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惠,是女人最大的缺点”
咨我情感
洪晃说:
生活中总会这样的女人,在她们看来,家里很多事情的优先级都高于自己的身心健康,结果支持了所有人,却让自己崩溃。
这些将「他人为先」当作唯一行为准则,并因此受尽委屈的人,被心理学家称为「付出型人格」。
陷入付出情结的人,会习惯性地用自己拥有的东西,去换取得不到的情感沟通。
又或者是以牺牲自己的方式,来换取对方的回报,但往往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也就是说,付出型人格在与他人关系的互动中,往往选择了隐藏自己的需求,委曲求全去迎合别人。
可是,人往往是越付出越珍惜,而不是越得到越感恩。你的无私付出,往往只能迎来事与愿违的结果。
寒门子弟许伯常和刘淑芬早有婚约,但在靠刘供养自己读完大学后,许要求悔婚。
这对把丈夫当做全部的刘淑芬来说,无异于要她的命,所以她以死相逼,最终许伯常被迫成婚。
在那个粮食匮乏的年代,刘淑芬把饭菜留给丈夫许伯常,自己用咸菜泡水充饥,更是包揽下所有家务,只为了能让丈夫安心向学。
可他十足的冷漠,就像一把划向她心口的尖刀,他不碰她用过的东西,更不碰她,就算杯子碎了,宁愿用饭盒喝水也不用她的。
刘淑芬摔碎许伯常的碗和杯子,并挑衅:我把你的碗和杯子摔了,你会用我的碗吃饭用我的杯子喝水吗?许伯常咬牙冷漠道:不会。
当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和安全感都严重缺失,很容易以盲目付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同自己什么都没有,能给予的,只有压榨自我的讨好。
把男人或婚姻当做奋斗目标,通过获取对方的认可,以确定自己存在的价值,这种付出既不伟大,也无法收获爱情。
相反,我看到了“付出即伟大”的论调背后软弱的自我。
这种虚弱如同心上的一个洞,在自我面目模糊的情况下,付出不是给予,而是索取。
所以当刘淑芬倾其所有地付出,都无法换来丈夫哪怕一次和颜悦色时,她反扑的愤怒像按捺不住的野兽。
吵闹厮打自不在话下,还误以为许伯常的女学生王敏佳插足他们的婚姻,这种疯狂的不理智,险些让众人因她的诽谤把王敏佳(章子怡饰)殴打致死。
刘淑芬揭发王敏佳,当众辱骂殴打她勾引人夫
这一切都让人以为,她是一个恶毒的悍妇,而看不到她长夜流泪的心上的柔软。
抱着人心都是肉长的,石头也会捂热的想法和人性打赌,大概是忘了爱情没有道理可循。
不爱就是不爱,刘淑芬即使再多付出十倍,都无法撼动丈夫心上的坚冰。
她以为女学生真的因为她而被众人打死,自己便投井自尽,草草结束这悲苦的一生。
懂得付出、温柔、善良当然是美德,但前提是建立在自信自爱的基础之上。
随时准备牺牲一切,终生把家庭和男人当做生命意义的“婚姻信条”,这类付出型人格追求的,只是一种虚妄的幸福。
而无私的付出,也不过是一种没有安全感,活得战战兢兢又紧张兮兮的情感绑架。
无论是上面提到的《无问西东》中刘淑芬的命运,还是生活中期望男性因为自己的付出而心生愧疚,从而让自己站在道德高地的心理,背后的思路通常是:
“我付出了这么多,他总该来爱我了吧”
“我要对他足够好,让他习惯我的存在,总有一天他会幡然悔悟,意识到我的好,从而珍惜眼前人。”
从某个角度来开,这些付出者的确非常伟大,非常无私。
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付出者往往只在乎自己的感受,以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对方,满足自己的控制欲。
他们会尽可能地做一个完美的付出者,从而让对方觉得,既然对方这么好,那关系如果出现问题,就一定是自己的错。
而对方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继续发展,自然就会拒绝继续接受这种单方面的付出。
反过来,付出者又会认为是自己的付出不足,才打动不了对方,因此付出更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当平衡被打破,就会变成类似怜悯与施舍的关系,会令接受者感到没有存在感,感到自己在关系中没有价值。
接受者不需要在感情中付出什么,会变得很无趣,会认为爱情是如此的唾手可得。
无法正确看待自己与对方的关系,就会造成关系的失衡与破裂。
好的恋人关系,不是单方面的付出,不是控制式的束缚,更不是隐忍式的将就,而是彼此坦诚的付出和自然的接受。
为此,小编向大家推荐晓莉老师的最新课程《“付出型人格”的逆袭攻略——我的付出你为什么看不到》,让你正视关系中的付出和获得,摆脱不安心态,培养独立自我。
晓莉老师是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三级婚姻家庭咨询师,累积咨询时长长达3000小时,直接指导个案500+,成功案例众多。
如果你:
恋爱中难以控制付出心理;
寻求真正意义上的心态成长……
不妨来学习下晓莉老师的最新课程,掌握付出与回报的真正平衡,正视自己的付出型人格。
课程大纲
学员反馈
课程收获
适合人群
戳下图*进入课程!
或,领取课程进入
▼
用不到30分钟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