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恋爱时,我们为什么经常想要作?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恋爱时,我们为什么经常想要作?

2018-04-22 09:01:02 作者:吴在天 来源:心理公开课 阅读:载入中…

恋爱时,我们为什么经常想要作?

  文 | 吴在天

  不懂点心理(ID:bddpsy)

  有句话,叫做 “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意为没事找事结果倒霉)。这话貌似有那么点道理

  而且你别以为会「作」的总是女生男生「作」起来也是一等一的“高手”。

  问题是:在两个人亲密关系中,这句话的道理,要怎样才能讲得通呢?

  「作」的人和「被作」的人,其实都不好受。本文作者心理咨询师吴在天就是要告诉你:换个看待「作」这件事情、也换个方式表达「作」背后真正的需求,两个人在关系里不仅会更舒服、而且会更靠近。

  这份「不作不舒服」亲密指南,送给想要更靠近、更了解 ta 的你。

  01 

  前几天朋友聚会,聊起一个话题,为什么恋爱中的女人要那么作?

  有位朋友说,不仅女人作,男人也作,而且作起来更恐怖。于是,她讲了自己和前任的故事

  有次,她和前任计划去泰国度假,却为买衣服的事情起了争吵。她看中了两条裙子款式差不多,但其中一条裙子是露背装,非常性感

  她就问男友意见,穿哪条裙子好看男朋友说都好看。

  她是这么想的,在国内还不够勇气穿得那么性感,那就选更性感的那件好了。另一方面,也不知道男朋友是否能够接受,所以就试试问男友的意见。

  看到男友也说好看,她就让店员包好准备付款了。这时前任就问了一句:你真打算买这件?她觉得有点奇怪,你不是也觉得好看吗?

  于是,这名男朋友就生气了,话也不说掉头就走。

  她说,当时她和店员都懵逼了,莫名其妙的站在那,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后来才知道,前任生气的原因。用前任的原话来说:“你挑这么性感的裙子什么意思,你就不担心别人看着你的时候,我作为男朋友是什么感受吗?你有考虑过我的感受吗?”

  朋友说,开始恋爱的时候,没发现这人那么作,恋爱一段时间后才发现,他比女生还要作。

  02 

  为什么恋爱才开始的时候,好像都还好好的,女的温柔男的贴心,可恋爱之后,就开始作了?

  这让我想起网上有个婚礼段子

  神父问新娘你愿意嫁给他,深入虎穴,成为他妈他姐的替身,接受他二十多年累积的愤怒内疚吗?

  新娘:我愿意。

  神父又问新郎你愿意娶她,把你家变成主战场,成为她爸她哥的替身,接受她二十多年累积的嫉妒仇恨吗?

  新郎:我愿意。

  神父说:现在我宣布,你们正式结仇!

  一个平时不‘作’的人,在恋爱关系中却变得越来越「作」。很有可能是,你成了他很重要的客体,而他正在跟你呈现,他与客体的原始关系模式

  客体关系理论会这样来理解,你和重要的客体建立了什么样的关系模式,是因为你童年的时候,和父母建立了什么样的关系模式。

  我在文章《为什么有人控制不住的暴饮暴食》也提到过,那些被制定了喂养计划的孩子,长期处于要么吃不饱,要么吃到撑的状态孩子会有愤怒,有情绪,但又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来。

  这时候,有些孩子吃饱了就会开始吐奶,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妈妈又爱又恨的情绪:需要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来,但是我又离不开你。

  这种感觉,就很像我们平时看到的,在恋爱中很「作」的女生。

  比如,女生发脾气对男朋友说:我才不稀罕你呢,滚开,离我远点。

  男生可能会觉得女友在气头上,还是先避避风头。但是当男友离远点的时候,女孩可能又会说:你为什么离我那么远,你就不能来哄哄我吗?叫你滚你就滚。

  然后男生又会靠近一点,想再安慰女友,这时女孩又开始攻击男友:你这个坏蛋,你这个没有用的男人,你这没良心东西

  大多数的时候,这个男生会很困惑,她究竟是想要我远点还是近点,很难把握男孩就会觉得这个女生很「作」,随着矛盾增加,俩人之间的感情也会越来越脆弱

  03 

  有个测量婴幼儿母亲依恋状态的实验,叫陌生情境测验」

  母亲与孩子被邀请进入一间放有玩具房间,当孩子安静下来开始玩玩具时,便有陌生人加入。之后,相继有母亲离去、陌生人儿童相处、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去、母亲离去儿童独处等情境。

