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感言
走在清晨的校道上,闻着乡村特有的清新的空气,看着小草沾上晶莹的雨滴,看到在教室内传出朗朗读书声的小朋友。突然觉得这里的一切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姿态,而这个世界也没有太多污痕,像桃花源一般远离世俗尘硝,一切都如初生般美好。
走进教室,想帮他们复习巩固一下昨天学过的内容。大概几遍以后的带读,自以为是的觉得:昨天都教过了,今天也复习了,那他们也应该全会了吧。于是走到一个小男生旁叫他读一遍课文,自信满满的以为他会听我的话立刻站起来读课文。然而他很抗拒的摇头继而趴在桌子上,我看傻眼了,这种情况超出了我预计的范围,或者说是我过于自信自己对学生们的威信力了。叫了几遍并且不用他来读课文了,但他仍然趴在桌子上,不肯动弹。接下来的早读时间我一直留意他,但却看到他还是保持原来的姿势,一直趴在桌子上。
这时的我感到很沮丧很懊恼,我开始质疑我这样的做法,我开始反思自己。我的初衷只是想他们在课堂上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哪怕读音错误,生字不会念,那也没关系。但我好像没把他们的年龄与心理承受能力和其他方方面面的因素考虑进去。
经过了一系列的反思后,我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努力的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不再要求他们某一个人来读课文,而是鼓励每一个同学都能站起来大声的读出自己的声音,也耐心的纠正他们的发音。这时候的他们显得尤为积极,每个同学都举手争相发言,就连早读时不肯给我回应的那个小男生也能举手主动要求回答问题。
很显然,我的这个做法成功了。这件事让我明白教育不能只是简单的灌输知识,还要因材施教。
周茵 撰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