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马克斯》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马克斯》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5-18 02:06: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马克斯》经典观后感10篇

  《马克斯》是一部由门诺 迈依杰斯 (Menno Meyjes)执导,约翰·库萨克 John Cusack / 凯文·马克德 Kevin McKidd / Ulrich 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克斯》观后感(一):希特勒当年也是好青年

  马上就三十岁了。

  看着希特勒三十岁的时候,怎样进行人生选择。

  当个党魁,还是当个画家。

  做个漫画老骨灰,还是混个文案资深。

  他当年的选择,和我们现在的人生,各有难处。

  他有能力摧毁世界。

  我们是否有本事控制自己的生活??

  《马克斯》观后感(二):悲剧

  悲剧是属于全人类的,当看到max死的时候,他脑下那一大滩鲜血仿佛是不久后二战血腥的预示。可能是我比较喜欢库萨斯的原因,当看到他被打的一瞬间,我惊的手腕的神经抽搐了半天。

  以及,人类总是标榜理智,自视甚高,认为自己万物之灵长,可是有时做的事那样让人难以接受。疯狂,可怕,不可理喻。madman。可能是我过于敏感或者平和太久,看到希特勒的演讲,人民的响应 国家的疯狂,我竟然觉得恐怖,仿佛他们不是人一样。或许我没有置身其中,无法身临其境,体会不到那样的情感。也或许,人类是在不断走弯路,又不断改正的前行。

  《马克斯》观后感(三):当希特勒正年轻

  影片的本名为《马克思》,不过,此马克思非彼马克思,他是一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去了右臂的退伍伤残军人,是一位本来可能在美术领域有所创造的犹太裔画家。但是,更为有趣的是,这部影片虽然以马克思为主人公,可全部的看点却集中在了片中的配角身上,因为那个角色的名字是阿道夫•希特勒。

  当时的阿道夫•希特勒是一个和千百万人一样刚刚复员的青年,带着挫败感、不知所措的茫然和对新生活的紧张惶恐。此外,他还是个业余画家,喜爱古典风格的美术作品,颇为勤奋地坚持创作。当时认识他的人们,谁会想到在十几年后,他会成为一场席卷世界的战争风暴的发动者?在这部影片里,希特勒除了对政治表现出狂热以外,真的和普通人没任何分别。

  有种说法称历史拒绝假设,但是我认为假设历史就象两名棋手在对局之后的复盘探讨一样,如果那样,又会怎样?假设对于我们找出历史表象之下的本质性内涵,是至关重要的一种手段。事实上,这部电影在有意无意之间,也提出了一个假定,如果希特勒的人生轨迹发生变化,那么战后的欧洲,乃至世界会往何处去?

  当然,希特勒就是希特勒。在一次大战中已经是不列颠王国首相的劳合•乔治算是见过大世面的,但他在见过大战时仅仅是德军下士的希特勒之后说:“他的确是一个伟人。元首对他而言是一个合适的称谓,因为他生来就是个领袖。”然而,从那时至今,希特勒的童年、青少年经历似乎都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他仅仅被强调为一个成年人的魔鬼,一个制造人类噩梦的元凶。因此,电影《马克思》的意义并不在于它的艺术水准,单凭它展现了一个年轻的有人性的希特勒形象,就已经足够诚实、坦率、富有勇气。

  据说影片在筹备阶段就遭到了犹太人组织的愤怒批判,理由是在犯下了滔天罪恶之后,希特勒不能也不应被描写成一个人。这是种基于仇恨而丧失理智的荒谬说法。但犹太人的愤怒,也还可能有另外一种原因,那就是一旦回顾希特勒的青少年时代,就将不可避免地触及一个事实:犹太人在当时的欧洲受到的相当广泛的排斥和偏见,继续上溯则是更加悠久的排犹传统。希特勒并非是独自疯狂,有罪者也绝非他一人而已。换句话说,希特勒是第一个打算用暴力手段将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并付诸实践的人,但不是第一个对犹太人抱有种族歧视偏见的人。那么,犹太人为什么如何遭人反感和厌恶?

