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传》经典影评集
《哥伦布传》是一部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热拉尔·德帕迪约 / 阿曼德·阿山特 / 西格妮·韦弗主演的一部冒险 / 传记 / 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哥伦布传》影评(一):梦想
但一旦跨越了之后,梦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人的贪婪,私欲,残暴的本性就暴露无遗了。
我很记得那个印第安翻译对哥伦布说的那句话:“你们从来不学我们的语言。”
其音乐确实好听,有震撼力,但是与古典乐曲相比,还有不少差距。
为了音乐,找来片子。起初是纯英文的,没法看。后来从风行网上下载,有中文字幕,分为两天看完。
传记片,松散是难免的,叙事上也有些上气不接下气,抒情味道过浓,而且与历史不符处甚多。
最让人难过的是结尾,哥伦布的名字未能像亚美利哥那样,成为一个大洲和一个大国的名字。这是一种反讽。
片尾儿子问起父亲,“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是什么?”这时哥伦布眼前浮现出的是大雾散去之后那片翠绿的大地,那是他一生梦想实现的时刻。在片中,尽管西班牙官方压制哥伦布,宣布是亚美利哥发现美洲,但是哥伦布的敌人还是说道:“尽管我们现在骑在他的头上,但是将来我们的名字却将因他而为人所知。”世事变化无常,而人生短暂,唯有真正为自己的梦想而打拼,不苟且,这样才称得上无愧此生,我们也会像哥伦布那样发现,“现实的生活其实比梦中所梦更富有想象力”。
《哥伦布传》影评(四):贪婪征服天堂
哥伦布传,一部由英国人导演,法国人扮演意大利冒险家的反映欧洲人征服世界的电影。片名的口气大的吓死人,仿佛好莱坞征服世界一般的欧洲人征服天堂。20世纪90年代初期,世界上一片繁荣,经济景气,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似乎都到了属于自己的最好的时代。中国在这个时期在文化上也是难道的浮华时期,更不要说是美国和好莱坞了。这段时间的商业片都是口气大,场面大,泡泡浴大。
也许还是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关于梦想和梦想之后的故事,向往天堂之后可能是沦落地狱,而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神话现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唾弃,本质上征服天堂还是一个关于贪婪的故事,梦想实在是一块太好的遮羞布了。
《哥伦布传》影评(五):哪里是我的新大陆
实在很喜欢里头的主题音乐,一听人就升华了,从琐碎中得到升华。
在海上,平松船长冲进来质问哥伦布:你说只要六个礼拜,750里格,我们已经超过了,到底还有多远?
哥伦布关上窗户,然后告诉他:我也不知道。
哥伦布走出船舱,赤裸上身的船员们站在烈日下,肩膀结着白花花的盐枭。
哥伦布说:等我们找到了陆地,你的子孙问起你,你可以骄傲的告诉他们,当时我在平拓号上。
我的新大陆在哪里?
有时候有种活的很不真实的感觉,觉得就像一棵树,根系没有扎到深深的土壤中。又像一只鸟,活在室内,对外面的暴风雨,即渴望又恐惧。
《哥伦布传》影评(六):征服天堂
和许多人一样,vangelis的那曲荡气回肠的《conquest of paradise》促成了我观看此片。看完才发现影片本身质量也很不错,颇有雷德利斯科特的风格。vangelis的配乐也堪称经典,以完美的声音魅力烘托出影片气势磅礴的氛围。
影片将我们带回了194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那个年代。整个片子的基调是对以哥伦布为代表的冒险家,乃至全人类顽强不屈,不畏强权,勇于探索未知的全部肯定。在那个黑暗的中世纪,宗教裁判所掌握着整个西方世界。他们实行恐怖愚民统治,借着上帝的名义排除异己,从中渔利,他们焚烧异教徒,夺取初夜权,惩罚所有敢于梦想的人。在那个时代,“人类”只是匍匐在“上帝”脚下,没有丝毫尊严的蝼蚁,任人宰杀还依然屈服顺从。而在这样的人群之中,如同哥伦布一般独特而别样的存在就如同夜空里的繁星,是那么令人着迷。他高声呼喊着“上帝只是一个谎言”,在宗教与世俗统治势力之间的裂缝中,用尽自己的全部生命,为全人类挣扎出了尊严和自信,因而才有了后面轰轰烈烈的“大航海时代”和“文艺复兴”,才让人类真正将所谓的“上帝“推翻并踏上一万只脚,成为了自己命运的主人。
