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恕我直言,国内的便利店不值得一逛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恕我直言,国内的便利店不值得一逛

2019-03-04 08:30:16 作者:张家明 来源:新周刊 阅读:载入中…

恕我直言,国内的便利店不值得一逛

  对城市居民来说,24小时便利店不可或缺的。图/《志明与春娇

  对比国内外的便利店,你也许会怀疑它们是否区别对待中国消费者,明明是同一个品牌的便利店,这边的仿佛是个半成品,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去年八月,邻家便利店倒闭了。

  这个令人亲切名字,很容易令人想起小卖部——街坊邻里柴米油盐酱醋茶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决。它的倒闭,也掀开了中国连锁便利店的前世今生

  从1992年算起,日式连锁便利店进入中国内地已经将近30年了,仍然处于一个尴尬地位,无论商品种类价格还是服务都和日本、韩国、泰国等地的便利店相距甚远,又不如社区小卖部接地气,很多生活用品还是买不到。

  罗大佑《童年》的歌词福利社里什么都有,就是口袋里没有半毛钱”,如今看来只有下半句是真真确确的,而传统的小卖部在连锁便利店和互联网电商的夹击下,早已难以为继

  台湾的福利社,也就是小卖部。

  小卖部里,一定有你的童年

  连锁便利店出现前,小卖部就是中国人的便利店,是80后和90后小时候的“解忧杂货铺”。

  更早之前的供销社,虽然能买到的东西更多,但毕竟是计划经济产物,买东西不是那么便利。小卖部开放个体经营门面不必多大,有瓦遮头处即可开业,因而能深入到每个社区、每个村落、每个单位

  除了大型电器家具服装购买频率较低的商品,小卖部里几乎什么都买得到。家里缺米缺油了,出门到附近小卖部准能解决;洗着头发现洗发露没了,喊家人到楼下小卖部买回来,前后不用五分钟;小孩子嘴馋,到小卖部里能买到汽水雪糕五花八门零食......

  北京,胡同里的小卖部。图/全景

  对80后和90后来说,小卖部里的零食是他们童年记忆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产电视剧里充当万能仙丹的麦丽素,是他们小时候必备零食单品,上课时偷偷往嘴里塞一颗,神不知鬼不觉;那一包包香菇肥牛,用豆干做出了牛肉干的味道,至今让人念念不忘;还有猫耳朵、华佗丹、唐僧肉等稀奇古怪的零食,一边吃唐僧肉,一边看《西游记》,这样的体验已经再难重现了。

  回头去看,我们怀念的传统小卖部,是一个很不规范零售终端。没有系统的商品分类,各类物品老板喜好方便摆放即可。也不需要科学的SKU设计,每天卖出买入,简单记账即可。前店后家,对于老板来说,小卖部是他们家的一部分,吃饭的地方也许就在柜台上,小孩子做作业的地方也在柜台上。

  海南海口,和报刊亭结为一体的小卖部。图/全景

  这样的小卖部,注定只能生存在熟人社会顾客们基本都是附近的居民,和老板彼此认识,偶尔赊个账不成问题。有的小卖部还是当地的一个社交场所,在门口支一张小桌子,可以供大家打牌下棋,摆上几瓶啤酒一袋花生米,就是消夜吹水的好地方。

  一家小卖部往往一开十几二十年,陪伴附近的小孩成长,目睹了许多人的老去。到了如今,小卖部这种业态也步入了暮年,年老的老板找不到继续打理小卖部的人——他们的子女也许更喜欢在北上广深打拼。一家小卖部关门歇业了,不会再有另一家人接着做下去——小区附近已经有了好几家24小时便利店,再也不需要小卖部了。

  然而,转场到了24小时便利店,这里似乎又少了点什么。

  一家典型的小卖部,门面很小,门口放着一些水果。图/全景

  说好的价廉物美呢?

