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学生比大学教授还牛,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小学生比大学教授还牛,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2017-10-18 11:01:36 来源:国馆文化 阅读:载入中…

小学生比大学教授还牛,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文丨国馆

一个小学生做研究比教授还“厉害”,我们不应该庆幸,而是该反思这种“超前”教育的问题。

——国馆君按

国庆之后,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一篇叫《当小学生遇见苏轼》的文章刷屏了。

这篇文章的内容,是北京清华附小2012级某个班的同学在国庆期间做的作业。本来这是很普通的事,但文章迅速引发热议——

他们的作业是研究报告,而且研究的是苏轼!

看看研究报告的题目就可以想象大家的震惊之情:

《大数据帮你进一步研究苏轼》

《今人对苏轼的评价和苏轼的影响力》

《苏轼的朋友圈》

《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

……

研究报告非常“专业”:

使用工具,是非常新颖和全面的大数据、各种软件;

参考文献,从《苏轼词编年校注》到哈佛图书馆藏书《东坡先生编年诗》都有;

分工方法,有专门负责查苏轼被贬经历的、有专门负责研究苏轼在江南的经历的、有专门负责研究苏轼在“明月”、“饮酒”方面的爱好的,组织非常井然;

最后的成果展示,写得有模有样:

为了论证苏轼的高产,同学们统计了苏轼一生的诗作,得出了他每年需要写54首诗词、平均每周至少写一首的结论。

而且他们还有个“意外发现”:

当他们对苏轼诗词中出现的高频词进行统计的时候,他们发现“子由”这个词出现的频次高达229次:

“我们发现了原来苏轼和他的弟弟子由之间手足情深”;

“我们的高频词表也进一步印证了他俩之间的情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研究表明苏轼还是一个好哥哥”!

同学们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一丝不苟,连修改稿都改到11遍:

这群小学生因为“研究论文”火得一塌糊涂,被网友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证明,我原来比小学生还不如!”

“研究一个方向小学毕业,研究五个方向就是大学论文了!”

“厉害了现在的小盆友,用数据说话!”

“我倒是希望以后语文可以变成这样,于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就开始补数学了~”

很多人感叹,现在的孩子已经足够逆天了,幸好自己毕业得早,如果遇上这一群学生做自己的对手,准被打击得毫无还击之力。

更加有人说,这样的小学生比某些研究生、甚至是教授的水平还高。可是,这是一件好事吗?

 

看着这群小孩子的“研究报告”,让人觉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北大教授沈艳看到了小学生的研究报告之后,越看越忧虑,因为这份小学生的假期作业,从标题、主题和语言组织,到处都充斥着成年人的炫技、老气横秋

·炫技

苏轼一生写作的诗词数,不是应该在各种苏轼生平、传记里面就有的吗?这么简单的数据,为什么非要用到大数据这么听起来高大上的工具才能统计出来?

研究成果用大数据告诉我们的,竟然是“苏轼是名高产作家”、“苏轼和弟弟手足情深”这样的观点,难道就没有别的新观点了吗?

对苏轼、王安石和欧阳修的所谓“人生曲线图”分析,本来几句话就可以看出来的事情,为什么非要用统计曲线?

这种“杀鸡用牛刀”,有很大意义吗?

·老气横秋

有一份报告叫《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作者通过苏轼对27个5A景区的描写,按比例折合出了苏轼的诗词对这些景区的无形资产的贡献。

“旅游价值”、“无形资产”,这种成年人耳熟能详的概念,一个小学生玩得这么溜,说实话真的让人汗颜:

他并不是在读苏轼诗词的风度和生命,他完全是在读苏轼诗词的物质价值。他一定会成为一个精明的商人,但不知道这样的教育结果,是不是老师当初想要的。

 

沈艳说:

“除了觉得他们会用大数据很厉害之外,并不清楚他们回答了什么有趣的问题。为炫技而研究、为完成任务而研究,是很多研究的通病。”

也许你会说:

你这样对孩子要求太过分了,毕竟他们只是孩子。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探索自己的问题、并且形成一份报告,已经充分证明了他们的能力

可是,如果觉得这样的“研究”是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锻炼了他们的能力,这就有点过誉了:

大学里面有多少垃圾研究,都是这样无病呻吟、胡乱拼凑,本来就为人所不齿,为什么要我们的孩子去学做这样的研究?

