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三人深层关系揭秘,让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三人深层关系揭秘,让

2022-04-03 20:35:30 来源:一句话一件事一个人 阅读:载入中…
  1、陈独秀的坚持:被捕释放后被迫接受了共产国际

  中国革命,我们最初毫无疑问是要走俄国人的路。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的主张就是,要走俄国人的路。但是我们从第一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开始,就拒绝走俄国人的路。陈独秀是第一个敢于对共产国际说“不”的人。

  当年中国建党,对于到底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还是和共产国际平起平坐的地位,产生了很大的分歧。陈独秀说,“我们党尚在幼年,一切工作也都未正式展开。我认为没有必要戴上共产国际这个大帽子。中国革命运动有中国的情况,这些怕是共产国际和外人难以了解的,假如不了解,如何谈领导和指挥呢?”

  陈独秀讲得非常对,但是一个大问题是,中共建党没有经费。当年在上海建党,要派包惠僧到广州通知陈独秀当选,要到上海就任,5块钱的船费,却无力支付。最后还是陈独秀自己掏钱到上海就任。

  陈独秀到了上海发现张国焘向马林提交了一份成立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报告,即每月约需一千余元的工作计划和经费预算。因为搞工人运动要发传单搞工人运动,需要资金。张国焘没有狮子大张口。他提出的经费预算十分小心,也十分谨慎。但陈独秀一回上海立即批评张国焘。爆料不好说太细!更多深层内幕机密,点击关注局势利剑蓝色字体

  他说,这么做等于雇佣革命,中国革命一切要我们自己负责,所有党员都应该无报酬地为党服务,这是我们要坚持的立场。他带头号召大家捐献自己的工资。要不要向共产国际汇报工作并接受其经费受其领导,这是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也是中共中央出现的第一次争吵。

  但经费问题毕竟是极其现实的问题,很快,连火气很大的陈独秀也无法“无报酬地为党服务”了。他开始以革命为职业,便失去了固定职业和固定收入,经济上很不宽裕。起初商务印书馆听说他回到上海,聘请他担任馆外名誉编辑,月薪三百元,他马上接受;但这一固定收入持继之间很短。他大部分时间已经埋头于党务,已经没有时间再为商务印书馆写稿编稿了。

  窘迫的陈独秀开始经常出入亚东图书馆。亚东图书馆的职员都是安徽人,与陈有同乡之谊。它出版的《独秀文存》有他一部分版费。于是他没钱了就来亚东,但又从不开口主动要钱。

  好在老板汪孟邹心中有数,每当他坐的时间长了,便要问一句:“拿一点钱吧?”陈独秀便点点头,拿一点钱,再坐一会,就走了。就这样维持共产党的运作。即便如此,陈独秀也不肯松口同意接受共产国际的援助。

  2、与共产国际的关系出现转机是因为他的被捕。

  出狱后才知道马林为了营救他们几人,请了法国律师,花了很多钱,费了很多力,打通了会审公堂的各个关节,方才顺利结案。按照李达的说法:马林和中国共产党共了一次患难。

  这次遭遇对陈独秀印象极深。他通过切身经历才真正感悟到:不光是开展活动、发展组织需要钱,就是从监狱里和敌人枪口下营救自己同志的性命,也离不开一定数量的经费。

  这些现实问题,的确不是凭书生空口的豪言壮语能够解决的。陈独秀本人极重感情,一番波折,无形中增进了对马林的感情和理解。李达回忆说“他们和谐地会谈了两次,一切问题都得到适当的解决”,不再像以前那样一见面就吵架。

  建立一个党,巩固一个党,发展一个党,需要理想,需要主义,也还需要经费。富于理想的中国共产党人,争论了很长时间才承认了这个现实。之后陈独秀同意了,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也同意了接受共产国际的经费。但是陈独秀绕个弯,让张国焘的劳动组合书记部直接接受资助。

  拿了人家的钱,就要跟着人家走。大革命期间,陈独秀多次提出警告,国共合作不能再搞了,非常危险。但苏俄、共产国际和斯大林却非常坚持。

  最后大革命失败,谁负责?斯大林负责?共产国际负责?不可能,陈独秀你负责!犯了严重的右倾化错误!陈独秀1928年离开了党,讲了一句话,“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找一条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道路”,这是非常深刻的教训。

  共产国际和联共指导中国革命,出发点和归宿点从来是以“世界革命的中心”苏联的利益为核心,在中国寻找到能够与苏联结盟的力量以分散帝国主义压力,保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安全。

  1920年4月维经斯基来华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共产国际和联共中,央给他指示的第一条,即“我们在远东的总政策是立足于日美中三国利益发生冲突,要采取一切手段来加剧这种冲突”;其次才是支持中国革命。

