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他是美国最大的富二代,过穷逼生活,父亲拒绝借钱给他,他的人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他是美国最大的富二代,过穷逼生活,父亲拒绝借钱给他,他的人生

2017-12-02 22:32:40 作者:每个生命都要发光 来源:好报 阅读:载入中…

他是美国最大的富二代,过穷逼生活,父亲拒绝借钱给他,他的人生

人生的意义在于用慈善来帮助世界

而不是对父亲的亿万财产展开尔虞我诈的争夺。

好报原创作品,作者:报十二娘

“巴菲特?”

每个初见彼得·巴菲特的人,

总是掩饰不住好奇地问,

“请问沃伦·巴菲特是你什么人?”

也许你没听过彼得·巴菲特这个名字,

身为巴菲特的小儿子,

尽管他的父亲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投资家,

是富可敌国的“股神”,

但他没有利用父亲的名声投身华尔街,

他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去做了一名音乐家。

彼得和父亲巴菲特

他租房子,开二手汽车,

贷款买房,借钱搞巡回演出

他独自追梦,历经波折,

最终靠自己努力

成为知名音乐人,

并赢得美国电视界最高奖项“艾美奖”。

彼得从父亲那里获益最大的人生哲学是:

人一生最大的财富

就是做你自己。

不管你的父母是谁,

你仍然需要探索属于你自己的人生,

并从中获得快乐

巴菲特(中)和儿子彼得(左)、女儿苏茜(右)

1958年,

彼得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

那也是他父母亲的出生地。

 彼得小时候和父亲在一起

在彼得的童年时期,

父亲多在家里工作,

他长时间坐在书房里研读深奥的书籍,

每当工作的时候,

他都如痴如醉,犹如达到禅定的状态,

每当他穿着卡其布裤子和破旧的毛衣从书房走出来时,

身上都带着一种近乎圣洁的喜悦和平静。

母亲苏珊·巴菲特,

则是一个善良、聪慧而且充满激情女人

她营造的稳定、温馨家庭氛围,

让彼得从小获得了金钱买不到的安全感信任

而且,

她带孩子们去接触尽可能多的人和事,

她在书房摆满了不同类型的书籍。 

巴菲特一家

巴菲特夫妇不会给孩子们施加成绩全优的压力,

但要求他们认真、专注地对待学业。

彼得曾对摄影有浓厚的兴趣,

高中时期,

他突然有了一个浪漫的想法:

放弃学业,去做一名摄影记者,

自食其力同时,还能享受大自然的风景

知道彼得的这个想法后,

巴菲特夫妇都很惊愕,

显然,这是一个不够成熟的想法,

但如何在不过度干涉、不专制的情况下,

让孩子去选择一条更理性的道路,

而不是激起孩子的叛逆与对峙情绪呢?

巴菲特夫妇与子女

后来,

彼得的老师邀请他,

担任毕业纪念册的编辑。

这个可以提高摄影能力

而且带着责任和荣誉的任务,

让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自己的辍学计划。

是的

这个做毕业纪念册编辑的主意,

正是苏珊私下去找老师一起谋划的,

结果也验证了巴菲特夫妇的判断,

彼得对成为摄影记者并没有足够的决心,

更多的是年少气盛、青春冲动

如果仅仅从公平的角度看,

这个故事也许不那么光彩。

但是要知道,

虽然每个人都有可利用的优势,

如果你缺乏才能和激情,

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起点优势和人脉关系,

都不足以确保你的成功 

巴菲特一家老照片,后面站立者为彼得

彼得高中毕业后,

进入的是无数人梦想中的斯坦福大学

但当时的彼得并没有清晰的想法,

只知道这是个难得的机会,不应该错过

在斯坦福,

他没有什么特定兴趣,

但对一切充满新奇。

彼得年轻时,对什么都新奇,却并没什么特定兴趣

大二时的一个晚上,

彼得听到了一个吉他手的演奏,

那忘情的吉他手没有花哨的技巧,

但每一个音符都深情可触,

那令人惊叹的乐曲,

让彼得突然觉得:

