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脸沉下来时,我的肚子就会疼起来
“父亲的脸沉下来时,
我的肚子就会疼起来。”
这是余华对小时候“父子之战”的回忆。他的手段是装病,不过也有翻车的时候。
有一次他声称自己肚子疼,被当外科医生的父亲按照阑尾炎的病状询问了一通,都点头说疼,然后就被绑到了手术台上。父亲坚定的神态让他觉得自己可能真的得了阑尾炎,可随即又想到只是假装,他的心里充满了迷惘。
“那时候我母亲是手术室的护士长,我记得她将一块布盖在了我的脸上,在我嘴的地方有一个口子,然后发苦的粉沫倒进了我嘴里,没多久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多年后余华问父亲打开肚子后看到的阑尾是不是应该切掉。父亲说那个阑尾有点红肿,是应该切掉。
◀ 余华和儿子
“人生就像是战争,即便父子之间也同样如此。当儿子长大成人时,父子之战才有可能结束。不过另一场战争开始了,当上了父亲的儿子将会去品尝作为父亲的不断失败,而且是漫长的失败。”
余华几乎每部作品里都有那么一个或者两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父亲,以至于提起他的小说,除了主人公,我们总是会想到那几个或良善或卑劣的父亲形象。读懂他们或许就读懂了余华,也读懂了中国式的父亲。
■ 无赖孙广才
喝醉酒掉进粪坑淹死了
余华笔下的主人公虽然都以“惨”著称,但这个名叫孙光林的小孩还是太惨了,他的惨很大程度上都来源于父亲的不堪。他爹是个无赖,整天想着占别人便宜,母亲沉默柔弱,他在家里像个隐形人。六岁被送到一个军人家中收养,养父因为婚外恋送命后养母离家出走,孙光林再一次陷入被抛弃的命运。
孙光林这个叫孙广才的生父,用余华自己的话说,是个“彻头彻尾的无赖”。他渴望二儿子孙光林从家中永远滚蛋,还经常暴打他;当小儿子因救人而丧命后,他满脑子想的都是成为一名远近闻名的英雄的父亲,以此获得丰富的物质报酬,过上幸福的生活;他对丧失劳动能力的父亲百般虐待,甚至破坏儿子的婚事,对儿媳动手动脚……最后结局也算大快人心——喝醉酒掉进粪坑淹死了。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首部长篇小说,彼时的余华还是人们口中的“先锋作家”,作品里充满了对父权的反叛。父亲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核心,不但没有给家人带来庇护和依靠,反而成了他们噩梦的根源。
■ 无为福贵
《活着》里的福贵虽然不完美,年轻时败光家产、气死老爹,但从战场上回来以后绝对称得上是个好父亲。
作为著名的“回头浪子”,他义无反顾地承担起照顾全家的重任,甘愿为子女倾注全部心血,但很多时候他是脆弱、无力的,很多事情他无法,也从没想过要去改变。除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和他自己逆来顺受的性格大有关系。
女儿因为他的缺席变成聋哑人,小儿子则是在打骂中成长起来直至夭折。但同时,他也会为了家人过得好点把女儿送去好人家收养,接回来后说就算饿死也不会再把她送走;气急了用扫帚揍儿子,打完立马后悔;妻子得了软骨病,坚决不让她下地,大活小活全部包揽……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父亲的坚韧和顽强,也看到了脆弱和无力。儿子、女儿、女婿、妻子、外孙相继离世 , 福贵在痛苦中亲手将他们一个个送走,将这一切苦难都消弭在他的忍耐之中,没有任何的怨言,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活着》几乎可以说是余华创作风格的转折点,从先锋主义走向了现实主义,他笔下的父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福贵百折不挠温情顽强的形象也深深刻在了读者心目中。
■ 卖血许三观
“我是为了儿子”
许三观是个靠卖血来养活家人的父亲。他卖了一辈子血,靠卖血娶到人人艳羡的“油条西施”、在困难时期让家人吃上面条、救活儿子……全家都靠他卖血渡劫。为了让患病的儿子住进上海的医院,许三观一路卖血去上海。本来卖一次血要歇三个月,可这次许三观隔三五天就去卖一次,差点把自己卖死在路上。被医生当成亡命之徒,可他自己却不觉得,“我是为了儿子”,为了一个甚至都不是自己亲生儿子的儿子,他连命都可以不要。
