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深情录之写经板 | 王羲之的快乐从何而来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深情录之写经板 | 王羲之的快乐从何而来

2018-04-14 11:32:21 作者:小世界工作室 阅读:载入中…

深情录之写经板 | 王羲之的快乐从何而来

  先生的写经板

  口述 _ 李春源

  春先生是老师,除了教书上课以外,平时很多的时间投入在与宗教艺术有关研究中一些时日以来,有一些心得和体悟,在这篇深情录里,与大家分享

  1 | 没有孤峰而起的山

  犍陀罗 阿富汗 |

  大概是公元世纪时候,在帕米尔高原西麓,也就是现在阿富汗地区,有一个王朝,叫贵霜

  那儿有过一段特别繁荣的佛教艺术时期,我们现在称作犍陀罗艺术

  犍陀罗艺术早期的佛像好看,就是那种不需要学习,不需要解释,也会觉得好看的佛像只要看到了,情感就会受到震撼

  这个时期就是佛经记载的像法时期,有大量极好看的佛像和菩萨像那时的人们通过看佛像壁画,就能心生感动,皈依佛教

  贵霜王朝很富有信仰佛教,所以当时从全世界请来了最好的工匠和最好的团队,来做他们的佛真的是倾全国之力,不惜成本

  比如他们请工匠做印经的雕版,雕完了以后,会怎么付账呢?工匠把木板雕完,往桌上一放,和尚就把金沙往里头倒,拿尺子抹平,倒出来多少,就用袋子装走你雕得越深,用心越深,得到的报酬就越多,特别简单不用提钱,要多少有多少,干好就行了

  在这种时代里,人的能力会被推到近乎极限程度,毫无保留,才能有我们现在看到的犍陀罗佛像

  就像王希孟画千里江山图,十八岁的生命力无限旺盛,没有后顾之忧,画的时候也毫无保留但如果不是身在那个时代,如果徽宗皇帝不喜欢画儿,没有给予他全力帮助,凭一己之力,千里江山图也是画不出来的

  所以我觉着,其实没有孤峰而起的山,在大的时代里种种因缘聚合,一个人的全然投入才能生得出这好来

  千里江山图局部 宋 王希孟 |

  2 | 佛的样子

  释迦牟尼佛涅槃图 日本镰仓时期 |

  宗教艺术是给普罗大众看的,所以它得让所有人都得一看就懂,得无限接近于人去掉思考之后的那个东西

  看到一个好看的佛教的雕塑,你会来来回回看,这就很好

  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佛像为什么会很像奥特曼?因为它们不对啊,不合规矩好多佛像浑身都是金色的,但以前的佛像只有肉身是金色的,衣服袈裟是会上彩的

  佛教其实是像教,意思是有形象的教,像伊斯兰教儒教,就属于没有神的具体形象的宗教所以佛像是什么样子,经里都写得很清楚如果随便做了一个佛像也好,菩萨像也好,放到寺庙里,但却不在佛教的系统里边,那怎么知道这是哪个佛哪个菩萨呢?让信徒们知道这是谁,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事

  我们看到一些壁画石窟的时候,经常能够在说明里看到一个词,叫经变像,意思是依着某一部佛经来做的壁画或雕塑,这个原则叫作经出,就是都得有来处,无法捏造

  佛涅槃图局部 宋 陆信忠 |

  比如说卧佛,其实是释迦牟尼的灭度相,不是睡觉像,是释迦牟尼去世那一瞬间的样子卧佛的样子,经上写得很清楚,脚要并拢,手得枕着如果你看一个卧佛的脚有一个是蜷起来的,那么它就不是从经里来的,信徒就不知道这个佛到底是谁了这是释迦牟尼佛吗?给人们带来非常大的辨识上的难度

  在过去,完全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因为大家都照规矩来,一看就知道这是释迦牟尼灭度现在脱离了那个语境,我们就有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睡觉的姿势

  这事叫佛本生故事,任何细节都有出处,不是可以任由艺术家想象的你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但也在框架之内

  3 | 规矩与周遭

  自叙帖局部 唐 怀素 |

  合规矩这个事情,其实很重要没有规矩,自由也无从而来,也就谈不上快乐

  过去兰亭集会,王羲之在那写字,大家就在旁边唱和歌咏你不懂整个程序,就只能在旁边干看着,因为不知道这帮人在干嘛

  那个时候人们书写的场景跟我们现在写字不太一样,太多的自在快意,如果能穿越到古代看看他们书写,想想精彩极了

  怀素写自叙帖,所有人喝着酒在那围观唱和鼓乐吹笙这哥们喝多了,不知道旁边的人什么时候唱完,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写完,只是随着大家的唱和与节奏写着写完最后笔一扔,帅,大家鼓掌当时的那个状态,特别像现在的爵士音乐会,而自叙帖就是怀素的演奏记录,也记录着他当时生活的所有情状

