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BBC跟拍49年揭露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结果触目惊心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BBC跟拍49年揭露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结果触目惊心

2018-03-12 13:16:08 作者:谈心社 来源:谈心社 阅读:载入中…

BBC跟拍49年揭露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结果触目惊心

  1964年,英国Granada电视公司选取了14名七岁的英国孩子计划每隔七年拍摄七天,展现这群孩子的梦想抱负和忧虑。

  孩子们有人来自伦敦精英学校,有人来自农场,有人来自孤儿院。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打算用长期的拍摄,来记录一代人的生命轨迹,以揭示英国二十世纪中后期的阶层固化现象

  片子在BBC播出,而导演自己可能想不到,这一做就是四十九年。

  纪录片没有剧本,而导演的本意,也早就被宏大的人生话题盖过。

  一个个七年过去,人生的真相,也被逐渐揭开。

  原生家庭是人生的基石

  乔治奥威尔说,英国的阶级区分比任何欧洲国家都要等级森严。

  导演在孩子们七岁的时候拍了第一部片子。

  7岁的John(左)Andrew(中)

  家庭条件优渥的Andrew和John从小就读《金融时报》和《泰晤士报》,七岁就知道自己以后的路怎么走:读精英学校,找门当户对的另一半,从事法律工作

  他们走的路,像极了自己父亲经历

  56岁的John

  而来自底层的孩子们长大后却没那么幸运,他们往往难以跳出出身的阶层。

  早婚、多子、失业、身材走样,这些命运圈套似乎老早就在等待着他们,大多数人连同他们的子女都从事劳力或者服务性工作以谋生。

  七岁的Lynn(左)Sue(中)Jakie(右)

  图中的三姐妹里,工人阶级的Jakie经历了两段婚姻,生有三个儿子前夫婆婆罹患癌症继母姐夫姐姐、前夫接连去世,厄运一再发生在她身上。

  Lynn是最漂亮的一个,长大后生了三个女儿

  而多年后成人的她在镜头前不停抱怨政府。因为经费缩减,她失去了热爱事业相貌和身形在生活折磨下也早已大不如前。

  56岁的Lynn

  富裕家庭的孩子每一步都踏在向上的阶梯,穷人家的孩子连滚带爬,也只能在水平面艰难前行。

  网上曾有一个帖子:《寒门再难出贵子》,讲述了一群毕业生银行实习后,各自的表现归宿

  农村的孩子大多淳朴而不善交际;受到夸奖的往往是商人的孩子;机关干部家的孩子有礼貌,会说话……

  除去性格因素,在熟人就是宝的社会里,底层阶级的孩子也往往难以有很大的发展

  优良的社会资源早已按照既定的格局被瓜分,底层家庭的孩子再拼命,也比旁人要更加难以成功

  在14个孩子中,工人阶级的家庭里最终也只有Nick一人,靠自己努力读了牛津,当上了科学家,跳出了这个阶级的陷阱

  如果说人生就是在酿一桶上好的葡萄酒,阶级更高家庭的孩子看起来就像攀在藤上的葡萄,只要方法得当,酒香四溢是早晚的事。

  而穷人家的孩子就像葡萄籽,找到一方适合被播种的土地都如奢望一般。

  婚姻可以改变人生

  有人在评论中说,这部片子有一个很大的启示——婚姻可以改变一个人,无论男女

  uzy是片中唯一的富家女孩,从小接受良好教育

  21岁的Suzy

  父母的离异使她变得叛逆,在录制她的21岁时,她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家庭、婚姻、孩子对这个年纪的Suzy没有意义吸引力