这不是从低开始做起、从简单开始做起,因为根本方向就是错的:用这样的教育思路培养孩子,是孩子的悲哀、也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有网友的评论就一针见血:

“我实在不理解这种不顾文学性本身,硬着头皮的量化研究的意义在哪,这叫不按规律办事,让文学最后都变成了一张张量表?

在小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领悟理解文学和语言最重要的阶段,这样的研究能起到什么正向的,指向文学意义本身的作用?”

诚然,对诗歌、文学的理解可以有多个维度,但最重要的维度,应该还是从文学本身出发,体会诗歌本身带给我们的韵味和感受。

孩子学习诗歌、理解诗歌,不是用什么大数据这些唬人的技术去计算,而是要从真实体验出发。

著名诗词专家叶嘉莹先生讲过她是怎样教孩子学诗歌的。

在加拿大的时候,她经常对孩子说:

“作诗一点都不难。你看见什么就说什么。看见江山就说江山,看见花草就说花草,看见燕子就说燕子,看见鸳鸯就说鸳鸯。”

有一次她问孩子们

“你们都看见了什么?”

恰好门前走过一只小松鼠,有一个孩子就说:

“我看见小松鼠。”

她再问:

“你怕不怕小松鼠。”

孩子说一点都不怕。

于是叶嘉莹就给他出了两句诗:“门前小松鼠,来往不惊人。”

“好了,你已经有两句了,你回家就凑两句来,你就已经会作诗了。”

第二个周六早晨,叶嘉莹跟孩子说:“你作了诗了吗?”

“作了,但字我不会写。”

“不会写没关系,你就背给我听嘛。”

然后孩子就说:

“门前小松鼠,来往不惊人。松鼠爱松果,小松家白云。”

叶嘉莹问:

“小松是什么?是松树吗?”

“不是,小松就是松鼠的名字。”

“小松怎么家白云?”

“我看到它往天上跑去了嘛。”

这群加拿大的小孩子,可以说比清华附小的孩子们“幼稚”多了,既不会用大数据也不会考虑诗歌背后的什么价值,但也可以说,他们对诗歌的感受力却比别人强,因为他们真的在用心感受,他们对诗歌的受用,很可能是终生持久的。

 

叶嘉莹先生

 

这一波研究作业,是孩子们在国庆中秋八天的时间做出来的,里面涉及到大数据应用、问卷调查、电子书和纸质书的对比,如此巨大的工作内容,只是孩子假期作业的一部分。

孩子还有时间去玩吗?这些调查,是他们自己真正有兴趣做的吗?

有长期在小学教学的老师说,现在的孩子,很多沉迷于网络聊天、网游,他们好像已经丧失了玩的能力。

就连运动会,孩子们也是一个个宁可顶着太阳做作业,也不懂得抓紧时间玩一玩。

有网友说:

“有的所谓研究结果,完全能够借助正常阅读来得出。所谓借助大数据,只是一个噱头。

让没有学过大量前置大学课程的小学生做这些,我只能看到‘揠苗助长’四个字。”

是的,曾几何时,我们的学生,幼儿园就要学小学的内容,小学要学中学的内容,中学要学大学的内容。

现在时代变了,连小学生都要做大学生的“研究”了,我想问问:

我们的教育,有必要那么着急吗?

我从中看出来的,并不是我们的孩子有多么牛逼,而是他们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沾染了成年人的焦虑

 

甚至有的孩子都已经自己做企业了。

前不久出现了一位00后CEO,才上中学就创立了自己的科技公司。

10岁的时候,他就已经懂得自购服务器开发游戏论坛、并且成立游戏网站。12岁的时候,就开发一款游戏并且取得了成功

还不止,后来他写下的项目计划书,得到投资人的一致好评,并被要求参加2016年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达成了“让中国00后首次平等商务外交”的重大成就。

这样的成就,看上去非常牛逼,没准真是中国版少年比尔盖茨。

而且他的言论也是够大胆的了:

“可能一些三四十岁的老一辈企业家,他们就没法了解互联网。”

口气如此之大,直接把马云马化腾、周鸿祎等“老一辈企业家”踩了下去。

难怪雷军听了都说:

“作为老老老一辈企业家,我个人觉得压力山大!长江后浪推前浪世界未来一定属于00后,加油!”

