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绩倒数第一到收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Offer:逆袭能力强的
◆ ◆ ◆
文 | 江湖姐姐
从中考成绩不理想,需交赞助费才能到重点高中就读;
从高二、高三时成绩倒数第一到大学每年获得一万元奖金;
从普通大学到收到法国知名高校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Offer
……
23岁娅娅的跃迁打动了我。当然,感动我的不止是她自己,更是因为她有一个大爱且无私的妈妈。
她的妈妈就像《美丽人生》里的圭多一样,心地善良、生性乐观,是一位光芒与智慧并重的女性。
正是因为有了妈妈的指引,娅娅才成长为一位阳光、独立、正直、勤奋的女孩。
著名心理学家专家张怡筠博士说:
妈妈越懂得付出爱,孩子越阳光;
妈妈越坚持做自己,孩子越独立;
妈妈越有进取心,孩子越勤奋;
妈妈越坦诚并友善沟通,孩子越正直。
娅娅的妈妈红老师正是这样一位懂得爱、不断进取、坚持做自己、友善坦诚的女性。
1
妈妈越懂得付出爱,孩子越阳光
娅娅七岁那年因为腮腺炎症状加重,体温忽然高到吓人,从呕吐不止,到开始出现脑炎症状,后来甚至陷入昏迷。
只要能治好女儿,还我一个健康的孩子,我什么都不要,我真的只要一个身心健康的女儿,如此而已!
那一刻,红老师顿悟,所有的荣耀都无法与一个健康的孩子相提并论。
卡耐基有句名言:“态度决定一切”。
这话让母女俩都体会深刻。
女儿7岁前,红老师也像大多数家长一样,盼女成凤。希望她在幼儿园得第一,在学校得第一,希望未来她能考到清华、北大,希望别人说,‘红老师的孩子好优秀啊。
她用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法,从最细微处着手,衣食住行样样刻意培养。明明是对孩子好,可孩子并不领情,母女关系常常处于僵化中。
女儿娅娅出院后,红老师的心态彻底改变,她决定把自由原原本本还给孩子自己。因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带来的幸福感,远远超过孩子考上了清华、北大带来的荣光。
态度转变后,红老师的育儿目标从考大学,转变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兴趣班方面,学与不学,决定权在孩子。
娅娅高二、高三时的成绩,在班级基本上是倒数第一第二,高考前半月甚至没有去学校,而是呆家里自由复习。但红老师对孩子的成绩很淡然,她说:“当我改变不了的时候,我就去接受,从内心真正的接受。”
妈妈的态度转变,赢得了孩子对她的信任,她将自己百分之百展现在妈妈面前,在她面前安全感十足,无话不说。
亲子关系从上下级命令式转变为闺蜜间的亲密无间。
最高级的爱,是不让孩子成为父母的影子,不将爱变为占有。而是如作家萨克雷所说: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
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
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懂得大爱的红老师在娅娅心间播种了一颗爱的种子,这颗种子逐渐发芽长大,给孩子插上了一对隐形的翅膀,助她在以后的人生里逆袭出属于自己的风华。
2
妈妈越坚持做自己,孩子越独立
娅娅六岁时做过一件让妈妈提心吊胆的事。
她独自一人坐一个小时的公交车,到市中心新华书店买书,然后再坐一个小时车回到家里。
整整两个小时,红老师坐立不安,多次到门口眺望女儿的身影,一颗心悬在嗓子眼。
当看到女儿平安归来时,她又装着没事人一样,夸赞女儿的勇敢与独立。
在教孩子独立这件事上,红老师敢于放手。
出门旅行时,她会刻意不和女儿订一个航班。到机场后,所有的行李、机票办理等手续都让娅娅一个人去办,鼓励娅娅为妈妈做事,让她先到上海机场领取行李。自己则假装什么都不懂,坐下一个航班几个小时后与她汇合。
就这样,在娅娅长大的过程中,红老师通过一件一件这样的事情,让娅娅学会了吃苦和独立。
独立的过程就是她自己做选择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就是她思考的过程,是她自己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过程,也是父母把孩子的人生方向由大人的手交给孩子自己的过程。
而红老师则将更多时间花在做自己这件事上。事实上,她一直都是如此,即使有了孩子后,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成长。她追求事业上的成就感,积极工作学习,不断进取——
