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命里》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生命里》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10-09 01:00:09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命里》经典观后感10篇

  《生命里》是一部由吴海鹰执导,万茜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里》观后感(一):生命里

  看了生命里,会想自己以后是怎样离开这个世界的。用一段我觉得总结不错的一段话:“没有人能提前知道最后会是怎样的收场,如果可以选择,那么要选择有尊严安静地离世,这就是临终关怀意义吧。不是强求,不是勉强。”

  生命里,记录了一些人在医院是面对死亡的。里面不乏一些感人至深镜头,仿佛这一幕自己正在亲身经历,让人泪流满面。同样借用一句话:“生命就是这样,曾经朝气蓬勃风华正茂;而今风烛残年老态龙钟,没有人能够违背自然规律原本孤独脆弱个体,是因为有了爱与温暖陪伴,才会有勇气,有力量,有希望” 总的来说,生命里第一章的开篇是非常不错的,由万茜担任旁白,历时两年完成的。

  《生命里》观后感(二):老了

  超***,我爸肺部鳞状细胞癌晚期,正住医院里。。。

  七十多了,老了特别固执开始不去看病,自己看中医的书,还煎中药化疗也不搞,嫌弃医生年纪轻。。。

  他武汉大学毕业的,中国一代高级工程师,获得国家地区科技一等奖。。。书都读到屁眼里去了。。。

  另一个亲戚肺癌,没啥文化,查出来后直接化疗,现在都三年了。。。他这才半年,就只能在床上等死了,你他妈又不是学医的,看了一大堆老掉牙的中医书,还要跟医生讨论处方,要自己增减药材。。。靠。。。连西医的医院医生都看着他烦了。。。

  “书读得越多越反动”,我现在深刻体会到了这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过去老一辈知识分子,那***个个都是倔驴,不撞南墙誓不回,撞了他也要撞死在墙上。。。

  《生命里》观后感(三):护士和社工眼中的“临终关怀” ——《生命里》第二话中的参与视角

  在《生命里》第二话中,导演引入了两群关注临终关怀的群体:护士和社工。纪录片加入护士和社工的对话独白,不仅描述真实病房群像,也让我们从旁观参与者角度进入场景,为我们的行动提供了榜样

  首先是临终关怀社工,镜头录制了他们开会的时候交流的场景。在会议室里,他们向观众表述了他们来到这里的目的:大部分都是社工专业学生,除了实习原因外,还有发生了很多事情让他们难以割舍,难以分别。他们每周都来到病床前,帮他们实现力所能及愿望,更多的只是陪伴在他们身边说说话、聊聊天。在聊天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不是他们在帮助老人,而是老人想要去帮助他们,跟他们讲述人生中的很多道理,为他们的未来祈福。老奶奶真诚地握着他们的手,不停地祝福场面,让很多观众动容。在片中,导演试图表述,当一个人老去,是怀着对所爱之人的愧疚而活着的。

  就像片头的一位老人说的那样,护士想帮助她买水果,老人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愧疚,说:“你看,让你们忙来忙去的。”这些看过太多人世浮生的老人们,在心里究竟沉淀了多少东西呢?一位护士说:“有些老人在其他医院,其实是不想治疗的了,治疗反而痛苦。他们只是为家属活着的。”当一个个志愿者出现在他们身边,为他们记录时光流逝,说出对他们顽强生命的赞叹之后,他们的内心也是欣慰的。人这一生,背负了很多苦难,一直在为了责任奋力拼搏,在临终的时候,终于有机会静下来,听一首动情的葫芦丝,与年轻人讲讲自己当年的经历,用自己的经验给他们加油打气,在相册中回顾自己的一生……这种惬意的离开方式,是受他们照顾过的年轻人们对他们最好的报答,也是对死亡的最大尊重

  “不只是优生,优死也是一个人应有的基本权利。”护士的这句话,点名了导演的题旨:我们要有临终关怀的意识,更关注临终关怀,也希望临终关怀能够更多地在全国范围普及。导演试图让观众在他们的视角下去观察临终关怀,寻找病房里的故事,让社会更加关注临终老人。

