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为什么有些人明明错了,却毫无悔意? | 荐书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为什么有些人明明错了,却毫无悔意? | 荐书

2017-11-18 00:30:30 作者:世相君 阅读:载入中…

为什么有些人明明错了,却毫无悔意? | 荐书

最近的一些新闻,让很多人感叹:认错为什么这么难?

读了一本美国心理学畅销书《错不在我》后,我意识到这个问题问得不对:

并不是认错很难。而是一开始,许多人就没意识到自己错了。

所以那句不算太真诚的对不起之后,总跟着“但是”。

和这些人谈承担、责任勇气都不到时候。有人甚至会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没错,错在对方。

这是读完这本书最让我细思恐极的地方。因为错误能让我们成长,放过自己的错误,可能就是加深了对别人的伤害,放过了成长的机会。

也许不经意间,你我都当过不知悔改的混蛋,或重蹈覆辙的笨蛋。

《错不在我》这本书,就是告诉你如何避免当混蛋和笨蛋。所以我推荐给你们每个人看看。

我从书里发现了一个“自我辩解的恶性循环”,这解释了人为什么会辩解,会不认错:

1. 犯错后,为什么不立即认错?

    认知失调,产生焦虑,需要自我辩解来缓解焦虑。

2. 为什么反而觉得委屈

    思维盲点。无法做出客观判断,只觉得自己没错。

3. 为什么逃避事实,避重就轻?

    进一步强化记忆里利己的部分,证明自己没错。

4. 受到责备之后,为什么会反击?

    被责备带来屈辱感,反击可以打消这种屈辱感。

5. 为什么坚持到最后也不认错?

    不被对方理解,自己觉得受伤。

    越来越委屈,进入“自我辩解”的循环。

对着这个心理过程自查或观察一下他人,很多人都曾陷入过自我辩解的循环。

在上个月开始戒烟之前,我是一个烟龄 10 年的老烟民。抽过的烟不计其数,每一盒上都写着“吸烟有害健康”。

偶尔看到那些禁烟广告,漆黑的肺叶,发黄的牙齿,不是没有震惊、纠结、内疚过。

但我从不认为吸烟有问题。

这就是认知失调:你同时有了两种矛盾的想法,你感到自己可能是对的,但也可能会错,这让人焦虑。自我辩解的原动力就是缓解这种压力。

但更年轻的时候,真没法放弃吸烟,很多写字的人都有这毛病。

我从来没有主动了解过吸烟到底怎么有害健康。我也不想了解,回想起来,我当时是有意保持了盲目。

这是思维盲点:大脑会自动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辩护,忽视引起反思的信息,认为自己毫无偏见。

我不断强化对吸烟有利的记忆:可以缓解焦虑,获得休息,甚至是很好的社交手段。比起“吸烟有害健康”这几个字,我也会更经常想起那些烟不离手却很长寿的人。

这是“利己性记忆”。人会在回忆里为自己的做法寻找合理性,强化一些信息、忽略另一些信息,甚至产生记忆偏差,最终抚平认知失调。

当我因此与周围人产生分歧,比如我又偶尔看到了禁烟广告,或朋友来劝我戒烟。我会产生逆反心理。认为自己的选择没有错,试图向其他人辩解。

被责备之后会产生屈辱感。经过一番辩解之后的“我没错”,很可能和周围人产生新的认知失调,而被指责让人感到委屈。而为了打消这种屈辱感,人会选择反击。

当然,我至今都认为在吸烟这件事上很难讲绝对的对错。

只是真的开始戒烟后,回头看过去的一些想法,比如吸烟时的放空是必要的享乐,太惜命的人很无趣……会觉得好些都是自我辩解的借口。

我猜想,一些死不认错,越被攻击越反击的人,也许经历了类似的心理活动。

在这场“就不认错”的循环中,最初的分岔口是意识到自己可能会错时,选择认真思考“我是不是真错了”,还是快速逃向“我没错”。

看起来,辩解是更容易的选择。

但《错不在我》这本书里的大量研究和案例显示,自我辩解可能会让你陷入更大的麻烦

第一种常见的问题是和他人关系恶化。你觉得你没错,但对方和旁观者认为你错了。当双方的交战不断升级,你会成为所有人眼中的混蛋。

前不久,一对老朋友离婚,闹得很难看。大部分人都觉得男方有错在先,结果男方高调示爱新恋人,公开发朋友圈说相见恨晚

他觉得自己很爷们,敢向全世界喊话。虽然不为世俗所容,但他已超脱世俗。

朋友去劝,希望他别这么高调,为对方留些情面。但越劝他越觉得自己是斗士。

双方都没有大错。但因为他的姿态,前妻很愤怒,离婚程序进行得不顺利。一些老友也有点丧气,觉得一片好心被辜负了。

辩解让你无法和他人有效沟通,无法真的解决问题。

自我辩解也会让人永远停留在思维盲区,成为一个幼稚现实主义者。因为你没看到问题,就不知道怎么改进。

很多读者跟我说过类似的情况:总是陷入同一种恋爱问题。要么总是太依赖对方,要么每一段恋爱都被说太强势。

当然,有一种观念是,你只是还没遇到合适的,所以完全没必要改变自己去迎合谁。我只是提示另一种可能性:这会不会是一种自我辩解?

最后,《错不在我》给出了一些面对错误,避免自我辩解危害的建议。

1. 认识到人都有自我失调的时候,辩解不是解决失调的唯一方法。认真思考一下,我真的错了这种可能。

2. 寻找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的结论来检验当事人的偏差。这能帮助弥补认知盲区。


3. 让当事双方分别讲述同一件事。比较两种观点有助于让双方找到自我辩解的源头。

总结成一句话是:在说“对不起”之后,别急着马上说“但是”。

不管是在公共事务和个人生活中,现在的是非对错争论都十分频繁和激烈。我们每天输出大量判断和观点,时常要面临自己是不是错了的认知压力。

如果你也遇到过“死不认错”的人,《错不在我》能帮你了解他们的心理。

更大的意义是,这本书能帮人反思自我。

既不做伤害别人而不自知的混蛋,也不做重蹈覆辙的笨蛋。

没有人能永远不犯错,但至少我们应该好好道歉。

《错不在我》这本书,是新世相读书会主题书单“普通人到底是如何变坏的”的一本。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人们为什么会为自己的愚蠢看法、糟糕决策和伤害性行为辩护,以至于带来更糟糕的后果。

点击阅读原文,你可以免费(限时24小时)听到这本书的讲读音频。

除了这本书以外,这份书单中还包括《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电醒人心》和《无缘社会》等书。现在都可以免费领取。

现在开始,免费领取它们,限时24小时。点击 阅读原文,马上领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