超然姿态恢复生活的本来面貌。除此,公主强调艾迪是个粗俗的、只满足于美酒、香肠,不懂爱,没有精神追求的低等人。事实上,导演刻画的艾迪的精神世界,是无欲无求的,对俗人仿若炼狱般的圣洁之地,倒是用各种最基本的常识表现了,公主是个被情欲、自私的精神欲望裹挟的女人。通俗而言,艾迪这样人大概就是大圣人了。

  想来,导演是要不遗余力地盛赞艾迪的。从他运用各种俯拍的镜头语言,缓慢地摄入或定格艾迪的身影,都可以感受到一种“人在做天在看”的震慑力,再结合艾迪的处世态度,人物的形象便更加高大了。特别客观之处是,导演并未“神话”艾迪,全剧穿插的一些有关意识流的童年记忆,就像一根风筝线,拽着艾迪,把他留在了人间。可见艾迪也能感受到伤痛,他也有七情六欲,而他的隐忍,或许是一种最高境界的修为。

  《艾迪》毕竟是部文艺作品。不过,现实中若存在这样的事情,我想只会更残酷。人们都高呼,要文明,要儒雅。做个与世无争的好人,人打你左脸,就要伸出右脸再给人打,这是不是太暴力了!但是,真有做到的人,那人在作古之后,毫无疑问地被列为圣人。倒是不难理解,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与令人高山仰止的“荣耀”,往往能并行成生命可滑向伟大、永恒的双轨,然而,蜡炬成灰的经途定然避免不了芒刺、荆棘、沼泽、沙漠,岂止八十一难。

  或许,望眼欲穿亦然不见的尽头,它最终所现的,也不过是仓央嘉措寄佛抒怀所言:“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遭难未见得都能换来加官晋爵、高枕无忧的通行证。一切秉承众生平等,普度、登岸,喘气儿的都赦免成神仙老儿了。在人世,个别被加冕的英雄、圣人甭想着世袭到另一种“与众不同”,反正现世的帐,来世能不能算得清楚,还没见到哪个人从天堂或地狱回来报个信。

  那么,在似囹圄的现世,撑着凡体肉身,烘托着别人的灿烂人生,自己遍体鳞伤地苟活,他的精神,除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胸怀可惜可叹,还有什么值得世人心无旁骛地追随?即便做他的信徒,难道不是只有末世与来世可期盼的么?考门夫人与迷失羔羊同享心得所言,“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我已经学会了。”这是无法企及的圣灵之甘泉,并非可在凡人肉体中畅流,在俗世,到底有几人可以为此高呼“不成功便成仁”?最重要的是,在这一声高呼后,还能忍受那么多的嘲讽、讪笑、贫穷与屈辱吗?

  愚不可及如东郭先生,他的大爱改变不了中山狼的本性,大概最“完满”的结局便是献身做祭品。我能够理解电影《艾迪》中的男主人公艾迪的所作所为,却不认同他这种发光发亮的自我牺牲方式。关汉卿吟唱,“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甚么!”好个争甚么,争的不过是一口能吐出来的顺畅的气。

  若幸运,若可能,善良的人就都与善良的人打交道吧。那些尖酸刻薄、自私自利、虚伪恶毒的,就让他们彼此勾心斗角、兵戎相见。一旦,善良的人要与恶人过招,怎么办?网上说了“要对对你好的人更好,对对你坏的人更坏。别人帮你,十倍帮回去。别人损你,十倍打回去。”怎样为人,还是慢慢悟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艾迪》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