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悦人者众,悦己者王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悦人者众,悦己者王

2018-01-28 08:32:17 作者:若杉 来源:慈怀读书会 阅读:载入中…

悦人者众,悦己者王

  每天一本书

  一年多读365本书

  《阅己,做自己心理顾问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素颜如水朗诵

  每天一本书

 

  各位慈怀读书会的读者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我们的每天一本书栏目,我将用一篇文章的长度,来向您讲解书中精髓。

  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书是《阅己,做自己的心理顾问》

  最近几年,做自己成为一个特别时髦的词儿,似乎每个人都想要做自己。

  所谓做自己,大抵意味着生活不被非自己意愿之外的事情所牵绊,可以爱想爱的人,做想做的人。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大多数人,都依然没有办法做自己,按照自己期望的那样生活。

  比如我们常看到的景象几个朋友聚会时,抱怨现在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状态,几乎成了常规话题

  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说一句:“我现在的日子,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几乎会让所有人惊掉下巴。

  更重要的是,当你问这些抱怨生活不如意的人:“如果现在的生活不是你想要的,你究竟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呢?”

  不出意外,大多数人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

  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并不意外。我们可以试着回顾一下,从小到大,我们扮演了多少角色

  上学的时候,知道老师喜欢听话学生,我们就去扮演一个乖巧的孩子

  知道父母喜欢自己成绩好,就拼命努力学习,和分数死磕。

  长大一些,开始工作,成家,又马不停蹄地扮演好员工、好丈夫、好妈妈的角色。

  我们学着扮演各种角色,但我们花最少时间、最少心思去演绎的,恰恰是“我”这个角色。

  所以,有时候,我们最陌生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阅己:做自己的心理顾问》,就是一本帮大家重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并真正做自己的书。

  作者若杉,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室里,帮助很多人走出迷茫,找到了自己。

  在这本书中,作者结合咨询中的案例,从与自我的关系出发,进一步探索与原生家庭、与亲密爱人知心朋友的关系,最后,在梳理关系的前提下,探索如何自我成长,最终做回想要的自己。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回答了三个问题

  我们该如何处理与自己的关系?

  如何处理与身边重要他人的关系?

  如何实现自我成长?

  我们该如何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

  对于个体而言,没有什么事情,比能够与自己好好相处更重要。

  一个人最重要的关系,往往是和自己的关系。

  理想中的自己,应该是坦然、自足、愉悦的;遇到困难,能够有足够的信心去解决;哪怕明知自己不完美,也依然深爱自己

  但是,这并不容易

  想要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要从尊重自己感受开始,不管是开心、不开心、愤怒焦虑,这些情绪先通通接纳下来。

  因为,感受是与我们的自我息息相关的,我们需要通过感受识别自己喜欢什么,从而坚定地去做让我们感到愉悦的事情。

  当然,我们的生活中不会只有快乐,我们常常会被突如其来的坏情绪所干扰——焦虑、愤怒、抑郁恐惧孤独……

  一旦与这些让人感觉“痛”的情绪交锋,我们与自己的关系,一定是慌乱,不和谐的。

  所以,处理与自己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处理与坏情绪的关系。

  就拿愤怒来说,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一些人,就像随时准备爆破的气球,愤怒一触即发

  比如:

  约会的时候,男朋友迟到了10分钟,她便气了一整天;

  孩子不小心打翻了水杯,她又打又骂;

  在地铁上不小心被撞了一下,她不顾别人的道歉,依旧骂的尽兴……

  看到这样的人,我们可能都会偷偷的在心里想,这个人一定是不快乐的,而这种不快乐,来自于她的内心秩序没有调整好,没有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

  关于如何有效疏导愤怒,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认识愤怒。

  认识愤怒通常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了解我们为什么愤怒,二是探索产生愤怒的深层原因

  当我们愤怒的时候,我们很可能是感受到有什么因素惊吓我们、伤害我们、威胁我们或是让我们感觉无助

  比如,你因为男友迟到而愤怒,是觉得“守时是一种重要的品质”还是觉得“男朋友不在乎自己,会随时离开”?

  通过自我对话方式,你会意识自己愤怒的真正原因是自己“规则意识”受到挑战,还是“不安全感”在作祟。

  能够准确识别让我们愤怒的深层原因,我们便会采取相应的方式,去处理自己的愤怒。

  所以,能够识别愤怒,是有效处理愤怒情绪,很重要的一步。

  第二步,按下情绪的暂停键。

  当我们感觉自己要发怒时,按下情绪的暂停键,给自己几秒钟去想一下“为什么会愤怒”,往往就会有不一样效果

  举个例子,我们清早开车出门,有行人不按交规过马路,险些酿成大祸,你勃然大怒也是情有可原的。

  但是,当你进一步觉察情绪时也许会发现,你今天的情绪显然要比平时来的更猛烈些,而这很可能是因为早上出门时,跟太太发生了口角,你将这份愤怒也叠加在了行人身上。

  第三步,表达愤怒。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愤怒时,不必倾倒出全部愤怒并滋长对他人的愤懑之情,而是学习镇定地表达。

