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灵性 是创作的动力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灵性 是创作的动力

2018-07-02 17:31:15 作者:时风ssfssf 111 来源:诗评媒 阅读:载入中…

灵性 是创作的动力

  【编者按】他们遵从自然、遵从自我;他们既不屈从于现实,又坚守着诗的固有意义;他们的诗有理性的锚,又充满活力的风。诗评媒推出诗人郭栋超九评“中诗网90后诗歌大展”系列文章第四篇,既有热切的赞赏,更有对比反思

  灵性  是创作的动力

  ——四评90后诗歌

  郭栋超

  我没有想到腊梅会这么触动我的情肠。

  地是雪白的,天空是银白的,我在高处,十楼之上,俯视院中树木,或枯苦、或清雅、或垂萎,不一而足,连红梅也是干秃秃的,唯有腊梅,稀疏枝干,淡淡的香微微飘升......

  我想到了我的同龄人,以及长我十岁即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我们这一代容易盲从,也就是所谓的集体意识,但诚实勤勉尊重和服从是我们永久的伴侣,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天性同时,我们也有执着一面,正如我诗中所写:“苦寒之地的花 七月/躲过野马的四蹄/岩羊不曾嚼碎它/开了 开了” 一朵、一朵、一朵开了,只要开过一日,就不求一世的雄浑。我们虽少了俏花的灵性,却如梅花般散发出自己的淡香,坚信“一个人拥有现在,那么一个人就不可能丧失一件他并不拥有的东西。”(马可. 奥勒留)  

  原谅我吧!此文我不想道说同代人的苦衷,就让我们一同欣赏那灵性的树,树旁那灵性的人,以及那灵性的诗吧……

  老一辈有时会埋怨90后对待年长的同事主管有那么点儿小傲慢,但换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一种进步。灵性从哪里来?从遵从自然、遵从自我中来。所谓的自然,也就是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普遍的理性,反映在诗中就有了灵性,而灵性是本性的表象和延展。人是宇宙体系的一部分,但又必须让自己的灵魂清醒、让淬火而坚定思想勃发,从而让理性统帅自己,也就统帅了世界。看,左安军的《乡愁蓝调》:

  自诗歌雇佣我之日起/我就开始语言中建造我的国家/我的房子。我时不时推开窗户/鸽子飞落其中,它旋转着/旋转着咕咕叫”“有时我听见它们自门外走来/我看不见它们,它们也看不见我/但我们通过飞翔声音认识了彼此/这突然到来的风闯进我的卧室/吹响我的骨头,吹响我的白发/吹响我的神经末梢犹如闪电

  钟芝红的《再见,世界夫人——给陈丛》:

  “我年轻的自己离开了我,时代中/游离的人,渴望甘甜革命气息/掉在他那支很久的笔上。”“偶然有光附议了/墙上多余的人,渴望以新的沉默/去宽阔。”“恢复仍是/借用的技艺遗憾总是我大约无/如此的天赋,美之上还有美本身/等待建构。”“冬日磨损,内部的/自我观赏暗的我,而和解与影子/有你重新的给出:不安分的清醒/要反复成为主题。你曾到达那里”

  他(她)们有着自己的小宇宙。而我们这代人,小时候为了一场电影可以跑几十里夜路,为一部电视剧,如《渴望》,可以万人空巷。时代催生一切,是这个时代让他(她)们毫不犹豫地践履自己的本性、个性,张扬犹如人的骨骼肌肤,左安军和钟芝红的诗骨骼及脂肪之比是合适的。诗就象鸣叫的山雀,而展示的骨骼是力之美,肌肉是柔之美,加上它抖动的羽毛,并智慧的展示,一定会赢得阅者的眼球,这种开放思维聪颖大脑艺术行为,让人不能不击节赞赏而加以嘱目,也带来了审美愉悦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一种理性动物,也是一种政治动物;马可.奥勒留认为,在人和别的事物之间有三种联系:一种是与环绕着他的物体的联系;一种是与所有事物所产生神圣原因的联系;一种是与那些和他生活在一起的人的联系。这样,人就有了三重责任、三重任务

  五六十年代的诗者,过分强调作品社会性,人也自觉不自觉地成了纯粹单一的政治动物,而90后诗者,你不能说他(她)们的诗没有社会性,但他(她)们不同于五六十年代诗者的大合唱,他(她)们技巧地将理性溶于天马行空诗文中。如边边的《城市》:

