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冰临神下名句欣赏
1、如果只是等的话,永远也等不到。 ----《孺子帝》
2、越是骗子越得多说实话,否则怎么骗取信任呢?满口谎言的是小孩、是笨蛋 ----《死人经》
3、你身上只有两样东西值钱,刀法和性命,所以永远不要欠债,尤其不要欠下你用刀法还不了的债。
这是所有刀客的命运。
每一把骰子掷下之后,输的不仅是钱,还有他的命。
赚回来,全都赚回来,刀神心里祈祷着,脸上仍然挂着无所谓的笑容,与身边的兄弟们一起喧叫着,那些浮夸的吹捧现在是他全部的安慰,“来呀,满堂红!tmd,这只破手,老子要不是用它拿刀,就把它剁下来。” ----《死人经》
4、不可令你的朋友为难,更不可让他们冒险,友情是在添砖加瓦的过程中慢慢堆砌起来的,一次冒险就可能将它完全推倒。 ----《死人经》
5、‘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名不与利期而利归之,利不与争期而争及之,故君子必慎为善。世事纷纭,难以揣测,奇妙之处也正在这里,你只能执其一端,无论心善心恶,都无法让所有事情按部就班地进行 ----《死人经》
6、杀人高手不仅仅用刀,谋士用嘴,女人用心。 ----《死人经》
7、纯朴只是没有可争之物、伟大只是没有对手、高贵只是用墙壁和卫兵挡住了低贱、善良只是因为灾难发生在别人身上。 ----《拔魔》
9、孝要由衷而发,表里不一骗的了别人,骗不过自己,骗不过冥冥众神。 ----《孺子帝》
10、“找出真相”与“解决问题”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打个比喻,有人丢了一百两银子,追查真相的人想知道钱到底存不存在、有没有丢、谁是窃贼,解决问题的人则想变出一百两让大家都满意,至于钱从何而来由谁提供,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 ----《死人经》
11、那条细线,连接着过去的某些美好时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渐脆弱,终于在现实的轰然一击下,再也没有可寄托之物。 ----《死人经》
12、不忘深仇之人必有大爱,由爱生恨,即是以善养恶。世人为善而做恶,没有人为恶而做恶。人人皆有一颗善心,偶尔为魔念所执,刻意曲解为善之道,才做下那些恶事,所以佛法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死人经》
13、道士之心如镜如湖,映照七情六欲,却不为之所动。 ----《拔魔》
14、你怎么向天生的瞎子说清颜色?怎么用手势向天生的聋子描述声音?
鲜花就在眼前,雷鸣就在头顶,对他们来说却都毫无意义
眼睛看不到,鼻子可以嗅闻花香,耳朵听不见,手指可以触碰窗纸的震动。
犯错的可能是描述者,而不是瞎子和聋子:你明知道他们无法领会颜色与声音,为什么非要生硬地灌输呢?换一种方法,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同样能传递信息。 ----《拔魔》
15、上官怒从少年的目光中感受到了深切的敌意,本能促使他握住刀柄,但是少年的敌意稍纵即逝,随后流露出的是奴仆该有的惶恐与呆滞。上官怒脑子里闪过某个不成形的想法,同样稍纵即逝,他甚至还没来的急抓住它。 ----《死人经》
16、手中没有权利的结果,就是你制定了计划,却控制不了计划的发展方向,只能听从偶然的摆布。 ----《死人经》
17、一名年轻剑客抱着一名褐带杀手的尸体走来,眼中含泪,嘶哑着嗓子说:"龙王,这是我弟弟。" ----《死人经》
18、以前谁是魔我杀谁,现在我杀谁谁就是魔。 ----《拔魔》
19、死有什么可怕?土里一埋,没准还能在坟上长出点什么来。 ----《死人经》
20、语言多简陋啊,他想,越是含糊的东西越容易描述。精细到一定程度就会超出语言的樊笼,对之描述得越多,离真相反而越远。 ----《死人经》
21、恨不过是七情六欲的一种,再强大的恨也没法独占整颗心,总有其它情感隐藏在心底深处,说不定在什么时候就会掀起滔天巨浪。 ----《死人经》
22、因为你。有他在,我就不能杀你,而你却能杀我。你不该让他挡在我的路上。如果你让一个人介入生死之战,就不该为他的死感到意外,生死平等,非你既我。 ----《死人经》
23、回忆逝去之后,涌上心头的是一股浓重的厌恶感,从前的自己固然美好,却显得弱小而虚伪,蝴蝶还会喜欢毛毛虫吗?雄鹰还会欣赏没毛的丑陋雏鸟吗? ----《拔魔》
24、“陛下只需记住一点:陛下可以是自私的,但自私有一个底线,那就是不要自私到以为别人是不自私的。陛下若能以己所欲推及天下,无往而不利。” ----《孺子帝》
25、“忘情是一种无情,滥情也是无情。” ----《死人经》
26、金钱是个好东西,对主人,它像一位神仙,挥手就能变出各种各样真实存在的物品,对别人,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世情百态、万千欲望。 ----《死人经》
27、每个人一生中都有一次机会相信另一个人,我把这个机会给你。 ----《死人经》
28、“以仁义观之,权谋只是一时之手段;以权谋观之,仁义不过是冠冕堂皇的旗帜;以我观之,两者皆有偏颇,心无挂碍才能随心所欲,一旦分出了权谋与仁义,免不了处处留下痕迹,骗不了自己,更骗不了他人。太祖强于庄王、陈王的地方,就在于不执一端,畅游仁义与权谋之间。” ----《孺子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