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鸿章的语句
●世人称鸿章乃当世之权臣,又多以为“权臣”便是“奸臣”,以为此一考语乃是对鸿章贬斥之意。后生辈如梁启超等,大费口舌论证鸿章并非权臣,实在多余。
何为权臣?手握重权之臣也。鸿章位极人臣,手握雄兵,统率海陆,先后巡抚江苏,总督湖广、两江、直隶、两广,内则开府建衙、起居八座,外则周旋列强、合纵连横,参赞机枢,决策庙堂,迄今四十余年。遍观大清朝野,与鸿章同期之人,似都不能如鸿章般历久弥坚。美利坚国公使亦曾说:“李鸿章乃清帝国最有权势之官吏……我们对任何事情,都先向李鸿章征求意见。”鸿章自忖,“权臣”二字,还是当得的,也是公允的。 ----雪珥《李鸿章政改笔记》
●“世上最难写的字,莫过于自己的名字。王爷,你的路还长着呢,让老臣替你签!” ----李鸿章
●1862年初,由于曾国荃昧于近代中国的历史大势、执意要夺得攻克“天京”的头功,因而拒不接受其兄要他率兵缓解被太平军围困的上海之命,李鸿章得以离开曾国藩回乡组建“淮军”援沪,稍后被任命为江苏巡抚。由此,他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宦海生涯,最终成为晚清“第一重臣”。用今天的话说,他是“空降”当官的。面对当时混乱腐朽的江苏官场,他用种种方法、种种机会大力整顿,任命廉洁、开明、能干的郭嵩焘、冯桂棻等一干人马在关键岗位取代原来官员。事实证明,他看人眼光确实老辣,所选得当,郭、冯不仅成为他的得力帮手,后来也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值得纪念的重要人物。 ----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好风凭借力,方能送我上青天。鸿鹄之所以为鸿鹄,正在于其抓住了“好风”,这就是权力,就是机遇。权力之“风”未必为大王之风,亦绝非和煦之风,电闪雷鸣,风云激荡。疾风知劲草,“拼命做官”就往往需要直面暴风雨,甚至要有“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的豪情。 ----雪珥《李鸿章政改笔记》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李鸿章《入都》
●从很多地方也可看出,虽然在有关自己的切身利益时李更注重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曾、李关系大体不错,特别是在与朝廷争地方利益、与顽固派斗争时总能互相配合。甚至在李鸿章的晚年,曾国藩逝世已久,李仍十分敬佩地对人谈起曾国藩:“我老师文正公那真是大人先生,现在这些大人先生简直都是秕糠,我一扫而空之。”“别人都晓得我前半部的功业是老师提挈的,似乎讲到洋务老师还不如我内行,不知我办一辈子外交,没有闹出乱子,都是我老师一言指示之力。”曾国藩这一“言”即与洋人打交道的关节就在一“诚”字。 ----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天底下最容易的事就是做官。做官无他,只是莫作怪。 ----李鸿章
●清政府既应朝鲜政府的请求,决定派兵赴朝,便 致电驻日公使汪凤藻,根据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 有关条款,知照日本外务省。6月6日,汪凤藻照会陆 奥宗光,告知中国政府应朝鲜政府之请求,按照“我 朝保护属邦旧例”,派令直隶提督叶志超“选带劲旅 ,星驰朝鲜全罗、忠清一带,相机堵剿,……一俟事 竣,仍即撤回,不再留防。” 照会发出的当天,日本方面立即有所反映。汪凤 藻急电李鸿章,告知日本政府令其驻朝鲜公使大鸟圭 介“带捕二十名立赴韩,并添调一舰护商”。李鸿章 电复汪称:“韩未请倭派兵,倭不应派。若以使馆护 商为词,究竟有限,且汉城现安静无事。祈与妥商。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
●日本帝国的优势就在于一举起民族主义的旗帜,便能举国一致。而中国向来是各行其是,他们的人民对于国事更是混沌无知。李鸿章刚想伸一伸胳膊,马上会有七八支胳膊把他拽住。 ----伊藤博文《走向共和》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
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