  便利店为何变得不便

  1992年,深圳开出了中国内地第一家7-11便利店,掀开了外国便利店入华扩张序幕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截止至2017年底,中国内地的便利店已经超过10万家。从今年1月开始,日系三大便利店7-11、全家、罗森的门店数量均达到了2000家以上。

  不过,这几家便利店多数都在上海、广州、深圳和北京,二线城市也只有少数。即使在一线市里以中国大城市的体量和发展趋势,区区几千家便利店是远远不够用的。

  城市青年对便利店念念不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便利店的门店数量仍然很少。在深圳、广州和上海,大概两三千人拥有一间便利店,在北京,每9620人才拥有一间便利店上班族搬个家,也许就再也吃不上楼下便利店的饭团便当

  而在泰国这样的便利店大国,一条街可能有几家相邻不远的便利店,开得比蓝绿手机店还近,更令人吃惊的是,即使是在泰北金三角深山村落里,也会有便利店彻夜亮着灯,曼谷市中心的便利店卖什么,这里就有什么。

  便利店的密度,是衡量城市生活是否方便的重要标准

  回国再看国内的日系便利店,你也许会怀疑它们是否区别对待中国消费者,明明是同一个品牌的便利店,这边的仿佛是个半成品,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商品种实在太少了,两排零食货架,能够激起购买欲的零食少得可怜,便利店原创品牌几乎没有,多数都是外边杂货铺、超市能买到的东西,而且还有四分之一货架上摆的是泡面——同样是那些满大街都能买得到的品牌。跟外边商店比起来,价格上并没有多少优势,甚至还要贵一些。

  也别指望这里除了卖货架上的东西之外,还能提供别的什么服务,想和国外便利店一样享受复印、传真、扫描、晒照片、订各种演出票、买飞机火车票、取款、寄信、寄快递、干洗、报名考试、交车船税或保险等服务,是不可能的。

  很多业内人士都会提到在华便利店的经营模式问题,譬如研发团队薄弱不同的品牌还有不同的代理商,造成一地一个供应链。但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中国的互联网实在太发达了,占了国外便利店收入半壁江山的各类服务项目,早已经被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和快递行业占领了。

  没有了这些,日式便利店就空有其表,成了一个高级版的小卖部,只不过顾客从小区的大爷大妈,变成了打扮入时的年轻人

  一家完整的日式便利店,可以提供各式各样的生活服务。

  离开街头巷尾

  就不是真正的便利店

  尽管便利店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人们还是对它欲罢不能

  最近几年,中国本土便利店陆续进军三四线城市,深入县城乡镇,最大的一家民营便利店的门店数量已经突破了1.5万家。春节从北上广深回到老家,看到集市街道口亮起了24小时的便利店之光,那种感觉应该就像1990年代在深圳、广州看到日式便利店开到了小区门口

  不过,中国最大的便利店并不在街头小巷,而是在加油站旁边——中石化的易捷便利店在全国拥有超过2.5万家门店,几乎哪里有加油站,哪里就有它。有意思的是,当人们说到便利店的时候,往往不会想起易捷,毕竟谁买个东西,会专门开车跑到加油站去呢?

  加油站旁边往往也开着一间便利店,不过离生活区可能有点远。

  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营业,便利店提供高度标准化的商品和聊胜于无的服务,却给城市人带来了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有人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困难时期,用十多块钱即可买到一份品相不错的便当,快速解决一餐就回去上班。深夜加班完回到家疲惫不堪的时候,楼下还有一家亮着灯的便利店,可以进去吃一口热食,买一罐啤酒,慢慢地喝着,那是一天中最放松时刻

  有人像何志武和张志明一样在便利店里找到了爱情解释,也许是像一罐即将过期下架的凤梨罐头,也许是像没有什么肉、还有点咸的肉酱意粉,喜欢就是喜欢。更多人把这里融入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里,需要买点什么总会一时间想到便利店,异国他乡遇见同一家便利店,便不会因为人生地不熟慌张

  在现代都市里,很多故事发生在便利店里。图/《重庆森林

  曾有一名便利店员工向新世相讲述他的见闻:一个年轻女孩因为高跟鞋的鞋跟坏了,走起路来一高一低,非常难受。她就近走到便利店问店员是否有鞋子卖,得知没有后,很失望地说:“你们便利店为什么没有鞋子卖?

  不是强人所难,人们在便利店寻找的,说白了不过是一份安全感

  ✎作者 | 张家明

  ✎图编 | 奉人

  欢迎分享文章朋友圈

  新周刊原创出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推 荐 阅 读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全文

  跳槽之季在于春 | 新周刊招聘

  中国人无处安放的热情:全在尬聊里了

  下半辈子,我就靠这些国产情景喜剧活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