  “天空是一张网/挂满了风筝/地面是一块布/裹满了尸体/列车是一口锅/煮熟了远方/城市是一把火/烧焦诗歌的尾巴”; 索里么的《戴眼镜的屈原》:“我此刻戴上一副能看清天地沉醉的眼镜/拨开自己写下的离骚天问/那些书简已经无法阻挡我/我还是香草宝剑飞龙相伴/走向河底自有河伯相迎/美酒君子/一言夸兰花/似乎一切苦难痛苦镜片远离我”,就是将诗歌的自我命意凭借诗人个体生命的“呼吸”,放大为自己最好的朗诵者,既理性十足又生机盎然

  90后诗者既没有五六十年代的诗与现实过于紧密(甚至是对社会现实的分行图解),又没有把诗与现实对立起来,既不屈从于现实,又坚守了诗的固有意义。虽然这场诗与现实的婚姻需要一件婚纱披挂,但正因为其时髦和谐,使诗歌的殿堂也神圣起来,殿堂里的一对新人娇性又甜美,这就是他(她)们的灵性所在

  我们究竟是要一群特立独行富有创造的人,还是要一群唯唯诺诺、屈从于生活的歌者,如果是我,直白地说,我想亲近前者。有时候个人的解脱、个人的德性应该比社会的首先改造重要,有活力的风更能搅动天地、生命洋溢,就让他(她)们胸襟大地诠释尘世吧!他(她)们为一个尚未诞生的物体而挥笔,洋洋洒洒,诗性硕大无朋。

  不同的时代审美偏好是有差异的,反映在诗歌甚或一门文化上,就要有变迁的自觉。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会面对不同的刺激物,年轻人沉醉其中的劲歌热舞,却会让年长者感到刺耳灼目。但你看阿天的《清晨入古寺》:

  “禅门虚掩,古寺无声/落叶覆盖虫类的足迹/雾气群山湿润的/空气,在心中积攒云朵/一颗高大的古树/会成为你的另一种信仰/一块石头的修行/就是让流水不断穿过身体

  高飞廉的《麻雀》:

  “你是来衔走镜子里的囚徒,/还是只为填饱肚皮?/为什么又不作停留。/是因为被自己的镣铐惊吓?/是因为令人发指的我执?/是因为听到指定你附庸文雅的窃语?/你飞来又去的轨迹,/抛给大地一个问句,‘此地,土俱是泪?’”

  二人的诗初看是单纯的,单纯的快感,可诗因简约隽永,并不因简约而失了诗意丰满,这是年长者没太熟悉的审美愉悦。    

  90后诗者灵性十足,这灵活来自激情欲望冷静达观超脱和进取。你看,庄苓的《舀起一勺宿墨,春光落地》:

  “走走停停,反复推敲算计/春天光景辜负了谁的江山/我们不会把笔墨留在原地/诗歌里鲜明旗帜偶像落到纸上/散不开的,是后来者底气/尘埃落定老者书本里被遗忘/一支笔,引不开一滴墨的长度/你我走在夜色里怎么也伤心不起来/明天,每个人都是生机盎然

   张玲玉的《坐在白云上的女人》:

  “在这个 快要忘记微笑的年代/只有你/还在对每一个遇见的人微笑/你一会看地,一会看天/安静温柔里是别人不曾了解的  你的人间,/怀抱简单爱情一年年走过田园;/每天第一个和清晨见面/在炊烟袅袅里从不说谎言/那些带着假面匆忙寻找风景聪明人/在你单纯的眸光里

  正因他(她)们的灵性、他(她)们的智慧,而没有淹没他(她)们想表达的物象,他(她)们不是矫情的自我,矫情的自我不会是一个真实的宇宙。

  老夫年轻时,也曾寄过情书,但没有收到过,情书是寄走了,也没人回过。

  有人说,诗歌是诗人写给世界的情书,带着你们的诗在寄给世界的同时,也寄给他或她一首,90后诗者,你们写的肯定比我年轻时写的有灵性,他或她会收到的。

  老夫信你们,也信他(她)们。

  也许他或她在腊梅树下风雪无阻,正等着你呢……

  作者简介

  郭栋超,中国协会员,河南省诗歌学会理事。已出版诗集高原 草原 平原》、《盛宴》、《少年带着雷声远行》(合著);荣获首届《奔流》文学奖:诗歌奖,中国诗歌万里行优秀诗人奖。作品散见《中国作家》《诗选刊》《绿风》《诗潮》《诗林》《星星》《诗歌月刊》《中国诗人》《中国诗歌》等刊物

  评媒编辑部信箱:shipingmei001@163.com

  法律顾问: 河南有道律师事务所主任    马  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灵性 是创作的动力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