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徧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李鸿章
●高喊着“扶清灭洋”动人口号的“极左派”们最后留下一地鸡毛,在八国联军的炮声中撒腿就跑,并把收拾烂摊子乃至不得不“卖国”的脏活慷慨地留给他们本想诛之而后快的“汉奸”奕劻和李鸿章。在八国联军的刺刀下,奕劻和李鸿章 “如一囚徒”或“受到礼遇的俘虏”,为明知不可争的城下之盟而勉强一争,其间酸苦唯其自知。史家比较公认的是,因为这一功劳,慈禧太后终其一生对奕劻和李鸿章都是优容有加。 ----雪珥《国运1909》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都是纸糊的老虎。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纸片糊裱,偶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孔,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不可收拾。” ----李鸿章
●湘军领袖中,曾国藩不仅取得了事功方面的成就,且堪称符合传统标准的道德楷模,没有十分把握,实不敢说三道四。左宗棠是湘军中的另类:忠介耿直,不群不党;清廉自守,无欲则刚,兼之性好“抬杠”,讼则多胜(曾国藩、李鸿章俱是他的手下败将······ ----谭伯牛《战天京》
●几年下来,本想大有一番作为的李鸿章却被太平军打得一败涂地,落魄潦倒之际以“书剑飘零旧酒徒”自嘲,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于1858年底来到江西曾国藩大营,想入曾幕。对李鸿章的才识,曾早有所知,但认为他性情不稳,妄自尊大,所以故意不见他。一个多月后,李鸿章又托人说情,曾国藩说道:李鸿章也是翰林,志大才高,我这里局面窄狭、只是一条浅沟,容不下他这条大船呀,他何不回京供职?经反复说情,李鸿章终在1859年1月入曾国藩幕,成为曾的幕宾。其实,曾国藩并非不想要他,只是想打一打他的傲气,让他更加内敛沉稳。 ----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出水芙蓉,光华夺目。曾几何时无复当初颜色?苍松翠柏,视似平常,而百年不谢也。 ----李鸿章
●这几位大臣中年龄最大的李鸿章,较康有为年长35岁,年龄最小的廖寿恒,也较康有为年长19岁,所以说康有为那一天是官场上新来的年轻人,他的一举一动,都被这些老于世故的人精品评打分。 西花厅问话至今没有发现官方记录,但是综合康有为的追记、翁同稣等人的相关记录,大致也能够看出这一天谈话的大致情形。 ----马勇《戊戌政变的台前幕后》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李鸿章
●办事之难,并非难在事难办,而是难在一人办事、十人掣肘,另外还有百人在边上说风凉话,等着看你出洋相。办事人筚路蓝缕,以血汗换取更大权力,建功立业;旁观者张牙舞爪,以口水就可获得一切。干得多不如干得少,干得少不如不干的,不干的不如挑刺的,长此以往,国家前途,宁复有进步之可冀? ----雪珥《李鸿章政改笔记》
●寻常人遇此失意,其不以忧愤死者几希。虽然,彼以七十三岁之高龄,内则受重谴于朝廷,外则任支持于残局,挺出以任议和之事,不幸为凶客所狙,犹能从容,不辱其命,更舆榇赴俄国,贺俄皇加冕,游历欧美,于前事若无一毫介意者,彼之不可及者,在于是。 ----梁启超《李鸿章传》
●从1862年任江苏巡抚到1901年去世,四十年来李鸿章一直位高权重,自然上了大量奏折。他 的精于权谋与“写折子”的本事,在其奏折中反映得淋漓尽致。在不少有关国家大政及一些 与他本人利益相关的事情上,他与朝廷的主张并不一致,但多数情况下,他却都能迂回曲折 达到目的,并在奏折中列举种种理由说服朝廷,使其不能不或不得不接受自己的主张。 ----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李鸿章作为晚清第一重臣,其真正的本事当然并不在于雕虫小技的奏折文字上,大臣所以成为大臣,既有时运,更堪玩味的则是其人身怀的种种看家本领。1898年戊戌政变,慈禧太后重训朝政,光绪被囚,康、梁逃往海外,朝廷大批清查维新人士。在这样的严峻时刻,李鸿章却暗中保护一些维新人士,并和康、梁暗通款曲。有人告他是维新派,慈禧因此问他:有人说你是康党。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废立之事,臣不与闻;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慈禧听后默然。在这里,慈禧太后最关心的是自己的权力,是支持自己当家还是支持光绪当家,其他事,诸如是不是支持维新主张变法,则在其次。 ----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甲午之役,有日本间谍宗方小太郎者,深居吾国,潜心社情民意,冷眼旁观,乃有呈交天皇之皇皇奏稿《中国大势之倾向》,鞭辟人里,透彻肺腑。
