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那些陪跑者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励志文章 >

那些陪跑者

2016-07-04 作者:狄 青 来源:今晚报 阅读:载入中…

  引导语:你付出的每一步都不是白跑的。

那些陪跑者

  陪跑这事儿其实不新鲜。我认识一名长跑运动员,退役前,他始终是一名陪跑者。教练对他的要求只有一个,就是在训练时为能够出成绩且重点培养的运动员做好助跑工作。偶尔也有上场机会,但只为冲刺队员起到领跑与扰乱对手的作用。他从进入专业队那天起,就晓得自己是一名陪跑者。他是主动陪跑的,但有些圈里的陪跑者却是被动而又无奈的

  文学圈评奖即如此。就拿诺贝尔文学奖来说吧,每年它将花落谁家都是一件大事儿。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游戏规则”是:18个院士中选出5位院士,坐在12、14、16、17、18这五张椅子上。其中12、16号椅子坐的是委员会主席,14、18号椅子如果有女院士一般是坐女院士,17号椅子坐的是常任秘书。他们的任务是,每年2月到9月,集中阅读两百多位被推荐作家的作品——什么概念?也就是每个评委平均每天要读一本书。每天能不能读一本书?我想大家心里都有数。所以,诺贝尔文学奖百年来“遗珠”无数,至今还造就着一批陪跑者,从当初陪跑28年的英国大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到如今陪跑接近20年的米兰·昆德拉与村上春树。所以,我以为这样的文学奖是有些遗憾的。

  除了评奖,考试也是盛产陪跑者的重要场所。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最着名陪跑者,当属徐渭。徐渭何许人也?郑板桥愿做其“门下走狗”;黄宾虹言“徐渭三百年无人能及”;齐白石甚至“恨不早生三百年,为徐渭磨墨理纸,哪怕徐渭看不上我,我饿死在门口也不走”。徐渭7岁搞定八股文,11岁懂音乐,14岁通理学、佛学、道学,且谙熟兵法武术。可科考这事儿,他打年轻考到老,长达20多年,却都倒在了乡试那一级上,再未前行半步。徐渭后来喜画墨葡萄,并写诗云:“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置野藤中。”意思是说我这笔可以画出珍珠来,却无人能识,只有把珍珠像葡萄一样乱扔在野地里。直到徐渭37岁那年,奉旨抗倭的胡宗宪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招其至自己麾下,将其与戚继光视作左膀右臂。(经典文章阅读 www.wenzhangba.com)

  科考中的另一着名陪跑者蒲松龄就没有徐渭幸运。蒲松龄科举考了多少次?有说7次,有说10次,有说十几次,一直到72岁他老人家也未能考上举人。同为小说家的吴敬梓就想得开,吴家离江南贡院步行五分钟即到;可据说他只考了一次,名落孙山后便与考场说拜拜,从此诗酒天下,好不痛快。

  清代史学家王西庄当年是陪着他爹去赶考的。全家族都盼着王西庄的老爹能金榜题名,王西庄虽也参加考试,更多的时候是侍奉父亲左右。谁想王西庄却以“一甲第二人”(榜眼)考中乾隆十九年进士,做了大官,而王西庄的老爹一直到拄拐棍时仍在参加考试;屡败屡战,后来还陪着隔代人一起进考场。

  官场上也不乏陪跑者,有人总觉得这回自己无论如何该上个台阶了,可这个台阶死活就是迈不上去,倒是目送他人大踏步地向前。所谓回回都有戏,就是上不去!于是灰心丧气乃至万念俱灰。

  其实呢,人生本就没有陪跑者,你付出的每一步都不是白跑的。就像当年的蒲松龄,他老人家固然把那么多人“陪”成了举人、进士,但那么多举人、进士也将他老人家“陪”成了万世流芳的小说家。也怪,让我们今人记住的古人多半是落榜者,不要说举人进士了,即便是状元,你又能说出几位?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那些陪跑者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