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死者为大」并不是一张王牌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死者为大」并不是一张王牌

2022-03-21 09:47:28 作者:F小姐 来源:而我想成为一个有趣的妞 阅读:载入中…

「死者为大」并不是一张王牌

  作者&主播:F小姐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收听播客版本

  这两天有一部我非常喜欢的电影在国内上映,名字叫做《三块广告牌》。刚好这周末就是奥斯卡颁奖典礼了,而《三块广告牌》已经收获了 7 项提名,不管它最终会赢得多少奖项,我个人都对它充满期待。所以今天要给大家带来的是我对这个故事的解读,希望有更多的听众朋友走进影院支持它,用票房向市场证明:我们需要更多这样引人深思的电影。

  以前在新闻学院上选题课的时候,教授跟我们说过:一个真正好的故事,一定会包含非常丰富的主题,而这些主题,也一定都是人类社会所共享的关切。看完《三块广告牌》我立刻就想起了教授的话,觉得这段话恰如其分地形容了这部电影有多么好。

  而在片子呈现的所有主题中,我觉得最核心的、或者说最让我震撼的,其实是它折射出来的人类社会对死亡的态度。接下来的部分会包含轻量的剧透,如果你介意,可以看完电影回来再听。

  ■□■

  片子的女主人公是一位母亲,名叫 Mildred。七个月前,她的女儿 Angela 在一条偏僻的小路上惨遭强奸并被人杀害。七个月过去了,新闻热度冷却好久了,案子还是没破,一个嫌疑人都找不着。悲愤的 Mildred 于是租下了这条偏僻小路旁的三块巨型广告牌,在上面印了三句话,连起来是:惨遭奸杀,还抓不到凶手,怎么会这样呢 Willoughby 警长

  这三块广告牌立刻就上了当地的电视新闻,Mildred 接受采访时面无表情地解释,希望这样做能让警察们更专心一些做好本职工作。随后又带上了一些情绪,说,我都不知道这群警察在干嘛,我女儿的骨灰埋在六英尺的地下,而这帮警察每天就吃吃甜甜圈、抓抓在停车场玩滑板的小屁孩。主持人问,为什么单独把 Willoughby 警长列出来呢?Mildred 说,他不是警察的头头么?总得有个人负责啊。

  剧情进行到这儿的时候,我相信大多数观众的同情心是倒向 Mildred 那边的。因为在此之前电影所刻画的主要都是 Mildred 的视角,这种手法本身就更有助于观众进行自我代入,去试图理解一个失去女儿的母亲内心的悲痛、绝望,以及七个月过去后仍然没有任何凶犯线索的无助,于是观众们应该也倾向于得出和 Mildred 一样的结论──执法机构不作为,不能有效打击犯罪。

  至此,观众仿佛已经参透了 Mildred 此举的动机。但如果要问,「租赁广告牌、印刷标语、将矛头直指警察局长」这样的方式是不是有效、是不是合理,我们在试图共情的那个当下,往往不会去思考和质疑。

  但至少从一个方面来讲,广告牌是有效的,因为它促成了一场对话的可能。

  电视新闻播出之后,Willoughby 警长敲开了 Mildred 家的门。警长说,我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来抓住害死你女儿的嫌疑犯,可是现场取得的嫌疑人 DNA 和我们抓捕过的任何人都不匹配,和全国所有记录在案的罪犯也都不匹配,而从你女儿离家到我们发现她的尸体这段时间内,也没有任何一个目击证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所能做的实在很有限。

  Mildred 恨恨地回应道,要我说,我就建一个数据库,只要有一个男孩儿出生,就把他们的资料存到数据库里,要是他们中的谁做了什么坏事,就在数据库中检索,结果要是百分百匹配,那就把他们杀了。

  剧情推进到这步,至少我的同情心有一点打退堂鼓了。

  虽然我知道 Mildred 会这样说肯定只是气话,但我更看重的是,在愤怒的驱动下,她这段话中所表达的主张实在令人极度不安。先撇开其中强烈的性别歧视不说,这种甚至要把婴儿都当成「潜在嫌疑犯」的社会图景太过严酷和黑暗,更何况,这套用「数据库匹配结果」来决定生死的系统可以轻而易举地被有心人利用,足以让成千上万无辜的人百口莫辩地死去。