音乐就该如此,

我完全可以做到。

彼得从6岁开始学钢琴,

已经放弃过3次了,

但那天晚上,

彻夜未眠

他写了两首歌并录成磁带,

在那奇妙的音乐中,

他听到了自己的未来。 

彼得终于在音乐中找到了未来

其实,

彼得也曾考虑过在华尔街开始他的职业生涯,

但他对自己的内心进行剖析后,

确定“华尔街不适合我”。

就在这时,

彼得从祖父那里继承了一笔9万美元的财产,

这也是他唯一一次获得没有附加条件的家族财产。

有了这笔财产,

彼得决定放弃学业,

去做属于自己的音乐。

这位超级富二代搬到了旧金山,

租住在小公寓里,

开着破旧的二手汽车,

唯一的奢侈品就是录音设备。

然后,

他在报纸上刊登了广告:

为所有来录音室的人提供录音服务——

即使没有报酬。

他只想学习创作技巧,摸索自己的风格。

用积蓄精打细算生活了两年后,

彼得终于开始赚钱了:

为新成立的有线电视频道中10秒钟的广告制作音效。

这个后来被称为MTV的频道快速发展,

这让彼得过上了舒适的生活,

还在结婚生子后买下了租住的房子。

老巴菲特参加小巴菲特婚礼

对于彼得在19岁时做出的事业选择,

巴菲特不做评论,也不提建议,

只是认真地说:

“彼得,你知道吗?

你和我其实在做一件事情,

音乐是你的画布,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我的画布,

我每天都在上面画上几笔。”

巴菲特把儿子的工作和自己成功的事业相提并论

并平等看待他们全力追寻的人生,

这让彼得觉得弥足珍贵。 

巴菲特为儿子的音乐会捧场

后来,

彼得开始与唱片公司签约,

他卖掉了旧金山的房子来到威斯康星州。

为了扩展工作室,

他看上了一所很大的房子。

于是,

彼得第一次开口向父亲借钱,

但巴菲特拒绝了:

钱会让我们纯洁的父子关系变得复杂,

你应该像其他美国人那样贷款买房,

然后靠自己的努力把贷款还上。

彼得咬牙买下了那所大房子,

但沉重的债务负担让他苦不堪言

“我误认为拥有一幢大房子是成功的标志,

也许我还误以为自己在专业上所取得的进步,

需要用一种可见的标志来证明。

这是我一生中经典的错误之一。”

后来,他还是换回了小房子。

1987年,

彼得发行了他的第一张专辑:《等待》,

期待有电影制作人通过这张专辑找到他。

在等待、准备了四年后,

彼得终于获得机会,成为电影配乐人。

他为奥斯卡最佳影片《与狼共舞》配乐,

也为美国印第安原住民纪录片《500部落》配乐,

他还策划、编写、制作了音乐舞蹈剧《魂》,

并在华盛顿国家广场盛大演出。

在彼得为《魂》的巡回演出亲自筹钱的时候,

大家都很惊讶:“你的父亲不是沃伦·巴菲特吗?”

他们知道彼得的父亲是沃伦·巴菲特,

但不知道只有彼得先筹到了90%的钱,

巴菲特才会借给他剩下的10%。

2008年,

巴菲特亲自买票,

第一次观看了儿子的音乐会:

“我是来看看我的钢琴课投资,得到了什么。”

演出中的彼得

在不断的事业进步中,

彼得住上了密歇根湖畔的别墅,

有了专业的工作室。

他以为自己会沿着音乐的道路平静地走下去,

但他始终是富二代啊,

虽然花不到父亲的钱,

但是要帮他把钱花出去的。

1999年,

巴菲特夫妇首次捐资为三个孩子建立了慈善基金会,每人1000万美元;

2006年,

巴菲特更是宣布了一项震惊世界的决定:

在有生之年将捐出至少99%的个人财富。

“假使我和我的家人把多于1%的财富花在自己身上,

我们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并不会因此加强。

然而,

剩下的99%财富却能对他人的健康与福祉产生莫大影响。”

他首先把370亿美元资产捐给比尔·盖茨与梅琳达基金会,

又给孩子们的基金会各分配10亿美元;

2012年,

为庆祝82岁生日

巴菲特再次把价值31亿美元的股票捐给子女的基金会。

现在,

彼得名下的“NOVO基金会”金额已高达20亿美元,

但他的汽车是和纽约的出租车同一个牌子和型号的。

2006年,巴菲特和三位子女一起宣布他们的慈善事业

起初,

彼得对这一切感到矛盾,

他不想打破清净的生活:

