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胎VS二胎……
二胎政策的放开,让国人高呼万岁,不管从国家的层面如何解读人口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利弊,我们就从孩子成长的环境上来谈一谈吧。
在一胎政策下,孩子俨然已经成为了家中的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享受着可以“不劳而获”的日子,所以,这些孩子多数都会反对父母再生一个,与之分享“爱”。独享爱的孩子是不想有一个竞争对手,不想通过努力才可以得到更多,而只想什么也不做就可以安享一切。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还有没有竞争的意识与能力?他们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安逸地长大,享受着父母的庇护、爷奶的宠溺,哪里还敢独自去面对风雨?而社会毕竟不是小家庭的环境,竞争无处不在,尤其是当下,当这样的孩子走向社会面对无人“照顾”的竞争之时,该如何去调整心态、锤炼意志、磨炼翅膀、勇敢飞翔?
人生中很多的欠帐,家庭生活中没有学到,社会大课堂还是会教给你的,不过是要付出更多的学费而已!
这与我们那一代人不同,我们多数都有三个四弟兄姊妹,彼此之间会有竞争,谁肯努力学习,成绩也好,家中有限的资金就会向谁倾斜,那些不刻苦、资质平的孩子就会在竞争中被PK掉。这正如当年皇家的皇权之争一样,李世民通过玄武门兵变登上皇位,其实质是一个优胜劣汰的选择,对历史的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他能从这种刀光剑影、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就证明他比当时的太子李建成要强的多。我们是需要一个好皇帝,还是需要一个所谓的“正统”传递?历史之所以会发展,还不是因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倡,逆之则亡”。
还有后来的燕王朱棣的胜利,四爷胤禛的脱颖而出,与他们竞争的那些皇子们所受到的教育与阅历都是人中之龙凤,再从这些人杰中杀将出来的人得是多么的优秀,所以,这些竞争的胜利者都领导着一个朝代的辉煌。反观那些皇帝的独子们(或者靠强权能保证登上皇位的太子),从生下来就没有来自外部与内部的竞争压力,反而在安逸中变得平庸。
而二胎的出现,其实正是为了平衡家庭里独生子女一家独大的场面,有竞争的压力才能有竞争的意识,有竞争的意识才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发展,才能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少走弯路,少些惰性心理。没有竞争力的独苗一旦离开家庭,就会失去被宠爱的环境,已经习惯了在被照顾的环境下生存的他们就会心理不适应,就会抱怨环境、对一切不满,就会投机取巧去逃避责任,这样一来,又会让自己处于被环境所厌弃的恶性循环之中……(关于爱情的日志 www.wenzhangba.com)
一个孩子,如果始终在“被爱”的环境之下成长,慢慢地,他“爱人”的能力就会消减甚至退化至无,别人爱他,他视为理所当然,让他去爱别人他则会如同被割肉一样的不情愿,试问,生活中谁乐意与之为伍?而二胎的出现,至少会让孩子们明白:父母的爱不能独享,学会与人分享是人生的必修课之一;老大在帮着照顾老二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去爱,并在爱人的过程中体会到被尊重的快乐与幸福;老二在被老大关心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懂得了协作、互助与学习。
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竞争与比较的出现,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人,就是他们的弟兄姊妹都非常优秀,我们将之称为“栖窝”。这里面就有一个竞争与“攀比”的意识在里面,如果这个家里的老大非常优秀,就会得到更多的表扬,弟弟妹妹们为了得到与之相比不差的表扬,就会将之视为标杆和榜样,去模仿与超越,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竞争的环境,进而形成双赢和多赢的局面。有一个带出五个博士的父亲曾现身说法讲:“我只是抓好了老大的学习,只要抓好老大,其他孩子基本就不用操心了”,由此可见,竞争、学习、超越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
优秀是为传染的!
而独生子女则没有这样的环境,且往往还会因在家里没有参照系,而让自己疏于懈怠,走向荒芜。且因为是家里的独子,更容易得到家庭成员的原谅,在惰性心理的暗示之下,眼高手低、好逸恶劳也就不难养成了。
当然,独生子女也有很多的优势,可以举全家之力予之更优秀的教育资源,也许会因此而对人生有了质的改变。但总体感觉,对于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性格完善而言,并不健全。毕竟,家庭是个小社会,社会是个大家庭,只要走向社会就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没有与别人的协作配合、情感互动是不可能生存的,而如何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协调能力是人的基本素养之一。
瞎说几句,并不绝对,不必因之而抬杠,每个个体不同、环境不同、成长经历不同、社会际遇不同,怎么会有公式化的成长曲线,概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