由于是一部群像剧,本片在气势上以宏大为主,也不可避免地因缺乏细节描写遭到一些人的诟病。特别是现在这个见花落泪的时代里,有不少人竟然以一部电影“让没让他/她哭”为标准来评判其优劣,未免显得狭隘猥琐。在这里向所有热爱历史,热爱人类的影迷推荐此片,定不会让你们失望。
《哥伦布传》影评(七):我是来听电影音乐的
我是因为这个电影音乐而看的这个电影,动机和看加勒比4一样,看完感觉也一样,未能达到心中预期的澎湃。
《1492:征服天堂》,片中有人这样形容哥伦布,“如果她有翅膀,他会从天上飞下来告诉你天堂是虚无的。”如果此事真的发生,那影片将采取倒叙的方法,开头被绑在火堆上的就是哥伦布。
我并不觉的理想家是贬义词,理想家也分两种,夸夸奇谈和结合实际付出行动,哥伦布明显属于后者,他利用皇室“找金子”的心理从而得到了帮助,当然我们也可以说他是被利用,他向皇室要了足够多物资,他打着“只有两周路程“的口号骗来了船员。他们的旗帜遮住了太阳,准备出航,终于,我期待已久的音乐响了。
大陆在雾中出现的画面,让哥伦布终生难忘,靴子踏在地上的那个镜头很棒,那力量感,一个在海上漂泊数月需找大陆的船长,终于脚踩大地,那画面,那寓意。
理想家想事情肯定没政治家想的周全,他做为一个没吃恶魔果实也不会霸气的船长,公然在皇亲贵族中树敌无疑是以卵击石。
他是一个好的开拓者,但他并不是好的经营者,于是叛乱发生了。也许他的生命只属于海上,只属于理想。
总觉的高潮不足,至少对于我来说,那个音乐响的也不彻底,总之没让我看爽。
“在亚洲,有世界上最富饶的国家中国,那里连最破烂的房子的屋顶都是金子做的。”那是一个多么伟大而值得怀念的传说。
《哥伦布传》影评(八):哥伦布做到了你我没有做到的!
电影讲述15世纪时,西班牙一位叫哥伦布ENTP的航海家探险找到新大陆(美洲)的故事。当时的西班牙正在和葡萄牙争夺海上霸主的地位。葡萄牙已经发现并控制从欧洲向东绕非洲到达亚洲的海上贸易路线。在西班牙国内信奉基督教,深信地球是平的,海洋的尽头是恶魔守护,不相信地球圆形之说,并将异教徒烧死。而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航海家哥伦布深信地球是圆形的,为此他多次向参议院提议派遣船队向西去开拓新航线,强调向西航行也会到达亚洲。到达马可波罗书中描绘的那个繁华富庶,如梦如幻的天堂-中国。他直言不讳,不怕威胁。但参议院认为这个庇护在修道院的移民是个江湖骗子。,大加挖苦讽刺,不予采纳。但一个贪婪的商人认为有机可图,安排哥伦布和女王见面宣讲他的计划,女王相信了他,同意了他的探险计划。伴随着悲壮的背景音乐,1492年哥伦布抛妻弃子告别亲友,经过艰苦海上航行,历经70多天后,发现了新大陆(实际到达的是美洲),实现了他的心中梦想。
哥伦布很像中国唐朝时的玄奘和尚,为了心中梦想,不怕困难,不怕阻挠,凭着坚定信念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目标。有几个细节对我印象深刻:首先哥伦布肯定是个非常好的销售,他坚定地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到处宣讲他的理论,最终说服了女王。在和女王谈判时,利用谈判技巧,坚持原则,求同存异,争取到了他的10%利益。其次哥伦布是个意志坚定的领导者。在茫茫大海上,由于多日找不到所谓的新大陆,船长及船员们都开始怀疑,焦虑并要求返航。在团队出现危机时的关键时刻,只有他依靠精神能量,指明方向和目标,用愿景激励部下,重拾信心最终实现目标。他向船员宣讲:“一开始我们都会害怕,但那些战胜恐惧的人最终会得到应有的回报,我不知道是不是上帝的意愿让我们应该横跨大洋,但我知道是你们把恐惧放到我们的心里,我们信神,信自己,我们就不会迷失,以后的人们,会谈论起第一个横跨大洋并回来的人的勇气”。最后由于西班牙国内贵族争夺利益,哥伦布被剥夺权利,流放监狱。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消沉下去。反而在他重获自由的那天,还是向女王要求继续去出海探险,找寻他心中的新大陆!影片结束时西班牙贵族对他的评价是:哥伦布做到了你我没有做到的!
