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稿| 四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等 你 来 稿】
原题:
——四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一部伟大的作品,无论何时读,总是能感动人、教育人、鼓舞人,值得一读再读。《平凡的世界》就是一部这样的巨著。从1993年起到现在二十多年,我先后四次阅读这三部六卷、一百余万字的作品,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壹读第一遍时,正当青春年少,几乎是一口气在澎湃的*中读完全书,时不时因感动而落泪,留存在心中的也主要是一个“情”字。当然,爱情占了大部分,这也是青春躁动的人最关注的部分。无论是孙少平与田晓霞的悲剧*情、孙少安与贺秀莲的现实主义婚姻,还是田润叶与李向前的“虐恋”式情感,田润生与郝红梅由怜生爱,甚至金波与藏族姑娘凄美而无果的爱恋,都让人不止一次的唏嘘慨叹!当然,父子(女)情、兄弟(姐妹)情等亲情,各色人等的友情,以及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感情,也常常叫人深深地感动。这些丰富的情感体验,无疑给年青人的成长起到了莫大的帮助。
贰再读时,我已经步入婚姻生活,而且初为人父。读书的过程中,在重温过往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又生出了一些感悟,留存在心中的更多是一个“理”字。是什么力量让少安、少平能够坚持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挑起生活的重担,经受千辛万苦而无怨无悔?是什么原因让田福军、乔伯年把百姓的冷暖挂记在心间,甚至不畏权贵、不考虑自己的得失进退?是那份自己主动担起的责任,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不需要理由,更不去计较得失。无论处在什么环境和地位,只要勇敢地担起了那付属于自己的“担子”,义无反顾地坚定前行,就能够给他人带来幸福,让自己实现价值。这对于一个正在开始肩上有重量的人来说,不正是最好的感悟和教育吗?
叁品读第三遍时,由于刚刚经历了人生的转折,我带着千头万绪的思考再次重温全书,在诸多感慨中,重新认识了书中更多的“人”。书中涉及人物约有百人(路遥随笔中提到的),他们在那个巨变时代背景下的成长和改变,都需要作为一个个完整的人去理解和审视。以前读此书时一叶障目,见事未见人,因此对书中许多人物的想法、行为难以理解。比如:周文龙和张友智的反向变化,地主家后代金二锤参军后金光亮祭祀先人,“逛鬼”王满银突然回归家庭,田福堂最终屈服于自己儿子与寡妇的结合,等等。只要把这些放进活生生的人生、人性中去思考,就都理解了。能认识到“人”本身,其实是由于自己经历的人和事多了,对人生、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反过来,也是书中的人们促使自己更加深刻地去理解他人、思考人生。
肆第四次阅读这部作品时,已过不惑之年。随着工作阅历的丰富,经常会对许多社会问题追根溯源地思索和诘问,因此在书中更多地看到了“世界”的方方面面。作者说:每个人的生活同样也是一个世界。即是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这些平凡的世界里,也没有一天是平静的。(见第二部第三十三章。)所以,我们看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后作者对贫富差距的担忧,对公共事业(如水利、学校)衰落和腐朽文化(封建迷信)泛起的警惕;看到了改革大潮带来了社会风气浮躁、拜金主义流行,甚至影响着手握权力者的行为(还记得国家某部委管化肥的司局那位女办事员吧);看到了乡村社会质朴中也包含着狭隘(天旱抢水),也看到了城市社会包容中透露出的冷漠(少平黄原打工);等等。这个世界是在时代大潮中急剧变化的世界,同时又是在传统中国文化氤氲中保持不变的世界,即便是今天的中国社会仍然没有摆脱这种矛盾统一的运动轨迹。由此看,这“平凡的世界”一直在我们身边,甚至就是我们自己的世界。
其实,书还是那部书,它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之所以会常读常新,是由于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心境感悟的变化,每读一次都会促使自己再次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现在看来,书中故事发生的那个时代虽然渐渐远去,但那是陪伴一代人成长的时代,永远不会被忘却。作者描绘的那个“平凡的世界”,与当下社会也还千丝万缕地联系着,而那些有着各自不平凡人生的主人公,越发地鼓舞着我们不断前行……。
向伟大的作者和那个伟大的时代致敬!
本期投稿原创作者下一位读者,会不会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