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陈丹的语句摘抄_关于陈丹的语句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陈丹的语句摘抄_关于陈丹的语句

2018-03-06 22:25: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陈丹的语句摘抄_关于陈丹的语句

  ●艺术本身就是哲学具体化。 最好的艺术开始很少“看起来像艺术”,而且从不美丽,对大众而言往往是丑陋无聊的。 ----陈丹青《纽约琐记》

  ●多少年来,鲁迅这张脸是一简约的符号、明快的象征,如他大量的警句,格外宜于被观看、被引用、被铭记。这张脸给刻成木刻,做成浮雕,画成漫画宣传画,或以随便什么精陋的方式翻印了再翻印,出现在随便什么媒介、场合时代,均属独一无二,都有他那股风神在,经得起变形,经得起看。延安时期粗糙的鲁迅木刻肖像,老先生出殡时游行队伍捧扶的大肖像,“文革”时期被百般夸张的鲁迅像,都并不像他,然而鲁迅的形质与神采总能穿透笔墨的歪曲,扑面而来,宣称这是他自己容颜,不曾遗失,不曾贬损,不曾消淡。他的容颜在他殒灭后继续活在无数图像中,以至这些图像竟能以被任意引用的方式,继续捍卫他那张脸。 ----陈丹青《笑谈大先生

  ●圣马可公墓:我转了一圈出来,往对面一看,那里也是一块小小的空地,长了一颗苗条的、均衡的、秀美的小树,像一个文雅的笑容那样,在维也纳10月的树上,开了一树的红花
我想,那才是莫扎特的墓吧,这棵树,就像是直接从莫扎特的心里长出来的。 ----陈丹燕《木已成舟

  ●然而长期被政权神化、非人化、政治化,鲁迅反而被过度简化,鲁迅资料丰富翔实的日常细节后人视而不见,绝大部分人谈起他,就是好斗、多疑、不宽容语文教科书长期强迫学生阅读鲁迅,成功地使一代年轻人厌烦他,疏远他…… ----陈丹青《笑谈大先生》

  ●当年,一个下雨的上午,一个陌生的灰衣人带着一百个金币来要求已经生病了的莫扎特写《安魂曲》,莫扎特认为那个不肯说出姓名的灰衣人是上帝派来的使者,暗示他将要不久于人世,写《安魂曲》是要他做去天国准备。他接受了。现在,4月的一场雨带我到莫扎特在维也纳的寂静的故居来,那是他写作了《费加罗的婚礼》的房子,没有巧克力,也没有明信片,但可以站在他的房间里温习他的音乐。 ----陈丹燕《木已成舟》

  ●听别人说,太阳没出前在地上九个圈,一个套一个,站在当中第九个圈里,向天空说一个愿望忏悔欢乐,什么都可以,这时候天上的神听得见,而且肯帮助祈祷的人。 ----陈丹燕《女中学生三部曲》

  ●“金色的圣母,穿着轻纱跳舞的女神,还有站在贝壳上裸体的维纳斯,都微微侧着脸,脸上布满无辜天真或是轻轻的哀愁”。 ----陈丹燕《木已成舟》

  ●什么叫做“好玩”?“好玩”有什么好?“好玩”跟道德文章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我要强调鲁迅先生的“好玩”?以我私人心得,所谓“好玩”一词,能够超越意义是非,超越各种大字眼,超越层层叠叠仿佛油垢一般的价值判断意识形态,直接感知那个人——当我在少年时代阅读鲁迅,我就会不断不断发笑。成年以后,我知道这发笑有无数秘密理由,但我说不出来,而且幸亏说不出来——这样一种阅读的快乐,在现代中国作家中,读来读去,读来读去,只有鲁迅能够给予我,我相信,他这样写,知道有人会发笑。 ----陈丹青《笑谈大先生》

  ●“假如鲁迅精神指的是怀疑批评抗争,那么,这种精神不但丝毫没有被继承,而且被空前成功地铲除了。我不主张继承这种精神,因为谁也继承不了、继承不起,除非你有两条以上性命,或者,除非你是鲁迅同时代的人。最稳妥的办法是取鲁迅精神的反面:沉默、归顺、奴化,以至奴化得珠圆玉润。” ----陈丹青