可是这位年轻创业者是否真正配得上他的狂妄,这还难说:

澎湃新闻的报道说,在Cocos2014年开发者大会上,他有些羞涩、手足无措,虽然是受邀,但其实是报名而已;

公司开发的产品,除了改名打包一些开源项目,并没有发布过真正的产品;

他们去跟音乐组合合作,负责官方app开发和后期运维,结果被对方的负责人评价:

与他们的合作就是几个小孩吹牛,闹着玩。

原本以为才华和狂妄应该成正比,我们这些吃瓜群众也没资格说什么,没想到很可能又是一个“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熊孩子。

00后创业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正是CEO的母亲,是一个典型的慈母:

“(对于儿子的创业)放心。只要他有想法,我们都该支持他。”

按照这位00后CEO的活法,难道以后的孩子,在娘胎就要开始上学,一下地就要毕业做研究,十几岁就要为社会创造价值?

这些年纪轻轻的孩子们所谓的“成就”,很多都不过是大人的吹捧、甚至是自己的吹捧。而一个孩子在如此年轻就承受本不该承受的巨大虚荣,对他们的成长是好事吗?

 

 

周国平说:“教育就是生长。”

孩子身上自有人特有的精神属性,让这种精神属性好好生长,就是教育的本质。怎样才能锻炼出孩子的精神属性呢?

 

·关注孩子的健康,而不是他能完成多少作业

孩子在小小年纪,如果国庆、中秋这样的节日都不能出去玩,而是埋头在家里做研究、做作业,童年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一个不懂玩的孩子身体不会健康,心灵也不会健康,因为他缺少了生命的乐趣,也不懂得自己发现乐趣。

这样的孩子是可悲的。

 

·让孩子发现自己真正擅长的东西,而不是家长和老师希望他擅长的东西

做研究报告是一种需要兴趣引导的东西,但很可惜,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样科研,尤其是枯燥无味的科研。

对于孩子,更加不能用所谓的科研能力来评估他们的能力,否则他们就会更加厌恶自我探究和自我学习。

老师和家长应该要放下成见,耐心发现孩子真正擅长的东西。如果孩子的天分在舞蹈、在绘画、在运动,那么就让他们在这些方向发展,而不应该逼着他们做那些无趣而浪费时间的课题。

 

·拒绝让孩子攀比,只关注自己的成长就好了

着急成长,都是眼红别人比自己长得快,不管这种眼红是来自孩子自己,还是家长。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步伐和节奏,盲目和别人抢着跑,这样的孩子往往容易扑街。

成长得过快,短期内看似比别的孩子优秀,放长远来看很容易磨损了生命力,因为他除了知道胜过别人的快乐,其他一无所知

真正的成长,应该是胜过昨日的自己。告诉孩子,只要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就够了。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该是这个年龄做的就在这个年龄做,才是人生的正途。

 

前不久有一篇文章很火,题目就叫《中国人把日子过反了》:

“你家孩子两岁学唐诗,我家必然一岁就学;

你家孩子一岁学外语,我家孩子胎教就学外语。”

现在你家孩子小学就会做研究,我家孩子必定要在幼儿园就开始做研究了。

我们过于强调小孩子就要过上大人的生活,等到我们做了大人,却反而不知道一个成年人该怎么活了。

与其在人生开头的几年拼尽全力把这一辈子都活了,为什么不把时间还给生命,让每一个时刻都有每一个时刻该做的事呢?

沈艳说:

“纪念苏东坡,简简单单带着孩子们一起品味几首美好的诗词、或者去吃顿东坡肘子是否更有乐趣?

但愿我们没有用课题上的大跃进,让孩子们从小对研究产生错误的看法。

但愿家长老师们,可以静静观察、等待,让这些种花家的花朵儿,静静地、慢慢地绽放。”

但愿孩子、家长都有静静等待花开的耐心。

 

本期编辑:好孩子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国馆原创,转载请注明

国馆君今日推荐

柔软透气的家居服

▼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购买”,在家也要穿的舒服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