  说到底,更令我心寒的是,Mildred 这番愤怒的发言提醒了我:人类社会一直试图追求的所谓理性、规则与文明,在我们不得不面对「死亡」突如其来的挑战的时候,轻而易举地就能被情感和本能打败。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多啊,比如说,有人会觉得没有把急性病死去的病人救活就是医生没有尽责,有人会觉得没有判杀人凶手一命抵一命就是法官没有尽责,又或者,像 Mildred 这样,觉得没有逮捕任何凶杀案嫌疑犯就是警察没有尽责。

  当我们身陷那种空前失落的情绪当中,我们往往无暇进行推理和思考,只知道手里有一条事关人命的血债要讨还──就算找不到那个真正「欠债」的家伙,跟这笔债扯上关系的人通通都得想办法还!你看,当我们毫无防备地被死亡夺去亲近的人时,我们不介意变得粗暴、野蛮、充满攻击性──尽管那可能是我们从不愿意成为的一种人。

  不过,Willoughby 警长显然没有一份觉得自己也应当还债的觉悟,他对 Mildred 说:我已经做了所有我能做的去追查嫌犯,在我看来那些广告牌上的话很不公允。但大概 Mildred 内心已经深信不疑警方只是在说套话来敷衍她,于是用一句刻薄话毫不客气地顶了回去。

  Willoughby 警长确实被噎住了,他看了看远方,很轻很轻地摇了摇头,说:还有一件事我想告诉你,我得了癌症,我要死了。Mildred 不为所动地回应:我知道,几乎全镇人都知道这事儿。Willoughby 警长看上去困惑极了:那你为什么还在广告牌上写那样的话呢?Mildred 反问道:那些话也只有在你活着的时候才管用啊,不是吗?

  又是一道剧情上的反转,又一场迫在眉睫的死亡将要发生,而以上这些,仅仅是电影的开头部分而已。编剧巧妙而又玩味地让两位核心人物各自都拥有一套关于死亡的叙事──这是个非常关键的权重,不仅会影响电影中其他角色的抉择,也会让银幕前的观众随着剧情一次次感受自己立场的摇摆、也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和检阅自己的道德准则。

  ■□■

  整个观影过程我有好几次都在好奇,这个故事要是移植到中国来,舆论场上会有怎样的声音。

  最先想到的,是我们中国人的一句俗语,「死者为大」。我细想了一下,发现这句话大多是在生者对于逝者的讨论中使用。这样的讨论进行到某个阶段,一定会有个什么人说出「死者为大」四个字,通常是用来委婉地表达一种希望终结这番讨论的意愿。

  它往往会展开成为这样一套逻辑:人都已经死了,已经遭受到命运所能判处的最重的惩罚了,就算人家生前有些什么过错,又何必再计较呢。每个人都难逃一死,难道你想自己身后也被人这样议论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吧。人间的是是非非,在死亡二字面前,真可谓是沧海一粟。

  乍一听,好像确实挺有道理的,但是「死者为大」这句话也让我意识到一个问题。这种观念规劝我们要给「死亡」一点面子,但实际上也让「死亡」变成了一种胜算空前巨大的砝码,就如同核武器之于战争一样,是那个一锤定音的转捩点。所以人们也会不自觉不自知地利用「死亡」的叙事来试图让自己在谈判中赢得上风。比如 Mildred 在采访中说的「我女儿的骨灰埋在六英尺的地下」,比如 Willoughby 警长说的「我得了癌症,我要死了」。

  我们可能没有想过,这样一个空前沉重的砝码掉下来,直接就能砸坏我们内心的那杆秤。而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我们平时觉得根本不合理的事情,在「死亡」的因素参与进来之后,突然就都变得非常「正当」难以反驳了,于是我们也就不会去苛责或是惩罚什么。

  我甚至还脑补出了 Mildred 和 Willoughby 警长各自的支持者在网络辩论场上会使用怎样的话术。倘若有人批评 Mildred 做法太偏激,她的支持者会说:要是你女儿被人杀了还迟迟抓不到凶手,你冷静一个给我看看?而倘若有人认为 Willoughby 就是没有尽责还用自己的病情来卖惨,他的支持者会说:我祝你身患绝症还被人落井下石的那天咬紧牙关绝不吭声。

