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书 | 最简单的自学秘匙
/
他幼时曾在一些家塾、小学读书,中学之后便未曾再进入更高的学府。
及至在学问与家国事务上有成,回顾时,他有了如此的结论和感慨。
1942年,梁先生写了《我的自学小史》。他说,将自己自幼修学,以至在某些学问上“无师自通”的经过,叙述出来,给青年朋友们,“未始无益”。
何为自学呢。梁先生认为,别人传授,或已然陈列在案的,即便听过、见过,也并非真的为我们所有。师父为你洞开一门,或照见一个方向,还需得我们亲自去思索,求得。这样的践行过程,才将所知会融汇贯通在自己的手上脑中。否则人就好像一个通道,知识从别处来了,又出往别处,并没有留下和作用些什么。
这本小书中,梁先生以自己学习哲学的经历为线索,袒露了自己学习的来路,和其中累积和变化的过程与契机。步步写来很真诚,也清晰实在。
其中,他将“自学”这一事,总结为了八个层次,来说明我们可能要历经的每一个阶段和彼此间的关联。读过后,觉得也适用于学习和做事的任何一处。把一些心得摘录给你,可以用来自己照鉴,参考。
○
八 步
一 | 肯有主见
• 对一个问题肯用心思,便对这问题自然有了主见,亦即是自己自家有判别。
• 胸无主见的人无论对于什么议论都点头,人家这样说他承认不错,人家那样说他亦承认不错。因他脑里原是许多杂乱矛盾未经整理的东西,两边的话冲突不相容亦麻木不觉。
• 不要怕主见之不对而致不要主见,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浅薄亦好。要知虽浅薄也还是我的。
小世界:捷径无用,不企望越级成长。眼要高,亦肯接受现阶段中的“手低”,如实以待每一阶段的自己,才可以扎实成长。
二 | 见到自己,才见不同
• 有主见乃感觉出旁人意见与我两样。要自己有了主见,才得有自己;有自己,才得有旁人——才得发觉前后左右都有种种与我意见不同的人在。
• 憬然于道理之难言,既不甘随便跟着人家说,尤不敢轻易自信;求学问的生机才有了。
三 | 看书听话乃能得益
• 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皆不致轻易放过,稍有与自己不同处,便知注意。
• 不同,非求解决归一不可;隔膜,非求了解它不可。于是古人今人所曾用过的心思,我乃能发见而得到,以割取而收归于自己,所以最初一点主见,便是以后大学问的萌芽。从这点萌芽才可以吸收滋养料,而亦随在都有滋养料可得。由此萌芽,向上才可以生枝发叶,向下才可以入土生根。
• 现在告诉大家一个看人会读书不会读书的方法:会读书的人说话时,他要说自己的话,不堆砌名词,亦无事旁征博引,反之,一篇文里引书越多的,一定越不会读书。
小世界:读书、求学问,总是为了与他人的洞见与智慧相遇,去看向更多的角度。最忌的是渔猎见闻,长了傲慢,忽略了融汇。读书终究是令人可亲的。
四 | 知不足
• 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真是不错。只怕你不用心,用心之后就自知虚心了。自己当初一点见解之浮浅不足以解决问题,到此时才知道了。
• 从自己觉得不懂,就可以除去一切浮见,完全虚心先求了解他:这样,书一定被你读到了。
• 从来遇着不同的意见,我总疑心他比我高。疑心他必有为我所未及的见闻在;不然,他何以不和我作同样判断呢?
小世界:我们都有自己的小小立足点,各自不同,并以此作为最重要的依据,这便是一种天生的“不足”,所以不与异见相对立,会让我们的世界和视线更宽阔,便是补足和进步了。
五 | 简单
• 如说当时觉得有什么,现在才晓得原来没有什么,那就对了。
小世界:把一本书读薄时,便是明白了,好像在千回百转后,最后仍是见山是山的简单。只是化繁就简,其中的路途,不可以省略。
六 | 真学问令人受用
• 有受用没受用仍就在能不能解决问题。这时对于一切异说杂见都没有摇惑,而身心通泰,怡然有以自得。
小世界:知而能行,才是真知?