九十年代初电脑是稀罕玩意,为了让自己快速掌握电脑应用,红老师主动承担科研项目。一年时间,从没有摸过电脑,到精通Word、Power Point,甚至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和Authorware也应用得得心应手。
为了进一步提升认知力,红老师主动去啃《思考,快与慢》、《穷查理宝典》等大智慧的书;
知道自己当众表达能力不够,红老师去上海学演讲,到北京去学“好好说话”;
知道什么时候身体是那个“1”,红老师坚持早上5点起来练习瑜伽近8年之久;
得到、喜马拉雅、千聊、十点课堂都有她学习的内容,学习让红老师越来越精进,当别人问起她为什么这样做时,她说,只有我优秀了才可以和优秀的人做朋友。
妈妈的独立与对孩子的“袖手旁观”,反而让娅娅养成了独立的个性。
越长大,越独立;
越独立,越充满”自燃”力。
现在的娅娅光芒四射。独自留学法国,生活上游刃有余,课堂上与老师们积极互动,课下与同学唠着未来,世界见闻。这个身高1.77、操着一口流利英语、业余时间与法语死磕的姑娘,最近又确定了自己的下一个人生目标。这个姑娘真是开挂了。
3
妈妈越有进取心,孩子越勤奋
认识红老师的人都知道,她是拼命三娘。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教师,从2008年学校评估开始,9年来除了今年暑假和去年寒假以外,她从没休息过任何一个节假日。
她不但做好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课堂深受学生欢迎,而且积极参与院系的新、大项目,高标准、严要求,出色地完成每一个评估、示范和建设任务。
50岁的她不但在社群与90后95后的孩子们一起精进,更费尽心力分享育儿知识,她在用她的大爱,感动更多的人。
娅娅小时候,家里最常见的场景是,红老师在家里加班或看书,她在一旁摆积木,玩娃娃、或者做作业,看书,互不干扰。
作为一个不断学习,勇于挑战自我和创新的斜杠妈妈,她在五十岁参加剽悍江湖小灶群,积极完成每日输出,即使出差途中,也坚持在火车上录音、打卡。有一次,火车坏在半路,她凌晨2点才到家,但仍然坚持完成作战任务。
看书和学习,是她用来休息的一种方式。所以,简书、幕布、讯飞语记、石墨、番茄钟她都了解尝试,而且教给周围的人用。
这样的妈妈,在女儿眼里是常新的、成长的,永远有吸引力的。
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妈妈的进取心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所以,小学到高中并不出色的娅娅到了大学后,好像变了一个人。
她积极主动、阳光、自律,并特别勤奋,她的勤奋让她一路开挂,不断地弯道超车。
大一开学第一天,当指导员要选联络员时,她第一个举手,如意当选。
之后,她报名参加“善行一百”策划和总组织人的竞选活动,熬夜学PPT,多次演练,过关斩将,最终当选。
大二,她协助4名老师进行6个科研课题的研究。最初只是简单的数据整理,但因为她的积极勤奋与细心,后期她成为老师的助理研究员。
大二、大三她成功当选二届院、系学生代表、学生总代表(全院仅二名)。
大学入校时说着一口东北话的英语,大四时英语却异常流利与标准。
其实她知道,哪里有什么好方法,为了做好每一件事,她每天累的像狗,坚持一路死磕着,挺过来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娅娅大二和大三专业成绩排名第一,每年获得一万元奖金。
大二暑假和大四寒假时被学校选拔到美国和埃及实习。
这些经历又让她开阔了眼界,外面的精彩世界让她有了更高的目标。
为了达到新目标,她变得更自律。她说,自律才能给你更大的自由。
有很多次,红老师在凌晨接到女儿电话,那时候娅娅才从自习室出来准备回宿舍,因为太晚了,路上空无一人,她就采用给妈妈打电话的方式壮胆。
目前,娅娅在法国留学,各方面都做得不错——
学习上,她每门功课都非常优秀;
生活上,她将自己照顾得很好,每周去一趟中国超市买菜买肉,坚持自己做饭;
社交活动上,她积极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去巴黎、巴塞罗那等地的参观,热情参加朋友的聚会,同时把本班的国际生团结在一起,营造积极向上的集体;
同时,她还在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学习了舞蹈。
从一个高中成绩倒数第一、倒数第二的孩子,转变成一个取得如此成就的女孩。
可是,当你看到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妈妈的积极、主动、阳光与满腔热忱,你便不会惊讶。
英国心理学家认为,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透过妈妈这面镜子,娅娅看到了更好的自己。
4
妈妈越坦诚且友善沟通,孩子越正直
“妈妈我想让车轧死你!”
