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至少,你的爱情还有五分之一的机会不折腾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至少,你的爱情还有五分之一的机会不折腾

2018-02-17 12:00:49 作者:恬茜 阅读:载入中…

至少,你的爱情还有五分之一的机会不折腾

  宝宝们,新年好呀。初一到初七期间,我们精选了部分2017年的优质文章陪伴大家,祝大家狗年旺旺,心花怒放~

  在我最近的咨询中,比较集中的遇到很多“小孩”来访者。他们在行为能力上也许已经是个成人,但是在心智上,或是具体到尤其在面对情感处理时的表现,则与“小孩”无异。

  也许你对“小孩”的印象也是这样,当他们走在路上摔倒的时候,会先看看周围有没有大人在,有的话就放声大哭,以谋取他人的帮助,而如果周围没有人在,他也可以依靠自己力量站起来。

我们今天所讲的“小孩”特指猎手依恋理论里“痴迷型”依恋风格形象投射,在一些其他的依恋风格研究中也被称为是迷恋型,或者焦虑型。没有接触过依恋理论的同学可以先阅读猎手专栏:至少,你的爱情还有十分之一的机会不折腾,你会饶有兴趣的对影响婚姻情感浓度的四种类型有一个迅速的入门。如果已经测得自己的依恋类型的,则可以通过本文更了解自己。

  无助模式

  “无助模式”,是“小孩”型来访者在生活中自觉会使用的一种行为策略。进入无助模式的人通常表现为:当遇到一个难题时, 他们会淹没在自己的情绪里,往往除了能感受天塌地陷的无助感以外,他们的理智完全放弃分析眼前的这个难题要怎么解决,他们总是倾向于对外寻求帮助的方式而非依靠自己的力量。

  在研究依恋理论之后,我才发现,过去的我会在每次自己即将情绪奔溃的时候惯性的去找身边的朋友,向她们哭诉。有时我无法描述我遇到的具体困难,我通常只是向她们描述一个我想象中的画面,比如我会说,“我感觉我的能量支柱一根根的崩塌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她们通常就会自己说让我先别回去,说她们此刻会陪着我。在被安慰了几个小时,并且得到了她们的承诺(“如果你还是觉得很害怕你可以发信息给我”之类)以后,我才能安心离去。那个时候的我没有意识到我是习惯性的开启了“无助模式”,我认为我自己就是很无助。

  这样说并不是为了表明“无助模式“是无意识行为。恰恰相反,”无助模式“是有意识的行为,我对自己在他人面前表现的无助,接下来能够获得哪些好处内心深处是有预知的,这来自于我过往生活经验,因为这也不是我第一次使用无助模式了,它是我的习惯路径。而正因为是惯性使然,我总会莫名的进入一种无助状态。在我自己看来,每次都是因为困难或者他人让我陷入无助的,而不是我自己想要这样。这种无助感在我生命中的重复出现就好像魔咒一样,我很想把它甩掉它却一直跟着我。

  而事实上,困难或者他人只是制造了问题,是我自己选择了无助。我其实也可以选择冷静下来自己分析解决问题,或是发一通脾气抱怨一阵,或者是寻求他人的实际帮助而非只是情绪上的安慰等等。而我在当时似乎只会“变得无助“,就好像在做选择题时遇到网页上那些被灰掉的选项,我能看得到有别的选择,但我能选择的只有变得无助这一项。所以,”无助模式“并不被我自己认为是我的策略, 反而它给我带来的内心折磨, 让我非常想摆脱这种模式。

  忧虑被弃

  没错,在进入情感行业之前,我也是一个“小孩”。而我也能够体会,来访者来寻求咨询帮助之前所走过的路。

  有句话说,杀敌八百,自损一千。无助策略虽然能给“小孩”带来一点安全感,但是为此他们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小孩”要获得他人的关注支持,不仅会惯性的陷入无助。甚至他们还会习得性的把自己的痛苦凸显到让别人无法忽视的程度,这就要求他们不停的搜索内在或外在有可能让他焦虑的各种原因,以放大她自己的痛苦, 无疑,这个过程中他们本人也会非常痛苦。这就是为什么“小孩”呈现出来的状态总是敏感的,蛛丝马迹都有可能成为她不安全的原因。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一个学员,她会因为吃饭时男友没有坐在她的正对面而是斜对面而怀疑男友不爱她,还会因为男友给女同事的朋友圈点了个赞而怀疑他不忠,也会因为男友没有及时给她回复信息就觉得男友此时定是在跟别的女生约会。