《哥伦布传》影评(九):1492:a Year of Significance
影片上映时间为1992年,刚好是哥伦布航行美洲500周年,完全可看作是纪念献礼片。 1492年,不仅对于西班牙,更对于整个世界,都是极为不平凡和重要的年份。 就像影片进行到23分钟处显示的“伊斯兰弯月被基督十字所取代”的那样,这一年年初,即1月2日,摩尔人占据的最后一个城市格拉纳达陷落。至此,发生在伊利比亚半岛上长达7个世纪的基督徒对摩尔人的“再征服运动”结束。随后,西班牙建立了统一王权,并因新大陆的财富成为近代历史上第一个崛起的大国。 同样是这一年的8月份,哥伦布率领三条船只向西展开未知命运的航行。 片头三分钟红底黑线绘成的图画,雄浑磅礴大气的配乐直击观众心底深处。就像有评论指出的,影片配乐是一大亮点。 “500年前,西班牙是一个迷信和敬畏神的国家,统治者和残忍的宗教裁判所惩罚敢于梦想的人。但是,有一个人向这个发起挑战,穿越未知的海域去寻找黄金和荣耀,为了使上帝更加光芒四射。”“人类发展中的每一次进步都有反对的异议者,那些先驱们,必须坚忍不拔地追求,而不管这些干扰。” 影片中,航行途中竟然做到了船员零损失,断无可能。对发现陆地这场戏处理很好,先是哥伦布拍死吸血的蚊子,然后是看到围绕船灯飞虫,清晨时分,海上升起大雾,散去后,是满是绿色植被掩映下的陆地岛屿。这一幕,在2005版《金刚》中骷髅岛的出现以及《亚维隆迷雾》中的的。哥伦布第一个跳下船只,迈向新大陆土地的脚步稳健有力,堪比:阿姆斯特朗踏足月球。哥伦布命令众人对对面的土著示好的场景类似《玛丽·布莱恩特》中英国移民初次踏足澳洲大陆时。 临近结尾: 哥伦布从狱中出来觐见女王,哥伦布承认“现实超出了预料”。女王允许其再进行一次航海,随后说:“那个新世界,是一场灾难。”(女王是站在己方立场而言,事实是对于印第安人是一场灾难:《西印度毁灭述略》、《征服新西班牙信史》。)哥伦布反问:“但旧的世界,是一个功绩(achievement)?” 在把发现新大陆的荣誉授予亚美里哥维斯普奇后,哥伦布站在人群里,丝毫不起眼。这时,两个贵族的对话颇有意思。“真是一场悲剧,一生的浪费。”“浪费?如果你我的名字能被后世记住的话,也仅仅是因为他。” 《亚当斯一家的价值观》中,小时候的克里斯蒂娜里奇饰演的女儿在夏令营的一次有关感恩节的舞台演出中说了一番话,大意是:如果印第安人预见了后来发生之事,就不会信任新移民,会烧毁他们的村庄,等等。看此片不禁有同感。假如:印第安人一开始就让哥伦布一行人有去无回,新大陆的发现究竟会晚上多少年?又不禁慨叹:假如郑和的航行是以寻找金银财富、开疆拓土为目的就好了。 推荐《玛丽·布莱恩特》,同样是有关海上冒险,女主人公凭借一条只能载五个大人两个小孩的小船沿着澳洲海岸线从现在的墨尔本一直漂到东帝汶。
《哥伦布传》影评(十):范吉利斯和他的《征服天堂》
我们会像记住其它历史考题一样记住哥伦布在帕里亚湾南岸首次登上美洲大陆,历史的残酷性往往如此,它大部分时候只是用一句话概括你的一生,尽管在你的一生中充满了数不尽的苦难和挫折,痛苦和煎熬。1492年哥伦布41岁了,在中国已属不惑之年,在这之前他分别到达过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请求国王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国家的计划,但无不遭到拒绝。