二、朱德:靠南昌起义败后800将士力挽狂澜保存火种

  1、朱德亦是一位极富历史自觉的伟人。

  “旧军阀”为入党:远赴法国,追至德国,被逐出柏林。

  朱德入党以前已是国民革命军准将旅长,在众人都以为他可以衣锦还乡之时,他却毅然决然千里迢迢自四川赴上海找到陈独秀提出入党要求,陈独秀认为其乃旧军阀,借故婉拒劝走,朱德终于明白在国内入党已无可能。  

  2、南昌起义中“打杂”:灌醉驻军团长,冲前殿后防滇军

  3、历史转折:借兵死守三河坝殿后,但主力部队全军覆没

  三天里,朱德率部完成了任务,损失六七百人,还剩两千多人,正收拢部队与主力会和时,一位连长匆匆跑回,朱德没想到主力已全军覆没,当时的领导人全部分散突围,自己手上的两千多人成了最后的火种。

  闻讯,犹如晴天霹雳,部队大乱,军心涣散。关键时刻站出来的是朱德,他高喊:“不要散,我们有人有枪,我们一定有办法。”根据当时的老同志后来回忆,当时朱德也是“勉强”稳住军心,“大家想看看他究竟有何办法,实在没有办法了,我们再解散。”消息太过突然,士兵都茫然无措,只有跟着朱德寻一条出路。

  8月的南昌犹如火炉之地,士兵们都着短衣短裤,一直走到10月底依然只能着短衣短裤,因为没有补给,部队越走,人越少。从2000多人走到江西安远天心圩只余了800多人。此时,中央接到报告“师长团长均皆逃跑,各营连长亦多离开,师级以上干部只剩朱德一人,政工干部一个不剩。团级军事干部只剩王尔琢,政工干部只剩陈毅,队伍成一哄而散之势。”

   当时的干部离散不算叛逃。由今回首,真是中国革命千钧一发之际,若是这800人散了,南昌起义的队伍便是片甲不留。武装斗争绝不可能胜利。

  4、力挽狂澜留住800将士:我们就是今天俄国的1905年

  正是这危难之间,朱德站了出来,就在稻田的一个土坎子上,高声说:“大革命失败了,我们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我们还是要革命,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1905年俄国革命失败了,1907他们成功了,我们今天就是俄国人的1905,总有一天我们会迎来属于我们的1907。”据台下官兵回忆,当时没有几个人知道所谓的1905与1907究竟是什么。

  但是,就是在朱德的激情与信心中火焰一般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在那一个时刻,没有人相信革命还能成功,就是这一位曾经被陈独秀认为是军阀的旧军人,仍然坚持相信革命一定能成功。

     这800人是丢了魂的队伍,正是朱德给了他们一个魂。陈毅回忆道:“在这最黑暗的时刻,在群众情绪降到零度灰心丧气的时候,指出光明前途。这是总。司、令伟大的地方。"

  这就是真正的力挽狂澜,这支800人的队伍没有人能想到22年之后百万雄师过大江,但每一个留下来的人都从朱德身上感受到革命一定胜利的信念。我们从不反对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但是在关键时刻,领导人的信念当是中流砥柱。群众可以如树叶随风摇曳,但是领导人必须如树干般岿然不动。

  如同朱德这样坚如磐石,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才是合格的领导人。南昌起义虽然遗憾告败,党遭受灭顶之灾,但是使得原来那个“打杂”的朱德的价值全然展现,也就是“危机毁灭权威,危机诞生权威”的真实写照。

  5、谭震林回忆:800人队伍上山后决定了井冈山的实力

  3、与博古长谈:“老毛懂中国,我们共同辅佐他”

  4、不传不记不说不讲:一位做到极致的党人

  在1974年与1975年左右周总理病重时,叶剑英元帅指示周总理医疗小组的护士、秘书、警卫称:“每个人都要准备好纸和笔,周总理一辈子受的委屈很多,他肚子里的想说的话也很多,不管他说什么都记下来。”

  结论党最大的幸运,三人达成近乎完美的历史和谐

  但在核心目标上,中国共产党怎么样获得胜利?怎么样完成民族救亡?三人是完全一致的他们三人不是同一年出生,却是1976年同一年去世。有一些矛盾与误会甚至直到他们同一年去世后也没能化解,没能超越生命。并不是如今想当然的亲如兄弟,不分你我。共产党的力量来自真实,无需矫饰。

  那又如何?中国乃至西方评论中共党史都称:毛、周、朱是最佳的中共领导人搭配。他们三人凭借强烈的历史自觉达成了近乎完美的历史和谐。

  先有伟人后有伟业,先有真人后有真理。如今我们可以算计薪资、职位,但是我们算计不出伟大,因为梦想是不可估量的,我曾写过:怀抱理想主义做事业多数时候会头破血流。如果能够成功必定是一个伟大的事业。正如这三个人所达成的一样。

本文来源于综合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