  《生命里》观后感(四):像落叶满地凋零,归入尘泥

  如果你问活着的意义,答案就在—生命里 当生命走到尽头时,会是怎样的? 有一位老先生是上外的英语教授,这样的老教授,年轻的时候会是多么厉害的人啊,然而,当生命走到终点的时候,没有人会例外,甚至他还有些可怜基本功能一点点丧失,身体机能逐渐退化,直到看不清,听不见。 衰老速度肉眼可见。 前一秒还算鲜活的生命,转入下一秒,却已经不在了。 这只是旁观者的视角,而痛苦也好,平和也罢,只有当事人知道。 “我亲爱孩子们,希望你们,团结友爱,希望你们好好地在一块” 临终关怀,是一种对他们的慰藉。 里面的护士小姐姐都很好,关心体贴、陪老人聊天、处处周到。 可是你无法想象她们的辛苦,也不能体会每天面对生死会是怎样的心境,又会有怎样的心理压力。 半夜在忙碌,凌晨在忙碌,春节也在忙碌。 但愿善良者得善缘,得善待。 " “是整个社会怎么看待死亡的问题,没有认识到一个人从生到死它是必然规律” “是社会宣传力度不够,因为人们只认为是优生,从来没有觉得优死也是一个人享受的基本权利” " 没有人能提前知道最后会是怎样的收场,如果可以选择,那么要选择有尊严,安静地离世,这就是临终关怀的意义吧。不是强求,不是勉强。 我们来的时候没有记忆,走的时候也都渐渐忘却。 电影《寻梦环游记》里讲人死后会在亡灵世界,每年亡灵节可以返回人间家人团聚,直到现实中再没有人记得,直到有共同生活经历的人都不在了的时候,一个人才算真正的消失,了无痕迹

  像落叶遍地凋零,归入尘泥。 “生命就是这样,曾经朝气蓬勃,风华正茂;而今风烛残年,老态龙钟,没有人能够违背自然的规律而原本孤独和脆弱的个体,是因为有了爱与温暖的陪伴,才会有勇气有力量,有希望” 前段时间看到“约死群”相关的文章,觉得很悲哀,虽然生活有时候会有些难,但请珍惜。 生活总还有很多美好值得期待。 “向我们所爱的人借一点勇敢 并坚信我们有能力偿还”

  《生命里》观后感(五):临终关怀纪录片《生命里》,贴近自然的叙事逻辑

  《生命里》是关于临终关怀的一部纪录片,讲述了上海临汾医院的“安宁病房”的老人们临终的那些日子。其中不乏感人至深的镜头,也不乏让人难过到泪流满面的故事。

  一开头,万茜富有故事感的声音从画外传来,临终病人的分镜头在我们面前展现交代了纪录片的主体人物、时间和地点。在刻画医院的时候用了医院走廊的几个分镜头,安静的病房走廊通向一个个临终的老人,体现了“从这里展开”的故事性。故事性是这类纪录片的重要部分,但这部纪录片没有把人物当做篇章线索逐次刻画他临终的时光,而是将许多病人的生存状况作为片段拼接在一起,以拍摄的时间作为轴线展开。这样使得我们对于单个人物的把握减弱,对人物的真情实感减少,而是对“临终关怀”这件事的理解加深。万茜在其中的一句旁白:“对于临终,有的病人坦然接受,有的病人无法面对”作为点题和转折,让我们看到不同人面对死亡有不同的理解,有时候活着比死去还难,但生命的最后要活的潇洒。通过与主人公对话,我们看到了仅有的时间在他们身上飞驰而过,对临终关怀这件事似乎是我们自我探究而非被动灌输的。

  在同一时期的不同人物各自的状况不同,观众自然地被带入其中,就像自己亲临医院,面对不同的病人一样。有人不想死在女儿家,转到病房之后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对病房赞不绝口;有人想要站起来,这样就也许能多活几天,也许能看到女儿出嫁;有人不希望治疗,希望最后的日子可以活的有生活质量……在安宁病房的人无论病情轻或重,他们都有一致的愿望:那就是体面的死去,安静的死去,开开心心活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比起平铺式的人物专题叙事手法,这样的时间线索显得更为客观,有更多空白留给观众思考,而不是站在全知的视角。有的人兴致勃勃,有的人奄奄一息,我们从这个病房穿梭到那个病房,在形形色色的病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自己亲人影子总体来说,第一集作为整部纪录片的开端,为我们大致交代了片子背景介绍了医院和临终病人的情况,在整部纪录片中有统领作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