  在妈妈离开后,有的孩子会表现苦恼,但妈妈回来后,依然可以亲近妈妈,安心的继续玩玩具。

  有的孩子,会表现出妈妈离开和在这里都无所谓

  还有的孩子,对妈妈的离开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孩子会去寻求与妈妈的接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去玩玩具。

  这个实验把依恋类型分成三类: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尔比认为,依恋是一个持久情感联结。

  依恋行为人类“从摇篮坟墓”一直发展的行为系统,而成人爱情和儿童对他的依恋对象感觉到的爱,是非相似的。儿童期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依恋特征成年以后仍然会显露出来。

  我们之所以在恋爱的时候会变得「作」,是因为我们把恋爱关系母婴化。

  04 

  作,是为了什么?

  有位来访者说,每次回家的时候,一想到妈妈的身体靠近自己,就觉得难受

  妈妈有时候会对她抱怨,说为什么女儿不和自己亲近。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妈妈主动来牵她的手的时候,她会很紧张,身体总是不由自主的排斥。碰到俩人一起出去的时候,她也会和妈妈保持一些距离

  她说,从小到大,妈妈都没有好好的抱过自己。

  小时候跟妈妈出门,妈妈从不牵着自己。有时候停下来买东西,或者要走另外一个方向的时候,也不会告诉她,她必须靠自己,不断的看着妈妈的身影,生怕被妈妈丢下。

  所以,妈妈靠近的时候,她会很难受。

  这份难受,很可能是一种防御,防御自己对亲近妈妈的渴望。因为从小想亲近而不得,渴望变成了失望,变成了绝望。对妈妈的的依恋,也从爱,变成了恨和怨。

  她说,后来遇到了她的先生,一开始她对这份感情好像没有什么投入不冷不热。后来对这份防御有了觉知之后,她也开始「作」了起来。

  作,是因为对爱还没有绝望,仍然希望在关系中得到爱。

   

  作,既是对依恋对象的测验,也是在寻找爱的证明

  05 

  作,就像是性格上的一道伤痕

  在亲密关系把伤痕打开,「作」给对方看,是件很需要勇气的事情。

  作,不过是想再找一个人,好好的爱自己,抱抱自己。无论自己怎么样,无论是哭,是吵,是打,是闹,只希望他能抱着我,就好了。

  每个人都有可能逐渐地从回避型依恋,先变成矛盾型依恋,再变成安全依恋。

  回避型依恋,是对爱的绝望,根本不信任能建立深情,所以不敢尝试

   

  矛盾型依恋,是仍然希望得到爱,但又极度恐惧失去爱,所以内心的矛盾在现实制作冲突

   

  安全的依恋,是将稳定的客体纳入了自己的内心,而不再恐惧失去爱与关系。

  去看到自己的依恋模式,觉知自己对依恋的防御和矛盾,也许可以改善你的「作」,因为它不仅会影响你的亲密关系,也会影响你的亲子关系。

  除了自我觉知,还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帮助。好的稳定的咨询关系,就好比吸收了新的客体关系经验,这对自我的成长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那些很少被抱过的朋友,问问自己:你何时曾被父母好好的抱过?你是否还记得当时被拥抱的感觉

   

  如果你从小没有得到过足够的爱和拥抱,那么不妨试试,多拥抱一下自己。

  也在心里,好好的拥抱自己内在的孩子,告诉她,即使没有人,你也会好好爱着她。

  - The End -

  最后 

  恋爱中喜欢“作”,其实是渴望从另一半身上,将童年缺失的“心理营养”补回来。

  童年被父母忽略、否定或是打压过的人,缺失了关键的“心理营养”,容易感到孤独不自信、不接纳自己,并形成不安全的依恋类型。且终其一生都会不断寻找机会补足,为人父母后,原生家庭阴影还将传递给孩子。

  原生家庭已经不能重来,我们该怎么办?

  好在成年之后的我们,是有能力做自己父母、疗愈自己、补足心理营养的。向你推荐这门已经为1万人带来改变课程《童年缺失的心理营养,如何在成年后补足》

  ☝长按扫码开始学习

  - 作者简介 -

  吴在天 / 二级心理咨询师

  心理行业从业7年,始终在自我成长的路上

  微信公众号:不懂点心理(ID:bddpsy)

心理公开人心不是黑洞迷失不要慌,来这里,看见你自己。

  ↙点击阅读原文,开始学习

  ▽ 点个赞再走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