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故鄉。
文字丨『誰最中國』
圖片丨來自網絡
大年初一
全族人要聚在一起
走家串户拜新年
我悄悄溜出人群
独自回了家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离家三载后
怀着一颗滚烫的心
赶了几千里路
再次回到久违的故乡
我居然成了一个失语者
失落了一整个假期
黯然返回北京
才发现春节回家这件事
就是为了让大家达成一个共识:
故乡
那个山遥水远
曾在梦枕上
原来已成了到不了的远方
成了我们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故乡
物非人非,已不是记忆中的故乡。
图一 狼牙山
图二 保定老街道
摄影 | 老阳
图一 大慈阁
图二 北岳庙
摄影 | 李重一
“曾经熟悉的地方,我居然绕了很久。”
——老陈,70后,老家河北保定。
由于父母年事已高,在深圳打拼多年后,拗不过父母的安土重迁观念,老陈去年回到离家较近的北京。
多年不回家,为了弥补对父母的愧歉,老陈带了很多年货,准备一入河北就直奔保定家里,结果还是在曾经最熟悉的地方绕了很久。倒不是道路变了,而是绕来绕去却怎么也找不到曾经最熟悉的建筑了。
老陈把车停在路边,心里五味杂陈。
妻子问:“怎么啦?”
老陈说:“没怎么,回家!”
“建筑都变了,物非人非。物质的变化,每个人都会触动,但也没办法,每个时代都是这样的。虽然做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可还是没忍住伤感了一下。我明白,从离家那天起,我就回不去了。”老陈的眼神有些黯然。
故乡
宣城老村落
图一、二、三摄影 | laoyezi1940
“要不是怕我妈伤心,正月初四我就走了。”
——大张,80后,老家安徽宣城。
大张每年都回家,故乡的一切变化,大张都看在眼里。可“回不去了”这种感觉,从来没有像今年这么强烈过。
以前回家,三姑六婆逼问的是:
“有对象了吗?”
“工作怎么样啊?”
“工资怎么样啊?”
“什么时候买房啊?”
这些看似关心的问题背后,都暗藏一决上下的较量。就像平静的水面下,暗流汹涌。
今年回家,所有的问候都简便成了一句:“什么时候回来的?什么时候走?”
每个人都忙着玩手机、刷朋友圈、打游戏、抢红包……大张没有找到久违的故乡温情。
“那一刻我突然怀念北京拥挤的地铁。陌生的熟悉比熟悉的陌生更让人感到窒息。”大张说:“当我与故乡的语言越来越少时,我就明确地知道,我和故乡的关系已经越来越淡薄。人情越来越淡漠,故乡已经没有了记忆中的温度。”
故乡
三观不同,也只是记忆中的故乡。
窑洞
图四摄影 | 恋世沐雪
“老家变化倒是没那么大,就是不怎么适应了。”
——小郑,90后,老家甘肃庆阳。
小郑其实不想回家,但还是回了。
每回一次家,和故乡就多生一层隔膜。
儿时的玩伴,如今都为人父母,而他还孑然一身。中学的同学,如今都漂在五湖四海,过年短短几天里,也难得一聚。最让他痛苦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就算和这些人见了面,除了简单的寒暄,再也找不到任何的其他话题。
以前那些形影不离的人,如今和记忆中的村庄一样,早已不是旧日模样。熟悉的老树、老路、老人,多消失于时间的荒芜,只有几间老屋,在初春的新阳中日复一日地剥落。
小郑的堂兄,在县教育局工作,上班不到两年,却学来一身作派,说话的时候颐指气使,走到哪儿都拎着泡枸杞的保温杯。虽然他自己很得意,可是在小郑看来,和自己同龄的堂兄,已提前步入了油腻的中年,所有的生活一眼能看到头。
“如果没有到过北京,这样的生活在我看来,可能天经地义。可是回去之后的格格不入,让我知道,故乡的那些人,终究会像村里的老屋一样,重复着日复一日的陈旧,直到倾圮,直到化为尘土。我们的三观早不一样了,故乡,也只是少不谙事时记忆中的故乡。”
图一摄影 | JOKE
图二摄影 | 萧潇
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
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
以前只是当歌听听
如今却是刻骨铭心的痛
无论年前如何思归心切
回一次家就明白:
回得去的是老家
回不去的是故乡
我们都成了无根的芦苇
欲安身心
只能再次艰难生根
再次把他乡
变成自己新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