  这样的例子在她身上层出不穷,也许男友有时只是出于在忙自己的事情,但作为一名“小孩”她不会体会到这些,她最大的一个反应就是先开始担心对方是否想要抛弃她,这是“小孩”对于预感分离的过度激活。因为“小孩”不安全感的核心来源就是担心自己被抛弃,就像是尚未独立的幼儿,当他们感受到有可能要与妈妈分离时,便会大哭大喊,使得妈妈不得不关怀自己。

  这种我们幼年时期本能,倘若持续到成年之后,即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被抛弃的警惕,它带来的更多的还是给自己及他人的困扰。就好像是我住的公寓中的那个过于敏感的烟雾报警器,它原本是应该在遇到浓烟火警时才发生反应,但有时我只是在家做个菜它就会响个不停,这导致我无法正常使用我的厨房,给生活带来不便

  “小孩”总是倾向于做足更多的准备, 好像敏感度够高,才能够抵御一切有可能被抛弃的风险

  情绪索求

  高度的“忧虑被弃”反向形成了“小孩”对安全感的过度追求,这种“过度”变态到什么程度呢?通常的平静日子是无法让“小孩”感觉到安全的,就好像是一艘驶在平静海面上的帆船,它不认为自己下一刻也是安全的,因为平静往往是风浪前的假象。这个说法看起来非常“作”,而“小孩”在亲密关系中往往就表现的这么作。

  她们的伴侣经常会在内心感叹:“为什么你就不愿意过安宁的日子,总要无端挑事呢?”因为在“小孩”看来,真正的安全是来自于风浪之后的风和日丽而非风浪之后的残破不堪或者风浪之前。所以如果没有风浪,就去激发风浪,用“小孩”的话来解释说就是:“作一作,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爱我”。

  他们的这种体验安全的策略被伴侣认为是在向自己过份的情绪索取,总是让伴侣感到痛苦不堪而想要离开他们。 所以如果一个“小孩”能够抽离出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待他们的感情, 他也许也会发现, 其实是自己在过度追求安全感的过程中才逐步失去了安全。

  而“小孩”在有伴侣时会向伴侣情绪索求,在无伴侣时,则通过幻想愉悦进行情绪补充。

  再打个比方。高浓度的安全感对“小孩”来说,不是在周六去享受一整天的休闲时光, 更不是周日焦虑的被动等待deadline,它的最高体现是在周五下午下班前的那一段时间里,是对未来有大把时光可挥霍的愉悦想象。而周五下班后的时光是必然的来临,但“小孩”对于未来的幻想却依靠另一半的共同完成,所以并不总能实现,于是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电影乱世佳人》也就是长篇小说《飘》的女主角斯嘉丽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她多年来依靠对已婚男神卫希礼爱的是自己而不爱他的妻子这一幻想来维持自己的迷恋。

  在对这个剧中女主性格分析的时候我自己曾一度经历迷惑,斯嘉丽身上呈现出来的无助模式和忧虑被弃以及喜爱被众人包围获得安全感等行为表明,她是一个“小孩”的典型,但是出于“小孩”对安全感的执着追求,她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能够给自己稳定情感的对象,而非要追逐一个不爱自己男人呢?

  无独有偶,在我的咨询过程中,不乏会遇到那种沉迷于对仅见过一面男生爱慕无法自拔的女生,或者爱一个这折磨她的男人经久不放弃的女生。

  追寻来访者提供的情感经历线索,我发现,“小孩”对恋人求而不得却沉迷其中的心态看似是放弃了安全感,但实际上,他们会在对方拒绝自己后,自动脑补大量类似于“他不联系我是有苦衷的”“他是爱我的只是现在没到时候”“我真的非常爱他坚持下去就能感动他”“他不会希望我放弃爱他的”“他美好无以复加是唯一适合我的人”等等的自我安慰来给自己提供大量自己想要的情绪。所以他们会不断的飞蛾扑火,不断的体验被拒绝, 然后嗜瘾般的自己给自己创造愉悦幻想作为精神食粮。