他出生于意大利,热爱航海和冒险,在这之前的13世纪,17岁的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和叔叔途径中东历时四年到达过当时的蒙古帝国,并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行记》,这对之后的哥伦布和其他的航行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电影《1492》里的开头,哥伦布和他的儿子费迪南德坐在海边的礁石上看着一条船渐行渐远直到消失不见“它告诉你什么,地球是圆的,就像这橘子”,当时地圆说已经开始盛行,但还没有确切的理论依据,人们根据生活中的经验推测,哥伦布也深信不疑,但是和大部分的人不同,他想去证明他:假使地球是圆的,一直向西航行,最终有一天会回到出发的地点。但航行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他需要丰富的财力和物力,如果没有当权者的支持他不可能实现这一梦想,于是他四处游说,历时十年终于于1492年得到当时西班牙女王亚莎贝拉的支持,开始他人生的第一次航行。
在电影《1492》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在哥伦布第一次航行之前他来到神父面前忏悔:神父,我背叛了我的家人,我背叛了我的手下,背叛了你,旅程要比我说的长,我也不确定,谁也不知道。如果我告诉他们,他们就不会和我走了。他是多么渴望这一次旅行,他清楚的知道未知航行的艰难却依然能战胜内心的恐惧,为了梦想,为了神的存在。他们乘“圣玛丽亚号”、“平达号”及“尼纳号”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杨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开始了第一次远航。
哥伦布清楚的知道陆地一定在那儿,不远处,就在前方,马上就能到达,即使到最后所有的人都开始怀疑,焦虑、恐惧,但仿佛神袛曾告诉他一般他自始至终从未怀疑过新大陆的存在“一开始我们都会害怕,但那些战胜恐惧的人最终会得到应有的回报,我不知道是不是上帝的意愿让我们应该横跨大洋,但我知道是你们把恐惧放到我们的心里,我们信神,信自己,我们就不会迷失,以后的人们,会谈论起第一个横跨大洋并回来的人的勇气”终于在几乎绝望中他们迎来了曙光,当哥伦布透过重重雾霾看清圣萨尔瓦多岛上的葱葱绿荫时,他腰佩利剑,从水上向前,跪倒在陆地上,那时的他该是怎样的心情:上帝不会抛弃我们?只要你坚持,自始至终的信念就从不会坍塌?没有人知道,只有那些坚持梦想并最终抵达彼岸的人才能真正体会。
美洲大陆不会因为哥伦布的到来而突然存在,他早已存在,几万年,几十万年之前,只是文明的进程不同,哥伦布深知这一点,他为了梦想,跟随他而来的人为了香料和黄金,为了所谓的财富。哥伦布用和平的方式与原住民共处,但不同文明的融合从来没有不经历过战争,在他们重新回到美洲大陆时,他们修建房屋,种植作物,建造教堂,培植信仰,可是全没有用,人类的自私和贪婪注定这是一场殖民地的掠夺,他们于是相互残杀“或许希望只是存在于旅程之中,一开始什么都有可能,每一个期望,每一个梦想,没人指望会很容易,这不是我预料的”在哥伦布心中,新大陆就像是他的天堂,人们赤身裸体,过着伊甸园般的生活,但可笑的是,几乎每一个心存信念的人都该为他们自己的梦想做一次祈祷,未实现时遗憾,实现时的失落,仿佛布鲁诺怀疑上帝的那个夜晚,牛顿迷失过的那个苹果园。在暴风雨中,十字架轰然倒塌,那是比哥伦布航行中还要困难百倍的心灵挣扎。
只有那些心灵上经历过千锤百炼并又浴火重生的人才能配得上是一个伟大的人。哥伦布回到了西班牙,看到了自己的儿子,面见了女王,在教堂中和自己的妻子紧紧相拥,他还要远航,那是他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远航“生活充满想像力,超出你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