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 鹰城成就黄庭坚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鹰城成就黄庭坚

2016-09-13 作者:将相河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鹰城成就黄庭坚

  鹰城成就黄庭坚

  “白鹤去寻王子晋,真龙得慕沈诸梁。千年往事如飞鸟,一日倾愁对夕阳。遗老能名唐郡邑,断碑犹是晋文章,浮云不作苞桑计,只有荒山意绪长。这首《初至叶县》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初走鹰城的第一首。宋治平四年(1067年),黄庭坚考中进士,任汝州叶县县尉。期间,黄庭坚足迹遍布今日除叶县以外的汝州、舞钢、襄县、郏县、鲁山等地,并先后赋诗一二百首,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4年多的时光中,正是鹰城的人杰地灵,成就了黄庭坚。

  而追寻黄庭坚的踪迹,当时光回望公元1045年7月28日,即宋庆历五年六月十二日这一天,黄庭坚在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呱呱坠地。由九江到鹰城,或由鹰城到九江,东汉大隐士鲁山的樊英和我都有同样的山水感受,而不曾想,黄庭坚赫然在列,只不过彼此调换了故乡和第二故乡的位置,何况,相距有千年之遥。

  《宋史•黄庭坚传》记载,“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法。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纵观黄庭坚的一生,幼年便十分聪颖,且在读书上有过人之处,往往书读几遍就能过目不忘、背诵如流。相传有一天,李常到黄庭坚家做客,见外甥黄庭坚正伏案攻读,便想考试外甥的才学。因进书房之时,李常看见院内有一棵桑树,便向以桑、蚕、茧、丝、锦缎之间的关系为题,吟顶真上联道:“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织锦绣。”见舅父前来考试,黄庭坚丝毫不怯场。他拿捏着手中那管毛笔,就近思考,立即与舅舅斗对,答对出下联:“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之后, 李常又随手从取架上取一本书问他,没有他不知道的。李常也因此而认为自己的外甥是千里之才。

  宋皇佑三年(1051年),七岁的黄庭坚作牧童诗如下:“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第二年,他又作诗送人赴举:“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就这样,少年才俊从江西的灵山秀水中成长起来。

  宋治平四年(1067年),黄庭坚中举,来到叶县任职县尉。面对一路上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山水景观,陶醉于大自然怀抱的黄庭坚却快马加鞭,因为在此之前,他并未马上赴任,而是首先返家省亲。作为至孝之人,父亲早年去世后,是母亲含辛茹苦、节衣缩食供养他读书。如今,功成名就,他首先想到的是回家陪侍一下母亲,并因此耽搁了一些行期。直到熙宁元年(1068)秋,黄庭坚才离家赴任。途中由于他的夫人兰溪患病,过汝水时遇到秋水上涨,阻断了行程,一直到9月方才赶到汝州。曾任汝州通判的富弼见黄庭坚延误了上任日期,就把黄庭坚拘留于幕府中,严加盘问,并且准备向朝廷申报,另行改官。

  “岁晚寒侵游子衣,拘留幕府报官移。五更归梦三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车上吐茵元不逐,市中有虎竟成疑。秋毫得失关何事,总为平安书到迟。”黄庭坚在此期间写下了游宦海者恐母亲担忧的亲情诗《思亲汝州作》诗中有想把官职有变动的消息报告给家里的意思。他用典吐茵出自《汉书•丙吉传》,丙吉为人深厚,对下属官吏掩过扬善。其为丞相时,驭吏(驾车者)醉呕车上,西曹主吏欲斥逐,丙吉止之日:“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第(暂且)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遂不去。这里,指自己没有因过失而被解职。但害怕谣言多了,还是可能让母亲担心。从中可见一个游子对母亲的拳拳之心。而“五更归梦三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一句更成为思乡怀人的经典名句。

  正如黄庭坚诗中所言,汉代有丙吉,宋代还真有富弼。事实上富弼这个人很由来历,他于景德元年(1004年)出生于洛阳。起初,他的母亲韩氏身怀有孕,梦见旌旗鹤大雁降落在庭院中,说是上天赦免,不久生下富弼。年轻时富弼坚持学习,气量大度,范仲淹见到他后十分惊奇,说:“帝王的辅佐之才。”将他所写的文章拿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将女儿嫁给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当了解到黄庭坚孝顺母亲原因后,思忖了数日后方把黄庭坚放行叶县。富弼虽放过黄庭坚一马,但还是给黄庭坚一个警醒,都说仕途难料,不啻于当头棒喝。