  兰亭序也是这样的兰亭序是王羲之写的吗?是他写的,但是他作的文章吗?不见得这场书写是和当时周遭所有的人一起完成的

  一直到民国以前,咱们都把书法叫法书,就是说你要先符合法,我们再来说其他王羲之写字,变化丰富,但他不是反着规矩来的,符合当时所有的审美

  那个时候人的乐趣都是规矩里边的乐趣有这么一套规矩,大家才能够彼此分享,才能分出高下,没有规矩的话,很多东西也就没有了

  兰亭序(冯承素摹本)|

  左右滑动可浏览图片

  4 | 武装泅渡与写经姿势

  古画中的不同执笔方式,对应着不同的书写姿势 |

  我一个朋友,他是个特种兵有一次,他和我聊起刚到部队的时候,训练游泳平时大家会有各种姿势,都游得还挺好但是当要负重30斤做30海里的武装泅渡,就会发现这个时候所有人都只有一个姿势,就是蛙泳别的姿势都不行,因为体力会顶不上

  也就是说,当进入到一个职业的状态,能选择工具方法观念姿势动作行为,大家都是很一致的,因为从大的格局来看,人与人的极限哪里有什么分别这个东西,你说它是规矩也好,说它是边界也好,已经被大家摸索得很透很透了,你如果遵从,会很容易达到最高效率

  这个道理和我们关于写经的研究很相通

  写经是过去宗教艺术里的一种在印刷术还不发达的时候,经书都需要用手来抄写写经是个工程,有些很长的经,几十万字,不是一个人能写完的,所以就有了一批职业的抄经生

  写经和后来文人的书法是不一样的,抄经生是一个工种,他们靠写字为生,每天要保持同一姿势,同一数量,同一频率,同一品质,来写字

  那时候他们一天最高要写一万四千字,持续书写8个小时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比如波若密多心经,大概三百字,一天要写二十遍;金刚经大概两千字,一天要写四遍一个字用时三秒上下,没有人慢慢写字,书写速度非常快

  我们的研究主要就是想知道,如果要达到这种速度,他们要用什么姿势,用什么工具来写字

  西园雅集图局部 宋 马远 |

  历史上,毛笔垂直于桌面来书写的方法是宋中期以后才有的,流传到现在但其实这么写的话,持续一个小时,往往手腕胳膊脖子颈椎都开始负担抄经生是要靠写字挣钱的,别人一天写一万字,你一天写两千,没两年你脖子还不行了,那还怎么养家呢?

  而且这种毛笔垂直于纸面来书写的姿势,蘸完墨以后写的第一个字一般都会洇掉,再写几个字墨就开始干了,得再舔一次笔但抄经是不允许字洇的,以前的纸还特别贵,字洇了纸就废了

  汉宫春晓图局部 明 仇英 |

  所以抄经生会有专门写字的工具,其中之一就是抄经板,写的时候,跟西方人在架上画画似的这么写,速度大概能快二倍或者三倍

  里头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物理原则,用写经板来书写,毛笔几乎是与地面平行的,毛笔里的墨靠纸的吸力吸进去,蘸一次笔能写30多个字,大概是两行左右,笔很好的话能抄3行,中间不用再舔笔,效率非常高

  北齐校书图局部 唐 阎立本 |

  当时所有人写字的姿势都是这样的,很多时还会有两个童子,一个负责磨墨,一个负责抻纸,一边写一边抻一直到宋朝,我们有了高坐的家具,写字的姿势才开始有变化

  我小的时候学过很长时间的体育,这里头有一个什么好处呢?就是很早我就认识到,动作的准确对专业影响到底有多大有些动作确实必须得按着标准来做,它是一套完整的动作,一点点的偏差,或者动作没有做满,在结果上都会体现巨大差距

  5 | 如还己愿

  把写经这件事情背后的那套规矩复原出来,是我特别想做的一件事情从观念到姿势,从用具到礼仪,都尽量还原到当时的质感

  复原的意义可能也是,把那个可能接近于正确的,或者说能让人把字写得很舒服的方法找到,感受到过去书写的生态,那时候的人都怎么写字呢?如果真正有的话,会觉得特别开心

  现在的观念里,感觉古人写字好像要有很高的天赋,下很多苦功才行,但其实写字同时也是快乐的,是开放愉悦的,而且一定是上瘾的,才会有历史上那么多让人痴迷的故事

  古人书写不是杂技,它不光是一门技术,而是完整的生活本身,见微知著,能够从中看到那时候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的人们的生活

  知晓那么一套规矩,才能够真正和古人沟通分享,体会到他们的快乐,与茶花诗酒种种合在一起,真正变成我们的生活

  有一句话,叫遇好人好事如还己愿就是说,一件事情其实很多人都在做,虽然我自己能力有限,但如果能稍微添一点点的力,会更好,那我就去做,不会有什么迟疑

  李春源 1979年生 39岁

  教师 独立建筑

  采编 _ 鳝鱼  | 摄影  _  松鼠

  出品 | 小世界工作室

   看看他们的东西

  

  

  黄先生的吴中绝技

  小姐的古琴

  冯先生的盏

  解老师的茶席

  庄小姐的葫芦

  冯老师的手机

  汪先生的小兵人

  魏老师的彩鞋

  王小姐的口红

  傅小姐的张迁碑

  刘先生的院子

  白先生的茶壶

  顾小姐的爱马仕包包

  王小姐的海豹

  韩小姐的小枕头

  彭小姐的卷轴

  余先生的菖蒲

  杨小姐的玫瑰硅片

  范小姐的彩票

  赵小姐的鹅绒被

  黄小姐的酒瓶子

  汤先生的木头标本

  江先生的中国

  甘小姐的勺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