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写《萧红传》的肖凤香港机场寻母记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写《萧红传》的肖凤香港机场寻母记

2022-04-21 03:03:47 作者:祖丁远 来源:朝花时文 阅读:载入中…

写《萧红传》的肖凤香港机场寻母记

  那个给予我生命,却又远离我,让我苦苦思念和等待了半个世纪之久的那个人,仍然没有出现在我的书包里,装有母亲写给我的信,还有她的照片一一不仅是近照,还有我珍藏了几十年的已经发黄了的照片,但那是纸上的影像,现在我要等的,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我如约与作家林非肖凤(原名赵凤翔,1937年11月出生于北京,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夫妇在他们家里相会先同林非先生谈话,肖凤只是静静地听着,后来他们的儿子天若出来一起相见之后,这个身材高大面容英俊的小伙子腼腆地站了一会儿,为我们拍摄了几张照片,就回房间做功课去了这时,肖凤仿佛想起了什么,去另一间书房了过了一会儿,她拿来新近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作家丛书之一的冰心传,这是她继萧红传庐隐传之后,又一部传记文学的力作她在扉页上写道:祖丁远先生雅正作者肖凤赠,九二,春,北京并取出印章盖上朱印

  之前,我拜读过她寄赠给我的萧红传和庐隐传两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苦命女作家,在一个同样经历苦难的女作家肖凤笔下写入传记,文字细腻翔实,充满激情,对写作对象既有同情,又有悲哀,使人读后异常感动,也自然地洒下同情之泪

  肖凤说:写萧红传完全是一种偶然的机缘,也可以说,纯粹缘于某种情感的共鸣和共苦,因为我出生后,从懂事起就长期没有见过生母父母亲在我一岁的时候离异母亲一直住在外公家里,所以母亲去台湾之前我一直未见过她我的祖父和外公都是二十世纪初北京的官费留日学生,他们是同乡又是同窗好友(都是北京人),便指腹为婚使父母联姻这段婚姻的结果就是我的诞生

  肖凤又说:我祖父是学建筑的,当时是北京有名的工程师;外祖父是学法律的,当时是北京著名的大律师后来我母亲从北京到天津就职(她是一名职业妇女),然后于1947年从塘沽坐船去台湾出差,后因国事变故,被迫久滞台岛后来父亲娶了继母,我几乎被遗弃成了孤儿我从小和祖母生活在一起,相依为命;上皇城根小学六年,见到同学们父母双全,我多少回梦中与母亲相见,醒来却被泪水浸湿了枕头小学毕业,我考取了师大女附中,恰在这时,唯一和我相濡以沫的亲人老祖母却与世长辞了,我扑在祖母的床前哭啊喊啊,悲苦伤心,撕心裂胆,我想以后更是孤苦伶仃,怎么办?今后要面对父亲的冷漠,继母又不许我上中学,要我这个小女孩去自谋生路

  面对冷酷的现实,倔强的肖凤没有被继母的威逼所吓倒,她带着一床破棉被一个破脸盆一个破书包,带着伤痛,离开了冰冷的家,靠助学金开始了独立的住校生活

  十八岁那年,肖凤同宿舍的同学们给她过了一次欢乐的生日肖凤说:我从同学们对我的温暖,体会到人生有冷也有暖,有恨也有爱,失去了母爱却并不缺少友爱

  又一个暑假到来了,肖凤还是一个人住在学校有家的同学都回到亲人身边,只有她与书籍为伴,以其充裕的精神生活来填补贫乏的物质生活大学四年里,一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的刻苦攻读,为她自已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文学基础

  肖凤对我说:从那时起,开始懂得做一个人,尤其做一个女人,就要自尊自爱自立自强,不应该把命运寄托于别人,而要靠自已辛勤诚实的劳动生活我也就立志在文学的殿堂里诉说人生的经历,描写命运的曲折坎坷,讲述别人没有讲过的故事

