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徒步喀纳斯 | 刘旭隽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徒步喀纳斯 | 刘旭隽

2022-03-20 09:48:15 作者:刘旭隽 来源:朝花时文 阅读:载入中…

徒步喀纳斯 | 刘旭隽

生命如此寂寞,而喀纳斯一直在那里,拥抱着我远道带来的这份寂寞,又送别一个个寂寞旅人。

  在喀纳斯五天行程中有两天徒步。路线中,没有公路可走,大都沿山涧探路,常遇碎石悬崖、坑洼泥路,一路艰辛,但是,好在看得到风景。

  从大学开始,我每年都往大西北跑。爱上了巍巍山峦、广袤沙洲、雪山高原,而更往西去北疆徒步,最令我神往。上班后几年,琐事缠身,一次次被现实重压得有些迷茫。“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的豪情渐淡,曾盛开在心头的蓝莲花也开始褪色干枯。既如此,何不找回那个潇洒走天下的自己,超越眼前的羁绊,感受生命怒放?这一次,启程北疆,我要用双脚丈量喀纳斯。

  徒步第一天,从喀纳斯湖到小黑湖全程23公里,也就是比“半马”多一点的路程,却把我折腾得精疲力竭。出发伊始便是连续五公里上坡,却让我现了眼——工作后疏于锻炼,没走几百米就要小憩。约4个多小时后,我才走到高原草甸的路上。

  阿勒泰地区的草原并不像呼伦贝尔大草原那般“风吹草低见牛羊”。呼伦贝尔的蓝天白云之下,有着一望无际的绿色“海子”,水草丰美。我脚下的阿勒泰草地,却绿意与枯黄并存,尚在八月初,便散发秋的气息。一大片草原往往由一个个大小各异的草墩子连成,偶尔可以看到白色毡房,才会感受到些许草原诗意。

  大部分游牧民族如今不再游牧,分到草地圈地放牧,成了生活常态。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却依旧传承下牧民独特的习俗——转场。《中国国家地理》有一段描写转场的情景,“几乎像永恒的约定,每当季节变换,生活在北疆的牧民便开始‘搬家’,更换不同海拔高度的牧场,他们敏锐地踩着季节的节奏,与之周旋、适应,永远在路上。当农业地区的人以某处固定的‘家’为阡陌世界的核心时,新疆的牧民却将‘转场’当作了生活本身,并因此形成了仅有新疆才有的、行吟诗人般的游牧生活”。这不,我看到牧民的栖息地上,马匹和羊群在小丘上吃草,几头奶牛在山坡下舒懒地躺着,偶尔听到的几声马的嘶鸣,一望无际的草原被点缀得生趣盎然。过一阵子,因为转场,这一幕又会在不同的“舞台”上演。

  天公不作美,下起大雨。就算我裹上包里所有的衣服,羽绒服、冲锋衣、雨衣,也挡不住寒冷。后半段路,就像在穿越一个巨大的采石场,无处不在的碎石,把让我举步维艰的泥路变得更加崎岖,很多时候都不得不从尖锐的石堆中硬生生穿过去,翻一个接一个石坡。双脚不听使唤,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到无坡可爬的时候,看到了小黑湖。

  我不了解此湖得名的原因,但在山坡上第一眼远眺,它就像一块晶莹透亮的黑玛瑙,被几座远近不同的青山包绕,恰如遗落在绿色丝绸中的浑玉。没有大海的阔大,没有江河的奔腾,没有山泉的温柔,小黑湖却自有一派内敛、淡泊和宁静。从久困的忙碌和烦躁中突临此境,神思如洗,发一发呆,也是好的。只是不慌不忙间,还是会被时间打个偷袭——黑玛瑙,很快就在落日下尽墨。

  夜晚住进哈萨克老乡家的大毡房,气温大幅下降,没有信号,仿若与世隔绝,唯有夜空中闪亮的星星与我作伴。生命如此寂寞,而喀纳斯一直在那里,拥抱着我远道带来的这份寂寞,又送别一个个寂寞旅人。它的寂寞,大概也只有星空能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