七 | 知别人
• 再看别人的见解主张,其中长短得失都能看出来。这个浅薄,那个到家,这个是什么分数,那个是什么程度,都知道得很清楚:因为自己从前皆曾翻过身来,一切的深浅精粗的层次都经过。
小世界:自己从头到尾,每一步都亲自走来时,会有更准确的判断,亦会有更多的体恤和宽容。会知道,不同阶段中,会有不同的局限与合理。
八 | 敞亮
• 每一句话都非常地晶亮透辟,因为这时心里没有一点不透的了。此思精理熟之相也。
小世界:是的,佛说家常话,愿你在求知中,常有启发和洞见的晶亮。
(画作all by林曦)
○
○
一些叮嘱
9. 融汇 | 俗语有“学来的曲儿唱不得”;一句话,便是说:随着师傅一板一眼地模仿着唱,不中听的。必须将所唱曲调吸收融汇在自家生命中,而后自由自在地唱出来,才中听。
8.自求 | 学问和艺术是一理:知识技能未到融于自家生命而打成一片地步,知非真知,能非真能。真不真,全看是不是自己求得的。一分自求,一分真得;十分自求,十分真得。
7.健朗 | 自学最要紧是在生活中有自觉。读书不是第一件事,第一件事,却是照顾自己身体而如何善用它。——用它来做种种事情,读书则其一种。
6.活力 | 求知识盖所以浚发我们的智慧识见;它并不是一种目的。有智慧识见发出来,就是生命向上自强之效验,就是善学。
5.寝食 | 倘若求知识以致废寝忘食,身体精神不健全,甚至所知愈多头脑愈昏,就不得善学。
4.无敌 | 胸中恒有一股清刚之气,使外面病邪好像无隙可乘。——反之,偶尔患病,细细想来总是先由自己生命失其清明刚劲,有所疏忽而致。
3.全局 |(如袁世凯之破坏约法以及其他军阀之攘夺竞争;而在我则始终认为这不是某几个人所能破坏的,我们仅责难少数人,实已蹈于错误之境地。即今日之国民党,党内种种不健全和失败,亦绝不是某一个人的过失,或是某某等几个人的过失。)我常喜欢对人如此说:我们看任何事,不要只看中心点,须看四周围,看背景、看环境;不能只看近处,还须看远处;不能只看浅处,还需看深处;不能只看一时,还须得看过去所以如此的成因与由来。(所有在当时一般人都责难袁世凯和其他军阀有力者,而我则不然)
2.实际 | 诸君须认清我之用思过程,乃是从眼前实际问题起,绝非从高处理想起:因为是从眼前实际问题起,最初乃有一种很浅之觉悟或主张,有主张之后,乃实际去做或继续不断地研究探索,于是辗转而入深微之处。
1.警醒 | 大体说来,我只是平常资质,没有过人之才。在学校时,不算特别勤学;出学校后,亦未用过苦工。只平素心理上,自己总有对自己的一种要求,不肯让一天光阴随便马虎过去。
○
两个故事
梁先生不止一次提起过两件事。
一是少时他受父亲的影响,曾经重事功而轻学问,推崇“实用主义”,立志要做救国济民的大事。对于哲学经典类,觉得无用于实务,故此鄙薄,还将人格修养视作“做大事”的工具。
他说许多人不同意他的认识,却驳斥无力,动摇不了自己的自信。直到遇到一位朋友,于老庄、佛典有造诣,得遇后,心悦诚服,“其思想高于我,其精神亦足以笼罩我”,于是有暇就去请教,记录他的谈话,装订成了厚厚一册。
在梁先生的成就中,哲学是最重要的一件,他说因为这位友人,才对哲学始知尊重,“一向狭隘的功利见解为之打破”,是一次十分重要的长进。
二是他早年认真学佛,觉得出家是自己的人生正途,于是常年吃素,也坚持不婚。后来因为一篇相关的文章,被蔡元培先生聘入北大讲授哲学。北大优异者众,便不免引起了“好名好胜”之心。
他讲人天然有好名好胜之心,也天然有情爱之需,但他立志为僧,便自我抑制压抑。纠结日久,一日做文章时,因为思绪紊乱而不得,所以翻阅闲书静心。在《东崖语录》中看到了“百锢交虑,血气靡宁”八字。他说自己惊心有省,从此收了对立,结婚生子,“回到世间来”。
会想到,我们所坚信和维护的,总是一些局部。先尽力而为,走到一个阶段,便会有另一位势均力敌或者更高的高人,会来用他所精深的那隅,来与我们对话。那时因着我们在另一端也一直进步着,于是有话可说,一点可醒。局部与另一处局部相拼合,便是更多一些的通透与宽绰。
从知与不知,从出家到入世,如梁先生自己在自学的八个阶段中说到的,先别怕我们这一时必有的浅薄,先立一个大致不错的Flag,只管躬行,时间会帮我们纠偏。
▼
《我的自学小史》手稿
○
愿做事快乐
不让一天光阴,随便马虎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