听到3岁女儿娅娅说这句话时,红老师的心“咯噔”了一下。
但她并没有发火,也没有将“不孝”、“恶毒”等不良品德词安在孩子身上。
她包容了孩子的小情绪,也认定(欣赏、看见、相信)孩子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于是她蹲下来,温柔地问娅娅:“为什么想让妈妈死”?
娅娅说:妈妈死了我就不用去学跳舞了。
可是孩子明明是很喜欢跳舞的,而且平日里,她是“体贴的小棉袄”。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她继续和孩子沟通,最后才了解真相:原来是她忘记穿棉裤了!她觉得妈妈不关心她,忽略她,她才说了那样的话。
红老师马上打车带孩子回家穿上棉裤后再送她去学跳舞。
之后,她向女儿道歉,说自己对她关心不够,同时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娅娅,让她学会换位思考。娅娅理解了妈妈,同时也对自己的话表示了歉意。
在整个沟通过程中,红老师做到了包容、欣赏、看见、相信、等待。
奥地利哲学家布贝尔在《品格教育》中说:“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
人的品格的形成不是天生的,而是教育引导的结果。
红老师很善于引导孩子,她说:“出现问题后,不要用成人的理解和标准对待孩子的情绪,保持理性,通过陪伴用言传身教让孩子从感性到在感性和理性之间平衡,最后完全用理性处理问题。”
教育过程中的所有问题,情绪是关键,每一个情绪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存在,情绪是问题的钥匙,把情绪处理好就意味着,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多半。”
如今的娅娅拥有善良、积极、阳光、感恩等美好品德,她会不断表达对妈妈的谢意和爱;她会主动去帮助别人;她会积极分享并维护祖国的荣誉……
妈妈的品德,成就了孩子的品性。
5
红老师在采访里,有一段等待孩子长大的内心独白,道出了懂得为人父母的真谛:她高兴的时候我和她一起笑,她痛苦的时候我先听她说完,其实更多的时候我选择“闭嘴”,只是个“垃圾桶”而已。陪伴的过程,是一个接受孩子的过程,是一个筑梦的过程,是一个鼓励她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信她的过程,更是一个唤醒她心理内力的过程。
什么是心理内力?
某心理学家提到——
一个人的内在动力生出,需要在外在世界实现,这时候就等于生,而如果不能实现,就等于是死。并且,动力常常是意念、愿望和渴望,也就是“我”想要什么。如果一个人的愿望都得以实现,这个人的生能量就是最强的,这个人就有了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用咱们通常的大白话说就是,“我能行!”,我可以利用我的努力把事情做好。
红老师通过对娅娅的“放任自流”,唤醒了她的“内在动力”,培养了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娅娅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能被红老师“看见”,都能得到鼓励与赞扬,所以她特别有成就感,获得了自信,心理内力更强了,所以就有了飞翔的感觉。
古语云,“慈母多败儿”。
过多的爱,只会掐死了独立的萌芽。父母要做的是“看见”,看见孩子的能力,给孩子信任、鼓励,给他们肯定。
稻盛和夫在《活法》中也提到“你要能看到这个事件未来的样子”。
父母要先“看见”孩子的能力,勇敢放手,孩子才能真正独立。
正是由于妈妈的陪伴而不包办,从而使娅娅在内心长出一对隐形的翅膀,才会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祝红老师和娅娅越来越好!
-作者-
江湖姐姐,剽悍江湖主编。85后侠女一枚。侠义心肠,爱打探,爱听书,乐于交朋友。行走江湖,快意恩仇,文字里煮酒,故事里论英雄。文章首发剽悍江湖(piaohanjianghu)。
剽悍一只猫和他的朋友们
在一起就是剽悍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