  但她得以在28岁时嫁入一个律师家,过上安心的贵妇生活,越老越却活出了温润气质

  56岁的Suzy

  那些中产阶级出来的女孩子生活得都很平淡,甚至都不能准确地分出谁的故事,她们无一例外地嫁人结婚生孩子,人生幸福程度几乎与她们的婚姻美满程度完全挂钩。

  对于男性而言,婚姻也同样起着改变人生的作用

  aul被收容在一个儿童之家,7岁的他看起来胆怯,小小年纪常常眉头紧锁,害怕被大孩子打。小时候渴望一个人过日子不喜欢有个太太每天管着他。

  七岁的Paul

  28岁他再次面对镜头,在他身边的女人说,“因为他的无助,我的母性本能选中了他,想呵护他。

  此时,他剪掉了略带孩子气的长发,蓄起了浓密的胡须。

  他曾经不善言辞做事优柔寡断妻子的爱和包容帮助他走出失业和自卑,良好的婚姻在某种程度上拯救了他。在每次和妻子的聊天打趣中,Paul表现得放松自信

  49岁的Paul和妻子

  一个人生活的状态不会撒谎,他跟以前简直判若两人

  现在他们夫妻二人在一个养老院工作,育有一对儿女。女儿成了家族第一个大学生一大家子生活得很温馨

  56岁的Paul和孙子孙女

  一个人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家庭,但可以选择自己组建的家庭,婚后生活的好与不好,都在细微处对生活产生影响

  7岁的Symon

  ymon是片中唯一的少数族裔,七岁被收容在福利院,后来被母亲领走,但他从不知道父亲是谁。

  婚后他育有五个子女,在一家香肠公司冷冻部门打工。他说要想办法给孩子们自己以前没有的,弥补自己遗失的父爱。可惜35岁时母亲患癌离世,Symon也离婚了,双重打击之下他退出了这一年的拍摄。

  42岁的Symon和妻子

  42岁的时候他重回了节目,这时他已经和第二任妻子薇娜塔结婚,两人婚姻美满,婚后生了小儿子丹尼尔。

  Symon也实现了他的誓言,在儿子的成年礼派对上送了他一辆车。

  因为Symon早年在福利院的孤独经历,他们夫妻二人后来做了寄养父母,寄住在他们家的孩子已经数不清了。

  56岁的Symon

  第二任妻子在照顾Symon的同时,一直督促丈夫在很多方面进步。曾经很懒的他,现在也在努力学习数学

  面对过去,Symon说,生活不该因为你曾经出过差错而不再前进,走上错误道路代表你就没路可走了,你还是有机会回头重新开始

  听过这样一段话:三流的婚姻是搭伙过日子,二流的婚姻是两个人变成一个团队一流的婚姻是发挥了彼此的长项,携手并进,成为更好的两个人。

  能共同进步、互补的Symon和妻子,有幸成了最后一类。

  热爱能弥补社会关系缺陷

  贫民区出身的Tony,小时喜欢打架,励志出租车司机、当演员、开酒吧。他做了自己想做的每一件事。

  导演说,“其实你什么都没有成为,没有成为出租车司机也没有成为演员。”

  但Tony说,有过总比没有强。

  一个人的社会关系,除了原生家庭与婚姻家庭,还包括他与外界打交道的方式。中年时,维系好的社会关系,能给人带来生活的意义

  而当社会关系岌岌可危时,热爱就是那根救命稻草

  eil成长于中产阶级家庭,梦想进入牛津大学。最终他考入亚伯丁大学,却在一学期后辍了学。

  21岁的他到建筑工地工作,28岁拍摄时他已经在苏格兰地区流浪,直到三十五岁。

  后来他向节目组袒露,早在16岁时他就意识到自己有精神问题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青年时期的社会关系,婚恋关系,甚至让他一度失业。

  7岁的Neil

  他一直都有从事政治兴趣和意向,42岁时他迁居伦敦,成为一方党派的成员

  eil非常喜欢在坎布里亚的工作,在地方上担任民意代表,虽然赚的钱很少,但终究让他觉得生命有了分量

  28岁流浪的Neil

  有时候他会参加社区活动,有时候会在教堂主持仪式,56岁的他才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容得下自己的地方。

  eil珍视友谊,他觉得在人生中恋人亲人都可能离他而去,最值得信任的是朋友

  “或许人最快乐的时候,是不自觉快乐地与朋友享用晚餐,就只是享受在一起的那种感觉。”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融入社会,建立社会关系,能让人感到被重视、被需要的幸福。

