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浩劫》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浩劫》经典影评集

2022-04-25 03:02: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浩劫》经典影评集

  《浩劫》是一部由克洛德·朗兹曼执导,克洛德·朗兹曼 / 西蒙·斯雷尼 / 迈克尔·波迪克雷尼克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浩劫》影评(一):致敬《浩劫》

  你别拍了,快停下来,不要再问了

  不,要拍,你坚持下去

  你为何如此残忍不近人情

  人情,那是电影该干的事,想要人情,去看电影好了,去看《辛德勒名单》,人们进了毒气室,却只是洗了个澡,脸上洋溢着大难不死的喜悦。可是,那样的镜头,永远不会出现在纪录片里

  纪录片只有责任,没有人情

  亦或者,责任,才可配称作是人情

  《浩劫》影评(二):浩劫

  灭绝营,屠杀犹太人的工厂。

  德国人的严谨竟然在杀人的时候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讲求杀人的效率,竭力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杀死最多的犹太人;毁尸灭迹,组织犹太劳工把未能烧化的大骨头,一块块敲碎,敲成粉末,再倾入河中冲得无影无踪。

  九个多小时的电影里,几乎没有杀人现场的遗迹,没有物证。有的只是证人证词,只是一个接一个的空镜头,静止的凝固的现场,浓密的深邃的树林,永无尽头的铁轨,轰隆轰隆的火车。

  犹太人是一个孤立无助的群体,没有自己的国家,一千多年来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围绕着他们的尽是嫉妒的鄙夷的乃至仇恨敌对的目光。

  整部片子弥漫着死亡的气息。

  《浩劫》影评(三):影评

  1.没有任何人能够对生命作出评价

  更不能对其他人关于生命的重大抉择指指点点

  人的生死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定下来的

  坐在寝室面对电脑屏幕的我们没有资格问这种问题

  2.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是全世界所有人类的罪恶(萨特语)

  这种恶是绝对不可能被救赎的

  3.正如导演所言,没有把电影看完的那是观众的问题而绝不是电?

  很遗憾我自己也没能坚持到底

  我们都太习惯活在幻觉当中,对迫在眉睫的真相视而不见

  4.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没有诞生这种真相的纪录

  而随着经历过那场苦难的人的逐渐离世

  这段历史可能永远都不可能以这种形式存在了

  这里面也可以看到东西方文明的一些差别

  我们太习惯忘却,他们却希望铭记

  在回答一个关于拍摄的动力是

  郎格曼是这样回答的

  任何文字上的表达都已经缩小了浩劫所包含的内涵

  拍摄的过程就是拍摄的动力本身

  《浩劫》影评(四):失语的历史已算温柔

  (抱歉先插播题外话,短评里有人不分皂白批评睡觉的,谢谢您了,请您能够成功连着盯银幕9小时再来评判别人。分开几天看是一种选择但绝不是完整收纳表意的方法,马拉松放映折磨人,此种折磨,亦是浩劫的传达管道。)

  9个小时里所有人都在评论这场屠杀,

  死亡临界逃离脱衣室的人,被当成刀子吸同族血的人,假慈悲高高挂起的人,暗想罪有应得的人。

  所有的人都能够开口讲话,除了被剪发/除虱/消毒这些荒唐理由送进毒气正中,拼命锤击呼喊无果的受难者。

  失去当事人言语的真相可能只存在于想象里;但人之恶似乎不能被脱离当年景的后人揣度,我们能通过「玄武岩一样的尸体」此类形容而构建出的残酷,怕是难及血泊一角。

  人间惨状哪儿是几个纳粹长官能策划的,「最高行动」层层下达,小恶累积成超级杀人法,执匕首的喽啰极端兴奋又害怕,欲望难平,愈演愈烈。

  《浩劫》影评(五):关于《浩劫》的一点想法

  我只是标一下,我知道我看不下去 的。》》》我错了,果然在心情低落的时候才可能看完。

  本片名为《浩劫》,实为关于浩劫的谈话录,本片的魅力在于采访内容被剪辑为带有节奏感的独白,没有采用任何历史影像,转而采用此时此刻已经没有任何历史痕迹的现场作为陈述背景,整个片子的形式采用的类似于”重走红军路”(我不知道还有别的什么贴合的词来形容),印证了对于浩劫的一种描述:History means erasing.