他喜欢待在家里与妻子偎依而坐,

喜欢安静地读书,做音乐。

如果做慈善,

就意味着他必须走进公众视野

幸好,

彼得有一位对此积极投入的妻子。 

彼得夫妇

彼得夫妇决定采用巴菲特的经营理念,

对被低估的资产——女童,进行投资。

今天的女孩就是明天的母亲,

让女孩获得更好的教育、经济独立,

那么益处将会传递给后代。

他们首先来到西非,

让那里的姑娘们可以读书写字,

可以学习实用的技能。

见惯了那些物质富裕却充满了忧虑和抱怨的人们,

看到当地人们缺吃少穿

却依然勇敢幽默面对生活

由此带来的复杂心情,长时间困扰着彼得,

他像小时候那样,

开始借助于琴键表达那些不可言喻的感受,

结果,

这让他创作出了前所未有的音乐。

在年近50岁的时候,

彼得终于认识到了慈善的价值:

“一旦我摆脱障碍,

全身心投入慈善事业,

所获得的满足感超出想象。”

彼得从父母那无声的引导中明白:

相信自己无需被生活挤压,

可以通过更开阔的视野来支配人生,

而不是自我蜷缩到一个预先设定的缝隙里。

 巴菲特注视着自己的小儿子

在彼得小时候,

家庭算不上富豪,

随着家里越来越有钱,

父母并没有改变

母亲依然热情、大方,

她的朋友遍布城镇的各个角落;

父亲依然每周工作6天,

穿着卡其布裤子和开衫毛衣,

脸上挂着那种着迷的专注表情。

 巴菲特和苏珊

而且,

他们从未改变的信念就是:做你自己。

看过一切繁华的巴菲特,

至今生活在小城奥马哈,

住在那所他于1958年花费31500美元买下的房子里,

他喜爱的食物依然是汉堡、可乐和薯条。

对他来说,

简单、宁静的生活更有助于做出正确的思考和决策。

巴菲特居住的房子

苏珊曾全力照顾一家人的生活,

丈夫事业有成,孩子们独立之后,

她决定去追求丰富多彩的人生。

她先是在奥马哈一家俱乐部做歌手,

1977年,

45岁的苏珊为了追求歌唱生涯,

离开巴菲特,独自搬到了旧金山。

年轻时的苏珊

随后,

苏珊介绍艾丝翠·孟克斯,

一位朴实无华的俱乐部女招待,

走进巴菲特的生活,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而苏珊则帮着巴菲特做慈善,

并时常回去陪他度假、出席活动。

他们三人保持了友好的亲密关系,

直到2004年苏珊因病离世。

2006年,

巴菲特迎娶了同居28年的女友孟克斯。

巴菲特和孟克斯

在巴菲特的影响下,

他的三个孩子都活得平凡朴实

但却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价值。

巴菲特也曾表示,

为孩子们感到骄傲。

巴菲特和女儿

彼得的姐姐苏茜·巴菲特,

曾长期做家庭主妇,

后投身商界。

巴菲特的三个孩子:彼得、苏茜、霍华德

彼得的哥哥霍华德·巴菲特,

从小就喜欢在自家后院种玉米,

他确定了做农夫的理想并从大学退学后,

得到了父亲送给他一个大农场,

但必须按时交纳租金和分成。

后来,

巴菲特安排霍华德担任公司董事,

他贴心地为父亲分担重任:

“只要不妨碍我种玉米和大豆就行。”

在得到父亲的慈善基金后,

他更是结合自己的领域,远赴非洲,

参与全球对抗饥饿的战争。 

霍华德

虽然没有父亲那样的显赫名声和财富,

但彼得和姐姐、哥哥都追随了自己的内心,

活出了精彩人生的同时,

也深深地认识到:

人生的意义在于用慈善来帮助世界,

而不是对父亲的亿万财产展开尔虞我诈的争夺。

巴菲特

本文文字为「好报」特约作者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欢迎分享至朋友圈、微信群及你的朋友,无须获得授权。其他公众号转载后台回复“转载”获得转载授权说明。

一生那么短,

为何碌碌度过

好报

每个生命都要发光!

长按二维码关注

↓↓↓↓↓↓

为了这一滴源自枸杞的精华,两个男人一个守了9年,一个追了20载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