  56岁的Neil

  而和Neil从小一起长大的Peter,因为对社会关系的处理方式不同,人生轨迹也迥异。

  eter读综合学校,后来在伦敦大学取得历史文凭,当了一位教师。二十多岁的他性格很锐利,因为一些激烈的政见,经受了很大的舆论压力攻击,被媒体描绘成了英国愤怒的共产青年。

  在28岁的时他决定不再参与拍摄,随后辞去了老师职位

  28岁的Peter

  56岁时,他重回节目,显得对自己要满意许多。他学习了法律,现在是一名公务员,生活重心转移到了自己的“善意乐团”。他与妻子二人共同经营乐团,共同筹备新的专辑。

  eter和他的乐团

  这个曾经意图改变世界浑身是刺的男孩,被音乐包裹得更加柔软

  谈到新的专辑,Peter满脸春光对着镜头滔滔不绝,对音乐的爱,就算捂住他的嘴巴,也会从眼神里面流出来。

  一个人一旦拥有了真正的热爱,就会无所不能

  人生不是百米冲刺

  虽然呈现在屏幕上的只是短短的几十分钟,但片子里的人却在观众眼中真实地生活了半个世纪。

  阶级固化,婚姻给人的影响,对社会关系的认识,都是事实,但也都不是这组纪录片的全部。

  让寒门子弟摆脱出身束缚东西见识,是妥协困于当下,被限制于柴米油盐中,而更坚定决心行动力,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平衡资源分配的不公

  原生家庭虽是人生的基石,却不是全部决定性的因素。

  21岁时,身处上层社会的John抗议导演的剪辑:在七岁开始展示他们的人生规划,并且一步步印证现实的确如此,就好像这一切是上天赋予上层阶级的。

  本是高富帅三人组里的他,到了56岁才对节目组袒露心声:9岁时父亲去世,家里其实捉襟见肘,母亲为了能让他继续读贵族学校而拼命工作——他的“精英”人设早就崩塌了

  最后John得到奖学金、成为大律师,都是全凭努力得来的。但他仍然觉得自己比一些其他同学失败

  纪录片中展现的只是漫长生活中片段,每个主角在看不见的地方都做出了千千万万个选择。

  原生家庭、婚姻、性格、与社会联结的程度,对于一个人会成为怎样的人,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切,又会在下一代身上烙下抹不掉的独特印记

  但印记对人产生的影响,也因为每个人的对待方式不同而相差各异。

  Jakie和她三个孩子

  工人阶级的Jackie经历了生活的多重打击,但三个儿子和她相互扶持,在她的眼神里,看不出一点对生活的哀怨

  56岁的Jakie

  经历过精神疾病折磨的Neil在片中说:数以百万计的观众,看到我在此吐露真言,会自以为他们已经彻底理解我,很多人写信告诉我,他们完全懂得我的感受但从信件内容来看我只能说,他们没有一个人真的能够体会

  28岁流浪的Neil

  导演数十年如一日的拍摄还会继续,而现在看来,体现阶级差距显然已经不是重点,每个人都会为自己在生命中做出的选择埋单。

  从幼年对家庭的依赖,到青年自主的选择,再到应对中年危机的来临,片中的人都有不同的选择,他们对美满幸福的定义也各不相同

  曾经叛逆的富家女年逾半百的时候说:大家都有出错的时候,不管是为人父母还是做人生决定。人是透过不断犯错而成长的。

  人生是一场接力赛,而不是短距离冲刺。你需要交接每个选择,经历每段时期。

  这部片子,没有明确说知识、讲道理,而只是展示了那么多的人生,其中的启示,每个看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感悟

  中国的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人生七年》却在告诉我们,七岁无法看大,“不断犯错的我们才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回复 七年 获取观看链接

  推 荐 阅 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网易新闻沸点工作室《槽值》栏目长期招聘线上作者,单篇稿费300元-1500元。在公众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