  ●从罗马市中心坐公共汽车,经过一些有贝尼尼作品广场和喷泉,经过一些正在维修或者已经开放博物馆,经过一座座老桥,就看到了一个有庄严中轴线的大广场。
那里游人如织,但是都像棉线里的接头一样小,在那里真的能看到全世界各地的人,只要你小心地辨认。在人群里,可以看到出家人愁苦宁静的脸,是罗马其他也挤满了全世界面孔的旅游地所看不到的。我是在那里发现,全世界出家人的脸,原来都有类似的愁苦与宁静。他们是从全世界来的天主教的神职人员。不少人在照相,闪光灯像针头那样小而亮地闪烁。 ----陈丹燕《木已成舟》

  ●无知,就是不懂什么叫做不得不为 ----陈丹燕《起舞》

  ●一个人在年轻时有很多禁忌,因为不想显得自己太蠢。到了不年轻时,容易理解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也逐渐开始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但还是有一些根本的禁忌,因为不想自己付出了半生的时间却没收获到足够的智慧。 ----陈丹燕《我要游过大海

  ●用嘴呼吸,很快让我忘记人类在水下窒息的焦虑,获得了一条鱼般的自由,不必频繁地浮上水面去换气,让我意外获得了游戏的快乐。海深处,一队队,一团团,一条条游来游去的鱼,倒好像是陆地上飞翔的鸟一样。它们见到我这个庞然大物,总是停下好奇观察一下,然后飞快躲进珊瑚洞里或者水藻下面。要是我也静止不动,过上一阵,水波平静下来,它们便出来看看,看到我,马上又逃回去躲着。小时候孩子们就是这样玩捉迷藏的,藏在树丛中,藏在楼道的拐角里,藏在父母的大床底下,或者客厅厚重的布幔后。水下随波逐流的我才明白,原来这游戏不光古老,还是整个世界共通的游戏。 ----陈丹燕《我的旅行哲学》

  ●有人以为没上大学自卑,有人以为上了大学很牛逼。其实,上没上大学,上哪一个大学,都不重要,重要是你没上大学却没有放弃自己,重要的是上了大学你在干什么。再好的大学也有渣子,再烂的大学也能出人才。不是大学决定未来,而是在什么样的大学,什么样的环境,你都知道你要成为哪种人。 ----陈丹青

  ●人们知道自己是自然秩序中的一环,而不是游离于秩序外的统治者,或者说使用者,这并不容易。人是自大动物,虽然没有一双像狗那样能将一切变小的眼睛,却有一颗自以为是的心。但一个人只要诚实生活,总有一天,会在某一处自然中突然发现自己位置,就像小孩子终有一天会发现自己的影子。到这领悟的一刻到来,人就会默默在自然面前站起身来,致敬,心中欢喜而谦卑。 ----陈丹燕《我的旅行哲学》

  ●然而我所谓的“好玩”是一种活泼罕见人格,我不知道用什么词语定义它,它决不只是滑稽好笑、可喜,它的内在的力量远大于我们的想象,甚至是致命的力量——希特勒终于败给丘吉尔,因为希特勒不懂得“好玩”;蒋介石败给毛泽东,因为蒋介石不懂得“好玩”。好玩的人懂得自嘲,懂得进退,他总是放松的,游戏的,豁达的,“好玩”,是人格乃至命运庞大余地、丰富的侧面、宽厚背景,好玩的人一旦端正严肃,一旦愤怒激烈,一旦发起威来,不懂得好玩的对手,可就遭殃了。 ----陈丹青《笑谈大先生》

  ●【陈丹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是种教育手段。父母和教师不要总是叮咛、检查监督、审查他们。孩子们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会更聪明能干、有悟性。 ----陈丹青

  ●因为我上大学的那个年代朦胧影响一代中国青年的时代,北岛啊、顾城啊、舒婷啊,每个大学生尤其是中文系的大学生都在写诗,这在今天的中国大学校园里是不多见的,而且甚至可以说不仅是中文系,别的系科,甚至理科的孩子也都在写诗,所以那时一个诗歌的年代,恰好也是我的文学梦、文学创作开始的时代,大环境是非常好的。 ----陈丹青《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

  ●“我的心,像一只被箭追赶的小鸟,飞快地向蓝色的群山扑过去.第二天,我到了法国,那漫长的法国公路啊,那喷香的乡村的羊角面包啊,那边境上的明亮的大熊星座啊,还有巴黎的红葡萄酒.一直向南方去,玫瑰花田在夏天阳光里翻飞.那天,又是一个黄昏,我又看到了蓝色的群山,又到银行换了钱.明天我要去西班牙了,这个黑地飞金,响彻吉他声的国度,也在蓝色的群山的那一边.” ----陈丹燕《木已成舟》