但之前他不是这样。和很多普通人一样,在得知大儿子不是自己亲生时他气愤、懊恼,嫌弃妻子,靠搞婚外情“报一箭之仇”;对大儿子更是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把气都撒在他上,不带他吃面条,赶他去找自己亲爹。可当看到儿子知道两个爸爸都不要他时伤心欲绝的神情,他突然又泛起了为人父的柔情,和对其他儿子一样,一路呵护他们长大。
◀ 电影《许三观》剧照
如果说《活着》是余华创作中温情父性的第一次显现,那么到了《许三观卖血记》,父性的光芒就更闪耀了。许三观卖血喂养的是自己老婆和别人的儿子,“像他这样一个世俗中人,纲常伦理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他却最终背离了这个常理。他又不是为利己,而是问善。这才算是英雄。”
■ 完美宋凡平
看过《兄弟》的都忘不了宋凡平这个人。余华把人性的真善美都加在了这个人身上,他一出场便紧紧抓住了刘镇人和读者的目光。救人于水火(粪坑),对弱者嘘寒问暖,还体魄强健能文能武……几乎是个完美的人设。当了父亲后,笼罩在他身上的光环更是让人炫目。
把妻子送去上海治病后,“文革”的浪潮就涌入了刘镇,他不久便因地主身份被游街批斗。但同时,他又很好地保护好了两个儿子的纯真。他总能逗他们开心,教他们生活的技巧,被批斗时向两个孩子许诺看大海,在第二天就履行了自己的诺言;被“揭发”关进仓库后受着生不如死的折磨,见到两个孩子却仍然乐观,告诉他们说被打脱臼的胳膊是在休息,还教孩子如何啷当着也让胳膊歇一歇……有读者说他是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中的贝尼尼,死前也不忘让孩子记住世间美好的伟大父亲。
◀ 电影《美丽人生》剧照
宋凡平的完美形象对余华来说也至关重要,他在接受《北京青年周刊》采访时说:“宋凡平是我理想的父亲,他代表了中国传统家庭中的典型父亲,他们没有办法在外面实现个人价值,便把所有美好的人性都在家庭中释放出来了。”
■ 平凡杨金彪
走向死无葬身之地
《第七天》是一部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的小说。杨金彪和杨飞的父子之情可以说是书中为数不多的温情时刻。
一个二十一岁的扳道工在铁路上捡到了从火车厕所里掉下来的孩子,从此一生的命运被改变。他为了这个孩子放弃和心爱的女孩结婚,放弃了正常的、普通人的生活,义无反顾承担起了双亲的责任。辛苦养大后孩子生母找上门来,他没有一丝犹豫,立即选择放手,让他去过“可能更好”的生活。临行时拿出所有积蓄给杨飞买西装,还借钱为他准备四季的衣服,自己却一直穿着那身旧制服。最后得知患癌不愿拖累杨飞悄悄离开,却对自己动过遗弃杨飞的念头耿耿于怀了一生……
如果说宋凡平是天下掉下来的理想父亲,那么杨金彪则是实实在在从地里长出来的理想父亲。他做所有事的出发点、动机,都是为孩子。
《第七天》是余华最近的一部小说,也是他离现实最近的一次。这次血缘关系已不再是亲情中的唯一纽带,书中这位感天动地的父亲虽不是孩子的生父,却全心全意为孩子付出了一切甚至生命。
从《在细雨中呼喊》到《第七天》,余华笔下的父亲形象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无赖的孙广才,无为的福贵,卖血养家的许三观,到几近完美的宋凡平,再落回到平凡质朴的杨金彪。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余华的心境变化和对父亲这个角色的思考。父子关系也从开始的对立变成了互相付出和依赖。
也许是写后面几本时,余华有了自己的孩子,突然懂得了“父子之战”中父亲的挫败感,也渐渐放下了挑战父权的执念。“我注意到我儿子现在对付我的手段,很像我小时候对付自己的父亲。”
设身处地之后可能才是真正的理解。那么今天,你理解自己的父亲了吗?
♣ 每日赠书
● 你从哪一刻开始理解了父亲?
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综合留言质量和热度选出1位书友,赠送新经典好书一本。
点击图片可购买此书
《在细雨中呼喊》
余华 著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首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欢乐和苦痛,细腻地刻画了柔弱的母亲如何完成了自己忍受的一生,粗暴的父亲如何骄傲地将自己培养成一名彻头彻尾的无赖。
本文版权归新经典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