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三人行,必有我师”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三人行,必有我师”辨

2016-09-12 作者:zhangxingwang 来源:zhangxingwang原创 阅读:载入中…

“三人行,必有我师”辨

  “三人行,必有我师”,此言出自《论语·述而》 ,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今此言几近家喻户晓。然而,其涵意却常常被误解为:“三个人同行,必有一人可为师”,或者认为是“人人皆可为师”,甚至认为“善者和不善者均可为师”。上至高官学者,下至平民百姓,作如此理解者,多如牛毛,以讹传讹。真应了那句老话: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果这种理解算是正确的话,那么此言理应改为:“人 者,皆可师”,何必要写成“三人行,必有我师”呢?显然是违背并曲解了作者的原意。

   古文字中,“三”是虚指,非实数,意为多。“三人”为众,即若干人。“行”字在此,非“行走”之意,乃“同行者”,即“志同道合者”。此言译成白话文应是:“志同道合的一群人之中,必定会有一位相当于老师的人”。并无“人皆可师”之意,而是“拜志同道合之中的优秀者为师”。后句的“善”与“不善”,既非善恶,也非优劣,应做“擅长”与“非擅长”解,才合乎逻辑。故后句的正确译文应为:“(尽管他与老师相比,尚有差距),不妨学习其所擅长之处,回避其不擅长之短处”,即扬长避短之意。

   众所周知,非志同道合者,断不可为友,又岂能为师呢?更莫论那些邪恶疯傻者!若由孔夫子此言,竟能导出“人皆可师”的论断,岂不荒谬之极?

   古时,尤其在孔夫子年代,为师者,必备三种资格:一要出身名门望族,令人敬仰;二要品行高尚,众望所归;三要博学多才,可传道、授业、解惑。缺一不可,岂能随意称师?即便是现在,除了第一条允许商榷之外,后两条也决不可少。将此言解释为“人皆可师”者,若非在歪曲历史,也是对历史的无知。

   儒家向来认为,世间最为敬畏、推崇的是“天地君亲师”。天生之,地育之,君食之,亲养之,师教之,这五者,是历代风行的祭祀对象。师道尊严,无以复加,孔夫子岂能不懂?怎么可能主张“人人为师”,让所有人享受这种至高无上的待遇?简直不可思议。民间甚至将“师”与“亲”等同看待,认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如果说,“人皆可师”。岂不是“人人可父”了?该是何等的荒唐! (伤感日志大全 www.wenzhangba.com)

   其实,孔夫子在此表述的只是“人无常师”的思想,即,人的一生不必只固定师从一人,应该向不同的老师请教,这是社会分工细化的必然结果,代表着教育发展的方向,也绝非孔夫子一家之言。“人无常师”的思想与“人皆可师”的怪论,恰如南辕北辙,毫无共同之处。

   人类社会总是由不同智力水平的成员组成,智高者负有启蒙、教育、引导智低者的使命,这是必要也是自然的社会分工。古今之师,都只能由人类中的少数精英人物来担任,多数人在多数情况下还是需要受教育和被引导,这是客观事实,过去、现在、将来,无不如此。而不同水平的“师”,也呈金字塔分布,智高者在上层,智低者居下层。这是保持社会稳定的一种基本结构。破坏了这种稳定的结构,必然导致社会的混乱。至于不同或类似水平智力彼此之间的取长补短、启发帮助,是社会分工合作、互通有无的需要,与“师”的职业概念,不可同日而语。因为这种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教”,无论对错成败,不需要承担责任

   现实中,只有以育人为目标、兼备师之资格、权益和责任者,方可称为师,否则,无论是自称还是他称,都属于冒牌之师。出于尊重、客气而称师,类同于先生、女士之称,与真正之师的概念,风马牛不相及。以物为研究对象的师,如工程师、会计师之类,亦不在师之内。

   师者,人类之精华,灵魂的塑造者,素质的培育者,是人类社会启智、进步的引导力量,是文化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者,每个正直的人都会将师视为珍宝。而只有利欲熏心、野心勃勃的统治者及其追随者,才会反其道而愚民。欲愚其民,必先毁其师。毁师,除了直接杀戮之外,最常见办法有两种:一是将某个人抬举、神化至无人企及的高位,迫使人们对其只能顶礼膜拜,言听计从,甘当奴仆;二是将现实中所有的师,贬低成一无是处,导致天下无师,让民众在愚昧中任人宰割。

   如今重温“三人行,必有我师”,意在知师、尊师、学师,从而让人们更聪慧,世界更光明。若将其曲解成“人皆可师”,即等同于天下无师,社会必回归黑暗、民众必趋于愚昧!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