  举个例子,好朋友最近失恋,经常很晚打电话找你哭诉,你虽有心做一个倾听者,但确实时间太晚,导致你心力不支。

  这个时候,直接地跟她表达:“亲爱的,我很想帮助你,但是这么晚了打电话来,我困意来袭,并不能集中精力听你说话,下次是否可以早一点打来呢?” 通常要比你不情不愿地接电话又随意敷衍的态度好得多。

  以上三步,对于处理愤怒,有很好的效果,当我们学会了与愤怒相处,不再轻易愤怒,生活自然明媚很多。

  除了有效梳理愤怒情绪之外,作者在书中,对于如何应对焦虑情绪以及如何理解并面对孤独感,都给出了详细的解决方案

  如何处理与身边重要他人的关系?

  每个人都无法独行于世,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发生链接,而这种链接,这种与他人的良性互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也会让我们从关系中汲取到能量温暖

  父母、爱人、朋友都是我们不可分割的关系,而要处理好这些关系,顶顶重要的是处理好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因为,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个人成年以后的关系模式都来自于早期与父母的互动模式。

  我们来看书中提到的两个例子:

  一个是叫小Q的姑娘。小Q的父母都是医生,对于细菌和外界的侵犯,有着极度的敏感。常常告诫小Q这个不干净、那个对身体不好

  所以,小Q从来没有吃过路边摊,甚至很少进饭店

  有一次,她和朋友在路边吃了一次烤羊肉串,都被妈妈骂了一个礼拜,并没收了她所有的零用钱。

  小Q的爸妈不仅怕细菌,他们打心眼里觉得外界环境危险的。长大以后的小Q,活得特别没有安全感,常常把“万一出事儿怎么办?”挂在嘴边。

  比如:

  出门选用最安全的交通工具,想着“万一出事儿怎么办?”

  上学选择家门口的大学,觉得“万一有事儿,家里还有个照应!”

  工作选择了旱涝保收事业单位,认为“安稳保障,不用担心下岗。”

  当然小Q内心特别羡慕那些活得风风火火热气腾腾的姑娘,能够自由地去探险,可以去辞职干自己喜欢的事儿。

  但是小Q不敢,她甚至连交朋友胆战心惊、畏畏缩缩,她总是觉得外面的世界,看起来好危险。

  用小Q自己的话说,她被父母爱得太满,保护得太好,却总觉得自己像折了翅膀鸟儿,不敢扑腾半步,似乎除了自己的安乐窝,到处都是一片凶残与狰狞。

  另一个是倩的例子。

  倩是那种看起来娇娇弱弱,做起事情来却雷厉风行永远不知后退的姑娘,活活像一名战士

  她在一个大型公司销售工作,刚刚毕业几年,就拿到了销售总监的头衔,还为公司开拓了新的区域,备受领导重视。

  倩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则完全不同

  比如,关于喝酒这件事,倩大学毕业那年,赶上“最难找工作”的时候,二本学校毕业的倩,只拿到了一个小公司销售岗位的offer。

  亲戚朋友们都说,销售都是要陪客户喝酒的吧,你一姑娘家家,哪干的了那个,那些客户喝醉了酒动手动脚的,你哪受的了,还是别干了吧!

  结果倩的父亲特别洒脱地说了句:“不就是喝酒吗,有什么可怕的?不会喝酒咱就从现在开始学习。”

  从那以后到入职前的一个月,父亲还真每天做好了小菜,陪倩练起了喝酒,还顺便教了她许多喝酒不容易醉的技巧

  母亲也没闲着,各种餐桌礼仪一项一项的给倩说明,怕她刚入职,闹笑话

  倩被家庭中这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性格影响,工作中,也总是一往无前样子,入职以后,别人不敢接的案子她接了,别人眼里“难啃的客户”,她花了些心思,也拿下了。

  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小Q活得小心翼翼,没有安全感;倩一往直前,天不怕,地不怕,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形成,根源和模板都在原生家庭。

  我们讨论原生家庭,是为了重新认识自己,比如小Q,意识到自己胆小怕危险的性格跟母亲的过度保护有关,“外面的世界很危险”这个信念是母亲灌输给自己的。便开始试着一点点离开舒适区,重新以不同的视角来看世界

  但是,作者也特意提醒到,不要期待原生家庭是完美的,更不要因为现在的自己有某种缺陷,就去抱怨原生家庭。

  因为人本来就生而局限,世界上从来没有完美的人,没有完美的父母,更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而认识、理解这种局限本身,就能帮助你更好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如何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在前两部分中,我们梳理了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最终目标是自我成长,实现内心的期望,成为理想中的更好的自己。

