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老了,什么未老?当你死了,什么不死?
马俪文执导影片《我们俩》剧照
当70后叹息老之将至,80后惊呼已经油腻,90后调侃自己“人到中年”的时候,近日,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推出了关注所有这些话题的最新长篇小说《天黑得很慢》。
这是中国首部全面关注“变老”话题的长篇小说。全书20万字,共分七章。小说用“拟纪实”的方式,用万寿公园的黄昏纳凉活动安排结构全书,反映了中国当下社会的种种问题:养老、就医、亲子关系、黄昏恋等等。小说既写出了人到中年,人到老年之后身体逐渐衰老,慢慢接近死亡的过程,也写了老年人精神上刻骨的孤独,同时,更写出了人间自有真情在。人事代谢,往来古今,我们生生不息,因为爱温柔有力。
左起:应红、潘凯雄、周大新、吴义勤、何向阳、梁鸿鹰
在2018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周大新携《天黑得很慢》与读者见面。发布会现场,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评论家潘凯雄,出版人吴义勤、诗人何向阳、作家梁鸿鹰等相继发言,以下是几位嘉宾发言摘要。
潘凯雄
潘凯雄:从写作上来讲,这部作品对整个长篇小说的写作贡献了很多新的因素。小说总体上是仿纪事体的。书中安排了七天,也就是一个礼拜的时间。前面四天都非常短,用快闪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当代老年人的生态,是整个社会生态的浓缩和反映。后三天通过陪护人员的口吻,以退休老法官的家庭生活为描述中心,集中刻画了一个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现状以及社会生态。
小说把老年人的性格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不管就涉足的题材来说,还是作为文学长篇小说的写作上来说,这部作品既是大新个人非常重要的新探索,对整个我们文坛、对整个出版业、对整个长篇小说的写作,也都提供了很多新的话题、新的因素,值得好好研究。
吴义勤
吴义勤:这个作品涉及到我们今天社会里老年人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老年人怎么被骗。我们回到家里的时候,每次岳父岳母都买了一大堆药,治这个治那个,都是骗老年人的。再比如老年人的孤独问题,包括晚年的婚姻、再婚这一类的问题。最后结局还有老年痴呆的问题。这所有的方方面面,关于老年人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小说都处理到了。小说写出了痛感,写出了我们今天老年人无以言说的孤独。里面既有沉痛的东西,又有温暖的东西。
这部小说写了七个黄昏,分成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在叙事上是有张力关系的。前四天既有写现实,但是我更看重他关于老年人未来生活愿景的知识性的预测、描述,包括智能机器人,包括未来如何解决性爱问题等等。描写未来、提供解决老年人未来生活的方案,一个科技方案、远景方案,包括老年人长寿的问题,未来到150岁、250岁都可以。这是一个愿景。但是现实是什么呢?
前面是愿景,后面的三节就进入老年人生活的现实,这个现实就是成为小数的主体部分。这个主体部分的经验讲得非常真切,而且具有那种有生命本身的丰富,那种立体,那种情感的喜怒哀乐,作为一个小说,它的元素发挥得非常充分。这部分叙事非常有特色。不是单调、说教,讲述人本身的叙事功能发挥得非常好。这个小女孩担当叙事人,有情怀,又有现实的头脑,因此这个故事本身在叙事上很有探索。
小说虽然以讲述的方式讲,但是三个人物的刻画非常有典型性。一个是萧伯伯,一个是陪护,再有一个就是女儿馨馨。三个人有三种不同的痛苦,那种心酸,命运的交织,处理得也是波澜起伏。特别是陪护,这个是很好的。在精神层面、人性层面,这三个人物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这也是文学的魅力。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非常接地气的、有温度的、有情怀的、令人感慨的现实主义优秀长篇小说。
何向阳
何向阳:这部《天黑得很慢》是以时间来结构的。周末,万寿公园,有的推销老年产品,推销陪护机器人,推销长寿药丸,或者是推销返老还童体验,还有人类未来寿命的讲座,是四个傍晚,另外三个傍晚,是由一个陪护人引出一个老人的晚年故事。以七个黄昏的结构,正好把“天黑得很慢”,生命的黄昏、黑暗将至的过程展现出来。
在黄昏的阶段,在晚年,人老年的阶段的心境向外所求很多,都是外力的东西,其实最后的三个夜晚在追求心灵的东西。最后萧伯伯在陪护人的身上找到了亲人、找到了娘、找到了母亲的感觉。所以一开始是向外面索求,但是最重要的是回到人的本源,这个是现实题材深化的一点。
