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名言警句
1、武帝的时代毕竟距离先秦不远,新做人家的汉帝国也血气方刚。诚如史家所言,那时的中国人比后世有更多的率真,更多的勇敢,更多的质朴和更多的刚强。汉的气质,是雄大、闳放和深沉的。
气质变得柔美、空灵而内秀,要到中唐以后。儒学真正成为统治思想,也不早于宋元。至于百家罢尽,万马齐喑,则是朱元璋和乾隆递设文字狱之后的事情。 ----《汉武的帝国》
2、世界上没有最好,能够做到最不坏就应该心安理得,或者说心满意足了。 ----《品三国》
3、现代的人好象特别脆弱, 报纸上天天报道众多名人得抑郁症,这些人一定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别一个极端。正因为踌躇 满志,才坚信自已是完美的,是无所不能的,如果受到一点挫折,就会变得极度自卑,甚至 失去继续生活的勇气。为自己找一个准确的定位,享受生活乐趣。
4、赵匡胤说:诸位手下那些贪图富贵的人呀!万一他们故伎重演,也弄件黄袍披在你们身上,请问拒绝得了吗?
石守信等人以为自己受到猜忌,一个个魂飞魄散,泪流满面地说:臣等一介武夫,冥顽不化,何曾想到许多?恳请陛下慈悲为怀,为臣等指点迷津,给条活路。
赵匡胤说:人生苦短,如白驹之过隙。对酒当歌,悲富贵不常在。你们为什么不替自己好好规划一下呢?
石守信等人都说:请陛下明示!
赵匡胤说:交出兵权,换个肥缺,兴豪宅,置田产,拥歌姬,饮美酒,子孙无虞,自己也快乐。我再与你们都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很好吗?
众人都说:陛下体贴入微,恩重如山!
第二天,他们纷纷宣称自己身体不好,请求辞职,太祖皇帝则给予了亲切 ----《大宋革新》
5、琢磨计谋是没有用的,你还是琢磨人性吧 ----《品三国》
8、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之好,在于简单,只有郡、县两级。加上中央,也不过三级。层次少,效率就高,腐败的可能性也小,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再说层次少,也亲切。县以上就是郡,郡以上就是中央,用钱穆先生的话说,大家都不觉得这个中央政府高高在上。 ----《帝国的惆怅》
9、一个人,如果气量不足,再纯洁也只是清澈的山泉。
相反,哪怕污浊一点,也是汪洋大海。
10、中国教育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人去想。最需要“以人为本”的领域,却最不拿人当人,这真是一个奇迹!
11、人们对嬴政有多痛恨,对荆轲就会有多敬重;对弱者有多少同情,对荆轲就会有多少讴歌。 ----《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
12、问题是:真理可不可以怀疑?
完全可以,因为真理原本就是怀疑的结果。不怀疑地心说,就没有日心说;不怀疑资本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
所以,没有怀疑,就没有真理。
越是不怕怀疑,就越能证明是真理。
怀疑是对真理最大的尊重,也是对真理最大的敬畏。
13、过去酒逢知己千杯少,现在酒过千杯知己少。
14、贾诩劝先劝张秀勿打,因一开始张秀用精锐部队打曹操的精锐部队,论用兵不如曹操,所以大败。而后又追击,因为曹操有机会赢却不攻打,必是大后方出了问题,于是留下断后军队就不是张秀的对手了,于是大胜。 ----《品三国》
15、当篝火燃起,夜幕降临,登上祭坛的是掌握了生死机密的蛙女神。疯狂的盛宴过后,父系氏族的日出时分正悄然到来。 ----《祖先》
16、人最珍惜的,就是他在孤立时得到的支持,哪怕这种支持微不足道,哪怕这种支持来自非常卑微的人。不!正因为支持者是那样卑微,这种支持才弥足珍贵。 ----《品人录-武则天》
17、实际上,狡诈中有真诚,或者有时狡诈有时真诚,正是曹操的特点之一 ----《品三国》
18、人生有许多机会,关键是看我们能不能抓住。机会来时,不是一下子就能看明白,它是戴着面纱的,也不是谁都可以看得清,那得需要有足够的洞察力和识别能力的,不然,再好的机遇也会和我们檫肩而过的。很多人就是等机会过去了才看到了它的真面目,在还得机会也和我们无缘了。爱情应该是两颗心碰撞而产生的火花,不是时时都能有心灵的碰撞的,所以“有花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往往是拥有的时候不知道珍惜,等过去了才追悔莫及。没有爱情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不是精彩的人生。
19、(独尊儒术)统治集团与知识阶级达成交易。
知识阶级就是士。士在春秋之前是最低一级贵族,在秦汉以后是最高一级平民,在战国和楚汉之际则是不安定因素。因为是士的特点,是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艺,无产业。他们就像毛,必须依附在皮上。没有皮,就动乱。 ----《汉武的帝国》
20、帝国在意的不是他们恶不恶,而是强不强。任何力量只要形成规模,不管是白是黑,是善是恶,都不能允许存在。功高尚且不能盖主,况草民乎? ----《汉武的帝国》
21、东方朔是呗司马迁写入《滑稽列传》的,他在汉武帝那里的地位也相当于席子。然而,当汉武帝宴请馆陶公主的情人董偃时,东方朔为了维护朝廷尊严,竟然横戟拦在门前,逼得武帝只好换地方,董偃也只好走后门。
奇士的风骨甚至存在于小人物的身上。
这位没能留下姓名的小人物,是宫中掌印的郎官。某天晚上,宫中闹鬼。值班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怕出事,让郎官把印玺交给他。郎官不给,霍光去夺。郎官便手按剑柄正声说:臣头可得,印玺不可得!
