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越帮,我越忙 | 人际交往排雷指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你越帮,我越忙 | 人际交往排雷指南

2018-07-12 08:30:50 作者:壹心理创作者 阅读:载入中…

你越帮,我越忙 | 人际交往排雷指南

  点击上方蓝字 心理公开课 ,在右上方 ··· 设为星标 ☆

  别错过我们,每天早上 8:20,用心理学解读生活 

  壹心理创作者 | 茗荷

  编辑 | JK

  周末有个朋友来找我大吐苦水,因为被一个同事帮倒忙,他差点丢了饭碗

  上周三,大同的老婆从国外回来,他要去机场接,没想到他手头上还有一些工作没有完成,同组的杰瑞知道了以后,自告奋勇地对他说:“你回去吧,剩余的工作我来做,你早点回去接老婆要紧!”

  大同有一丝丝不放心,毕竟杰瑞刚刚调到这个组,对工作不是很熟悉

  但杰瑞几乎是连推带赶地把他送出了办公室,大同带着谢意离开了工作现场。

  没想到,半夜里大同便接到了组长火冒三丈问话:“怎么搞的,人家明天就要开业,到现在主机都不能正常运行客户合作这么久了你们怎么变成这个样子!”

  大同百口莫辩,立马爬起来,心急如焚地赶到工作现场,调试运行了很久,几乎是从头来过,才发现是因为杰瑞把参数设置错误了。

  那一刻,他突然有种胸口被堵住的感觉,良久无法散去。

  第二天总结会上,上级领导也狠狠地批评了大同,”作为一个老员工,这种低级幼稚的错误是无法被容忍的!”大同想要辩解却说不出口,毕竟杰瑞只是一片好心,只好下班找了几个朋友喝闷酒吐吐苦水……

  生活中,你是不是也经常会遭遇到这种很想吐槽的瞬间?

  孩子爸爸说让你歇一会,他来带娃,一转头,他给还在吃奶的娃灌了一大杯大红袍,害孩子一夜哼哼唧唧,你整夜无法入睡;

  被上司虐了一天,回家对丈夫吐吐槽,结果他劈头盖脸地训斥你一顿,然后给你提出“一二三四”的解决办法,你气得嘴都张不开,tmd动不动就给我讲道理

  有的人帮忙,是雪中送炭有的人帮忙,是雪中埋坑。 

  为什么有一些帮助

  会让我们心里感到不舒服

  1. 靠拯救别人来拯救自己的心 | 投射心理需求

  无论是“爱心泛滥型”还是“自我证明型”的人,他们都表现得过于热心。在他人还没发出求助时候,就急匆匆地想来帮忙。他们热心地伸出援手,很多时候仅仅是因为他们觉得对方需要被帮助”。

  那些看起来善意无私的帮助,却不知为何,让人感觉到哪里不舒适

  心理学家罗斯曾做过这样的“投射效应实验:在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校园里走动。结果,48名大学同意背牌子在校园内走动,并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绝背牌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

  可见,很多学生都将自己想法态度,投射到其他人的身上了。

  从“推己”到“助人”这件事情上,有时候会存在一个问题过分将自己的需求投射到他人的身上,助人之人更多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

  电影《复仇者联盟》中的灭霸,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在经历自己家园被毁的重大打击后,产生了扭曲的价值观情结。每次去到一个星球杀掉一半的人后,他都会向活下来的另一半人宣称,这是自己无上的“善举”。事实上,他可能没有觉察到,这是为了弥补当年的遗憾,拯救当时那个孤独悲怆的自己而已。

  这种“投射式帮助”在生活中也是处处可见的,比如当你享受着个人吃饭的清静时,别人觉得你很可怜于是来加入你,是因为他自己内心的投射;最经典的还有你妈逼你穿秋裤是因为她觉得冷,等等。

  记得曾经看过的一个说法大意是你应该充分感谢那个给你提供助人机会的人。因为这次机会,你满足了自己“想帮助他人”的需求。从这个角度看,被帮助的人反而是“施”者,助人者则变成了“受”者。

  为什么明明是被帮助我却感到不舒服?可能因为,对方只是靠拯救你,来拯救他自己罢了。

  2. 证明自己是个“好人” | 自恋心理需求

  文章开头的Jack,就是一个典型的“好心办坏事类型,还让人有苦说不出。他们和“自我证明”型的人一样,助人的动机往往是出于想证明某些东西

  我有一位来访者,是单位出名热心肠,无论谁遇到点困难的事情,只要她知道了,她一定会去帮忙,但结果往往不如人意大家有时候也会躲着她,生怕她又来帮倒忙。这件事情一直很困扰她,最近,她被查出来患有严重的乳腺疾病医生了解她的情况后,建议她需要调整情绪,并推荐她来接受心理咨询

  在咨询中,我发现,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做人好累”。

  原来,她父母都是老师,从小对她家教很严,要求她处处为他人着想,那些话几乎是刻进了自己骨子里:

  “我们家的人都是好人,你要当好榜样。”

  “你要多为别人考虑,不要老想着自己。”