  当年北师大中文系毕业的肖凤,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挑选去当了播音员这是一个很令女孩子们羡慕的职业可是,肖凤不想靠嘴巴念别人的稿子成名,她只想有机会拿起笔来自已写作几个月之后,她找到当时任中央广播事业总局的领导,提出要求调去北京广播学院搞教学工作

  如愿以偿后,肖凤利用工作之余进行写作,后来一连写出三部传记文学,是她一直想写而想了二十几年后终于在沉默中爆发的结果

  肖凤的第一部传记文学作品的传主选择萧红,决不是偶然的本来像她这样一个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文系学生,也与其他学生一样,对萧红一无所知,因为历次文化的断裂,像萧红这样一个派不上用场的作家,早被人们遗忘,湮没在尘埃里,而且会愈埋愈深肖凤是偶然读到萧红的商市街的这虽不是萧红的主要作品,但肖凤完全凭着女性直觉,认定自己是萧红的知音她便去图书馆,贪婪地翻找发了黄而尘封多年的萧红作品进行研读萧红的作品不算很多,主要的有1934年写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和抗战时期写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短篇小说集在牛车上手后花园等等,及她与萧军1933年联合出版的小说集跋涉等这位命运坎坷31岁便英年早逝的女作家的作品,深深地打动和吸引了肖凤

  肖凤读着读着,觉得萧红那种对爱和温暖的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撞开了自己情感的闸门她从萧红的经历看到自己的身世之影,由萧红的祖父想到了自己的祖母;她钦佩萧红在字里行间流淌着血泪,却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在短短的一生中,顽强地与命运抗争

  于是,肖凤决定为萧红立传,同时也是为了借他人杯中之酒,浇自己心中之块垒

  肖凤很深情地说:写萧红传非常投入,以眼泪伴随笔墨,很快地完成了不久,便在散文杂志连载

  同样也因为这种心灵的对应和这种共苦的同情,肖凤又顺利地写出了庐隐传

  女作家庐隐尽管有生母,但母亲并不爱她,曾两次将她弃给保姆庐隐短短一生中写出了那么多作品,经历了那么多坎坷,肖凤觉得应该让后来的读者认识她

  可惜的是,庐隐这位很能写作而且勤奋的女作家,在34岁时就撒手人寰

  诚然,萧红和庐隐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过激动人心的篇章,萧红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肖凤从两位女作家的命运中,产生了心灵的感应思想的共鸣,找到了自己抒发感情的切入点,在这两部传记文学中,她尽情控诉命运对这两位女作家的不公和戕害,说出了她多年想说的话

  肖凤真正写作是在不惑之年,虽然她在读大学后期和工作之后已经开始发表散文等作品,但她自称萧红传才是写作的起点,是多年写作欲望爆出的第一声

  有评论家这样说,肖凤创作的萧红传,为人们了解一个长久被冷落的才女作家,起了呼风唤雨的作用不出所料,萧红传出版后掀开了萧红热的序幕

  写冰心传是另一种情况了

  肖凤多少次去拜访这位海内外著名的女作家世纪老人,连她自己也记不清了肖凤和丈夫成了冰心家的常客冰心老人的亲密学生和无话不谈的忘年交,并与冰心女儿吴青教授也成了朋友,一直有来往

  冰心老人经历了幸运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出洋留学后念念不忘祖国,她通过文学,把爱倾注给祖国,倾注给人类,倾注给文学,倾注给儿童

  冰心老人一生中也遭遇过厄运,那是1957年,冰心的丈夫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先生莫名其妙地一夜之间被打成右派,给了她和整个家庭沉重一击冰心当时想:如果文藻要反党反社会主义,我们为什么要回到祖国来呢?