  今天,犹太人成功的利用曾遭受不幸苦难的事实加以操控世界头号强权美国经济力量的金权,达到了一个使自己永远立于“受难者”之地的制高点。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对犹太人的质疑,哪怕是正常分寸的批评,都会立即被扣上等同于纳粹的邪恶标签。犹太人因希特勒的所作所为,得到了一张直到今天或未来依旧有效的“护身符”。而那个问题则被忽略了:上千年的排犹主义到底为了什么?更进一步说,假设希特勒没有成为第三帝国的元首,犹太人的命运又将怎样?会在欧洲继续安居乐业么?

  假设历史的价值就在于此,它可以帮助我们看到一些被现实掩盖的真实。

  约翰 库萨克演过的经典影片不少,总是那副臭样子,他嘴角的那种神态是最到位的。在《MAX》(风云变色,还有翻译《与希特勒同行》的,好像希特勒是史前动物一样)这部影片里,他扮演一个虚构的角色,犹太画商。

  另一个主角,是著名的阿道夫 希特勒。当然这个片子的内容是戏说多过真实,不过的确让人去设想一个可能,如果这个家伙有女人,有钱,或者能够跟上创作的时髦,是不是那些反犹太的屠杀就不会发生。不过历史是不会改变的,但是很多时候会有着惊人的相似。

  比如说不宽容,我觉得人类发展历史上超越了战争的最重要的一种情感就是宽容。但其实我们的历史上,外国的历史上,都很少有宽容的先例,特别是在国与国之间。《MAX》这部影片其实反映了一个另外也很重要的侧面就是,当时的德国上下都是很反对所谓的停战协议的,而且现在从历史上看,的确是战胜国利用他们压倒性的优势,企图在谈判桌上去捞到更多的好处,强迫德国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可是“明显”不公正的审判,远比一次具体的谋杀来得更黑暗。德国民众把这种不平等当作民族问题来对待(有没有点熟悉?),很多强硬派当然提出这是耻辱,需要洗刷。不能简单说法西斯的问题就是不宽容,或者走民族路线走得过狠,但是德意志民族对自己优秀血统(或者文化)的鼓吹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从这个背景来看,希特勒当时就是一个因为停战,赔款,找不到工作和女朋友而且郁郁不得志的人。开始他对犹太人并没有强烈的仇恨,但是当由于生活所迫(他当时好像是个军队的宣传员,军队给他开工资),所以他逐渐发展出他的一套理论出来。

  我还记得很多年前,有几个住筒子楼的青年作家写了本《xx可以说不》,把当时的我感动得哗哗的,觉得那一下子自己作为一个民族的一员,腰杆子就硬了起来。在这本书再版的时候,他们甚至热情洋溢的在后记里面加上了国外记者采访他们的过程,现在我回头来看,这本书某些方面甚至比希特勒写的还要激进,作为记者,职业性的采访他们,他们却显得那么的激动,好像全世界都在关注他们一样。

  现在流行的一本书叫《货币战争》,其实书没有什么,但是能流行起来,说明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民众的接受度竟然非常的高,热卖嘛。我也看了一部分,其他就不说了,但是我的明显感觉是,我们的货币政策短期内可能会受这本书的影响。而且可能是下一本《XX可以说不》

  一个宽容的大民族,什么时候不会被一种单一理论,或者单一思想所左右的时候,这个民族才是健康,有未来的民族。不然,另外一种形式的法西斯,总是会在各个地方出现的。

  《马克斯》观后感(五):意志之于命运

  本片不能算作历史传记类:希特勒在一战前两次投考美术学院未果,之后在维也纳当了一段流浪文青,多少因为生活难以为继,才报名投军。一战结束后他已经决心从政,先是在战俘营任看守,后来开始干文宣,由此发现了自己的演讲才能……这些经历有《我的奋斗》为证,想翻案怕是不容易。但作为“纯属虚构”,剧情的设计也并不离谱:如果上天真的给过元首一个机会,让他追求艺术,那么——还是没有用的。