  他们的结局有的会像斯嘉丽一样,在筋疲力尽后偶然的一个瞬间发现幻想对象是真的不爱自己的,方才放下幻想,猛然发现对方其实并不是自己真正需求的类型。于是才能从这段虚幻的关系中解脱,重新追求新的幸福

  而另外的少数,也许真的有机会跟幻想中的伴侣在一起了,但他们也不是真的幸运儿,他们很快会发现现实中的对方和自己的幻想并不一样而对对方产生厌倦。而事实上更大的原因是他们失去了过去那种体验高度情绪的路径。所以焦虑型的“美梦成真”的幸福感往往只有短暂的一瞬间。

  讨好模式

  “小孩”通常对自己真正的内在需求不了解的原因在于他们一直在不顾一切的追求对安全的体验和避免被抛弃,以至于他们有时会忽略了自己除安全以外的其他需求。例如他们有时还会无法坚持自己的尊严权利,有时会讨好他人。

  在我的来访者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发现他们在与有效联系人的聊天中总出现讨好对方的言辞,一方面他们确实是想要提升自己与对方之间相处格局的,另一方面他们又总不自觉的在通过自我贬低以抬高对方。 我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通常会反问我说,“不是应该要夸奖对方给对方提供情绪价值吗?”

  我又问“那对方在你说来这么的好,这是否是你的真实的感受?”他们说不是,只是觉得自己应该这样做,应该去讨好别人,让自己的姿态放低才会不被对方排斥。可见“小孩”有可能会以牺牲自己的真实感受为代价以换取他人给予的安全感,就好像是一个饿了很久的人,食物对于他来说只在乎解决饥饿味道以及是不是馊了会影响健康,只排在她关注序列的其次。饥饿者是无法成为美食家的,就像“讨好模式”也无法赢来真爱

  焦虑的来源

  “小孩”产生的来源,是由于幼年依恋的对象,比如父母照顾自己的他人,对自己需求的反应的无法预期。

  无法预期就包括父母是有时会给予自己关注,有时会忽略自己,有时甚至会过度保护。例如有的父母在孩子怕黑的时候不予以保护反而离开他让他自己面对黑暗以变得坚强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父母对于孩子是“不可得”(unavailable)的。孩子会认为自己是被父母忽略的。

  有的父母则会呈现出“我的感受是真的,你的感受不是真的”的状态。假设孩子说不冷,但是父母还是强迫孩子穿衣服,说“我觉得冷就是冷”,长此以往的话,孩子对自己的真实需求是不知道的,或者她也会怀疑自己的感受。

  这种无法预期他人回应的早年经验教会了他们要获取他人的帮助和支持,最大的希望,就是把自己的痛苦凸显到让别人无法忽视的程度。所以他们会不断有意识地去寻找自己内心的痛苦以及放大这种感受。他们在面对他人有可能的拒绝时,会有高度的警觉。长期保持这种过度激活的策略也削弱了他们的情绪平衡的能力,也损害了自尊

  成长方案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依恋系统,往好了看,“小孩”的依恋系统确实让他们成为了拥有更为敏锐的感受,更强的想象力,以及获得更多他人帮助的人——就好像《x战警》里拥有天赋的变种人。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变种人,无论他的力量有多强大,他们都需要在泽维尔学校学习如何掌控自己的这项天赋。

  而掌控自己天赋的第一步是要先接纳自己。变种人在剧情最初往往都自卑于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并且被自己的特异功能伤害。《x战警3》中有个小男孩躲起来处理自己的伤口,他不知道那其实是他美丽翅膀,他真正获得自由的那一刻,不是成功的把一根根羽毛都拔光了,而是亮出自己的翅膀,展翅飞翔~

  “小孩”要获得幸福的第一步,是要接受自己是“小孩”的事实,而不是勉强自己认为自己想要亲密陪伴的需求不合理需求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拥抱给予错了人,就成了粘人,难过倾诉错了人,就成了矫情。斯嘉丽想要的亲密被宠,在卫希礼那里得不到,但是瑞德都非常愿意给予。斯嘉丽如果能早日认清自己真正的需求,她的一生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而一个人只有在在接纳了自己之后,才更能够相信并且依赖自己。“小孩”的无助模式里,情绪不过是阻碍他们面对困难的层层迷雾。只要拨开迷雾放下情绪,专注于解决困难本身,他们潜在的能力往往比自己想象的大得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