依宗方之见,中国之革新虽为世人看好,以为必将雄起东方,成就为一等大国,但实非如此。察一国,如同察一人,应先洞察其心腹,然后及其形体,表里洞照,内外兼察,始可说其国势所趋。今中国之外形,犹如老屋废厦加以粉饰,壮其观瞻,外形虽美,但一旦遇大风地震之灾,则柱折栋挫,指顾之间即将颠覆。 ----雪珥《李鸿章政改笔记》
●法待人而后行,事因时为变通,若徒墨守旧章,拘牵浮议,则为之而必不成,成之而必不久。 ----李鸿章
●日本驻北京临时代理公使小村寿太郎照 会总理衙门,声明根据《天津条约》,“因朝鲜国现 有变乱重大事件,我国派兵为要,政府拟派一队兵” 。同时,李鸿章亦迭接袁世凯来电,谓已派译员询杉 村濬,询问日本“派兵何事”,杉村答以“调护使馆 ,无他意”。又说:杉村“近颇惊惶自扰,故各国均 疑之,谣议颇多。鸟(大鸟圭介)来,或稍镇静。”李 鸿章均信之不疑。由于他对日本的险恶用心缺乏清醒 的估计,因此只能按照自己一厢情愿的主观构想那样 干下去。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
●权力是个好东西,奸臣需要,忠臣、能臣更需要,唯有庸臣不需要。倘或无权在手,便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丈夫抱负如何伸展?无权在手,我师曾国藩无非一潦倒京官,鸿章亦无非一落魄翰林,蝇营狗苟,饱食终日。 ----雪珥《李鸿章政改笔记》
●这位年轻的王爷(载沣)绝不比名满天下(也谤满天下)的李鸿章逊色,他们都是这间破屋的裱糊匠,区别在于:李鸿章轰轰烈烈,载沣却不动声色;李鸿章在尽力维持着屋子不倒下来,载沣却还要费尽心机地考虑不得不倒下来时如何减少断瓦残砖造成的巨大伤害。 ----雪珥《国运1909》
●战前,李鸿章乃至很多西方人士,都估计装备近代化的中国陆军与日本陆军实力不相上下,即使一开始偶然遭遇挫折,也有可能凭着兵力、装备方面的优势扳回局面。而中国北洋海军虽然训练较佳,然而装备过于落后,加上后勤保障存在严重问题,倘若与亚洲排名第一的日本海军决战,后果难以预料。李鸿章的战略布署,就在这一自我实力判断下展开。 ----陈悦《沉没的甲午》
●首先何谓潮流?如今之世,君主立宪是潮流,共和革命亦是潮流.两股潮流并不合槽,何去何从?苍茫大地,潮流纵横;沟壑极多,你准备“顺”哪条潮流呢?谁能有资格能鉴别何是顺流、何为逆流?其次,既是潮流,随波逐流者、浑水摸鱼者.乃至兴风作浪者,绝不在少数,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言行不一.投机取巧者比比皆是。 ----雪珥《李鸿章政改笔记》
●中国官场贿赂成风,政以贿成。明太祖剥皮揎草(将贪官剥皮后蒙在草人身上),雍正帝则创设养廉银,以期高薪养廉、杜绝聚敛,但滔滔之势,非区区制法所能禁遏。中国土大夫,本为国家精英栋梁,口尊孔孟之学,却无非是做官之敲门砖而已。一旦得其位,却并不行其道,倡圣贤之言,行苟且之事。其中间或有人大声呼吁,却大半以反贪腐而博虚名,以博虚名而图实利。或是科场失利,恼羞成怒,如洪秀全者,假托救世之名,扯旗放炮,无非想的是取而代之,江山仅得半壁,其贪腐暴虐却已骇人听闻。 ----雪珥《李鸿章政改笔记》
●伏念臣受知最早,蒙恩最深,每念时局艰危,不敢自称衰病,惟冀稍延余息,重睹中兴。赍志以终,殁身难暝。现值京师初复,銮辂未归,和议新成,东事尚棘。根本至计,处处可虞。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优读迭次谕旨,举行新政,力图自强。庆亲王等皆臣久经共事之人,此次复同更患难,定能一心协力,翼赞计谟,臣在九原,庶无遗憾。至臣子孙,皆受国厚恩,惟有勖其守身读书,勉图报效。属纩在即,瞻望无时,长辞圣明,无任依恋之至。谨叩谢天恩,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谨奏。------李鸿章遗嘱 ----李鸿章《走向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