  因为他根本就不是那个人。

  按照《天才之于命运》的理论,每个天才都身负使命,而且早晚都会走到他自己应该在的位置上。正如维特根斯坦再费尽巴力地想当好小学老师,最后还得乖乖地回去写他的《哲学研究》。本片中的希特勒也大致如此。他想当一个艺术家,也遇到了一个画商,结果却是一场徒劳的喜剧:这个犹太富人家庭的儿子,因战致残的前画家,处处都衬托出元首是多么“不文艺”——他有相当的艺术鉴赏力,敏于世故和交际,生活在一个温馨而精美的家庭中,相识的有乔治·格罗兹这样的大手,风流潇洒地游刃于妻子和女艺术家之间;而第三帝国的缔造者则贫弱、苍白,在退伍军人收容所里吃救济,不懂社交礼节,烟酒一概不沾,厌恶并回避与女性的交往。那些声嘶力竭的演讲是他唯一的存在感,直到它们变成整个国家的噩梦。

  影片用近乎生硬的对位法,展示了他们有着天壤之别的生活,表现这两人的交往状态时却张力欠缺。刚开始无疑是战争造成的同袍之谊让二人相识,但很快希特勒的“艺术水准”就让马克斯不得不实话实说(本片还算很给元首面子,据说他并无写生的能力,只限于临摹风景画片)。本来可以从此各走各路,可随着马克斯第一次听到希特勒的演讲,他似乎产生了一种模糊的“拯救”动机,想用艺术家的前途来诱导希特勒远离政治,放弃那一脑瓜的伪劣血统论,这其中也不免掺杂着某种“原罪”心理——如果他不是一无所有,如果他像我一样生在富家,也许他就不会如此。

  不幸事实证明元首完全不是梵高:他先是抱怨没钱(我要工作,哪有时间创作),等有了钱又发现自己灵感全无;接着是汹涌而来的“卢瑟焦虑”:我都30了,出名都不能趁早了!凭什么买家相中的是XXX?什么时候能为我办画展……马克斯对他的“启发开导”基本等于鸡同鸭讲。在艺术家眼里一直是“美的化身、灵感之源”的女人,在他面前却只是卖安利的对象——这里有尼采的遗毒(无差),也有成长环境的因素——在下层社会,性与情欲往往如同那场黄色木偶戏一样,充满了粗俗和肮脏的意味。没有什么比这一点更能说明,元首和艺术的差距有多么十万八千里了。

  影片中段,马克斯在哄儿子入睡时说道:在一个颠倒的世界里,人人都不停地说“我恨你”。艺术是属于“正常世界”的东西。唯有先懂得了真正的善和美,继而厌憎毁灭它们的邪恶与黑暗,才会产生创作的源泉。所以即使失去了绘画的右手,马克斯也仍然思索着“语词的魔力”,并搞起了反战行为艺术。而希特勒,这位“政治艺术家”,恰恰永远只会呐喊着“我恨你”。

  马克斯第二次听到希特勒在啤酒馆里的演讲时,明显感到了不祥:这个没有能力拿出作品的人身上有着另外一种能量,而且在梦想着创造未来——不止是在纸上。他打算再做一次努力,将对方拖回画家的轨道上来。然而历史的吊诡突然出现:希特勒的“同僚”肉体消灭了这个有碍大计的“敌人”——“我恨你”的语词轰炸铺天盖地,淹没了“正常世界”里的信仰和希望。

  这仿佛是《X战警》的扭曲历史版:富足、优雅,信奉善、爱、美的世界,总是敌不过源自贫乏、绝望和创伤的恨意。于是艺术在黑暗的雪地里死去,俯视它的是高高在上的霍亨索伦之鹰——元首的最爱。德意志,这次又用意志战胜了一切,走向它必然会去的那个方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