  本片时长虽然长达九个小时,但是其中一些故事极具戏剧性,震撼人心,丝毫不亚于某名单的故事。

  本片将矛头集中在大屠杀的现代性和创新性上,(而且,追问他们知情与否是不现实的。须知订单是一个语境中的概念,写在这个概念体系里的内容,只是一件产品而已。其他角色和性质与此语境无关。军火商的存在就证明这一点。设计核弹头和设计毒气室的性质并没有本质不同。 )同时也暗示了除了最高意志以外,宗教、地缘政治、民族矛盾在大屠杀中登场的内容,从这个角度讲本片试图阐释的内容远大于大屠杀,当然大屠杀也确实意味的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点或者空间点的事件,而是一个文明转折点。

  本片无背景音乐,只有采访和当事人唱的一些民歌作为点缀。

  据说本片的导演和萨特共同享用某公共知识分子,这让我感到绝望。

  本片对于“死亡”本身表现出了极大的尊重, 正如片中一位学者说:“皈依的人可以在心里偷偷保留信仰,被驱逐的人可以再回来,但死去的人,永远不会再出现了。”

  《浩劫》影评(六):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哦!《浩劫》。

  看了两天,失眠了两晚。

  影像史上对纳粹屠杀犹太人最详实,也是最哀伤的纪录。

  看完后脑子里有无数的“为什么”。

  为什么,有家室、有父母、有子女,在平常的时候严谨也不失善良的德国人,会在那个当下变成最残忍的屠夫?

  为什么,明明昨天还是邻居,经常到犹太朋友家里做客,相谈甚欢的波兰人,在灾难降临之时却以告发犹太人为己任,一念之间视他们为蛆虫?

  为什么犹太人不反抗?甚至对于那些试图反抗的领袖,他们自己也会予以阻止。只为了多活一天,多吃上一口饭,就可以让自己的朋友甚至兄弟先进毒气室?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本文首发巴塞电影APP,转载请联系巴塞电影微信(MovieBase)

  合作、约稿请私信~~~

  《浩劫》影评(七):拒斥不经意的亵渎

  lt;<shoah>>,《浩劫》。纪录片,时长八个半小时,不亚于《铁西区》,导演克劳德兰兹曼。终于在沈阳城的一个小角落里,发现这个珍宝。

  因为正好在读richard kearney的《on stories》,作者所例举的三个案例中有一个就是兰兹曼指责斯皮尔伯格的例子,所以才买来看的。

  争论其实很简单,兰兹曼认为:“以故事(《辛德勒的名单》)的形式来再现大屠杀是错误的。《圣经》中说:‘你不可以制造偶像。’把那场浩劫表现为一种奇观,就会招致窥淫癖和引起幸灾乐祸。按照好莱坞的心理剧模式来塑造死亡营就是要沉溺于卑鄙的同感引起的不体面的震撼。”

  兰兹曼说:“犹太大屠杀首先是很独特的,因为围绕着自己燃起一团火苗,其界限无法跨越,因为一种绝对的恐怖是无法用言语交流的,如果假装跨越界限,你将会犯下最严重的僭越罪,虚构,就是一种僭越,我深深地感觉到有一种再现的禁止令。”

  我估计,斯皮尔伯格对这个从天而降的批评者恐怕会感到可笑,因为人们实在太容易接受那个2个多小时、情节紧凑、剧情跌宕的《辛德勒名单》,而几乎从来没听说过兰兹曼,也没心思看那个8个多小时长的折磨人的纪录片。

  但是,我却能明显的感觉到,兰兹曼那种“禁止令”是对的。因为在《浩劫》中,你只可以看到一个兰兹曼,一个一心只想记录那段历史的人的心血与奔走,听见一遍遍的诉说,甚至是讲述者哽咽无语的离开画面。而在《辛德勒的名单》中,却有着太多太多的商业因素,太多太多的诱饵,尽管是以人性为标签的诱饵。尽管《辛德勒的名单》在好莱坞已经表现得很不主流了,很历史,很文艺了,但那始终是一种有意或不经意的,亵渎。

  《浩劫》影评(八):关于更换库尔默夫服役的特种汽车的维修报告

  “柏林,1942年6月5号。关于更换库尔默夫服役的特种汽车的维修报告:自1941年12月以来,有97000件货物被处理过,目前这三辆还在服役的汽车并无重大故障。但以目前的观察来看,以下的技术改造是必须的。

  首先是货车的正常装载,通常是每平方英尺9到10件,索纳的车型非常宽敞,如果最大化利用会不太合适,并不是因为超载,而是因为满载讲影响汽车的稳定性。所以减小装载空间便十分必要。必须减少1英尺,而不是按照目前的解决办法去减少装载数量,那会延长工作时间,在无用的空间浪费更过一氧化碳。在另一方面,如果装载空间减少了,而且货仓包裹结实,操作时间就能明显缩短。在一次讨论中制造商告诉我们,减少汽车后部的尺寸,会让汽车失去平衡。他们说前轴会过载。但实际上平衡是自动恢复的,因为在国外的操作中,汽车显示出一种自然的冲向后门的趋势。实地的操作显示,基本上汽车都倒在那。所以前轴并不会过载。

  其次,灯光应受到格外保护。灯泡应保护在铁网罩里,以免受到破坏。如果灯泡没有用处,完全可以取消掉,但根据观察,当货仓门关着的时候,货物总是相互挤压,向门边靠拢。当黑暗降临,货物会更严重地冲挤在门边,令开门变得困难。当然,考虑到黑暗的警示作用,门关着的时候,声响总是不断,开着灯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第三,为了便于清洁车辆,车厢地板中间必须有个密封的排污管道。排污口盖子的直径在8到12英寸间,需配置斜阀,便于液体排干。实际的清洁中,排污管可以用来排走大块的泥土。