  《叶县志:清•乾隆》记载,黄庭坚在叶县任上,“为官清正,政绩显赫”。北宋时叶县官衙在今日旧县乡。黄庭坚摘取后蜀孟昶的诗句“尔奉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亲自题写刻在戒石上,以自警自勉,亲民清正。

  黄庭坚到任叶县的第二年,遇到潮水般涌来的河北灾,民,他以一首《流民叹》,记述饥馑遍野、民不聊生的惨状,呼吁朝野赈济。他写道:“朔方频年无好雨,五种不入虚春秋。迩来后土中夜震,有似巨鳌复戴三山游。倾墙摧栋压老弱,冤声未定随洪流。地文划劙水觱沸,十户八九生鱼头。稍闻澶渊渡河日数万,河北不知虚几州。累累襁负襄叶间,问舍无所耕无牛。初来犹自得旷土,嗟尔後至将何怙。刺史守令真分忧,明诏哀痛如父母。庙堂已用伊吕徒,何时眼前见安堵。疏远之谋未易陈,市上三言或成虎。祸灾流行固无时,尧汤水旱人不知。桓侯之疾初无证,扁鹊入秦始治病。(经典文章阅读 www.wenzhangba.com)

  投胶盈掬俟河清,一箪岂能续民命。虽然犹愿及此春,略讲周公十二政。风生群口方出奇,老生常谈幸听之。”

  第三年的一天,黄庭坚与晁端国奉檄受命,去舞阳县马鞍山(今舞钢市境内)东港河稻田察看。由于久居县衙,天天办公、办会、办事,迎来送往,一切都有倦鸟之意。一旦走出县衙,远望叶县东部的老金山、马鞍山,是那么的新奇诱人,闻得野花香,马蹄以轻松。但一时的兴奋并没有挡住寒冷空气的侵袭,由于走错路,心情邹然起来。他在《按田诗并序》中写道:“官丁误引道左,次水泽,山深径危,泥潦坚冰,长干挟马仅可以渡。行五十里,遂不容马,步沮洳虎迹新,乌鸟丛噪荆榛,尽日出入,乃至河上。”再加上他亲眼看到了有些官吏为了邀功请赏,不管地势高低,不顾百姓的种植习惯,用严刑竣法,强迫当地老百姓将所有旱田改为水田,因而造成“兴利者,受实赏;力田者受实弊。郡县行空文,朝廷受虚名,名为利民,其实之。”的现实情景,使他更觉得心情沉重。因而写下了“壮产无惰农,荒榛尽开凿。临流遣官丁,悉使呼老弱。思言谕官意,障水陂可作。春秧百顷粳,秋报千仓获。掉头笑自侬,吾麦自不恶。麦田不为稻,诚恐非民瘼,不知肉食者,何必苦改作?”的诗句,表现出他初出茅庐,自身的本真、善良和对民间疾苦的同情,以及对“肉食者”的讽喻。

  然而,接下来令他感到十分高兴的是,在这次察看途中,遇到了与他同年考中进士并担任舞阳县尉的裴仲谋,两位同年高中进士的同僚久别重逢,喜不自胜。因此,携手畅游马鞍山一番。裴仲谋首先赋诗欢迎黄庭坚,接着使他更是诗兴大发,酬答自如,接连和韵三首。第一首《和裴仲谋雨中自石塘归》诗中,他写道:“裴友西来咏古风,驱驰万象笔端空。尚将物色留分我,远近青山烟雨中。”第二首《次韵裴仲谋同年》诗中,他又写道:“交盖春风汝水边,客床相对卧僧毡。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与公皆少年。白发齐生如有种,青山好处坐无钱。烟沙簧竹江南岸,输与鸬鹚取次眠。”如果说前两首诗借景抒情,那么在第三首《次韵裴尉过马鞍山》首诗中,诗人饱含激情、浓墨重彩地描写马鞍山的秀美景色。马鞍山系伏牛山余脉,位于叶县东舞钢市中部,东西绵延长10公里,南北宽1公里,因其主峰两岭高耸,中间下凹,形似马鞍,故名“马鞍山”。黄庭坚穿林海、过怪石、听清泉、阅草色,于景抒情地写道:“青山如马怒盘旋,错认林花作锦鞯。君不据鞍朝玉帝,凡宜长作市门仙。”用“林花铺锦”,述说马鞍山上一年四季的粉红的杏花、嫣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紫色的秸梗花、黄色的野菊花,以及杜鹃花红、金银花白……

  黄庭坚还在《戏答公益春思》中写道:“我为折腰吏,王役政敦薄。文移乱似麻,期会急如雹。赋敛及逋逃,十九被木索。公思当此时,清兴何由作?”官卑职微,徒有一腔为民请命的热血无处抛洒。