  究竟该如何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作者提到,有三个品质,是不可少的:

  第一,自律。

  一说到自律,相信很多人眉头已经皱了起来,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自律意味着要像苦行僧一般逼自己,跟自己死磕。

  其实不然,就像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你可以很自律,也可以很快乐

  举个例子,村上春树的人生是非常自律的。每天晚上九点睡觉,凌晨四点左右起床,不用闹钟,因为生物钟自带闹钟属性,到了点会自动弹起。泡咖啡、吃点心,随即开始工作。

  连续写作5、6个小时,到上午十点为止,每天写十页,每页四百字。写完十页不管是不是还想写都坚决停止,如果写不满十页就逼自己写满。每天跑步或游泳一个小时,一年跑一次全程马拉松,还出场参加铁人三项赛。

  这样的生活看起来很苦,但是,你知道这样的生活的另一面是:下午两点左右,村上春树结束一天的工作,然后随心所欲,睡睡午觉,听听音乐,读读无害的书。

  想想看,从下午两点到晚上9点,每天拥有7个小时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可以约朋友喝茶聊天、看喜欢的电影、或者只是葛优躺,发呆、畅想人生……

  并且这样奢侈享受自由时光,却不会有虚度的恐慌与不安,因为每天凌晨四点到下午两点的工作,让这种随心所欲似乎更高级、更有质感,连葛优躺都变得理直气壮

  另外,我们还可以给自律添加一些小情趣比如,在辛苦了一天之后,奖励自己一个热水澡或是一块巧克力蛋糕;晚上加班,也可以为自己准备一杯红酒或是一束芳香鲜花

  当工作与这些美好事物联系起来,自律就会变得有乐趣起来。

  第二,勇气

  很多人内心早已勾勒出了想要的生活,却因为缺乏勇气,迟迟不敢去实现。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例子,父母希望你做律师,但你对厨艺更感兴趣,因为不敢反抗父母,一直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这个时候,勇气是必不可少的,一来是说服父母,遵从自己想法的勇气,二来是承担选择后果的勇气。

  如果没有勇气相佐,很多事情会一直停留在想做却不敢做的纠结中。

  最后,是耐心

  理想与现实距离,很多时候,都不是A点到B点的直线距离。

  比如,你的梦想是每天沉迷于画笔与色彩中,但现在囊中羞涩,需要为下个月的房租打拼,先做一份足以满足生活的工作,在业余时间画画,当经济条件充足时,再辞职画画也未尝不可。

  再比如,你只喜欢单纯地做好自己的专业,而老板却让你承担了许多销售的工作。

  请先学会遵守职场规则和公司安排,待你专业过硬,再与公司提要求,胜算才会更大。

  总之,想要成为那个想要的自己,你要多一点耐心。

  陈丹青在成为画家之前画过600多个骨灰盒,村上春树在成为职业作家初期,为了维持写作的梦想,也做过很多近乎体力活的工作。

  没有谁的梦想一蹴而就的,人生价值的实现也总是由那些“重要且不紧急”的事情组成。

  所以,请告诉自己,一定要有努力,但千万不能急。

  总结一下,《阅己:做自己的心理顾问》这本书,把我们口头上的“做自己”更细化,并且认为,做自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更像是一个系统工程

  想真正做自己,第一步,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能够有能力抵御坏情绪,和自己和谐共处。

  第二步,做自己,是处理好与父母、爱人、朋友的关系,让他们都能够成为你做自己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作者认为,处理与身边重要他人的关系,首先要处理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因为,我们与原生家庭相处的方式,是与生活中其他人相处方式的重要模板。

  最后,自我成长。

  在处理好了与自我的关系,与身边人的关系,我们才能够从容地走上“做自己”的道路。

  但自我成长不是一句空话,它同样需要三种特别重要的品质,自律、勇气和耐心。

  做好了这三步,你基本上拥有了自己人生的掌控权,可以以一种自信、从容的心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你自己。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全部内容,这是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第五十九本书。

  因书明理,以慈怀道,关注慈怀读书会,每天读完一本书,把自己活成你喜欢的样子。

  *注:配图来自摄图网

  *文:若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多家媒体平台签约作者。人生最大的理想是:见不同的人,听不同的故事,写不同的文章

今日话题

  认识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读完本文后,你能回答这三个问题吗:我们该如何处理与自己的关系?如何处理与身边重要他人的关系?如何实现自我成长?把答案写在评论区吧。

  所有渴望坚持读书改变自己的人

  欢迎加入慈怀每天一本书交流群

  长按以下助手二维码

  与百万书友交流讨论,组队读书

  ▼

《阅己,做自己的心理顾问》

  有时候,我们最陌生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阅己,做自己的心理顾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