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幸福因人而异(6)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哲理文章 > 哲理故事 >

幸福因人而异(6)

2012-11-12 08:53:16 作者:仰望昔日年华 来源:未知 阅读:载入中…

  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占主导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求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而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在同一国家不同时期,人们的需求层次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在温饱阶段,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主要的。

  邓小平时代解决了温饱问题,可以说极大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感。到了小康阶段,社会需求和尊重需求成了主要追求。到了富裕阶段,前四项需求都得到了满足,自我实现就成为主要需求了。需求得到满足,就幸福。因此,人在不同的国度,在一个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一个人处在不同的需求层次时,幸福感是不一样的。

  心理系数由哪些因素决定呢?一是遗传因素;二是在不同需求层次中的欲望满足程度。在同一层次的欲望满足过程中,随着需求的满足,幸福感是递减的。例如,一个饥饿的人得到一个大饼。他吃第一口时幸福感最强。每多吃一口,幸福感就会下降一分。吃饱了,欲望满足了,再吃,就没有幸福感了。这种现象可以用经济学中的边际理论来解释。

  人们还可以研究影响“比较”里面多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数学模型。同样,可以研究影响心理的多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最后,把两者并入上述幸福公式中,就是幸福数学模型。

  然而,从上面分析可知,这个幸福公式中几个变量都是变动不居的,都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在数学模型中,每一个参数必须有相对稳定的状态,才可以采取。

  影响幸福的几个变量都是不稳定的,是不可采的。所以,建立幸福数学模型非常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对幸福进行量化分析非常难,甚至是不可能的。由于这些变量因人而异,不能就多数人建立一个通用的幸福数学模型,而为每一个人建立一个幸福数学模型,既复杂,又没有意义

  这些变量因时而异,不可能在每个时段都建立一个幸福数学模型。所以,对现今某些机构公布的“幸福指数”到底有多大的科学性,能说明什么问题,笔者是抱怀疑态度的。

  既然幸福是每一个人的主观感受,又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动态过程,那么,它就很难成为一个全社会的价值准则,很难用它来评价政策和制度;它很难当作社会制度设计的目标。如果说GDP这个评价标准过于偏狭,那么用幸福感来取代GDP作为评价标准,可能过于虚幻。㊣(智者:杨继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幸福因人而异(6)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