  “问津古渡、玩龙仙台、王乔飞凫、诸葛遗墟、石门嘉遁、欧阳故里、讲武高台、澧水长桥。”叶县八景的说法兴于唐,盛于宋。在一个个春辉秋阳里,黄庭坚问津古渡、玩龙仙台…澧水长桥过后,青田紫陌三十里,水缠绕卧羊山。卧羊山相传乃神人黄初平叱羊化石于此,又因此山杂草丛生,皑皑山石若隐若现,远望犹如羊群散布于山坡之上,故名。距此山东南方一里之遥,又有一块巨石,其形状类似猎犬,头朝着卧羊山方向张望,因名“警羊山”。置身鹰城山水间,那还有“可怜五斗米,夺我一溪乐”的烦恼,黄庭坚在这些壮观的美景中重新找回生命的制高点和格局。加之,叶县古往今来,欧阳修、苏轼、苏辙等大家纷至沓来,对黄庭坚品学的形成,都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因此,黄庭坚在竹树蓊茂、汤汤水的环境中触景生情,留下了56篇纪游的摩岩石刻。卧羊山清声远扬的名头由此而始。

  昔日,叶县的龙文化以其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带给黄庭坚很大的影响。同时,他又化历代大书法家如褚遂良、张旭、颜真卿、怀素等人的书法风格于一炉,成就了纵横奇崛、自成一格的书体。黄庭坚又是“江西诗派”的倡导者,然而,“江西诗派”的很多重要诗人,如后期的代表诗人陈与义,南宋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却是叶县人。这种诗风摆脱了“西昆体”诗风的束缚,在诗歌创作中“搜猎奇书,穿穴异闻”,崇尚瘦硬风格,创制拗律,倡“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法。可以说,叶县率直纯朴的民风,影响了“江西诗派”,也成就了黄庭坚。黄庭坚与苏东坡齐名,世称“苏黄”。《垂虹诗话》云:山谷尉叶县日作《新寨诗》,有“俗学近知回首晚,病身全觉折腰难”之句,传至都,半山老人见之,击节称叹,谓黄某清才,非奔走俗吏。据《宋史》载:“苏轼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此名声大振,遂除北都教授,即升迁为北京(大名为北京)国子监教授(主管学务的官员)。

  黄庭坚虽然进士出身,但是能平步青云、一跃成为京为官,说明是在鹰城的土壤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在《张大同写予真请自赞》诗中,黄庭坚写道:“秀眉广宇,不如鲁山。槁项黄馘,不如漆园。韬光匿名,将在双井。谈玄说妙,热谩两川。枯木突兀,死灰不然。”

  黄庭坚在叶期间书写的《幽兰赋》帖(后剞劂为碑),堪称稀世珍品,定为国保级文物。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江西进士欧阳霖来任叶县县令,此人襟抱清澈,极爱黄氏书法,一见卧羊山上的摩岩石刻,如获至宝。就在山上建起一座黄文节公祠,辗转寻得黄庭坚晚年奉皇诏书写的《幽兰赋》,刻碑立于祠中。1919年,又有酷爱书法的项城人田作霖知叶县,也是个书家,遂勒石刊刻黄庭坚小像,并立于《幽兰赋》碑侧。1942年前后,汤恩伯踞叶县,以抢救沦陷区失学青年、培养抗战胜利后四省建设人才为名,经当时的国民党中央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叶县办了一所“鲁苏豫皖边区学院”。为了装璜门面,汤恩伯附庸风雅,毁掉卧羊山庙宇,将《幽兰赋》碑迁至学院内。日寇攻陷叶县时,《幽兰赋》碑几乎毁于兵燹,后被叶县日伪县长赵明堂掠至其在城东关建立的青帮“家庙”内。1948年,陈赓将军在叶县停留时,曾专程前去观赏此套碑,并指示当时的县长范离要保护好这件历史文物。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将此套碑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5年,《幽兰赋》碑自东关移存叶县文化馆,现存叶县县衙内。十三通碑历经丧乱,辗转流离,今幸能并存于叶县古县衙内,被誉为国宝级的文化遗存。多年前,我在该馆馆长陪同下,看到实物。它不仅是鹰城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藏。当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农历九月三十,61岁的黄庭坚客死于广西边城的一座风雨飘摇的戍楼上时,黄庭坚再也没有回到鹰城大地,但他心中,也至死不忘这块土地。因为正是这一方土地,成就了他最有诗情的人生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 鹰城成就黄庭坚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