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王》经典观后感集
《纽约王》是一部由阿贝尔·费拉拉执导,克里斯托弗·沃肯 / 大卫·卡罗素 / 劳伦斯·菲什伯恩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纽约王》观后感(一):还是不错的
开头那种平稳的镜头感就让你感到不用担心能看下去,不急不缓一派大家风范,当然该杀则杀毫不拖泥带水,主演的沃肯则一脸冷酷神情肃穆,众多配角也很出彩各展风采,90年能拍出如此水准的片子真是不简单了
《纽约王》观后感(二):电影微评:纽约王
这部尽管有我喜欢的克里斯托弗·沃肯坐镇,但整体水准依然很平庸。本片最大的问题,是没能塑造出一个水准相当的“对手”,看着猪角到处杀人越货,无恶不作,但他的对手呢?只懂口舌之争的黑帮大佬?人手不足的天朝贩子?还是只会骂娘的警察?对着这些人,猪角的成功让人根本提不起精神~~
《纽约王》观后感(三):King of New York
工于心计的克里斯托弗·沃尔肯饰演恶名昭彰的纽约大流氓韦佛兰,他在出狱之后要收回他在坐牢时失去的毒品市场,跟哥伦比亚帮、意大利帮和华青帮等竞争对手展开宣战,逐渐建立起比以前更庞大的犯罪王国。但因其不可一世的嚣张态度,也激起了另一帮派头目的不满,因而展开一场黑道大火拼……
《纽约王》观后感(四):King of New York 很有张力
上周天下载,昨晚看了一遍,觉得这是在91年拍的很好的片子。主角冷峻的眼神,枪战设计的干净利索,很脆爽。飙车在雨天进行,关于杀与被杀的角逐。在荒滩上黑人警察被枪击的那一幕,以及毒贩躺在地上的哀嚎,刻画地十分鲜明。金钱,在资本主义社会,可以横行;正义,在资本主义社会仍旧压倒邪恶。但编剧刻反面刻画了另外一面,毒品,依旧再市场上流转,纽约王,仅仅是个生意人。一个王,倒下,另一个王,再起来。纷纷扰扰,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这个社会,需要警探,一如片中的老警探,执着,机智,不冒进。
《纽约王》观后感(五):个人备忘
看完《Stand Up Guys》后对克里斯托弗·沃肯喜欢的不行,于是找他的片来看,选中了此片。
史蒂夫·布西密来打了个酱油。
妹子温柔得把手枪插(别)在了沃肯的裤腰上,我特别喜欢这个镜头。
窝点内,幽蓝的世界中点缀着几盏烛火,在Hip-Hop音乐伴奏下,众人扭动、缠绵、吸毒。
在警察葬礼上,落下车窗,探出喷子,枪杀另一名警察,加速逃离。 干净利落。
《纽约王》观后感(六):帮派衣品与行动配乐
劳伦斯癫狂的表演赋予枪械毒品交易行将结束的末日气氛。下一年他在街区男孩里扮演了一个睿智的父亲,劝说儿子远离毒品与暴力。劳伦斯穿着皮草戴个三条金链,黑人街头青年的最高配,呃,超级嘚瑟地走进了快餐店,这让我想到超飞里的毒贩priest,他们都信仰"男子汉—可卡因思想",在黑人区供应毒品引发苦难和没完没了的暴力,却让他们成为有钱人。
纽约王和党羽委身在一处一看便知是毒品窝的地方,门前小弟把风,门上有颗昏黄的小灯泡,走进逼仄的楼梯,一定有涂鸦,一定有嘻哈,接下来便是舞池时刻,真正的游戏人生。
《纽约王》观后感(七):人物刻画还是比较浅显 最后的结尾是亮点
克里斯托弗·沃肯 Christopher Walken,的确是擅长演黑帮分子的,看上去不是特别Strong,但范儿很足,腔调很浓,这次也不例外。但刻画黑帮老大,总绕不开几部佳片名作,在我心目中,《疤面煞星 Scarface (1983)》是我的特别钟意的,因为不仅有 阿尔·帕西诺,还有 米歇尔·菲佛。当然,先不扯这个,但就人物刻画、剧情深度来说,《King of New York》有些弱了,虽然说弱爆了可能有点偏激,但真心不在一个档次。
在地铁上的几段戏是亮点,包括结尾,编导设计得颇巧妙,不到最后一刻,你未必自己肯定能猜中结局,而当结局展现在你眼前,你又不得不感慨:Christopher,你够man!
