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二月二,一个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二月二,一个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

2018-03-18 10:30:03 来源:明伦书院 阅读:载入中…

二月二,一个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

  送走正月,迎来二月,二月的第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中和节,也就是民间所说的“二月二,龙抬头”。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

  又有“春龙节”、“花朝节”、“踏青节”

  “挑菜节”、“青龙节”、“中和节”之称

  相传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这天起,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也叫“龙抬头”。

  在古代传说中认为,二月初二还是黄帝诞辰的日子,是炎黄子孙们的共同节日。这样一个大日子,人们自然十分重视,在唐德宗贞元五年,中和节正式制定下来。每逢中和节,皇帝象征性地举行耕种仪式,还要赏赐一些谷物的种子百姓,让他们明白努力耕种的道理。在民间,大家到了中和节这天多是聚在一起喝酒,而且还要祭祀勾芒神。

二月二习俗

  家家锅里嘣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惹恼了玉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准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面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玉帝一看,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 农耕: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

  “二月二”也是农村的农事节。人们选择在“春龙节”这个祥瑞的日子,拉开一年农事活动的序幕,比如“二月二,龙抬头,庄稼院,盼丰收”,“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这些民谚都形象地描绘了人勤春早、生机勃勃的农耕画卷

  ▐ 打囤: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

  撒灰围囤是我国民间二月二的一个传统习俗。早起,家里主事的人带着家人在院里撒灰围囤,囤的中心埋上五谷杂粮,预示来年五谷丰登,是农家对新的一年能有个五谷丰登的企盼与祈祷。

  ▐ 引龙:二月都城春动野,引龙灰向银床画

  引龙,又称“引钱龙”“引龙填仓”,从前流行比较普遍,现在多已被打灰囤之类代替。元代欧阳玄功的《渔家傲》词中有“二月都城春动野,引龙灰向银床画”之句,后一般人们是把灰从大门外蜿蜒撒入厨房,然后围水缸一周,谓之龙,也有用糠撒到井,再用灰由井撒入室的。引龙的目的,一说是增加财富,故谓引钱龙;一说是龙抬头后,各种害虫就不敢出来。

  ▐ 驱虫: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春天来了,蛰伏一冬的害虫开始活动,老百姓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口中念念有词“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用棍棒、扫帚或者鞋子敲打梁头、墙壁、门户、床炕等象征手段,驱除蛇蝎、蚰蜒、老鼠等害虫。

  理发: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

  民间认为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在这一天“剃龙头”,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也有“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的说法孩子理发,叫“剃喜头”,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叫“剃龙头”,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

  ▐ 回娘家: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

  正月新娘不回门,媳妇不走娘家,所以到了二月二,各家都接女儿回娘家。我国民间有“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的民谣,表现父母盼女归的心态

  ▐ 二月二,吃龙食

  提到“二月二”,人们在饮食上通常讲究与“龙”挂钩。北方地区这一天,面条称为“龙须”,饺子称为“龙耳”、馄饨称为“龙牙”,汤圆则称为“龙眼”。清末的《燕京岁时记》也提到了龙抬头:“二月二……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

  ▐ 二月二, 吃猪头,抬龙头

  二月初二吃猪头肉也有说法。自古以来,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其中之一。

  ▐ 二月二,雨水流,摊的煎饼搭墙头

  吃春饼叫做“吃龙鳞”,一个比手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春饼有韧性,内卷很多菜,如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用刀切成细丝,配几种家常炒菜如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真是鲜香爽口。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热热乎乎,欢欢乐乐

  ▐ 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忌动针线: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天要抬头观望天下,用针恐刺伤龙体。民谚云:“二月二动刀,伤了龙的腰;二月二动剪,伤了龙的眼;二月二动针,龙蛇断了根。”妇女起床前,要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忌担水:认为这天晚上龙要出来活动,禁止到河边或井边担水,担心因此惊扰龙的行动招来旱灾。

  忌洗衣:有的地方妇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

  忌盖房打夯:以防伤“龙头”。

  忌磨面、碾米、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龙尾”等等。

  ▐ 每年祭拜土地公公的第一天

  闽南地区把这一天称作“头牙”,每月的初二和十六,便是祭拜土地公公的日子,而二月初二又是每年第一个祭拜土地的日子,所以就叫做“头牙”。与之相对,腊月十六是一年之中最后一个祭拜日,因此叫做“尾牙”。

  在一些地方,只要头牙一过完,那就表示着春节彻底结束了,人们便也在新的一年中开始了自己忙碌生活,所以,人们总是要在“头牙”这一天祭拜土地公,同时也向上天祈祷,希望自己一年顺利,开商铺的希望自己广进财源,种植农田的则希望获得丰收。

  ▐ 参拜先生,送孩子上私塾

  在旧时二月初二这天,私塾弟子们还要穿戴整齐来到学馆参拜先生,并朝拜孔老夫子和文昌帝君。孔夫子,是儒家思想创始人,在当时便被人们视作“圣人”,是当时最为博学的人之一。后世读书人,自然敬重、钦佩这位大圣人,对他礼敬有加,那是自然而然事情了。

  那位文昌帝君在神话传说中又称作“文曲星”,人们说他掌管着一个人功名、读书运,因此以前的读书人对这位文昌帝君很是崇敬,现在也有很多学子家中供有文昌塔,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习运势。在农历二月初二,祭拜孔子、朝拜文昌帝君自然是很多读书人最为重视的事情了,而家长们也乐于在这一天送孩子来到私塾接受教育

  ▐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二月初二,也是民间举办春社的日子。

  春社本来就是祭祀土地公公的日子,在古时候,春社还没有一个统一日期,先秦的春社日期不同于汉代,而汉代的春社日期又不同于魏晋时期,只是在宋朝开始,才以立春后的第五个戍日作为春社的日子。在宋朝以后,又有了官社和民社的分别。

  一般来说,官社的祭祀仪式由国家主持,多是在社稷坛举行祭礼,祭祀土地爷。古代的春社日,不论是官家还是民间,都是为了祈求神明保佑丰年好收成,而且在祭祀时还有各种礼俗。

  在唐代每逢春社,妇女们都会停下手里的针线活,纷纷参与到民间春社的活动中。在唐人王架的《社日》一诗中有这么两句:“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瞧,春社不仅是祭祀土地公公的活动,而且大家喝得都很有兴致,个个都喝醉了,足可见出人们当时那种喜悦开怀心情

  “二月二”作为我国重要的民间节日,其古老各异的民俗习惯在这些谚语中得以被记载下来。而像剃头、吃春饼、吃猪头肉等习俗流传至今,寄托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不变的向往和希冀。(内容来源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龙抬头,祝您鸿运当头!

  今日话题

  你还知道这天的那些习俗呢?

  欢迎留言说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