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敢,看见真实的自己吗? |周小宽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你敢,看见真实的自己吗? |周小宽

2018-02-26 17:01:29 作者:温柔而有力量的 阅读:载入中…

你敢,看见真实的自己吗? |周小宽

  01心理学并不玄奥。

  就像禅一样

  其实都是一种体悟过程

  我看过一篇写武夷山的茶的文章

  茶文化里面有禅。

  喝茶、品茶的过程,其实很有禅意。

  人和茶的关系,就是把茶当做一个参照物,或者当做一面镜子,来反映自身的一个状态。你可以通过对茶叶的观察,对茶的制作过程、制作工艺自然环境的观察和体悟,来体会内心的一种心理状态或者精神状态。这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观照。”

  ——武夷山茶人草木君 摘自《禅的入门》

  看到这段话,你会不会想起我们在心理学的语境里,常说的“别人是你的一面镜子”以及“觉察”?

  我们在关系里,和别人,也好似这位武夷山茶人口中拿茶和人打的比方——

  草木君说,人可以通过对茶的观察和体悟,看茶、喝茶、品茶,

  去感受自己的内心,这是观照

  而我们在关系中,和别人的各种链接里,我们也可以通过对自己和他人互动的观察和体悟,看看关系中的自己,看看关系中的对方

  来感受自己的内心状态,是为觉察。

  其实,这就是一回事情

  茶中的禅,和关系中的心理学,在这里,是完全一致统一的。

02

  如果真的可以体悟到,关系其实是你自己的一面镜子,

  那么我们就可以不必那么深地陷入关系,

  不必在对他人求而不得的掌控中,浮浮沉沉,患得患失,自怨自艾。

  出演某个早已设定好的角色,而不自知。

  我有一位来访者说自己脾气很大,

  她事业做得很好,在家对老公比较强势的。

  小时候妈妈对她也是十分强势,重男轻女,对女儿要求极高,动不动就对她大打出手

  我们花了不少时间去谈论她童年经历,去看见小时候的她不允许表达而被压抑的那些情绪,比如愤怒屈辱、不被接纳,我们也一起去体验了她和先生的关系中的各个部分

  咨询到了中期,有一天,她在咨询里对我说起,头一天因为一件事情她和先生吵架了,

  事情的起因是先生和她外出吃饭再一次不听她的“劝告”,将车停在了路边一个有可能抄牌的地方结果不出所料,真的被抄牌了。

  于是,她开始数落他,责备他,还提起很多陈年旧事

  “我和以前一样,又进入了特别特别生气,特别特别愤怒的状态,我气得不行了!但是这一次和以前有点不一样,我好像站在一旁,看到了自己的愤怒,我看到了自己的愤怒那么巨大,简直是想把他撕碎!我在一瞬间想到了之前我们有过对愤怒来源分析,然后很奇怪地,突然我的愤怒就变少了。”

  这就是一个体悟、觉察的过程。

  在和先生的冲突里,在她涌起的强烈的情绪反应之中,她犹如一个观察者,看见了那个愤怒得要撕碎别人的自己。

  为什么我如此愤怒?

  为什么他这件事情会这样的激怒我?

  以前是否有这样的场景

  在这种愤怒之中,除了对于车被抄牌的生气,是否还有别的内心动力在驱动着我如此愤怒一定要毁掉他?

  这股力量来自哪里?

