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应台名言大全
1、有指责,有要求,就算是“对立”,那么对立有什么不好?权利是争取来的。 ----《野火集》
2、相机,原来不那么重要,它不过是我心的批注,眼的旁白。于是把相机放进走路的背包里,随时取出,作“看此花时”的心笔记。 ----《目送》
3、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
4、人和人真的很神奇。有些人,才见一面就不想再见;有些人,不论你怎么努力,都不可能成为朋友;有些人,即使在同一个屋檐下日日相见,也不见得在晚饭后还有话可说——晚餐嘛,还有食物的咀嚼和杯盘的叮当声响可以掩饰空白,晚餐后,那空白的安静大声到让人耳骨发麻,你无可逃遁。
有些人,却是从第一个照面就知道,是他。 ----《天长地久》
5、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 寻找有时、放手有时,保持有时、舍弃有时 撕裂有时、缝补有时,静穆有时、言语有时 喜爱有时、恨恶有时,争战有时、和好有时” 难的是,你如何辨识寻找和放手的时刻,你如何懂得,什么是什么呢? ----《目送》
6、这个社会不知为什么对过去充满怀念,对现在又充满幻灭,往未来看去似乎又无法找到什么新鲜的想象。我们的时代仿佛是个没有标记的时代,连叛逆的题目都找不到。因此我们退到小小的自我。 ----《亲爱的安德烈》
7、回忆真的是一道泄洪的闸门,一旦打开,奔腾的水势慢不下来。 ----《目送》
9、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目送》
10、你要永远认得那个时刻,当你的国家 变质、不值得爱、不能爱又无力对抗的时 候,马上就走。汤玛斯曼和爱因斯坦都认 得那个时刻。 ----《龙应台的香港笔记》
11、对民意的批判从哪里来?如果民意指的是大多数人的意见,那么批判当然得来自少数人。民主的基本原则固然是“服从多数”,可是有一个不可或缺的下半句:“尊重少数”。在迷信民意、民粹主义越来越盛行的十年中,“服从多数”成为信条,“尊重少数”却被轻易遗忘。权威政府和暴力是明显而易见的,“多数”的暴力却往往隐于无形,因为可能批判它的人,本身或许就属于那多数而不察觉自己的霸道和粗暴。但是多数如果践踏“尊重少数”的原则,它就是另一个形式的暴力集团,彻底违背了民主的基本精神。 ----《这个动荡的世界》
12、一点点记忆,一点点淡忘,我觉得这实在是值得回忆的友情。 ----《天长地久》
13、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
死亡至深处,不无魂魄之漂泊 ----《目送》
14、要渺小的个人负起责任是不公平的,个人只是"制度"这巨大机器中一个看都看不见的螺丝钉,机器在制造杀人的武器还是救人的工具,不是螺丝钉的责任。 ----《人在欧洲》
15、所以你说的“勇气”和“智慧”,永远是稀有的品质。 ----《亲爱的安德烈》
16、不要忘记这些过去的记忆,因为这些记忆,会跟著我们的人生,一生一世,只不过,它们不再像我们儿时那么的明显。你可以说,「孩子你慢慢来」,可是有时候,快快地「放手」或许也是必要的。我知道,这很难,难极了,但是如果你记得我们儿时的甜蜜时光,如果你知道你在我们心中永远的位置,或许,它就会容易一点点。 ----《孩子你慢慢来》
17、说“不容青史尽成灰”,表达的正是,不错,青史往往是要成灰的。指鹿为马,也往往是可以逞和胜利的。
18、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烫的便当塞在书包里,书包拎在肩上,贴身还热。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时间。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缎般的栀子花香,就幽幽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寒色》
19、而我,突然觉得人性是极容易判断的:世上只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喜欢孩子的都是好人,不喜欢孩子的都是坏人。 ----《孩子你慢慢来》
20、为了享受物质,有人制造假的奶粉,明明知道可能害了千百个婴儿的 性命。为了逃避责任,有人在肇事之后,回过头来把倒地呻吟的人瞄准了再 辗过一次。我们的子女坐在教室里,让毒气给轰倒。我们的朋友喝了伪酒而 失明。我们的兄弟,被车撞断了腿,每天拄着拐杖,一跛一跛上学校。而我 们自己,心平气和地吃喝各色各样的化学毒素,呼吸污浊的空气,在横行霸 道的车辆间仓皇怯懦地苟活,要糟到什么程度你才会大吃一惊? ----《野火集》
21、总是有读不完的书,写不完的字,走不完的路,看不完的风景,想不完的事情,问不完的问题,爱不完的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忙,忙死了。 ----《目送》
22、从梧桐树夹道的兴国路一直走到淮海中路,月亮黄澄澄的,很浓,梧桐的阔叶,很美。 ----《亲爱的安德烈》
23、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 ----《亲爱的安德烈》
24、你一震,醒来的时候,仍旧闭着眼,感觉光刺激着眼睑,但是神智恍惚着,想不起自己是在哪里?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城市,自己是在生命的哪一段 二十岁?四十岁?做什么工作,跟什么人在一起?开始隐约觉得,右边,不远的地方,应该有一条河,是,在一个有河的城里。你慢慢微调自己的知觉,可是,自己住过不止一个有河的城市 河,从哪里来?
意识,自遥远、遥远处一点一点回来,像一粒星子从光年以外,回来得很 慢。睁开眼睛,向有光的方向望去,看见窗上有防盗铁条,铁条外一株芒果树,上面挂满了青皮的芒果。一只长尾大鸟从窗前掠过,翅膀闪动的声音让你听见,好像默片突然有了配音。
你认得了。 ----《目送》
25、人生其实就像一条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伴而行,欢乐的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的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拥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可以愈走愈孤独。 ----《亲爱的安德烈》
26、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可以更寒冷。 ----《目送》
27、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 ----《目送》
28、您对日本语言和文化的一往情深,因此使我不安,在司马辽太郎的访问中,您对四十年的国民党高压统治批评颇多(没有一件是不对的),可是,在谈“悲哀的台湾人”时,却队伍十年日本殖民统治不置一言。您说在1945年后国民党的统治下,人们晚上连觉都睡不安稳——那么1945年前呢?我也知道,在思想钳制上,当年的国民党要比日本殖民政府蛮横得多,可是您毕竟是在和一个日本人对话,与《朝日周刊》广大的日本读者在沟通,您不觉得您有义务提供一个平衡的历史观——在批判老国民党的同时,提醒前殖民者:日本人是“台湾人的悲哀”的一部分? ----《这个动荡的世界》
29、人在天地之间终究是无所凭依的孤独,你真能面对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 ----《目送》
30、生活是抑郁的,人生是浪费的,可如果拉长来看,却是在抑郁中逐渐成熟,在浪费中逐渐累积能量。因为,经验过压迫的人更认识自由的脆弱,更珍惜自由的难得。你没发现,经过纳粹历史的德国人就比一向和平的瑞士人深沉一点吗? ----《亲爱的安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