人物是有争议的,但仅仅点到为止,反而把大段篇幅浪费在警察的以暴制暴上,虽然墓地的枪击牛逼的不要不要的,但感觉太做作了,非常假,包括雨中驾驶这一段重头戏,沉静得不合情理,而又把警察拍得龇牙咧嘴,几近蠢笨。
My Vote = 6.5
最早看的费拉拉电影是《四五口径女郎》,原以为是又一部《我唾弃你的坟墓》,抱着邪恶的欲念看完后,却发现整部电影透露着一种粗糙的堕落之美。孤独哑女在潮湿的都市之中遭受两次玷污,进而变得精神分裂,杀戮成性,却依然无法对在这个暗城中处于弱势的女性痛下杀手,这是一个有关救赎与自我折磨的故事。身着黑衣的哑女徘徊在阴影重重的不夜城,一副充满颓废之美的现代派画作跃然于银幕之上。当然,那个时候还不知道导演费拉拉是何许人也,直到赫尔佐格翻拍他的《坏中尉》。
《坏中尉》算是费拉拉最为影迷熟知的作品,全片充斥着杀戮、毒品、肉欲、粗野、堕落以及无边无际的黑夜,就算哈维凯特尔最后通过自己的暴脾气多少找回了点生存的勇气,却还是立马被当场枪杀在大街的车里。一黑到底,对死亡和黑夜有种莫名的诡异崇拜似乎是费拉拉电影的标签。作为一名信封神秘主义,迷恋香港暴力电影,喜欢扛着摄影机穿梭在纽约穷街陋巷的独立电影代表,费拉拉的电影不同于同为另类独立作者的贾木许等人,他的电影叙事松散,依靠强大的形式风格取胜:光影交错的夜幕之下危机四伏的纽约市,焦虑痛苦却又无法逃脱宿命的灰色人物,火药与肉体交织的堕落生活,潮湿压抑忧郁孤独的画面感,这一切赋予了费拉拉的电影一种小众而孤傲的病态风骨。
费拉拉迷恋黑夜是众所周知的,他甚至在1995年拍摄了一部直接以《夜瘾》为名的实验电影,用吸血鬼表达了自己对夜晚的迷恋。影片中的克里斯托弗沃肯雅中带邪,十分适合费拉拉的“废墟”影像。其实,沃肯与费拉拉并不止这一次合作,除了先锋味十足的《夜瘾》,还有两部更为主流也更为知名的作品,一部是1996年的《葬礼》,另一部便是在小圈子影迷中备受争论的《纽约王》。《葬礼》和《纽约王》皆是费拉拉将港片之激烈同独立之边缘相结合的尝试,其实,费拉拉在更早的那部《火龙年代》中便已经进行过类似的尝试,只是《纽约王》和《葬礼》呈现的更纯粹。当然,除却港片的外衣,影片内在还是费拉拉式的颓废之风,而相较于略显荒诞的《葬礼》,《纽约王》要更冷一些。
影片从如豺狼般的沃肯重回江湖开始讲起,到沃肯中枪孤独的死在出租车中结束,期间满是浓浓的“垮掉”的气息,吸毒致幻的黑帮拥着裸女吸着白粉在暗室中伴着舞曲如恶魔般狂舞,当突如其来的杀戮枪火袭来之时毫无招架之力,死亡的无助贯穿全片,伴着妖娆烟雾和黑夜路灯淹没在无法逃避的宿命之中。费拉拉的电影在具象上最喜欢表现两类事物——忧伤的死亡和女性的肉体,并且分别在《地球最末日》和《戈戈舞的故事》中将自己对这两种事物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纽约王》也不例外,但无论是妖艳的女色还是血腥的屠戮,都在费拉拉浓重的画面下具有了一股舞台剧般的凝重和畸形的优雅。沃肯手握着女主的乳房在幽暗的地铁中掏出手枪警示混混,身中数弹挣扎于濒死之中的菲什伯恩滚打在湿漉漉的土地上用怪吼划破幽静的夜空,此情此景既邪恶又深邃。
阿贝尔费拉拉注定会因为那小众的作品而只受到小众的追捧,但是对于一名长期坚守独立制片的影像怪杰来说,这已经足够了。在我看来,如果说伍迪艾伦的镜头展现了纽约的文之美,马丁斯科塞斯的镜头展现了纽约的史之美,那么阿贝尔费拉拉的镜头则展现了纽约的邪之美。他犹如一朵瑰丽的恶之花,隐于夜幕之下,用自己的摄影机记录纽约的另一面。
《纽约王》观后感(九):好家伙
好家伙
