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一评:《速写》
一诗一评:《速写》
古道(本名张马),现居广东,爱好诗文,写诗和诗评。怀着圣徒的虔诚、修女的怜悯、处子的纯洁、天使的快乐、工匠的精致、隐士的淡泊、平民的苦恼。
《速写》
斯文的屠夫
在肉案上把玩纸牌的屠夫
将黄昏覆上一层油脂
手心的刀把换成扑克
分发出砧板上舞蹈数斤数两
卷走肉案上最后一块
她身上携带肥瘦相间的初春
让整条巷子,平添几成腥腻
赏读
表现场景的诗说难不难,说不难却也很难。说不难,是很多场景都容易写成诗。说难,是能让人产生具有诗写价值灵感的场景很少。正因为此,很多场景诗都写成了对生活的简单翻拍和肤浅题词。
例如,要从菜场这种看上去毫无诗意的场景中挖掘灵感就相当难;而要把卖肉和买肉写出诗意美感,就更是难上加难。但这首《速写》却把这个场面表现得很生动、鲜活、有趣,画面感极强,达到了源于生活,表现生活,但又超越于生活的目的,无愧于是一次十分传神的速写。此外,最难能可贵的是,这首小诗中还充分表现了优秀的词语变性、移象、暗喻、通感技巧,在诗艺上具有较好的探讨价值。以下做一些赏读。
在肉案上把玩纸牌的屠夫
将黄昏覆上一层油脂
手心的刀把换成扑克
分发出砧板上舞蹈数斤数两
黄昏,快要收摊的屠夫闲玩起了纸牌。“油脂”“刀把”“砧板”“数斤数两”这几个词准确勾勒了屠夫“卖肉”的职业特点。但巧妙之处在于,这些词语的嵌入处却不是对卖肉的描写,而是对玩牌的描写。“将黄昏覆盖上一层油脂”这种句子在很多诗里面可能就只是个象征性的虚指,但此处结合玩牌行为,却能产生很强的实指性通感,令人想到屠夫为了玩牌在肉案上铺上一张油腻的布。此外,“舞蹈”这个上下翻飞砍切的动作也是通过对分发牌的动作描写来进行了双关。这些对玩牌情景的描摹用词,却都准确地暗中通向了屠夫卖肉的情景,可见诗歌词语移象、变性、幻化的妙趣。
一名鲜艳的买主,从市场的另一端
用锋利的眉叶切开人群
卷走肉案上最后一块
她身上携带肥瘦相间的初春
让整条巷子,平添几成腥腻
经验中,在菜场买肉的女人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与美学挂不上什么钩。但作者却捕捉到了这个女子独特的美:她的色泽是“鲜艳”的,她挤过去是“用眉页切开人群”,买肉是“卷走”,提着肉是“身上携带着肥瘦相间的初春”。要把一个买肉女子写得世俗化、生活化是很容易的,但要写得这么富有美感、动感、神韵,只能是作者的美学修养和诗写功力使然。
此段词语运用的通感、变义与上段一样,也是诗歌写作技巧上的成功范例。比如用“锋利”“切开”描绘女子,却能直达屠夫切肉刀的通感。女子明明是身体分开人群,却不说身体,而说眉叶切开,以点代面,利用了眉叶刀的外形通感,还同时描绘了妩媚的女性美特征,选象精妙,一象两得。更绝妙的是“她身上携带肥瘦相间的初春”这句,既可顺承理解为“她携带着刚买的那块肉”,而更高级的阅读却可理解为对她身体的描写:这个女子长得胖瘦相宜,有几分性感,恍若肥瘦相间的初春!当读者还沉浸在读到此处所获得的美感中,接下来最后一句却笔锋陡转,把目光兜回到讨厌的猪肉现场:“让整条巷子,平添几成腥腻”。美感表面上在此突然止步于“腥腻”二字,戛然而止,却其实是进一步融入了生活的现场,余味不尽:美无处不在,在俗世的街头巷尾也不缺乏美,甚至荤腥也是它散发出来的。这最后两句,竟然把女子身姿的风韵性感、春色宜人与猪肉的肥瘦腥腻结合起来,词语喻象的异质化、对立特征明显,却又在意蕴上高度统一,一语多关,妙不可言,是个很棒的混合表达。
对这首小诗,只要读出了上述这些,就会感叹其中喻象运用的准确、生动、巧妙,不由赞叹一句,多美好,多幽默,多有情趣!如果读者阅读中欣赏到了这种美学上的混合意味,那恭喜你了,你是此诗的品鉴级读者!
诗评媒编辑部信箱:shipingmei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