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规则,可以判断出人品
01
听我朋友小林讲过一个借钱的故事:他的一个朋友刚来上海不久,找了一份工作,把自己安顿好之后,发现没什么钱了,信用卡还在透资当中,在走投无路时找到了他。
小林出于认识他那么多年,借了一万给他。
一年多后,小林面临职业转型,也缺钱用,于是打电话给那位朋友,谈起自己需要用钱了,能不能把钱先还上。
这一年多,小林出于情面没有向他朋友提借钱的事情,没想到那朋友也从来没提过,也没有什么音讯。
这一次,那朋友带着脾气说:“你没看到我也没什么钱吗?我还住着合租房呢?过一阵吧。”
小林听到这,心中无比生气,感觉自己成了要债的人,又碰了一鼻子灰,顿时觉得这钱是要不回来了。
后来,要了几次,得到的都是这样的回答,结果两人吵了一架,从此两人成路人,小林的钱再也没要到。
02
“社交的本质”中把社交分为两种,一种是共情社交,一种是功利社交。
所谓的共情社交就是指为获得情感联结与情感体验,或因共同的兴趣而产生的社交行为。
这种社交不涉及利益的交换,只是为获得情感与心理上的慰藉与共鸣。
所谓功利社交,就是指为达成某一目的,或是从对方身上获得某种利益而产生的社交行为。
这种社交是带功利性质的,只为了获得信息、知识与物质等的交互传递。
这两种社交有根本区别,但我们总喜欢混为一谈——认为“共情社交”的朋友为我做“功利社交”的事情,是理所当然的。
我自己教英语和写文章,就有朋友经常来找我。
以前我经常会帮他们,后来遇到很多人一次接一次要帮忙的,我就委婉拒绝了,有时就被骂“不够朋友”“不讲义气”,还有人偷偷把我屏蔽了。
这就是从共情朋友变为功利朋友了,很多人把这两种社交给弄混掉,导致朋友间情谊破灭了。
其实,我们可以有更好的方式,当从小长大的共情朋友提出功利诉求时,我们就应当以功利社交的方式去沟通,这样对方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
03
很早之前看到有个在行的行家谈约见猫叔的经历,在见面前,猫叔通过各种方式来约见她,终于在猫叔的坚持下,最终见了面。
猫叔除了请了吃饭,还在回去的时候,立马在在行上给予几百字的好评,又在微信上包了个大红包。
她感慨:怪不得那么多的人喜欢猫叔。
有一次一个朋友让我在他的平台做线上的时间管理分享,二话没说,我就用心做了这次分享,还在群里做了认真答疑。
哪知课程结束后,他立马亲自给我打款,我说:“干嘛呢?免费来帮忙的哈。”
他说了一句话让我记了好久:“越是真心的朋友,越是珍惜你的价值。”
朋友间的钱规则就是:互相谈情,主动谈钱。不占朋友便宜,是一个人对待友情的顶级修养。
04
在传统文化这个圈子里面呆久了,就会觉得这个圈子的很多人利用文化来困住底下的人,我们称为“文化的囚奴”。
你说要买点奢侈品,他就说:“俭以养德。”
你说:“老板我这点工资连自己消费都不够,该怎么养家?”他说:“传播传统文化,就不要谈钱......”
我们发现很多人刚进入这个圈子,很兴奋,因为得到了“感恩”“恭敬”“慈悲”的洗礼,时间长了就会觉得憋屈,这种憋屈来自于不能谈钱。
这个圈子的人,很多人都会走入这样的误区:只有内在丰富了,感恩心、恭敬心、慈悲心升起了,才能真正幸福。
这句话一点都没有错,但大部分人的结局都不大好,不是文化不行,而是传播文化的人自己都没有做到,还在钻文化的空子。
其实,这种表面的利他,是很好的利己,所有不谈钱的文化都是耍流氓。谈钱伤感情,不是因为钱太俗,而是因为那份感情太虚,不接地气,真正的文化和感情,是经得起谈钱的。
这段话太扎心了!不看一辈子白活了
点击图片可直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