权倾一时的霍光,也只能诺诺连声。 ----《汉武的帝国》
22、再完善再健全的制度,也是靠人来执行的。人不变,制度再好也没有用。最后的结果,恐怕还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防不胜防。中国人在这方面,可是积累了上千年的经验。因此,根本的问题在于改造社会,改造国民性,这可是比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重要得多,也艰难得多的事情,正可谓任重而道远。 ----《帝国的惆怅》
23、很多研究历史的人,把历史当作一具尸体,放在解剖台上,用解剖刀一点一点地切割,取出肾脏、肝脏、心脏来研究。这也许是一种方法,但我不太喜欢。我是学文学出身的,我觉得面对历史,首先要去感受它的血肉和肌理,其次才谈得上研究。
24、钱穆先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几乎从头到尾都贯穿了这样一个观点:“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衰”;但在其创立之初,则一定是利大于弊的,也一定是好的或比较好的。 ----《帝国的惆怅》
25、打了败仗检讨自己,打了胜仗感谢别人,而且感谢那些劝他不要打这一仗的人,这种胸襟和情怀,和袁绍、袁术之流真不可同日而语。 ----《品三国》
26、所谓“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才可能从理想变成现实。这里说的“优”,是优裕的优,不是优秀的优。也就是说,做学问而时间精力有余,就去做官;做官而时间精力有余,就去做学问。在这一点上,做得最漂亮最出色的是宋代文人。你看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哪一个不是做官、治学两不误?苏东坡虽然仕途坎坷,但他的官也是做得极好的,文章就更不用说了。 ----《帝国的惆怅》
27、人生面临着许多的选择,每个选择不一定都是对的,当经过一段时间的验证,发现自己的选择是错的,那么就得立即停止,进行分析和调整,再从新开始。
28、柳宗元在他的《封建论》里就说了这个问题。柳宗元说,公元前201年,韩王信反。高祖前往平叛,被困七天。这就是“困平城”。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反,高祖又前往平叛,被流矢所中,一命呜呼。这是“病流矢”。此后,惠帝刘盈,文帝刘恒,景帝刘启,“陵迟(衰微)不救者三代”。相反,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却充分地体现出它的优越性。秦末天下大乱,然而“有叛人而无叛吏”(有起来叛逆的民众却没有起来叛逆的官员)。汉初天下大乱,然而“有叛国而无叛郡”(有起来叛逆的封国却没有起来叛逆的郡县)。中唐天下大乱,然而“有叛将而无叛州”(有起来叛逆的将领却没有起来叛逆的州府)。历史证明,郡县制是有利于帝国之长治久安的。 ----《帝国的惆怅》
29、汉武帝必须用小人,因为帝国不是邦国。邦国是贵族的时代,也是君子的时代。帝国则是平民的时代,也是小人的时代。这个历史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刘邦不就是小人吗?韩信和陈平不也是吗? ----《汉武的帝国》
30、这其实也正是一切高贵者的通病。由于高贵,他们往往不能容人,而且还自诩为眼里容不得沙子,胸中容不得尘埃。然而他们不知道,海洋之所以博大,恰在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流入海洋的,难道都是纯净的矿泉水?自然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但正由于这种混杂,海洋才成其为海洋。项羽不懂这个道理,他的失败便是理所当然了。 ----《品人录-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