  上述的技术调整,只需在现役的车辆中来维修时实施便可。关于向索尔(Saurer)订购的十辆新车,必须根据必要的经验和使用要求改进和变化。呈交中央保安局二处D科科长审议

  ----党卫军一级突击大队队长,瓦尔特.劳夫

  ----签署:同意”

  这样一份简单严谨的货车改造报告,实则是指对于芬兰集中营用于屠杀犹太人的毒车卡车的改造。

  《浩劫》影评(九):《浩劫》看片笔记:

  《浩劫》看片笔记:

  《浩劫》拍摄历时11年,制作6年(1985年成片),长达九个半小时的纪录片,周浩导演推荐,让我们学习口述历史如何剪辑成优秀纪录片。影片关于纳粹灭绝波兰犹太人,探究曾作为无法言说的残酷之地的当代冷漠风景,令人想起阿伦·雷乃的《夜与雾》。郎兹曼访问一些见证者、犹太幸存者以及前纳粹分子,表现他称为“踪迹的踪迹”的东西。

  一、

  20世纪60年代初,由埃德加·莫兰和让·鲁什首先提出了“真实电影”的概念。“在真实电影中,摄制者采用访问甚至挑动的方法促使潜藏的真实逐一表露,因此,电影制作者不再是躲在摄影机后面的局外人,而是积极参与被拍摄者的生活,促使被拍摄者在摄影机面前说出和做出他们不太轻易说出的话和做出的事。”郎兹曼处于克斯里·马克和埃德加·莫兰的挑衅式传统中,自始自终表现了他的存在,他不断地引导、刺激甚至挑衅他的受访者,比如在理发店采访曾为纳粹党剪犹太女性头发的发型师时,发型师一再说,我不想再说了。郎兹曼却一直不依不饶,你必须说出来。通过“地域、嗓音和面孔”,将历史记忆重现。

  二、

  火车

  空镜

  三、

  带着严峻的批判眼光去回顾清理二战期间欧洲的犹太人灭绝,

  四、

  导演克洛滋·郎兹曼说:“《浩劫》这部影片有关死亡的绝对性,而与幸存者无关,活下去是另一个故事。”

  五、

  “每天的情况都叫人不安” 78:40

  六、

  全景,两个人唱着歌,划着一艘小船在小河中前进,两岸是绿色的植被,如此静谧的画面

  采访录音:“令人恐惧的可怕的叫声。”

  “四十万犹太人被杀。可怕,可怕,可怕啊。” 80:50

  整个镜头有两分钟余十秒

  切换成中景,唱歌的中年男子

  七、

  在看《浩劫》时是与《杀戮演绎》对照着看,《浩劫》在犯下杀人罪行的纳粹党已被推翻,《杀戮演绎》中主角Anwar Congo和他的朋友们如今是印尼最大准军事组织Pemuda Pancasila的元老人物,《浩劫》拍摄的是受迫害的一方,《杀戮演绎》则是充当“刽子手”的一方。

  八、

  阿仑·雷乃的《夜与雾》

  九、

  纳粹集中营的最佳调查片

  十、

  旁白米歇尔·布凯

  31分钟

  十一、

  斯皮尔伯格《辛德勒名单》

  詹姆斯·伍德:“邪恶应该被见证和痛斥,而邪恶本身终究是没有意义的。”

  《浩劫》影评(十):屌,你看完这部电影?你看完不给满分?不给你就是有罪!

  我没有看过电影,我也不想要这个9小时的灾难,我没必要去花钱面对这样一个对我道德的鞭打,因为这种鞭打压根就是意识形态的,是你逼我--作为一个人--必须要做出一个人的反应。

  下面是我不小心读到的Slavoj Zizek的评论,很合我意!

  “It's a little bit like dealing with Claude Lanzmann's Shoah. I know that Shoah is almost untouchable; you are not allowed to criticize it because it's the "ultimate movie." To me, this icono- clastic prohibition is a little bit ironic. It's like, "Thou shalt place no other movie beside me."It's a very strange film. It's so long-nine hours-that it tries to make you feel guilty by its very form. I will not name names, but I can guarantee that a lot of people who wrote eulogies praising the movie haven't seen all of it. Not only do you feel guilty about the Holocaust, but you also feel guilty for not seeing the entire film, which makes you feel even more guilty for the Holocaust. It's kind of a super-ego structure built into the very film itself. So here is another element of interpassivity, where an ideal passive position is constructed and simply presupposed. You don't see a film like Shoah; you discuss it. You presuppose another ideal passive viewer, though I doubt if there are many of them.”

  ---- Conversation with Zizek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