周大新是有先锋意识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在他的创作当中不仅停留在对现实的描摹,照相式的记录,不是简单的书记员式的作家,而是要在现实层面之上,求索一种更高的、作为作家的眼光。以作家的视点,去看的这样一个自己独有的、独特性的写作。
他的先锋意识体现在哪儿呢?在2003年,他推出一个《战争传说》,也是以时间,以昼和夜来结构长篇。《湖光山色》以乾坤作为两卷,以金木水火土,也就是中国传统的五行来结构。《安魂》是真实与虚构交错的,以农历年份,天干地支,甲子、乙丑等等来结构长篇。到201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曲终人在》,更是仿真纪实体,采访了26个对象,以非虚构的方式讲述一位省长的人格历史,以物品展示、晚报报道、录音整理作为线索,利用26个人的口述不断拼凑出人的形象,这个艺术上达到了非常高的高度。
《天黑得很慢》又是七个黄昏这样的结构。前四个黄昏都是一种讲述,口若悬河,信息量极大的讲述性,后面三个黄昏,变成一个人的讲述。这一个人的讲述又回到非常慢的一种节奏当中,回到那样一种传统的文学讲述。在众生喧哗当中,有一个声音一直很低,很慢,很绵长,但是它是有关生命本源的讲述。
梁鸿鹰
梁鸿鹰:大新有他对现实敏锐的观察。在每一次的创作中,他一直在探索,始终没有停步,具有他鲜明的特点。大新把多种叙述方式、多种叙述元素、多种叙述手段都放在作品当中,作为他思考的一部分,作为艺术呈现的一部分。这些努力都是非常可贵的。
英国哲学家罗素有一篇文章叫《如何变老》,也叫《老将至》。他说老年以后你要避免两件事:
第一,不要沉湎于自己的过去。
但是谁能做得到呢?我们的生命过程当中有那么多丰富的经历,自己对世界的感悟,我们不免要回过头去思考、咀嚼,从当中获得一些力量,获得一些慰藉。另外我们随着生理身体的衰败,必然要希望更年轻的人辅助我们,跟我们渡过个人经历艰难黑暗的时刻。
说到底,老年问题不只是每个老年人自己的问题,而且是一个非常生动的社会问题,是综合性的。这个问题是跟我们这个国家的制度,跟人文的精神素养,跟大众的观念,跟民族如何看待生死,是紧紧相连在一起的。随着科技的发展,随着人类的进步,老年问题也日益跟科技的发展相联系。我们在处理老年问题上,教育在做什么?医疗在做什么?科技应该做什么?最重要的就是,人的人文素养的提高,人的思想观念的更新,人对待老年问题,无论是从责任层面还是社会学的层面,我们是否准备好了?我们是否能够把自己必然要面对的,必然要经历的阶段能够处理好?我觉得这个书是思考的这样一个问题。
解决老年问题最根本的办法实际上是人性的温暖,是人性的改善,是人性的向善。天黑得很慢,但是只要有人的真诚、善意,有人对这个世界更美好的憧憬,这个问题的解决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有非常好的前景。所以这本书能够让人感到向上的力量,同时也会让人反省自己,推动思考。我们如何把自己做得更好,帮助社会的完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责任。
*以上据发言人现场速记稿整理,未经发言人审定。
电影《寻梦环游记》:“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
周大新,著名当代作家,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人民文学奖、冯牧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老舍散文奖、“中国好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有《周大新文集》18种20卷问世。著名作品有《走出盆地》《战争传说》《第二十幕》《湖光山色》《安魂》《曲终人在》等。现居北京。
变老并不是悲惨的事,那像是夏季天黑得很慢。
这是著名作家周大新的新作,也是中国首部关注老龄社会的长篇小说,同时写出了生命的蓬勃与死亡、爱与疼惜。
全书20万字,共分七章。小说用“拟纪实”的方式,用万寿公园的黄昏纳凉活动安排结构全书。周一到周四,是养老机构、医疗保健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健康专家的推介活动,周五到周日,是陪护员用亲身经历讲述陪护老人的故事。后三章是小说的主体部分,通过陪护员的观察,反映了中国老龄社会的种种问题:养老、就医、再婚、儿女等等,既写出了人到老年之后身体逐渐衰老,慢慢接近死亡的过程,也写了老年人精神上刻骨的孤独,同时,更写出了人间自有真情在。
人事代谢,往来古今,我们生生不息,因为爱温柔有力。
扫上方二维码即为京东购书页面
点下方“阅读原文”,跳转到当当购书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