  一路成长,她也的确是这么做的,只是很多时候,她觉得这样帮人很累,对方也常常并不感激,最终她的身体便出了问题。

  其实,生活中像这位来访者那样“吃力不讨好”的人并不少。

  方面,他们助人的动机与道德感相关:他们需要向自己或者别人证明自己是个好人、好的家庭成员、或者好的伴侣

  另一方面,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可能同时埋藏着“自恋”的心理需求:通过帮助别人,他们会获得一种“我比对方更强、更优越”的自我价值感。

  这两种动机都可能让他们不愿意退出自以为的“帮助”。但事实上,你一定能够感受到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自我满足”:他们的行为更多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你。于是,助人者累,被助者往往也显得并不感恩

  3. 剥夺他人体验经历 | 控制心理需求

  “经验说教型”、“喧宾夺主型”、“急于给策略型”的三种类型的共同点在于:不信任比如家人不相信你可以独立办好一件事情,并企图以代劳来阻止他们不希望的结果发生

  我的另一个来访者,是一个初二的学生,是学校的班干部,平时寄宿在学校,大部分事情都能够独立完成,跟父母也不存在冲突。每逢周末回家,爸爸妈妈因为心疼他,什么都不让他干,连内裤袜子都帮他洗,然而他却总是因为小事跟爸妈冲突很大。

  “他们总是把我当小孩子,屁大点事情都帮我做。要不然提醒我该干嘛干嘛,我就不知道为什么特别生气,我也知道顶撞父母不好,可每次妈妈提醒我干什么的时候,我就特别烦。”

  不知父母们是否发现,面对青春期的孩子,你越是想帮助他,越是容易招致反感对抗。因为这些“帮助”背后暗藏的潜台词是:

  “我认为你没有能力干好这些事情”

  “我不相信你可以靠自己做到”

  “还是乖乖听我的,接受你的无能和我的控制吧”

  在这样的信息传递当中,换作是你,你也会生气吧?

  龙应台说过,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功课需要完成,做不完,Ta永远都无法成长

  如果你越俎代庖,在我们还未寻求帮助的时候就介入其中,或许对我们反而是一种伤害。到了下一次,我们就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人生代价,来完成这一关了。

  什么才是我们需要的帮助方式

  说到底,帮助他人,最根本的一点在于起心动念,如果纯粹是为对方利益考虑,对方大多能心领神会

  那么,什么才是我们需要的帮助方式呢?

  1. 请尊重我的个人意愿

  我希望你无论多么心疼我、想帮助我,都也尊重我的个人意愿。

  最近看到上海发生了小学生被砍事件,遇难者妈妈的朋友圈让我感触很深。妈妈说:“不用问,不要慰问。只要记住这个好孩子,我们爱他,他也爱这个世界。”

  

  我很认同她。我认为在这样的时刻,也许一般意义上的慰问不再是帮助,而会成为打扰。所以,如果提供不了切实的帮助,那么按照对方的要求,悄悄祭奠,把孩子记在心里,就是对方最需要的了。

  2. 请尊重我的个人边界 

  我希望你在帮助我的时候,尊重我的个人边界,有些事情不是帮的越多就越好的。

  就像一个上小学的孩子,如果还替他喂饭穿衣,一个已经成年男人,妈妈还替他做决定,只会弱化他的能力;这不是帮了他,而是害了他。

  如果你越界帮助我,可能会让我失去无数个成长的机会。

  3. 我只需要那些你力所能及的帮助

  我希望你决定帮忙的时候,是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不是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不然的话,你可能会做不好这件事情,并给我带来更大的困扰;或者你委屈了自己,付出太多,内心无法平衡

  4. 请用我能接受的方式来帮助我

  我希望你用我能接受的方式来帮助我,根据我的需求来提供适宜的帮助,这才是真正的帮忙。因为有时候我要的只是陪伴、宣泄情绪,而不是提供解决办法。

  希望世界上有更多的人,真正懂得怎么去帮助别人;而不是打着“帮助你”的名号,来成全自己。

  以上。

  - The End -

  为你推荐 

  好心帮倒忙,有时候是一种低情商的表现,但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类人,他们:

  懂得用合适的方式帮别人,让人觉得舒服

  懂得为别人着想,但并不憋屈自己

  能快速获得别人的信任,成为最受欢迎的人

  能巧妙地化解尴尬,跟任何人都聊得来

  在人际游刃有余,总能获得更多好人缘

  这样的人,我们称为有超“高情商”的人,那么如何才能成为高情商的人?

  向你推荐武志红力荐的课程、1万人的人际指导书 ——“最懂关系的心理学家”胡慎之老师人际交往中,如何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

  ☝长按扫码立即学习

  - 壹心理创作者简介 -

  茗荷 / 心理咨询师

  一个脑洞大开、对生命热爱好奇的存在。

  作者公众号:茗荷心理在线

  (ID:mingheonline)

  - 今日编辑 -

  JK / 阅片无数,走心不走肾

  长按下方二维码

  免费获取60节心理学入门精选课

  ▼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开始学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