  是我对这个人积压了太多不满,还是我内心有股东西会在这个场景中喷薄而出

  在这里,先生就是镜子。

  这面镜子反射出了很多和自我相关的问题

  而她第一次站在了“观察者”的位置,不再简单划分对错、好坏

  不再卷入情绪之中,

  而是透过情绪给予了这些问题付出水面机会

  这当然就是一个我们了解自我真相,通往自我深处,对冲突压抑的自我的多个面向进行整合的过程。

  过去,她往往“自然地”沉浸在情绪之中,

  但是随着她在咨询里,慢慢进入和熟悉了一种自我分析(咨询师和她一起分析)的过程,当她去看见过去很多被自己刻意回避压抑的感受,

  当她内化了一个咨询师(即中立的观察者)的角色在自己的内心时,

  那么当她再处在关系里,她就给自己找到了一个新的位置

  ——“观察者的位置”。

  这是一个超越了过去“执着于关系和情绪的那个自我”的全新的认知角度

  当这个“观察者”,可以去看沉浸在愤怒中的自己,

  观察到自己对先生停错车的愤怒如此巨大,看见这个愤怒其实背后还蕴含了很多她自己内心的冲突、原生家庭创伤的驱使、母亲对人的强烈控制在她行为习惯上的影响……

  当她去观察自己的情绪,她就不再可能继续盲目地陷入情绪了。

  ——在你去“看”自己在干什么的时候,潜意识那股在你理性控制不到的地方指挥着你去愤怒去攻击去控制的能量就会变弱了。

  这个糟糕循环就打破了。

03

  “觉察”不是指要求自己变得更好,改正习惯控制情绪。

  觉察就是去观察:不带要求的去看自己,不带批判的去看自己。

  觉察了,不等于你以后不会在相似场景或事情上涌起同样的难以自控的情绪,

  但这就好比你以前是蒙着眼赶路的人,走到哪里算哪里,自己其实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去哪里,为什么,

  而现在,你至少体验到了,什么叫做看见。

  你知道了自己在干什么,那你就是一个观察者,而不仅仅是纠缠在关系之中。

  你看见了,其实你在干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

  那么下一步,你就可以去尝试有意识的改变和掌控了。

  很多人特别想改变,总是在寻找改变的方法

  但是所谓改变,难的不是怎么去改变,难就难在,你如何从一个深陷其中的经历者,成为一个可以去分析去体悟的观察者。

  当你能够成为自己的观察者,那么改变就是很自然的下一步了。

  就算不能改变你的行为习惯和情绪,

  当你能够看到自己为什么这样,

  你至少可以更为平静的接纳当下的自己,和自己关系中的他人。

  你的心态也就改变了。

  关系里的痛苦和冲突,往往是我们观察到我们自己的机会。

  关系是我们通往自己深处的路径,而他人则是我们的镜子。

  这一切都是和自己相关,是自己的功课和修行。

  用这样的视角去看他人和自己,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怨恨。

  就好像品茶,品茶的时候,我领略茶的味道想象茶叶生长环境

  我看自己是喝得急还是喝得缓,

  我对茶叶的要求是纯粹完美还是差不多就行,

  我能静下心回味茶叶品味它的苦甘,还是执着于它的出身名分和标价?

  当我成为一个观察者,就不会人浮于茶,

  而是可以通过体悟茶,来“观照”自己。

  这是禅。

  这也是心理学所提到的看见,

  也是心理咨询中的“无条件关注”。

  咨询师的最佳位置,是一个不带评判的中立的观察者,而不是一个教育你如何做的老师

  这样的关系可以帮助来访者去更好地看见和观察自我,进而深入了解自我,进而拥有更多角度更宽广的认知。

  与自我而言,我们也可以在生活中发展出观察者的角色。

  在情绪风暴来临的时候,或之后,不带评判地观察自己。

  看看他人作为镜子,反射出了你隐藏或回避的怎样的真实

  这个时候,尽量放下改变的意愿,先去看。

  假如我们抱有强烈改变的意愿,纠错的心态,更高的要求和很多自责,我们就无法做到“不带评判地去观察”,

  无法真正站在一个观察者的位置上,跳脱出来,纯粹去看。

  你的自我的真实的那一部分,过去就是不被接纳的,它一旦体验到压力,就很容易藏起来。

  藏起来的方式,我们平常都可以很娴熟地运用,那就是证明都是别人的错,只要证明对方是个坏人,远比去面对自己的真实要简单。

  所以我们往往深陷循环而看不见。

  观察的前提,是接纳。

  在咨询关系里,是咨询师接纳来访者,

  在和自己的关系里,如果想要接触自我的真相,那就首先要自我接纳。

  翻译成一句很直白的话就是,

  你允许你看见那个真实的不够好的自己吗?

  假如你有勇气探究,这才是获得平静的根本。

  做一个观察者,

  而不是一个改造者。

  <The End>

 

   有一种看见叫做点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