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只关心人类,不关心你
九月到了,北京的天空蔚蓝而澄澈。
“想去郊游。”
看着柏油路上的车水马龙,编辑小五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自己已经在城市里待过几千个日日夜夜。人到三十,生活早已丢失了麦田的香味,茂密的山林和芬芳的花丛。
这是编辑小五被这本书影响的第569天,她突然觉得,那么多人好像活在北京的废料堆里,把美好本身当成了一个梦,不断服务于物质的欲望。人们生机勃勃地生产生活,这股子劲头好像可以直到永远。
编辑小五俯瞰自己脚下的人行横道,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的汽车轰鸣而过。“他们不知道石油只够消耗四十年了吧。”这是看完纪录片的后遗症,你不禁觉得周围的一切应该有点改变。
- 01-
是一部能够舒缓焦虑的纪录片,中文译名是《人类的明天》。这是一部旨在解决人们该怎么生活的纪录片,由一位坚持吃素的法国导演席里尔·迪翁带领团队拍摄而成,纪录片一面世就反响热烈,并获得了法国的2016年纪录片凯撒大奖。
▲《人类的明天》获凯撒大奖
回到距离这部纪录片获奖的六年前。32岁的席里尔·迪翁刚刚产生要做纪录片的想法,他想要解决一个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但都选择视而不见的问题——人类的发展正在面临资源枯竭和环境危机。
选择做这个主题的纪录片,席里尔·迪翁其实还有一个更为私人的理由:他当爸爸了。
在刚出世孩子用可爱稚嫩的小手攥住自己的那一刻,席里尔·迪翁脑里突然就“嗡”地一下涌动出保护欲:我得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好的生存环境。这是一个爸爸的简单愿望,他想要孩子能够生活的更好,仅此而已。
“2010年年末,为了向这个方向迈进,我开始写一个电影剧本。纪录片的基本框架,大家并不陌生:在农业、能源、城市规划、经济、社会结构、教育等方面,寻找重新定义它们的那些具有首创精神的先驱和范例。”
如何用一部纪录片改变人们的想法?
席里尔在有了拍摄想法后,就立刻开始了行动。他最先找到了《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导演吕克·贝松,他希望通过与他合作来达到自己的目标。虽然吕克·贝松表示了对纪录片的兴趣,但遗憾的是,忙碌的事务令他无法抽出时间。
项目找不到靠谱的合作对象时,他说服了法国女演员梅拉妮·罗兰加入自己。在资金紧缺的时候,他把项目放到网上发起了一次众筹。最后在很短时间内就得到了公众的支持,拿到了足够的项目资金,这让他的团队得以走遍世界实现梦想。
▲梅拉妮·罗兰参与拍摄
人们惊讶了,席里尔·迪翁这个人居然把一个危机命题拍出了法国人特有的文艺气质和浪漫气息,让人在观看的过程中丝毫没有焦虑和无趣感。这不像一部纪录片,而像一部希望和“梦想照进现实”的视觉田园诗歌。他让人看到了,世界上真的有许多人,正在努力以一己之力突破世俗观念。
▲同名纪录片《人类的明天》
这也正是他的目的 : 人们老觉得改变世界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实际上,改变世界只需要学会抵抗那些陈旧的观念,突破那些阻碍你改变的观念。你看,这不是有人做到了吗?
当编辑小五为《人类的明天》在中国出版而忙碌时,有着满头卷发和亲切笑容的席里尔·迪翁,此时此刻正远在欧亚大陆的另一头开垦自己的小菜园,他也在学习种植小番茄,想要为两个孩子做个好榜样。
当小菜园里的番茄收成良好时,地球另一端的编辑小五正在被书所改变。她已经从一个纪录片观众,变成了席里尔·迪翁中文版的责任编辑。这个法国导演的想法和做法如此具有魅力和影响力,这让她决心把他的书和想法带到中国。
-02-
2018年9月15号中法环境日这天晚上,小五终于见到了从法国风尘仆仆赶来中国的席里尔·迪翁。在此前,作为责任编辑的小五也只在电脑里见过他的模样,一头标志性的卷发和深邃亲切的眼睛,他看起来跟照片上一模一样。在大使馆的活动上名流与演员云集,这让大部分时候都在和书打交道的小五神经紧绷。幸好席里尔·迪翁特别亲切和友善,他风趣幽默,并且主动提出说英语来减少沟通障碍,这让负责陪同的小五成功放松了下来。
▲左一为席里尔·迪翁,中间刘烨
活动上,席里尔·迪翁遇见了演员刘烨。刘烨说自己非常喜欢席里尔·迪翁的纪录片。作为公众人物,他没有经济和物质上的焦虑,但是这种来自环境恶化的危机感一直都让他担忧,同样身为父亲,刘烨也希望自己的两个孩子能够拥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这部纪录片的力量,让他深受感动。
为了能够和中国读者有更多的交流,席里尔·迪翁在北京的行程被安排得十分紧张。来北京的第二天就早早起床赶去Page One书店参加专访。下午又马不停蹄赶去清华参加活动。
他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他想让更多的人加入这场变革。尽管在把想法付诸实践的过程中,需要面临许多的挑战和压力。但是他表示:
“每个人都是故事的讲述者,只要能影响一个人,其实就已经改变了一点什么。哪怕他可能只是选择某一天骑自行车出行,这就算是一种改变了。”