在众多美国导演里,甚至在独立电影的导演中,阿贝尔•费拉拉都是很少被提及的一位:吉姆•贾木许、加斯•范•桑特、韦斯•安德森、理查德•林克莱特、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或者托德•海因斯都比他有名得多。也许是因为他没有贾木许等人那样有“文化”味儿,又不如昆汀这样的家伙风格凌厉。以前稀里糊涂地看过几部他的电影,就《坏中尉》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费拉拉的黑色是那样自然,那样不沉郁厚重,有时反倒觉得斯科塞斯的电影相形之下都有些过于沉思和执意了——就比如说费拉拉这部《纽约之王》吧,乍看之下,很容易联想到斯科塞斯的《好家伙》,而西方有影评人也确实称之为“昆汀的《刑房》加上马丁•斯科塞斯的《好家伙》”,它当然没有《好家伙》那么好,那么整饬精美,但却显得更有个性。要我说,费拉拉的风格,尤其是《纽约之王》这片子,更像是约翰•卡朋特遇见了马丁•斯科塞斯。
费拉拉的大部分影片都不像一般独立电影那样强调镜头或叙事,换句话说,不是很爱玩形式玩深度。《纽约之王》基本上就是商业片的路子,不外乎黑帮老大重出江湖,一片腥风血雨之后,终于在警察的围追堵截下黯然覆灭。但喜欢黑色电影和独立电影的观众从一开始就能嗅到其独特的味道:影片开场就是黑道老大弗兰克•怀特出狱的场景,镜头平静简单,跟随着弗兰克一路出监狱上车,其间没有任何对话。接着,是一场他当年的手下干脆利落干掉了哥伦比亚毒贩的戏,其间枪弹横飞、鲜血四溅,已见黑色风格端倪。而后,弗兰克和他的黑人旧兄弟们见面,费拉拉在这里安排了一种奇怪的紧张感:几个黑哥们和弗兰克看似亲热的互致问候,弗兰克忽然冒出一句:“我在牢里那么久,你们为什么不去看我?”房间里的温度一下降至零点,几个哥们都惶恐不安,为首的吉米终于说:“谁愿意看到关在笼子里的你呢。”于是双方大笑,弗兰克开始扭动着跳起舞来。
整部影片都笼罩在费拉拉奇异的黑色风格之下,与之相比,雷德利•斯科特同类型的作品《美国黑帮》简直就是一首明快的进行曲了——倒是他当年的《银翼杀手》与此有几分近似。《纽约之王》中的纽约夜色迷离混乱,街头犹如战场,连警察都充满了暴戾阴暗的气息:在一个警察的婚礼上,居然有人搂着新娘狂吻其脖颈;为了对付弗兰克,几个警察居然假扮黑社会,蒙面冲进其老巢,大开杀戒……反而是克里斯托弗•沃尔肯饰演的弗兰克,总是在笑着:冷笑、微笑,像一个诗人、忧郁症患者、屠夫和妄想狂的混合体,行走于浊世,贩毒、杀人,一面又为社区医院奔走努力,甚至把千万身家都捐了出去。在《纽约之王》里,似乎没有白色,只有黑色、青色、灰色,人物的行为动因变得模糊难辨,弗兰克几乎被描绘成了劫富济贫的当代罗宾汉,而热血警察的行为与其说出于正义感不如说追求复仇、惩罚的快感更恰当。主题的模糊性、弗兰克这个人物的模糊性,大概就是影片未能成为《好家伙》那样经典杰作的问题所在了。
单就风格而言,《纽约之王》绝对是迷人的,它营造的那种氛围让人可以沉浸进去:劳伦斯•费舍伯恩演的吉米在大雨和夜色中与警察搏杀,被击中倒地后疯狂地扭动着,又叫又笑,像一具短路的机械玩偶;弗兰克在地铁中与老警察对峙,果断地一枪结果了老警察之后(费拉拉的片子才不来那些老套路呢),他缓缓走出地铁站,搭上一辆出租车。外面霓虹一片,汽车和人群挤作一团,无法前进。弗兰克放下拿枪的手,腹部已经满是鲜血一片。出租车司机慌忙跳下车逃走,外面的警察左躲右闪慢慢靠近,谁也不敢上来。镜头拉起,车辆人群看起来好像蝼蚁蠕蠕而动。外面熙熙攘攘,车内一片安静。纽约之王弗兰克似乎等得不耐烦了,头一歪,断了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