  或许这才是「死亡」更可怕的地方。它有时会凌驾于其他领域之上,把一切都挤压到生死这个维度上来比较,让我们无法一码归一码地讨论问题了。再加上每个人都难逃一死的缘故,我们对于死亡这个话题更容易打抱不平,不经意间就会用自己的尺度去揣测和要求别人,而这,往往会在死亡的悲戚以外带来更多的撕裂和伤害。

  如果把这两套死亡的叙事暂时放到一边,换一种眼光来分析 Mildred 和 Willoughby 警长的做法,我们其实不难发现这其中确实有值得优化的地方。

  比如说 Mildred 确实有一些反应过激了。因为找不到真凶的缘故,她好像把内心的憎恨转嫁到了警方和小镇居民的身上。神父来找她谈,她把神父狠狠羞辱了一顿;牙医直言在广告牌这件事上大家都支持警长,她就气得用电钻在牙医拇指上钻了一个洞;后来有人放火烧了三块广告牌,Mildred 怀疑是个一直针对她的警察所为,就不甘示弱地去放火烧了警察局。

  即使回到死亡的这套叙事中来,也有值得讨论的空间。

  影片中,Mildred 的儿子有一段话表达了自己对于母亲登广告这件事的反对。那天 Mildred 和儿子在回家路上又不得不经过那三块广告牌,儿子终于忍不住了,说:「假如我每天只有两秒钟可以不去想她已经死了,不去想她是怎么死的,这些广告牌就跳出来,噢你还是多想想吧。广告牌的能耐还不仅如此呢。就算有的人知道那些细节也于事无补,就算有的人根本也承受不住那些细节,但还是会被 20 英尺高的艺术字提醒,Angela 生命中的最后时刻是怎样一幅画面:被强奸了还不够,被杀害了还不够,是惨遭奸杀。」

  看到那段时我突然意识到,活着的人所设想的那些「对死者好」的事情,究竟是不是死者真正希望看见的呢?没有人能够回答。一个母亲为遭遇飞来横祸的女儿苦苦求一个公平、求一个结果,我绝不怀疑这行为的背后饱含了爱、怀念、以及各种美好的正向的情感。可是另一方面,有时候,活着的人拼命地想为死者做些什么,其实是他们下意识地需要为自己的情绪找到一个出口,来获得心灵的寄托。

  Mildred 儿子的话也让我开始好奇 Angela 的人生。也许她曾经很灿烂地活过,她会希望人们听见她的名字时脑海里蹦出来的第一行字就是「惨遭奸杀」吗?她最想留给亲友们的印象,到底是什么呢?

  死亡只是生命的一个阶段。但如果我们对于某场死亡的关注已经定义了我们对这个生命的全部认知,这对于生命本身来说,公平吗?

  可能有的人听到这会觉得我很不切实际:一直在拿着放大镜去找角色的瑕疵,但哪有人能活得十全十美呢?的确,我们都不是完人,而我今天开启这场关于死亡的讨论也不是为了批驳什么,只是因为我发现我们谈得太少了。因为我们不谈,所以才助长了他的威风,一不小心碰上,就会手足无措,无法冷静,无法释怀。难得有这么好的文艺作品提供一个谈论死亡的培养皿,展开来聊聊,说不定我们可以勇敢一些、平和一些。

  以上就是我对《三块广告牌》这部电影的解读。虽然有轻量的剧透,但如我开头所说,一个好的故事会包含很多的主题,而「死亡」只是这部电影众多主题中的一个,应该也是最残酷的一个,如果大家走进电影院,一定会从这个故事里收获更多的触动和温暖,我也很期待读到你们的观后感。

  - end -

  往期播客

  当一个活着回来的少年

  人间事,愈沉静,愈入骨

  最好的动画连配角都很有戏

  祝你也被一个傲娇性冷淡默默疼爱着

  点击放大后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可以给我投喂酸奶~

  喜欢我的文字和播客节目的话,欢迎将本文分享到朋友圈,更欢迎点击下方「赞赏」支持我继续写作呀~如果希望在未来听到我除了「每月一期」以外的更多节目,可以在后台回复关键词「新节目」提取攻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以收听本文播客版本~(欢迎在播客评论区给你喜欢的留言点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