  ●我们再回头看看从1949年直到今天,中国的文人之间、师生之间、朋友亲人之间,发生多少卑鄙丑恶、乖张惨痛的故事,像周家兄弟那般失和,想五四文人那种有教养的绝交关系,在今天,寥若晨星。 ----陈丹青《笑谈大先生》

  ●如果有选择权的话,我肯定宁愿自己有个愉快幸福童年,哪怕一事无成,我都愿意有这么一个被人心疼的、被人爱的、自己内心滋润的幸福的童年,童年的幸福可能意味着你一辈子的幸福。今天经常被人说什么功成名就,我们不会享受这种成功,就因为童年的阴影始终在你内心。
我经常说童年是一个人的尾巴,想剪都剪不掉。人生目标其实就是为了愉悦自己,其实挣名也好,挣钱也好,当官也好,其目的都是为了博得别人的尊敬。被人尊敬的目的是干什么,就是自己内心舒坦,但是像我们这种人,童年被打击过的人,伤疤永远的,你得到的再多,你内心都是不舒坦的。我经常说童年受的创伤就像水泥地上的一个印,童年的记忆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陈丹青《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

  ●一个国家奴才多不多,只要看媒体领导赞美有多少就知道了。一个国家奴隶多不多,只要看民众遇到不公正有多少人沉默就知道了。一个国家自由不自由,只要看有多少敏感词就知道了。一个国家有没有尊严,只要看人们怎么样对待弱者就知道了。一个国家有没有未来,只要看孩子读什么书就知道了。 ----陈丹青《奇闻录》

  ●我们那个时候哪有酒吧,但是我们有很多聚会,意气相投的人,聪明的人,一些人聚在一块儿,完全语言,靠性情,靠机智,靠豪爽,没日没夜天天这样过,最要紧是大家都有时间。 ----陈丹青《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

  ●文学不能重建城邦,但是它安慰,甚至鼓励,用各种方式重建自己一片天的有志气的人。 ----陈丹青《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

  ●少年时代的诗歌本子
那是何其干净日子。诗歌总是和青春在一起,好似留在记忆中了,但如今却望着一卷诗突然领悟,那些诗歌竟然不光是少年时代对人生的期待与眺望,也是日后漫长生活中的某种信念,对一个完美世界的信念——不过,它沾染上了一些悲哀,因为终究意识到,那个世界一定存在,只是不一定你那么好运,能拥有它。那个世界是存在的,但需要一点点好运气。 ----陈丹燕《咖啡苦不苦》

  ●乡村的时间是条长而流畅的直线 坐在阳光里 看墙上吊灯的影子一点点移动 是自然不过的事 并不需要像在城里生活那样大的决心 才能偷得浮生半日闲。 ----陈丹燕《我要游过大海》

  ●在这里,我才相信,在漫长的过去,欧洲要是没有宗教,也就没有艺术。野人在岩洞里画的牛不算。 ----陈丹燕《木已成舟》

  ●从野人往岩洞的墙上画牛,到凡·高在画布上画一个神秘地蠕动着的法国乡下小教堂,这中间漫长的岁月里,所有的艺术家都画圣子和圣母的脸,谁也不例外。 ----陈丹燕《木已成舟》

  ●鲁迅很早就说过,你要灭一个人,一是骂杀,一是捧杀。大家现在看见了,过去半世纪,胡适被骂杀,鲁迅被捧杀。近年情况反了一反,是鲁迅开始被骂,胡适开始被捧,然而还是中国人的老办法:要么骂,要么捧,从不能平实地面对一个人,了解一种学说,看待一段历史。 ----陈丹青《笑谈大先生》

  ●假如我们开始画画,你旁边的人认为你是画家了,这个时候我们定位为第六流画家。然后你通过偶然机会认识了一个好的老师,此后你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可以算是五流画家,然后你又特别努力,这时候你就算四流画家。...比如陈丹青,差不多算三流画家,因为他比较聪明又特别用功。...有一个人突然吃错药了,在三流的时候因为什么原因,突然性格变了,他又可以进入二流了。进入二流之后能不能进入一流又是一个问题,能够进入一流的画家就不是一般人了,是疯子,就是有毛病,世界上的事他只知道画画,不知道别的。他必须有特别大的才气,有非常厚的学养,又有病,那他可能是一流画家。 ----朱新建《打回原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