  肖凤就是这样在深入采访和了解冰心老人和冰心家庭的基础上,以最大的热情夜以继日地投入写作,终于写出了23万多字的冰心传

  一个夜晚造访林非夫妇,肖凤又与我详细谈起了一年前(1991年春)在香港会见母亲的情景

  肖凤孩提时代,生母因公出差去了台湾,接着祖国大陆解放,母亲孤身一人留居海岛漫长的半个世纪过去了,与母亲终于联系上了经过通信通电话后,肖凤与生母约定在香港会面

  肖凤以迫切的心情,提前几天来到东方之珠香港,在启德机场等候从台北飞来香港的国泰航班她说:时间一分一秒地熬过,终于在12时20分,电子显示屏上打出了那班航班已经安全抵达的消息我快步从显示屏奔到坡道的尽头,选择了一个最易被人注目的位置,然后从随身携带的书包里,掏出一面三角形小纸旗,上面写着我的乳名这是我头天晚上亲手做的

  是啊,五十年未曾见过面的母女俩,能认出来吗?在机场接人,母亲和女儿对面相逢不相识擦肩而过怎么办?所以事先约好,互举三角小纸旗为标志这是多么滑稽无奈,又多么苦涩的场面啊!

  肖凤继续讲述着她人生中有趣的故事:

  在机场出口处,一个接一个的人,一拨接一拨的人流,从我的身边涌过去了可是我要等的那个人一一那个给予我生命,却又远离我,让我苦苦思念和等待了半个世纪之久的那个人,仍然没有出现在我的书包里,装有母亲写给我的信,还有她的照片一一不仅是近照,还有我珍藏了几十年的已经发黄了的照片,但那是纸上的影像,现在我要等的,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此时此刻,我极力保持着镇定,盈盈泪水,却还是忍不住地滚落下来

  正当我濒临绝望的时候,我直盯着的那扇门微微地开启,从里面缓缓地走出来一位身穿白色旅行套装的妇女她推着一辆行李车,慢慢地走到了坡道上端站定然后把她右手伸向左肩背着的书包,像是要掏取什么是一面旗子,一面写着女儿乳名的旗子,这是头天晚上她在电话里与女儿约定过的标记

  那时,我刚看见一个小木棒的头儿从她的书包里露出来,还没有等到那面旗子展现出来,也不管那两个带着警棍的警察会不会干预我上坡道那边,我就举着我那面小旗,向着坡道的顶端奔了上去,并且生平第一次,面对着给予我生命的这个女人,高喊着我整整憋了大半生的那句世界上最亲切的词:妈一一妈一一

  在香港住了五天之后,我侍奉着她老人家,回到了我们共同的故乡北京我们全家人终于团聚了

  那个夜晚,肖凤和我所谈的,和她后来写的香港会母记,就像她丈夫林非写的离别一文中他们夫妇在北京机场送别儿子远行美国的情景一样,两篇散文抒发了女儿对母亲父母对儿子的亲情,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本微信公众号专稿)

  点击下面链接,可读部分朝花时文近期热读文章:

  四月老港,上海又一个美好之地的花语和食梦

  最后一次上海行,他站在雨里20分钟,挥手

  那个年代的上海服饰之小脚裤与懂经鞋l 管继平

  一流作家常读三流作品 | 刘诚龙

  张爱玲最扎心的马路是哪一条?| 余文

  海棠和紫藤 | 肖复兴

  恰似无问西东,少女陈小滢在烽火中写下的一封血书 l 张昌华

  老房子里,闻香而醉 | 李宗贤

  王蒙:中国文化自信,是从善如流的自信

  苏东坡的不随l 刘鹏飞

  

  朝花时文上可查询曾为解放日报朝花写作的从80岁到八零后的200多位作家评论家艺术家和媒体名作者的力作,猜猜他们是谁,把你想要的姓名回复在首页对话框,如果我们已建这位作者目录,你就可静待发送过来该作者为本副刊或微信撰写的文章你也可回到上页,看屏幕下方的三个子目录,阅读近期力作

  苹果用户请长按并识别二维码,向编辑打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