他站在清华的活动现场,面对台下的人说了这样一段话:
▲同名纪录片《人类的明天》
“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越是告诉人们,我们现在面临的困境有多可怕,越是告诉人们现在气候变化有多可怕,人们就会变得越来越焦虑。反倒越少有人会想要去采取行动来对抗气候变化。通常的情况下,我们看完一部关于生态系统变化的电影后,只会觉得我们啥也干不了,会变得非常崩溃。”
“这样的反应的原因是因为当我们面临危机的时候,我们第一个反应往往就是去逃避,比方说如果上有一辆卡车正在撞向你,你第一反应就是躲开。”
▲席里尔·迪翁
席里尔·迪翁举了许多正在亲力亲为改变世界的人和他们做的事情。他说我们其实不需要一场剧变或革命,如果叫人们一夜之间就不用塑料、石油或天然气了,这是非常不现实的。
他认为我们需要从现在开始行动,去制定一套操作性强的计划,跨度大概是二三十年,在这二三十年里我们慢慢去纠正不合理的地方,让世界走到对的路上来。因为改变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我们需要花费时间去适应。
正在侃侃而谈的席里尔·迪翁可能意识不到,他的行动也正在改变着许多人对待生活的观念。他离开法国去了许多国家,现在又来到了中国,他正在影响北京。谁又能想到,一个人的力量,居然可以这么大。
活动结束后,席里尔·迪翁对一直陪同自己的编辑小五说:“ 小时候我一直告诉自己,长大之后一定不能做无意义的事情。我到现在也依然忠实于这一点。我想把我有限的时间和生命拿来做有意义的事情。”无论是写诗还是做父亲,他一直都在为童年的那句话付出努力。
“你不会感到累吗?”小五问道。
席里尔·迪翁说:“一想到自己要做的事情,就觉得很有起床的动力。我没有住在巴黎,而是住在连郊区都算不上的乡村里。从家到工作地点,我需要花费一个半小时。我会带着自行车上火车,然后看看书写点东西,这感觉非常好。”
▲席里尔·迪翁在北京
说到这里,他忍不住拿出儿子和女儿的照片分享给小五看。他说自己全家人都喜欢做饭,妻子做的菜十分好吃,以至于自己没有机会下厨。他还喜欢触摸蔬菜,这让他获得了一种非常特殊的连接感。
清华的活动结束后,席里尔·迪翁就立刻赶去上海参加活动。从上海回到北京的时候,他带给小五一份小礼物。
“小五,我有个小礼物给你。”
席里尔·迪翁掏出一本自己创作的诗集递给了她,扉页上亲笔写了许多感谢的话。
席里尔其实也是一个诗人。他从十七岁开始创作诗歌,生活和工作从来没有改变过他的初心。对于世界的美好、困惑和感触,都记录在这些诗句中。十七岁的席里尔·迪翁大概也不会想到未来的自己,居然靠坚持童年的那些信念影响到了世界上另一端的人。
▲席里尔创作的小说《成虫》
他也明白:美好信念只是信念,他需要在现实中有所行动,他需要让信念变得更有影响力。
在中国的活动中,有很多人也质疑过:你们欧洲福利好,生活无忧无虑,所以你们才有时间关心人类。
“并不是因为我是法国人,才那么关注人类的明天。而是因为我有了孩子,我永远都记得自己看到他时的心情,他那么小那么脆弱,想到他未来要面对那么大的危机,我是一个爸爸,我必须给孩子更好的明天。”
“就算你不关心环境,要知道,这些环保的生活方式其实更省钱。”
对他来说,每一个人都可以为这个世界带来改变。无论是艺术家、政治家,老师,或者是农民,所有人们想到的职业,他们都会为你的生活带来一些改变,无论这个世界多么糟糕,生活给一个人设置了多少障碍。都一定有人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人类的明天》· 农业博士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相信这个世界会改变得更快一些。”
回到一切的起点,童年的小席里尔会知道自己实现了对自己的承诺吗。
他确实做到了。
他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写了许多诗歌,也出版了这本改变世界的书。他记录下了被人忽视的那些进步力量——一群正在改变世界的人,其中有成功的企业家、有投身教育事业的老师、有研究农业的博士、也有金融从业者、还有许多身份普通的老老少少。他成功打动了人们。
关于生活、城市、环境、经济的危机很多,危机也将永远存在。一想到这些,大多数人直接选择了缴械投降,他们活在眼前,追逐着永无止尽的消费欲望。可总有一些人不吃这一套,他们选择用实际行动解决焦虑的本质,他们为了更宏观的愿景而努力。
从17岁写诗到32岁拍摄纪录片。
席里尔·迪翁证明了:
只要把想法付诸行动,
这些想法就会改变世界。
小新的每日赠书
●你有过改变世界的念头吗?
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综合留言质量和热度选出1位书友,赠送新经典好书一本。
限量签名本随机发
《人类的明天》
席里尔·迪翁 著
面对不安全的食品、受污染的环境、无尽的消费重压、教育困境,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未来的生活方式,让你从根本上摆脱焦虑。
本文版权归新经典公司所有
图片来自网络/本期编辑:八寺宵独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